?

中國環境哲學的研究圖景及未來展望*

2023-10-25 04:41周國文耿獎研王虹媛
關鍵詞:哲學文明環境

周國文,耿獎研,王虹媛

(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類圍繞環境生存及發展,哲學是人類對最普遍最一般觀念的思考。環境哲學是人類對生活生產中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哲學根底處的理論尋思與價值追問,是對人、環境、生態與自然之關系在世界觀及方法論層面的系統探討。溯源探尋學界對于環境哲學的研究,其發端于人類對自然的哲學凝視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思辨,體現在人類對于自然價值的系統探討及其哲學范式的觀念反思,并為人之于自然界的行為規范提供道德標準及倫理范式。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環境哲學界通過重新梳理、深刻闡釋和多元探討環境哲學的理論話語與實踐面向,努力推進環境哲學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哲學基礎的地位,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及因應全球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哲學關切為側重點,深化細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思辨為學科研究領域,探討以如何保護自然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理論研究重點,深入綜合研究和立體思辨人類價值觀念及倫理范式對地球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影響。特別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環境哲學努力研究用中國傳統、中國話語、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環境哲學學科發展的新范式、新體系與新境界。

一、環境哲學研究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脈絡

環境哲學理論的發展留下了觀念傳承的歷史脈絡。我國學界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開啟。問題是思想的先導,也是時代的先聲。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學者們在反思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黑色工業革命和單向度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關注到人與自然界之間關系因行動失范、實踐失序、制度失靈而導致愈演愈烈、難以調和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部分有見識的學者深入反思西方思想界對現代性的研究,從超越人與自然二元對立關系思考到辯駁“人對自然宰制”的觀念,揚棄地融通式借鑒西方環境哲學思想智慧,結合中華民族優秀生態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進程中不斷地思辨我國環境哲學本土化發展的可能性。

進入20世紀下半葉,全球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浪費、大量污染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快速挺進的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凸顯,環境哲學家們發現僅從倫理學角度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哲學研究,無法窮盡生態環境問題的所有維度。畢竟只是從倫理學的根源出發,無法真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從拓展前沿哲學問題思辨的角度去探尋新的環境世界觀、自然價值論與生態方法論。它重在凸顯對自然界真相的確定性探索,把握探尋世界本質規律的哲學工具,從更為寬廣的生態系統視野研究環境哲學問題。學者們從環境哲學、生態哲學、環境倫理、生態倫理、“宇宙飛船倫理”等不同的理論視角解讀環境哲學。余謀昌提出:“生態哲學是一種生態學世界觀,是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觀察現實事物和解釋現實世界的一種理論框架?!雹儆嘀\昌.生態學哲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他從生態學入手,著眼于環境問題,建構環境思維,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分析問題,提出依靠構建生態學世界觀來解決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盧風提出以整體主義環境哲學應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挑戰,超越物質主義以建成生態文明。②盧風.整體主義環境哲學對現代性的挑戰[J].中國社會科學,2012(9):43-62,206-207.劉湘溶提出要認識“自然萬物價值的多元性;自然萬物資源價值(對經濟活動而言)的有限性;自然萬物生態價值的基礎性”③劉湘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點闡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9-14.。劉福森、梁鎮璽則構建“生存論哲學”,“堅持‘從現實出發’的歷史研究方法,‘人與自然共榮共生’的生態價值核心和‘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共贏實踐取向”④劉福森,梁鎮璽.論“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兼論生態哲學的生存論轉向[J].理論探討,2021(6):85-93.。葉平認為生態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弱化的人類中心主義,形成“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是為了人類利益和需要”的思想共識,以及“譴責那些破壞和滅絕一切生命現象的行為”,依靠“挖掘人類是地球宇宙飛船的服務員的倫理傳統,管理好自然資源”⑤葉平.“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J].哲學研究,1995(1):68-73.的方式來對待自然。

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面對全球社會生態環境惡化等現實問題,在環境哲學領域不斷以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與自然之問的問題意識深入研究。曹孟勤認為環境哲學的重點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中應當建立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整體形態,通過“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建立統一的關系。①曹孟勤.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與自然在何種意義上是一個整體[J].倫理學研究,2010(1):63-68.楊通進則基于道德境界論的角度提出走向更為開放的環境倫理學,“把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當作環境倫理學一以貫之的主線和解決人與自然關系之間關系的突破口”②楊通進.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258.。孫道進認為環境哲學是統一于人的對象性活動的自然觀,即實踐的自然觀,“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對象性自然觀修正或揚棄二者并在二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我們的環境哲學才能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本體論‘平臺’”③孫道進.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本體論維度[J].哲學研究,2008(1):28-32.。周國文認為環境哲學是“尋求平衡和長遠”的哲學方式,是“在超越一種現時觀念圖式的進程中……有效創建能夠保持地球家園及宇宙生態和諧運行的條件”④周國文.世界環境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20:4.。學者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環境哲學相關概念的深入闡述與解讀,為我國的環境哲學研究打開了知識通道并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結合中國知網對“環境哲學”研究文獻發文量以及變化趨勢分析,學界對于環境哲學領域的關注程度日漸深入,截至2023年6月15日,知網中文核心期刊以環境哲學作為主題檢索出學術期刊論文數量為828篇。根據知網1993—2023年發表年度數據統計,可以發現學界對環境哲學的研究從2000年前后逐漸增多,在2009—2010年間達到峰值(圖1)。

圖1 環境哲學相關論文發表年度分布⑤圖片來源于知網。

從環境哲學相關論文發表年度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2012年我國環境哲學的研究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結合同期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相關著作發現,2012年之前環境哲學的研究集中在對國外環境哲學思想家以及主要觀點的借鑒與思辨,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為現實生態環境問題提供相應的價值坐標與觀念借鑒。2012年以后學界對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日漸深入,環境哲學家理論聚焦點從國外環境哲學思想轉向關注本國環境哲學的實踐維度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研究,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層面觀照人與自然關系的論文及著作成倍出現?!吧鷳B文明建設”成為環境哲學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環境哲學的研究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人與自然關系范式提供了哲學蘊涵和理論闡釋。在中國經過四十余年的理論積淀、觀念探索和路徑摸索的環境哲學,在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價值分析和實踐面向的研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推進。

二、2018年以來中國環境哲學的研究現狀及特征

聚焦2018 年以來中國環境哲學學科的發展,在一脈相承的融會貫通中既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機遇,又遭遇了諸多空前的挑戰。中國的環境哲學與西方環境哲學及其生態倫理體系在指導思想、國情背景、文化傳統與發展面向上不同,因此,我們在批判地借鑒國外環境哲學有益思想資源的同時,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在本土化境遇中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環境哲學。環境哲學之中國話語的發展,須注重從人類社會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從內容、方式、對象、目標等方面關注本國國土境域內不同區域、代際、族群之間的生態權益和責任,關注自然環境本身所內含的生態權益。中國環境哲學正在經歷中西文明之超越性、思辨性的對話,既包含環境思想對現實生活的關切,又體現生態理論融入自然實踐探索的發展趨勢,具有鮮明的“本土化”“學科化”“多元化”與“現實化”的特征。

(一)環境哲學的本土化發展

環境哲學的研究雖源起于西方國家,固有的理論基礎是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學思辨,但后發外生型的中國環境哲學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崛起而勇立潮頭。時至今日,其現實導向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突破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困境?!耙择R克思生態觀的中國化為基礎,始終站在人民尋求環境幸福的立場上,優化‘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倡導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的新發展觀?!雹僦車?,樊亞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內涵[J].經濟,2022(12):65-67.其中“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理解為‘以人民為中心’的一種生態文明理念,踐行生態文明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②王雨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視域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J].求是學刊,2022(4):11-20.。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③郇慶治.“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析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8):59-71.,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新構想和愿景,也是為中國式現代化趨勢下綠色轉型重塑環境哲學本土化的理念認知和自覺的追求。

環境哲學的本土化發展著力于走出西方傳統環境哲學的理論缺陷與現實困境,結合中國現實國情的需要,回應時代精神的呼喚。環境哲學本土化發展的意義在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環境思想,并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時代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相處有著獨特的啟迪意義。楊英姿提出“天人合一”與中國特色環境哲學內在統一,是中國特色環境哲學建構的理論要旨。①楊英姿.“天人合一”之于中國特色環境哲學的建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49-55.戴婧佼認為:“傳統‘和’文化中陰陽之道的宇宙觀、和同之辨的方法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中庸之德的道德觀以及‘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可為環境哲學的本土化嘗試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雹诖麈嘿?,楊涯人.從傳統“和”文化看環境哲學中國化理論體系的構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51-59.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環境哲思最初的目的是對當時人們安身立命之生存環境的根本反思,并不能為當代中國的環境哲學提供直接的答案;但以環境哲學的視角審視中華傳統文化中環境哲思的合理性,需要真正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有助于解決當今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有價值的思想元素。

環境哲學本土化研究有助于明確反思現代性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挑戰及機遇?!碍h境哲學本土化是時代的需要,中國環境哲學研究應該直面中國國情,并提出環境哲學本土化的主要研究任務是反思現代性問題,研究環境正義問題,創造性地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繼承古代思想精華?!雹郾R風.論環境哲學本土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1-10.環境哲學本土化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西方環境哲學存在著西方形而上學主客二分思維方式的缺陷,而中國傳統文化并不存在主客二分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與環境哲學具有天然的親和性”④劉福森.環境哲學本土化的哲學反思[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1-10.。環境哲學本土化的發展應當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環境哲思,走出西方環境哲學固有的研究話語、研究路徑與研究方式,拓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哲學新理念研究。

(二)環境哲學的學科化發展

學科合理存在的前提是具有明確的研究界域、研究主題、研究內容、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環境哲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任務之一旨在提供認識的價值譜系,之二在于提供行動的觀念邏輯,從思想到行為、從理論到實踐,致力于達成關切自然界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統一。環境哲學是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為研究起點,但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并非環境哲學獨有的研究主體。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可以從自然科學研究與人文社科研究兩大方面進行考量。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科學研究包括生態學、人文地理學等學科,而環境哲學主要是基于人文社科研究層面評價意義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它認為人是具有能動性的存在物,通過實踐活動與自然發生聯系,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改變自然。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與失衡導致生態環境問題頻發。環境哲學作為一門探索并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理論及其觀念發展的學科,為解決當代全球社會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全面性、系統性的研究視野及參考。

因此,環境哲學應當作為一門標準哲學而存在。鄭慧子提出環境哲學“現并不是為哲學增添了一個普通的分支學科,而是作為一個基礎的評價性哲學出現在哲學中,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扮演著一個不可替代的且居于核心地位的角色,它填補了哲學在這方面的嚴重缺乏。環境哲學的應運而生開啟了它作為評價性哲學及其社會實踐的歷史序幕”①鄭慧子.環境哲學是一門標準的哲學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8):50-55.。將環境哲學作為一門標準學科與其他哲學學科適當區分,要明晰環境哲學所呈現出的三個特征:“一是環境哲學是體現著生態選擇的哲學;二是環境哲學表現為承認自然的哲學;三是環境哲學是內含著萬物聯系的哲學?!雹谥車?超越物化與自然存在——環境哲學之概念內涵的再思考[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24-130.環境哲學這三個特征體現了環境哲學作為標準學科的生態之維、自然之維和價值之維。

(三)環境哲學的多元化發展

我國環境哲學學科自建立以來,一直借助多元化路徑的推動而不斷獲得創新發展的可能,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環境哲學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引入和借鑒。早在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就基于人與自然關系應當何去何從進行了思考。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關于環境哲學方面的專著,其環境哲學的思想也零星散落于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中,但是在其理論體系中對人類、社會、自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作了詳細的闡述,其思想為當代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等生態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成為我國環境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解保軍、杜昀謙提出:“馬克思闡發了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實現從‘中心主義論’向‘和諧共生論’的嬗變?!雹劢獗\?,杜昀謙.人與自然:從馬克思的對象性關系論述看和諧共生關系[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9-113.趙睿夫提出:“對于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深化,可以進一步認清西方主流環境理論的價值與痼疾?!雹苴w睿夫.“人類世的馬克思主義”:議題源起、內容探析與理論評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11-21.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為環境哲學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反對生態帝國主義觀念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主張的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人與自然之異化關系的揚棄成為環境哲學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

新時代環境哲學辯證地吸收了國外環境哲學的價值觀念,在國外環境哲學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環境美德倫理、生態文明理論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楊通進“回顧與總結歐洲的環境倫理學研究,有助于深化我們對西方環境倫理學的認識和理解,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環境倫理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想靈感”⑤楊通進.歐洲環境倫理學研究進展:回顧與前瞻[J].中州學刊,2022(1):106-113.。王雨辰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生態運動中得以不斷豐富其理論特質,其中環境正義“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始終堅持的價值取向”⑥王雨辰,盧斌典.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個維度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J].求是學刊,2021(6):1-11.。楊敏提出基于生態女性視域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通過消除二元對立、注重環境正義,實現一種具有包容性的發展新范式。⑦楊敏.生態女性主義視域下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J].山東社會科學,2016(7):177-181.環境因人而生,環境哲學以全新的理論視野走出人與自然關系的誤區。曹順仙提出以“智愛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原則,“智愛自然傳承弘揚古代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有機自然觀,但不迷信、不盲從;借鑒科學哲學的最新成果,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①曹順仙,朱晗蕾.從“看護自然”到“智愛自然”——兼論“人是自然界的看護者”[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7.。余澤娜以生態位理論為基礎延伸到處理人類生命與非人類生命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生態位域之內利用非人類生命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源,要有節有度”②余澤娜.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涵的三層關系[J].云南社會科學,2021(1):24-30.。環境哲學學科多元化的發展、多元性的存在,在富有張力的環境哲學之維中體現著理性思辨。

(四)環境哲學的現實化發展

環境哲學并非一種立足純粹的文本研究和邏輯推理的哲學,而是一門直面自然生態與人類生存現實的前沿哲學?;谥袊鐣聲r代的偉大變革,以及世界環境變亂交織的具體狀況,堅持目標導向及問題導向,致力于走出資本主義社會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生態危機與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后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谏鷳B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環境哲學直面現實的特性,環境哲學的現實化發展積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深度與廣度,為生態文明的現實化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環境哲學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思考,從生態理性的闡釋式論證層面,對世界環境狀況及全球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系統化的哲學思考與價值審視。生態文明是基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依靠環境哲學“觀念改變是根本,而技術革新和生產生活方式改變是關鍵。有了觀念上的根本改變,才會有當下的積極行動”③盧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兼論生態哲學的核心思想[J].理論探討,2021(6):94-101.。環境哲學觀念的確定性可以抵消危機的不確定性,“而人類若要在多變的世界局勢中走出迷途,它不僅始終需要尋求來自環境哲學的明證,而且更需要鍛造一種明確的認識論來支撐多中心思想所可能存在的價值觀游移”④周國文,朱迎迎,蔡昕佚.后疫情時代環境哲學之展望[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0-66.。陳永森通過分析“退守論”“超越輪”和“升級論”,提出應當正確認識工業文明對生態文明的積極作用,發揮工業文明對生態文明的促進作用,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并非完全對立,二者是可以融合的。⑤陳永森.罪魁禍首還是必經之路?——工業文明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9-47,61,169.環境哲學的發展回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要求,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充實了環境哲學的內涵。

環境哲學的理論內涵與價值取向在現實中不斷得到發展。張云飛提出以生態理性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從價值論豐富了環境哲學的內涵,“在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種需要和需要的滿足、目的和目的的實現的關系,即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只能在作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手段的勞動中才能實現”?!吧鷳B理性就是要喚醒人類敬畏自然和熱愛自然的意識和情感?!雹迯堅骑w.生態理性: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1):88-92.環境哲學從現實維度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哲學反思,其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孫暢晗、包慶德提出:“推進人類整體利益的自覺覺醒,有機推進自然內在價值的積極改善,有效推進生態環境倫理的深度完善”①孫暢晗,包慶德.新冠肺炎疫情:生態整體主義哲學深度反思[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32-43.,以實現對人與自然關系之有效保障。王國聘提出運用生態思維為解決諸多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新的觀念,“闡釋生態思維的概念,培養公眾學習和掌握生態思維方式,是時代賦予生態文明教育的任務,它要求生態規律教育先行,強化生態情感教育,生態規范教育和美德教育并重”②王國聘.論生態思維與生態文明教育[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0(5):74-78.。

三、環境哲學學科面臨的問題及趨向

環境哲學理論在社會的發展中發展,在時代的前行中前行。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雖然中國環境哲學的理論創新及范式創新進步明顯,在環境哲學本體論、生態公民、環境思想方法論、環境美學、生態文明實踐研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哲學研究、世界生態危機的應對策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研究等方面為環境哲學創設了新的話語,但在構建環境哲學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學科定位尚不明確、實踐屬性仍缺失、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鑒于現存的問題,環境哲學的未來發展要努力明確學科定位的基礎及作用,以加強實踐屬性為目標,將拓展理論基礎作為依托,不斷培養具有“生態意識”的生態公民。

(一)明確未來環境哲學的學科定位

在環境哲學迭代更新的拓展中,明確學科定位將起到夯實理論基礎的作用。學科定位的明確,不僅有助于在未來發展中廓清學科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而且為指引學科建設提供重要依據。環境哲學是為了應對生態環境危機的哲學,但是經常會面臨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學研究相混同的情形。從哲學和倫理學的學科界域而言,哲學需要確立相對應的世界觀、科學觀、價值觀、人生觀、倫理觀、方法論等;倫理學從屬于哲學,是哲學研究的一部分,因此,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學二者并不能等同,而應在清晰明確界域的有所包容中共同發展。從目前學界研究態勢來看,雖然學者們對于二者在人與自然關系中承擔著不同的學科任務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被學界公認的學科內涵尚沒有出現。不同的學者從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態學等角度辨析二者的學科分界,以期在差異辨識中求得包容式共識?!碍h境哲學是與生態學整體相對應的一種系統全面的評價性哲學研究,并在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層面形成了以其為共同哲學基礎的一個不斷發育著的學科群?!雹坂嵒圩?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學的分界及其學科地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11,152.環境哲學在學科界域的綜合考量中,打通了環境哲學與相關學科的互聯互通,為人與自然關系確立本原評價。環境倫理學則為人與自然關系建立倫理維度,是“與保護環境相關的道德規范、內心信念和價值目標的總和”④章誠.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倫理學的本土化轉向[J].江蘇社會科學,2022(6):32-40.。今后努力明確環境哲學的學科定位,將有助于其作為人與自然關系之價值評價的理論體系的建構,助推環境哲學作為哲學未來發展其內涵的二級學科之獨立性的發展。

(二)加強融通環境哲學的實踐屬性

環境哲學理論從社會生活實踐中來,最終須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去。環境哲學誕生于生態保護運動,其發展并非簡單遵循一般哲學發展的規律,而是在應對具體的生態環境問題中不斷反思發展?!拔鞣江h境保護運動其形式多樣,其中生態倫理思想的誕生,促進了環境立法;環保機構在大中小學開展生態教育和環境知識的普及,促進了新一代生態道德觀和生態倫理觀的形成;生態環境學者在社區巡回演講和環保展演,促進了民眾生態保護觀念和動物保護觀念的形成,逐步達到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維護生態系統的目的?!雹儋×?西方環境保護運動與綠色和平運動的崛起[J].世界文化,2016(7):55-57.環境哲學需要走出書齋,直面現實的問題,承擔起明確的生態實踐指向。環境哲學最根本的指向就是其所具有的實踐性,“環境哲學真正的實踐性力量并非來自表面上的參與其中,而是來自統一的、自洽的理論范式”②陳楊.西方環境哲學的政策轉向[J].云南社會科學,2021(1):38-44.。環境哲學的理論研究關注人與自然發展之間的矛盾,相應的理論范式為環境實踐的政策轉向提供依據,為相應的關系和矛盾提供系統的組織和協調。從現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我國的環境哲學以環境哲學思想為基礎,不斷地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哲學上的支撐。環境哲學的研究不僅在高??蒲性核?,更應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同時,環保實踐也為環境哲學理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內涵,環境哲學的維度不斷創新。我國在中國化、時代化的生態實踐中呈現出與西方生態實踐不同的面向,展現出新的氣象,體現為環境哲學思想與生態文明思想相結合,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綠色發展,不斷地為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策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的長期發展。

(三)拓展多維環境哲學的理論基礎

相較于國外的環境哲學研究,國內的環境哲學界域還略窄。迄今為止,國外環境哲學成為一種新的哲學樣態,幾乎包括自然觀、本體論、知識論、價值論、倫理學、美學等所有的哲學論域,在生態整體主義、自然價值論、深生態學、生態現象學、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比較我國的環境哲學研究主要聚焦國外環境哲學思想介紹以及生態文明實踐方面的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仍有持續深入的空間。環境哲學需要“深思維”,“超越的思維,超越是高于理性和信仰的完全思維活動,而不是任何形式的超離現世的種種彼岸信仰教義”③謝陽舉.環境哲學需要“深思維”[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6-9.。國內學者需要響應時代的要求,努力拓展環境哲學相對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論視野下,將“生態系統(看作)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人類應當以一種‘整體論’的視野去看待整個自然界”④鐘毓書,盧風.“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論的內在邏輯與顯著特征[J].理論視野,2022(12):51-56.。環境哲學中世界觀的變化,在方法論、價值論、人生觀方面都要進行相應的哲學思辨。環境哲學在不斷的理論思辨和框架構建中,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得以推進,形成充滿和諧張力的本土環境哲學話語體系。

(四)培養契合環境哲學的社會人群

人不是在世界之外,人類社會也并不是獨立于自然之外。人要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具有尊重自然意識的生態公民作為社會人群基礎。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變遷中可以發現環境哲學內部的理論爭議并沒有讓生態環境如人類所愿越變越好。雖然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倫理”將生態關懷擴展到生物,阿倫·奈斯(Ame Naess)將生態關懷擴展到地球整個生態系統,提出把“小我”升華到與生態系統融為一體的“生態自我”,在“生態大我”中完成生態系統的自我實現,但是生態環境并沒有隨著理論的發展變得更為宜居。人們在語言上認可“地球生物圈是共同體”,卻經常將資源、環境視為具有一地一域的私人權利。由此可見,環境問題的改善需要環境哲學的理論發展,更需要培養有生態意識的社會人群,將環境哲學的“智慧”種在人的思維觀念中,以生態公民的培養重構人與自然關系。生態公民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其一,公民環境權利意識強烈;其二,公民的環境知識積淀深厚。①周國文,賈桂君.維護環境正義的生態公民之培育——以重構人與自然關系為視角[J].鄱陽湖學刊,2017(5):76-83,127.具有生態意識的生態公民,借助理性達到對自然的正確認識和合理行動,可以重新恢復對自然擁有感情的倫理信念與行為態度。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需要具有生態公民,“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抱著生態認同的態度,遵循著生態平等與自我實現的原則……自覺地順應自然,做到簡約節制與保護式發展”②周國文,張璐.深層生態學視域下的生態公民觀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35-45.。接受生態意識的生態公民,將人生的意義或幸福定位于創造價值、體驗價值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將會在認可環境哲學理念的基礎上,用具體行動緩解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的張力。

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但如何處理人、自然、環境、社會彼此之間的關系,需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明晰觀念。環境哲學研究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沃土中的生成式發展,需要接續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基礎?!爸袊幕催h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雹哿暯?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環境哲學在立足中華民族文化的哲學內涵上,選擇與生態相協調的社會發展形勢,追求適度的人與自然的協調,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鍛造可靠的環境哲學價值思想觀念。

四、環境哲學的未來發展路徑

時代是環境的燈塔,時代是哲學的路標。新時代產生新的環境哲學,新的環境哲學也將為新的時代形態發揮哲學引領作用。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昭示著人類的思想、政治、文化、社會等都面臨深刻的變革,這樣的變革最終促使人類進入新的時代。環境哲學的發展尋求的是一種不僅面對過去和現代,而且要面向未來的話語形態,在對未來的展望中傳遞出一種更積極的哲學理念和文化態度。

(一)強化生態文明哲學基礎的政治引領

我國環境哲學的新發展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依靠遵循“兩個結合”的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念相對應的正確世界觀與方法論,把握生態文明哲學的整體性、規范性的政治引領作用。新時代環境哲學在學思用貫通中要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構建符合生態文明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本體論、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發展論和實踐論、‘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工程的思路和生態學為基礎的方法論”①滕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人類世時代生態哲學的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3):43-50.。在環境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哲學世界觀,還意味著一種綜合性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環境哲學要持續強化在生態文明的政治指引,從人類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爭辯中解放出來,積極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對應的新的思想理路。從實踐發展的角度,環境哲學要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從生態環境問題的整體論和系統論的角度去綜合治理深層生態問題。環境哲學要在生態文明的政治引領下,建立一整套合乎生態文明原則和理論的環境哲學思考,彰顯出一種新政治、新文明的未來取向。

(二)注重相關學科哲學思辨的互聯互通

環境哲學是貫通前沿學科之環境思想元素的哲學交匯,秉持純粹自然的態度在多元學科之間的智慧碰撞中實現著理論融會貫通。未來環境哲學的發展應注重多元學科的互融發展,實現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從現象到本質的綜合考量。打通生態學、園林學、人文學科與環境哲學思想的互聯互通,在新的維度體現哲學層面的理論詮釋。假如沒有其他學科的支撐,環境哲學就只是“空中樓閣”式的存在。倘若沒有哲思的貫穿,其他知識對于生態的關注也會失之偏頗。只有學科互聯互通形成的環境哲學,才有可能應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伊林·費切爾(Iring Fetscher)曾列舉工業文明的種種危機,提出只有在總體中實現聯動變革才能避免人類文明墜入毀滅的深淵,“在科學上訴諸蘊含生態學的非線性科學,在哲學上訴諸整體論和系統論的思維方式”②盧風,王遠哲.生態文明與生態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196.。環境哲學自身的發展需要相關學科的知識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以整體性、系統性的思辨。這種整體性、系統性的思辨跨越了學科本身的邊界,在多元式的發散的同時針對性地聚焦,不斷聚焦觀念完善、思想優化、精神提升。通過這樣的整合式的發展以期帶來同情共感的生態道德共同體,在理解生態規律與把握環境觀念的過程中創造人類活動的基本圖譜。環境哲學也因此在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相互重疊與互動中,尋求新自然、生命與萬物存在的新關系的可能。

(三)連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底蘊

環境哲學未來在中國社會的廣泛落地,需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相連接。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杯h境哲學的“本土化”真正適應中國國情發展,需要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的生態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兼收并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諸子百家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并沒有兩難選擇,而是秉持一種親自然的文化精神,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存??梢哉f,環境哲學的思想一直存在于中華文明的內涵之中?!暗婪ㄗ匀弧币龑纬勺鹬刈匀?、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環保意識;“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娬{了人類遵循自然界固有規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以仁愛為核心,以‘民胞物與’為基礎,以‘生生之德’為導向,以‘天人合一’為目標,將仁愛之心自內而外層層推擴,最終升華為萬物之愛”①薛勇民,黨盛文.從“仁民愛物”到“民胞物與”——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倫理意蘊[J].晉陽學刊,2018(5):94-98.。環境哲學與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相結合,在相互吸收、創新發展中共同促成環境哲學在中國的落地。環境哲學在汲取中國傳統文明尊重自然的智慧、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豐富著本學科的思想內涵。

(四)思考全球環境變化問題的對策方案

未來世界在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的問題變幻中將會面臨更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作為對人類與自然相處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結構進行哲學之思的環境哲學,當然不能對充滿全球性、現實性與復雜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置之不理。全球性的生態問題,比如大氣污染、氣候異常、生物多樣性減少、核污染水排放等問題被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威脅,事關所有人類的生存健康。因此在對待此類問題上,沒有人有理由逃避。當化學燃料使用、溫室氣體排放、高消費高污染之后,需要每個人有回應現實問題的勇氣,為人與自然關系提供辯證思考,積極地改變價值觀念,采取生態行動。環境哲學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本學科的學術內涵,將具體的研究量化為生態行動,給予人們良好生產生活方式的理性選擇;另一方面,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既要回應現實問題,也要有對世界觀、方法論的思考,“立足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的、借由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加以推動的全球生態安全共同體建設”②郇慶治,李永恒.中國的全球生態安全觀:形塑、意涵與革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00-110.。環境哲學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持續發展綠色技術、低碳技術和循環可持續發展技術,用新的技術發展來鞏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在新的哲學維度中體現責任擔當,積極尋求環境哲學面對全球環境問題在知識范疇的定位功能及生態倫理的解決方案。

五、結論

環境是人類的環境,也是自然的環境。哲學是物質的哲學,也是精神的哲學。環境哲學是緊密圍繞人的生存、生活、生產的自然哲學,是自然界萬物聯通人類精神靈魂的哲學。馬克思和黑格爾認為,哲學是時代的精神。然而,環境哲學不能止步于“反映”時代精神,而要引領新的時代精神。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環境哲學的發展仍在路上。我國環境哲學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價值為向度,堅持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紅色主線,加強合作,構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更全面、更立體地思考中華傳統生態文化價值,應從自然思想、環境理論及生態價值觀念上堅持不懈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①周國文,周冬盈.面向新時代新征程的環境哲學與環境倫理學——2022年后疫情時代的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暨紀念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50周年論壇會議綜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111-117.。

環境哲學在中國的跨越式發展,從經典文本思想探討到以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基礎為研究重點,在不斷“本土化”“時代化”與“世界化”的進程中提供了“美麗中國”的價值評價體系,必然為未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觀念引領作用。畢竟環境哲學以其獨特的問題意識、目標取向與文化基因直面本國及世界的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樹立生態環境保護的哲學理論定位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價值坐標方案。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現代化”的哲學基礎研究上,中國環境哲學積極提升“生態和諧社會”“生態和諧世界”的觀念范式,全面促進人類、社會、環境與自然之間的理念和諧、關系和諧、結構和諧與效果和諧的實現。

猜你喜歡
哲學文明環境
請文明演繹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漫說文明
菱的哲學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對不文明說“不”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