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主體的內省原則及內省擴展分析

2023-11-01 00:43董英東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內省公理時態

陳 妍,董英東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湖南湘潭 411105)

一、引言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內省曾被認知科學所拋棄,但內省的重要性呼吁我們對內省進行重新審視。審視的原因有三:一是內省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方式以第一人稱的方法直接觸及問題之所在;二是通過內省,主體可以獲得知識,提升知識的寬度;三是內省可以處理動態變化,動態變化即動態信息變化,針對這一動態變化,如果主體是內省的且理性的,那么通過主體已有的認知足以處理信息的變化,從而不斷對舊知識進行更新。當前,人們對“內省是個人私有的”觀點存在爭議。事實上,我們也并不否認內省是個人所具有的行為,但是,如果把所有內省后的主體聚集在一起,主體的知識與信念將得到內省方法的支撐。

當下,人們對內省主要持兩種態度:其一,對內省持肯定的態度。通常,在內省的過程中,執肯定態度的人把內省的知識視為是免受懷疑的,所以他們把內省視為一種直接的、可靠的、不會出錯的獲取自我知識的特殊方式。其二,對內省持否定的態度。執否定態度的人認為,內省會出現錯誤是因為內省是私人所具有的反思行為,并且內省判斷具有排他性,所以在涉及到需要對大量信息進行判斷時,內省就會失去一定的判斷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內省有助于我們了解或知道周圍的世界,同時還有助于我們找到可能的錯誤源,這是內省具有的優勢之一。此外,主體的知識可以通過內省得到內在的提升,并且通過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主體的知識狀態。

因此,在認知科學中,人們雖然對以內省為代表的第一人稱方法未形成一致意見,但是也給予了肯定態度,肯定內省在認知科學中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內省時態變化以及正負內省劃分的動態處理來明確主體的所知與無知。如果理性主體知道自己的所知與無知,那么主體的認知狀態就能夠保持最佳的狀態。此外,內省也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如內省過程很難穩定地持續一段時間、內省是私有的等,但不容否認的是,內省使得人們能夠獲取新的知識,這一路徑是內省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二、KK原則與內省

自辛迪卡(J.Hintikka,1962)的著作《知識與信念》問世以來,人們就開始系統地研究知識與信念的邏輯屬性,或者說對知識和信念進行邏輯的推理。這一推理體現在人們分析知識與信念變化時,會自然地將內省作為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思。繼而,羅素(Russell)在《LogicandKnowledge:Essays1901-1950》一書也提出:內省可以作為一種不同于感覺的知識來源[1]359-360。毋庸置疑,羅素在內省與知識之間建立了聯系,將內省視為獲取知識的來源之一,可見內省的重要性。此外,約翰·范本特姆(Johan van Benthem,2008)在《在動態認知邏輯中融合觀察與內省》一文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觀點。他認為:“理性主體是基于信息源中的信息而采取相關行動的,如推理和內省?!盵2]同時,公理4不足以完全刻畫內省,因而公理4只是內省的模式化?;谝陨嫌^點,本文首先從KK原則與內省方面進行分析。

談及內省,我們總會想到內省與KK原則之間的關聯。事實上,他們之間也的確存在某種關聯。就模態邏輯而言,在S4(KT4)和S5之間就有無窮多個模態系統,其間的每個模態系統都有一套特定的內省原則,該原則涉及主體對其自身知識的了解情況。同時,該原則的表現形式為公理4和公理5,通常,公理4和公理5被視為內省原則[3]33,如下:

4:Kφ→KKφ

公理4通常被稱為正內省,也被稱為KK原則。一方面,KK原則表明,對于任一命題p來說,如果一個人知道p,那么他知道他知道p[4]。據此,在公理4中,KK原則強調了主體知道的狀態以及主體知道自身所知道的狀態,即公理4成立。另一方面,KK原則也存在其特殊情況,即KK原則失效問題。試想,如果KK原則失效,是否意味著主體處于非內省的狀態呢?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可能還存在內省主體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況,所以,即使KK原則失效,也并不意味著內省的消失,只是內省原則與內省本身不匹配。簡言之,KK原則失效意味著回到最初的狀態,最初的狀態即事物最初呈現給世界的樣子,也就是句子φ。句子φ在公理4中以Kφ和KKφ的形式出現,根據形而上學的觀點,知識狀態是相同的,句子Kφ和KKφ是指相同的認知狀態[5]15。從某種程度上說,句子Kφ和KKφ同屬于一種認知狀態。

KK原則為何失效?失效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們通常預設主體是理性的個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所有主體都是純理性的個體,通常會摻雜情感因素,亦即非理想化的情況。例如,如果我知道明天下雨,那么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明天下雨。通過例子可知,主體對于明天下雨這一事實是不確定的,正是主體對明天下雨或不下雨情況的不確定,即主體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模糊狀態,使得KK原則在另一種情況下是不成立的,這是KK原則失效的原因之一。二是并非所有主體總是具備內省的能力。假設主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內省的,但是當內省原則與內省本身不匹配時,KK原則也會失效。

除了KK原則失效問題,內省原則還面臨許多爭議。有些學者不承認負內省原則,認為負內省原則仍存在許多困境,如邏輯全能問題、摩爾句等。通常,公理5被稱為負內省。根據負內省,主體知道他們不知道的狀態。當主體明確知道自己未知的狀態時,主體可以通過深度學習、內省等方式使得主體將自己未知的狀態變為自己已知的狀態。然而,我們似乎遇到了關于知道與相信之間的疑難:如果主體無法區分完全相信與知識之間的差別,那么,就主體所知道的一切而言,由于主體完全相信p,他們就知道p。同時,根據負內省原則,主體知道他們不知道p。因此,就會出現主體既知道p又不知道p的矛盾情況。關于負內省的相關難題,的確有待進一步商榷。但是我們可以另辟蹊徑,對內省進行擴充。

三、添加時態算子擴充的內省

除了正內省與負內省原則,筆者認為還應添加第三個原則,即通過增加時態算子所形成的內省原則。該原則分析了內省前、內省中以及內省后行為的變化。即:

內省前:φ

在這三個階段中,第一個階段為內省前,是事物最初的狀態,此時無內省因素,只是事物原本的情況。第二個階段為內省中,添加了主體知道算子。此時,主體明確了自己的所知與不知,內省是針對第一階段出現的事件進行的內省,主體的認知階段與第一階段相比,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有所提升的。第三個階段為內省后,可以說是主體認知提升的提升,較前兩個階段,思維層次不一,屬于更高階的層次。除了三個階段外,內省還分為兩種類型:一為反思性內省;二為原始內省[6]30。由于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內省的原則,故在此不再詳述。

內省各階段的變化意在說明其重要性。進一步地,內省與時態算子密切相關。早期,在時態認知邏輯中,增加了兩個時態算子:過去算子(P)與將來算子(F)。近年來,除了過去算子與將來算子,現在算子(N)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質上,當時間處在“現在”位置時,呈現的狀態是動態的、真實的。既然“現在”算子(N)是過去時間以及未來時間的參照點,那么厘清時間的先后順序,將有利于內省的發生。關于內省與時態算子之間的關聯,如圖1所示:

圖1 內省時態變化

從圖1可知,→代表時間軸,分為過去、現在以及將來。在過去點與現在點之間,不涉及內省,從現在點到將來點,是內省的主要階段。因此,為了區分內省的前后變化,以明確知道與不知道兩種狀態——該兩種狀態是通過內省和時態算子結合的特定方式,或者說是給內省添加了一個時間維度的方式。因此,對內省進行時態算子的擴展是有必要的。正如張玉志和唐曉嘉[7]在《面向完美回憶的時態認知邏輯》一文中所提及的正、負內省公理,令P={p,q,...}表示一個可數的常原子命題集,A表示一個有窮主體集,a∈A,T是自然數集N的一個有窮子集,T?N,所以,可得如下公理:

其中,Ktaφ讀作主體a在時刻t知道φ。例如,正內省公理表示主體的正內省是在當前時間點完成的。以上正、負內省公理說明,帶有時態算子的內省,命題的真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下面舉兩例予以說明。

例1:我已經提交了作業。

這一命題說明了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我提交了作業,但是如果時間點是現在,我根據我已有的認知狀態,通過自我的內省,我知道我知道我已經提交了作業。在這一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時間和內省都對命題具有一定影響。

例2:明天,我去北京開會。

對于這一命題的斷定,需要結合現實發生的情況。同時,由于對未來事件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采用內省的方式對其進行思考,而當下我需要思考的是,明天我是否有條件可以到達北京開會,如果結果是沒有車票可以抵達北京,那么我將通過內省,我知道我知道沒能到達北京開會的原因。當然,一個理性的主體在此過程中可以明確的是知道自己過去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但是,由于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性,主體可以通過正、負內省能力,依據時態算子,不斷提升自身潛在的知識水平。當然,隨著主體知識的不斷累積與更新,主體自身的知識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所以,從S4和S5之間構建的系統,必然會有一套特定的內省原則。同時,這套內省原則必不可少的是時態算子的加入,因為內省只有在時間的范圍內才能確保其有效性和正確性。

四、借助理性主體擴充的內省

從內省本身而言,在內省中,主體顯然是必不可少的載體。當主體具備內省的能力時,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內省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事實上,主體內省與非內省具有質的差別。從主體的數量上看,可簡單分為單主體和多主體。單主體內省相對較簡單,因為內省是針對個體而言的。多主體內省則相對較復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內省的主體范圍擴大;二是個體間的認知差異;三是多主體的一致性問題。所以,在涉及多主體時,特別需要考慮的是信息的動態特征,而動態特征需要結合一定的語境。在語境的視域下,人們通過交流獲得新的信息,由于新信息的加入,靜態處理的方式已然不能滿足當下的情況,所以需要引入動態算子進行動態化處理,其中一種可靠的方式是主體通過內省處理動態信息,降低信息輸出結果的錯誤率[8],從而使主體做出正確的選擇。同時,當主體接收到輸入的信息時,主體的內省可以看成是一個過濾的過程,通過簡單的過濾,內省主體會明確所輸入的內容,從而確保輸出結果的正確率。

從主體內省的過程而言,主體的內省與認知密切相關。事實上,每個人的認知都與自身的知識、信念相關。試想如下幾個問題:(1)在主體內省的過程中,主體的知識、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事實上,主體的知識與信念會隨著信息的變更而變化。(2)影響主體行為的決定因素是什么?[9]影響主體行為的因素主要有環境、主體的認知、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等等。(3)內省會影響行為的變化嗎?反過來,行為的變化會不會使主體進行內省呢?關于前者,內省極有可能不會發生行為的變化,而是保持原有的行為狀態。關于后者的回答,可能會引發內省,但是需要添加一定的條件。試想,如果主體不進行內省,主體的認知狀態以及語言表達力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首先,假設主體是理性的,那么主體必然具備一定的內省能力。通過內省,主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與升級。同時,內省需要意識主體有意識地調用注意力去關注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去感知自身的感受[10]。所以,認知主體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進行知識更新,盡管更新后只能保證該主體具有自身系統的更新,但是也不能忽略更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上述提及的時態算子非常重要之外,每個主體還應該在語言表達中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么,在滿足以上條件的基礎上,所有理性主體以及所有理性內省主體構成的集合就足以進行形式化的構建。

當主體是理性的且具備內省的能力時,主體接受到確切的信息后,知道他知道這一確切的信息,從而依據自己的邏輯系統,作出下一步的判斷。在多主體認知推理中,出現的多主體認知場景和場景中主體對自我行為的內省以及對他人行為的推理,多應用于認知科學、博弈論等領域。同時,在推理中,應明確規定主體成員知道與不知道的內容,從而依據前提得到可靠的結論,避免出現同一語句在不同語境中的歧義現象。

其次,假設主體在任何時候都是內省的,那么人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如知識的狀態和信念的狀態。事實證明,關于主體知識或信念狀態的推理似乎是必要的。如何將主體的自我知識與擴展的信念結合起來,就會涉及到知道與相信算子。當然,主體可以完全相信或知道一個為真的命題(p),在這個真命題中,我們獲得了關于事件的準確信息。相反,主體也可以完全相信或知道一個實際為假的命題(p),但是為假的信息,在主體信息的更新變化中,會在現實中得到驗證。無論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當人們為了獲取一個新的信息時,就需要主體對自己信念進行修正,主體內省就是最佳修正方式。在單主體的結構中,主體通過內省不斷利用已有信息驗證命題是假的,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一定程度上而言,在多主體的結構中,每個主體都可以知道某一信息。當然,每個主體也可以知道其它主體知道的信息,與此同時,又有可能某些主體不知道這一信息,所以,在此過程中,主體的內省作用就得到了有效發揮。因為通過內省,主體可以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所知與無知,以及根據已有信息,對其它情況進行有效推理。

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把信念的概念增加到該語言中,并且假設系統能夠識別主體的信念是否為內省的,那么,主體就可以通過內省將知識和錯誤信念區分開來,并從信息變化中篩選出有效的信息,從而使自己的知識與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為了能夠準確區分知識和錯誤信念,主體在學習活動之前必須了解信息的來源。如果主體不能準確地知道信息的來源是否表征了現實,主體就不知道信息的來源。當然,當主體知道某件事,但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知道的時候,就涉及到完美回憶失敗的問題。同時,主體并不總是有能力知道他們知道的內容。通常,由于事件的內容和結果是隱晦的,所以主體就會出現無知的狀態,但是,從邏輯視角來講,無知與未知有助于主體知識的更新。假設主體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排除p的情況,并且主體一旦具有p的真實體驗,他就知道p是真的。以主體知道算子為例,主體用“A”(a,b,c……n)表示有窮個個體,“知道”用“K”算子表示,“Del”表示刪除,且把正負內省各分為四個等級,如表1所示:

表1 主體內省程度層級(以主體a為例)

從表1可知,主體內省程度層級表可分為兩個方向(正、負),四個等級(一點,一些,許多,完全),八個層次(+,++,+++,++++,----,---,--,-),在八個層次中,可以與自然數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1,2,3,4,-1,-2,-3,-4)。簡言之,即“兩方向、四等級、八層次”。在負內省中,“知道不知道一點”僅指主體只是有一點問題是未知的狀態,其它內容都是已知的情況。所以,為了避免歧義,表1中的最后一行,從形式上看,通過內省程度層級進行標識以及對應關系,就可以對此進行澄清。

因此,可以構建一個時間模型M,并且基于時間邏輯進行部分的變體。模型可以指派給命題字母兩個方向:V+(p)以及V-(p)。其中,肯定和否定的概念會在時間運算符中得到很好的解釋,并且V+(p)∪V-(p)將會保持所有之前的斷定。

再次,假設主體在交流過程中有完美的記憶力,能清楚記得之前所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依據主體所知狀態,又可以將其分為“全知”“無知”與“半知”的狀態。事實上,“全知”是人們的一種理想期待,因為現實中的個體不可能知道全部事情的,至少就目前而言,事實是這樣的?!盁o知”是指主體對于某事不清楚,甚至不知道相關內容?!鞍胫毕鄬Ρ容^符合現實狀況,主要涉及主體對于某事是不確定的,因為現實中人們的確是呈“半知”的狀態,這是由主體只能獲得有限的知識所決定的。當然,主體的認知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因主體的內省而發生變化。通過內省,主體從一種認知狀態轉換成另一種認知狀態,但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長短是不確定的。

最后,主體內省也存在其局限性。在推理的過程中,內省發揮著重要作用。主體會受到限定條件的約束,如記憶的長度、知識的寬度、看問題的角度等等,但這些都無法阻止主體以內省的方式進行反思。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動態推理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伴隨著主體的不斷加入、事件的不斷變化,復雜性也日益明顯。這就尤其需要內省的加入并對推理產生一定影響。盡管關于內省的爭議頗大,但卻不能忽略內省在邏輯推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于主體不斷地學習,其知識與信念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對于復雜性推理尤為重要。

五、結論

如前文所述,以內省為代表的第一人稱方法盡管存在爭議,但是在S4和S5之間構建的系統,必然會有一套特定的內省原則,這一內省原則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究?;诖?本文通過增加時態算子對內省進行擴充的方式,以期為內省提供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本質上,關于內省困境的兩種解決方案,使得我們對內省產生新的認知,以及將知識、信念、內省有機結合,使得主體認知更上一層臺階,而且對于理性思考的主體而言,內省本身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致力于強調內省在實際生活中以及邏輯思考中的作用。

猜你喜歡
內省公理時態
“一三七”內省法助力學生高質量學習
超高清的完成時態即將到來 探討8K超高清系統構建難點
過去完成時態的判定依據
歐幾里得的公理方法
商務英語課程體系下學生肢體語言智能、內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養
原本性體驗 內省中歌唱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如何書寫民族內省視角的藏族電影——探賾萬瑪才旦《靜靜的嘛呢石》電影劇本的自覺性藏族書寫
公理是什么
數學機械化視野中算法與公理法的辯證統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