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媒時代紅色記憶傳承的挑戰及其消解

2023-11-02 00:30陶榮婷
關鍵詞:智媒時代

摘 要:中華民族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更深入地傳播紅色文化、重塑紅色記憶、建構身份認同、凝聚民族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是學者們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研究認為,信息化和全球化引發了傳統認知時空轉型和紅色文化信仰危機,而媒介變革也促使了文化接受主體變遷。智媒時代,紅色文化傳承面臨新的境遇,紅色記憶智能化傳承成為必然:智能化技術已經成為智媒時代紅色記憶傳承中的一個重要變量。因此,通過重塑紅色記憶空間、智能講述紅色故事、打造人機互動體驗等一系列途徑,利用智能化再現歷史,有助于消解紅色記憶傳承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智媒時代;紅色記憶;智能化傳承;傳承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3)05-0077-06

收稿日期:2022-12-06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媒體時代安徽紅色文化傳承研究(AHSKQ2021D117)

作者簡介:陶榮婷(1984-),女,安徽淮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網絡社會學。

The Challenge and Resolution of Red Memory Inheritance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TAO Rong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How to further spread the? red culture, reshape the? red memory, construct? the? identity, condense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d tradition? is a topic that scholars need to think abou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inform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ave triggered the time-spac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gnition and the crisis of belief in red culture. Media reform has also prompte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receivers.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is facing a new situ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and the intelligent inheritance of red memory has become inevitable. In other words,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vital variab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red memory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Hence, a series of intelligent approaches are used to reshape red memory space, tell red stories and creat human-computer interactive experience for reappearing the history, which helps to resolve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inheritance of red memory.

Key words: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red memory;intelligent? inheritance; inheritance strategy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建黨百年,近代中國百年紅色歷史和紅色傳統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百年來可歌可泣的抗爭史,也銘刻著華夏兒女百折不撓的文化集體記憶。紅色文化不僅是延續先輩精神信仰和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更是凝聚當下中國國族認同和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

長期以來,濃墨重彩的苦難話語是紅色文化的敘事基調,傳播方式以單一的灌輸式宣傳、說教為主。但灌輸式的宣傳、說教方式根本無法讓生活在優渥環境中的年青一代真正感悟、理解紅色記憶中革命先烈的苦難與艱辛、信仰與堅持。相比千篇一律的刻板說教,他們更傾向于接受輕松的、幽默的,建立在虛擬性、具身性、沉浸式互動基礎上的文化傳承新樣態。如果我們仍沿用傳統的敘事方式對青年群體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出,極有可能加劇他們對身份認同的對抗、對集體記憶的遺忘,進而可能會導致文化的對立和傳承的斷裂。

什么樣的傳播方式可以讓當代青年卸下對于價值觀傳輸的心理防衛,使主流意識形態和紅色記憶真正深入青年受眾的心智,影響他們的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實踐,最終鐫刻成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是紅色文化傳承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一環,更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基礎,需要學者們不斷思索。

一、紅色文化記憶傳承面臨新境遇

全球化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帝國主義,其不斷推進的文化滲透和文化殖民不僅淡化了我國文化的主權意識,也侵蝕著紅色文化的信仰根基。而信息化,特別是網絡社會的崛起,也引發了傳統認知時空的轉型和信息接受主體的變遷,使紅色記憶傳統傳承方式遭遇了現實的抵抗,媒介和社會變革帶來的這些變化成為紅色文化記憶傳承過程中面臨的新境遇。

(一)全球化時代的信仰危機

全球化帶來的開放性、流動性、多樣性打破了以往社會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同時也沖擊和瓦解著傳統社會秩序[2]。當前西方國家仍在大肆宣揚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其所標榜的普世價值觀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造成了持續沖擊和擠壓,不僅使民眾的文化信念受到動搖,也使我國傳統社會凝聚起來的文化精神被質疑,建構的文化意義被忽視、弱化甚至遺忘,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信仰危機:信仰動搖、信仰疏離和信仰背棄等。

紅色文化根植于中國屈辱史和抗爭史話語體系中,而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混雜思想有其截然不同的話語環境。比如,紅色記憶是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和苦難史,是革命先烈的犧牲史和中華民族的抗爭史,但是在日本歷史教科書上,侵略史被洗白成拯救史,殺戮行為被美化為自保。這種顛倒黑白、善惡不分的書寫,容易動搖年青一代尚未形成的人生信仰。全球化信息時代,各種信息泛濫,泥沙俱下,由此衍生出的社會思想泛化和價值對立造成一批原本擁有堅定信仰的人在面對全球化的席卷沖擊時不知所措,有的甚至疏離和背棄了已有信仰。

(二)傳統認知時空轉型

傳統社會認知時空,通?;诠潭ǖ臅r間和有形的空間,有著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因為“人們對于社會認知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內進行”[3]。例如,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多以社會機構集體組織形式出現,在戰爭遺址紀念館內進行。在特定的時空內,面對莊嚴肅穆的氛圍、飽含深情的宣講,人們緬懷過去、銘記歷史、思考當下。但網絡空間的構建改變了這一切。網絡社會的崛起和發展不僅引發了認知時間和空間上的“脫域”,消滅了記憶建構的時間和空間,還瓦解著紅色精神依存的場所,而由此帶來的“去中心化”傾向也在不斷解構和重塑著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價值觀念、社會認知和日常生活[4]。也就是說,在網絡環境中,固定時間和有形空間不復存在,傳統場域營造的媒介環境不可復制,缺乏組織化和制度化保障的紅色文化很難在虛擬空間中重建場域,這也說明傳統認知時空正在發生轉型。

(三)智媒時代接受主體變遷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記憶接受者,智媒時代記憶接受主體已經發生了改變。對于在國家高速發展中成長的青年群體而言,優渥的物質環境使之免于身體上的饑寒交迫,強大的國防給予其精神上的安全感,加之身處和平時期,紅色文化傳統的悲情敘事很難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和民族認同。另外,伴隨著網絡化和數字化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其生活方式早已步入智能時代。他們對于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技術帶來的新認知和新體驗。作為智媒時代新的接受主體,青年一代對紅色文化傳承提出了諸多要求,意味著紅色文化的記憶形式和傳播方式亟需轉變。而傳統的書寫方式和呈現方式已經難以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度、有效傳播。因此,紅色記憶的智能化傳承具有現實必要性。

二、智媒時代紅色記憶傳承遭遇的挑戰

全球化的推進不僅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也引發了人們的信仰危機,造成人們的精神缺失與認同焦慮。而信息化的發展雖然壓縮了時間的縱深感與空間的地域感,瓦解著人們的傳統認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紅色文化的原有意涵。同時,智媒時代的文化接受主體發生改變,紅色文化難以到達接受主體。紅色記憶遭遇的這些現實挑戰,已經成為當下紅色文化傳承的主要困境。

(一)轉型社會的精神缺失與認同焦慮

紅色文化雖已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但其傳承、發展仍需依靠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這是因為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急劇轉型,市場經濟思維開始滲透到整個社會,利益導向、拜金主義、工具理性思潮涌現。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的到來,面對模糊不清的碎片化信息時,缺乏深厚歷史積淀和媒介素養的網民一時間真假難辨,致使紅色信仰開始動搖??梢?,社會轉型不斷加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5]。這種時間結構的不穩定性不僅動搖了社會長期建立起來的信念支撐,加劇了人們的無所適從,也使紅色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減弱。與此同時,由于世界范圍內全球化浪潮的快速推進,以及西方話語體系和價值觀念的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被弱化,加之國內一直受到“親美”“親日”以及右翼思潮裹挾,網絡空間也出現了各種思潮泛化、價值對立的局面。一時間,歷史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去中國化傾向的聲音開始占據了輿論場。

一方面,轉型社會下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在減弱,主流文化的聲音在消減,紅色血脈里尊崇的艱苦奮斗、奉獻犧牲革命精神顯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各種思潮涌動、價值混亂,網絡空間自由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和享樂主義不斷被放大。在非主流文化的沖擊下,紅色主流文化意識開始缺位。

(二)紅色文化意涵消解

網絡化、信息化引發了傳統認知時空轉型,傳統社會的中心化、垂直式社會結構轉變成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組織模式。當紅色文化所依托的時空同一性被打破時,超時空產生的“無時無地”和缺場感很可能對紅色文化原有的意涵產生侵蝕。而智媒時代的到來,又在不斷加速推進著這一切,促使傳統社會里堅固的東西不斷地煙消云散[6],更不用說傳統社會建構起來的文化符號和意義。

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網絡社會的滲透消解著當下社會的傳統和權威。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一直是紅色文化的精髓。這些偉大的革命精神鼓舞著后人在現代化的建設中不斷前進。然而,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侵蝕著年青人的價值觀,他們開始質疑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抵抗組織化、制度化的傳播方式,甚至開始消解嚴肅、解構苦難、戲謔崇高,使紅色精神一度被污名化是落伍、守舊、迂腐的。曾經被我們尊為英雄的革命先烈,已經被網絡空間“祛魅”;曾經激勵著革命先輩視死如歸的革命信仰,已經不再被敬畏。

與此同時,在娛樂主義和虛無主義充斥的網絡空間里,嚴肅、莊重的紅色文化顯得格格不入,加之流量至上,眼球經濟盛行,拜金主義涌現,部分網民甚至為了自己的私利在互聯網上惡搞英烈、戲說英雄,把假史當成信史,把胡編亂造當成秘史散播,對革命先輩進行侮辱、詆毀和抹黑。從表面上看是一種無知,但實際上是一種“歷史虛無癥”,不僅歪曲和否認了歷史,更消解了紅色記憶長期建立起來的文化意涵。

(三)紅色文化難以到達接受主體

在信息傳播的制約因素和環節中,受傳者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信息接收者。相反,受傳者的屬性對傳播效果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受眾思維是信息傳播的根本出發點,受眾接受與否是檢驗傳播效果的最重要環節。

長期以來,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以單一灌輸式宣傳、說教為主。灌輸式的說教一般帶有刻板的語言風格,這種傳播方式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背景。自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開啟了捍衛國家主權的歷史征程。在媒體掌握傳播權、人們信息接受渠道單一以及整體認知水平普遍不高的歷史局限下,感性的宣傳、灌輸式的說教以及不斷重復的單一話語成為當時組織、動員廣大群眾團結反抗外族入侵、捍衛國家主權的重要方式。而我國紅色文化傳播即使進入智媒時代,仍多在戰爭遺址紀念館內,以社會機構集體組織形式出現,采用文本、圖片展示和宣講員解說的形式進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接受主體屬性發生了改變。在4G、5G技術普及下的智媒時代,人們的信息接受開始轉向形式更輕松、內容更有趣的網絡空間,微博、抖音、B站成為年青人新的文化交流場域。二次元和三次元的碰撞、二維與三維的場景切換、實體和虛擬之間的時空交錯,為年青人帶來了全新的感官體驗,不僅有視聽盛宴,甚至還延伸到真實的身體感受。因此,對于沉浸于新技術的信息接受主體而言,他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經發生轉變。顯然,單調、生硬、一成不變的傳播方式很難使紅色文化到達那些沉浸于新技術的信息接受主體,更不要說受眾主動了解、自發傳播。換言之,沒有信息的到達,就不可能有受眾的接受,更遑論之后的理解和傳播。

三、智媒時代紅色記憶傳承挑戰的消解

全球化、信息化帶來了傳統認知時空的轉型和紅色文化信仰的消解,社會轉型加劇了人們的精神缺失與認同焦慮,而且紅色文化的傳統傳播方式又難以到達接受主體,可見當前紅色記憶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消解這些挑戰是紅色文化能否代代傳承的關鍵所在。

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在分析中華文明形成過程時指出,文化的產生不是一種物質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物質和因素共同融合、綜合反應的結果;在這些綜合因素里,技術是文明形成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試劑和變量[7] ??梢钥吹?,李約瑟強調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而曼紐爾·卡斯特則將技術與文化的關系進一步凸顯,認為革命性的技術變遷應擺放在變遷過程發生與形塑的社會脈絡之中[8]。紅色記憶的傳承亦是如此,需要新媒體技術這一重要變量的不斷“滴定”來加持紅色文化,實現記憶的連續性和可傳遞性[9]。這種文化傳播的技術觀不僅有利于破解當前紅色文化的傳承困境,也有助于解鎖時空連接的傳承密碼。

進入智媒時代,在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加持下,利用人工智能(AI),通過智能化重塑紅色記憶空間、講述紅色故事、打造人機互動體驗等方式再現歷史,或許可以破解紅色記憶傳承出現的種種困境,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發。

(一)智能化重塑紅色記憶空間

文化是一種“凝聚性結構”,起到的是一種連接和聯系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在兩個層面上:社會層面和時間層面。文化記憶就是在社會層面搭建起一種共同經驗、期待和行為的聯系空間,在這個“象征意義體系”里將時間層面的昨天跟今天連接起來[10]。文化記憶中的回憶形象一直依托于具體的時空。傳統的紅色記憶依賴于物質性、實體性的文化載體,人們通過這些特定的符號來確保記憶的存續。因此,如何構筑記憶空間,以及構筑一個怎樣的承載場所才能確保時間上的連續性,永葆民族情感,實現文化的“凝聚性”,是紅色記憶傳承過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鑒于傳播技術、傳播渠道和接收方式不同,不同時代紅色文化的呈現方式不同,從口語傳播、書面傳播到電子傳播,無不影響著人們對歷史的感知和記憶。智媒時代,傳統的空間記憶方式遭遇了挑戰。比如,人工智能(AI)的引入可以重現記憶、呈現歷史,利用數智化構建新的情境,打造人們全新的認知空間。在紅色文化傳承中,它可以依托大數據、“云”技術,打破傳統紅色教育的時空限制和理論宣講的枯燥乏味,真實再現紅色革命場景,使參觀者切身感受紅色革命精神;利用歷史背景加3D動態模擬還原周圍環境、人物、聲音,甚至體感,讓參觀者沉浸式體驗軍事歷史上的奇跡戰役(如四渡赤水);通過采集紅色遺址遺跡技術數據,利用VR三維建模重構紅色遺址的空間布局,使參觀者深刻感悟革命歷史,思考文化賦予這些載體的精神和靈魂,把握革命精神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

無論是紙質的歷史感知方式還是視頻化的記憶敘述形式,人們對于紅色記憶仍然停留在遠距離的“觀看”,視覺體驗止步于二維平面的“遠觀”。而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紅色文化開始借助新的媒介技術、形式,智能化重塑紅色記憶空間,讓歷史再現成為可能。

(二)智能化講述紅色故事

記憶和文化的傳承就是故事的傳承,人們依靠故事和過去建立連接、銘刻記憶、尋找歸屬、構筑認同。紅色記憶的傳承更需要我們講好這些悲壯的革命事跡以及弘揚蘊含在其中的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只有講好英雄故事、彰顯革命精神,年青一代才能更好地了解歷史、懂得過去、熱愛國家,在溫情和敬意中形成崇高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裹挾,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業,堅定從容地走向世界、面向未來。正如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開篇中所言,對待本國以往歷史需要有溫情和敬意,才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將我們自身種種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11]。

從文字、漫畫、標語、口號等紙質的靜態傳播到視頻、音頻的動態傳播,無論借助何種載體,紅色故事的傳播都是以當時的技術和受眾為出發點,順應時代趨勢。因此,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紅色文化傳承需要以現代技術為契機,利用AI智能互動,將紅色故事融入虛擬世界,并通過仿真技術模擬過去情境,再現歷史場景,將停留在想象中的事件真實地構建出來,用可見、可聽、可感的方式觸摸歷史。這種智能化講述方式在形式上更加輕松、有趣,容易被青年群體所接受。因為仿真情景的打造能夠激起青年群體的好奇心,通過營造真實的“在場”感,吸引這一群體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歷史,有助于他們感悟中華民族紅色記憶中屈辱和抗爭、犧牲和痛苦的敘事底色,深刻理解近代中國承載的百年滄桑。

用虛擬的場景再現逝去的鏡像實景、講述久遠的先烈故事、喚起塵封的歷史回憶,是智能化講述紅色故事的具體體現。例如,通過無人機和全景云臺尋訪革命足跡、采集影像數據、重建VR實景,利用智能化技術將革命先輩們的生活、戰斗場景——一次次筋疲力盡的長途奔襲、悲壯激憤的戰前動員、無奈艱難的人生選擇、撕心裂肺的生死訣別深度還原出來。這些抽象的信仰選擇在數字化重建中越來越具象化,虛擬的意義越來越真實,干癟枯燥的理論也變得愈加生動鮮活,讓人們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理解了紅色文化如何發源、紅色信念為什么能夠存在。

(三)打造虛實共融人機互動體驗

記憶若要重現,必須關注那些被我們占據、不斷步步回溯、總可以參與其中、能夠重構的社會空間[12]。通過互動式參與這些虛擬性的對抗與競爭,人們可以切身感受戰爭的血雨腥風和艱難困苦,真實體悟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的反抗精神。這是“人類憑借媒介拓展出傳播,以求超越耳聞目睹的生物學局限”[13]的結果。而萊文森也在討論媒介演進的人性化趨勢時,提出在跨時空、沉浸式的人機交互中,信息接受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互動式的參與;要堅持以人為中心,將冰冷的信息傳播轉化為帶溫度的信息體驗。

AI、VR等技術的綜合應用開啟了紅色文化智能化傳承實踐,把抽象的想象變成具象的圖像,將親身參與體驗變成現實。在紅色文化智能化傳承過程中,視頻圖像是虛擬的,但視覺感受是震撼的;周圍環境是仿真的,但是爬雪山時的寒冷刺骨、過草地被沼澤吞沒時的窒息以及四渡赤水時的命懸一線卻是真實的;空間場景是營造的,但親身參與的體驗是刻骨銘心的。此外,雖然智能化技術構建的虛實體驗是瞬間的,無法完全復制和還原當年的艱辛,年青一代也無法作為親歷者重述那段歷史,但這些超感覺融合的親身體驗不再是“遠觀”,而是真正的“走進”,不僅入眼,更是入腦入心。只有對紅色精神發自內心的認可,才能激發青年群體主動承擔紅色記憶傳承的內在動力。

例如,華龍網推出的黨史宣傳沉浸式互動視頻《黨員,請選擇!》,以革命先輩們的“潛伏”故事為線索,融入青年群體熱衷的“劇本殺”游戲元素,將故事架構在同一時空中,通過高頻率互動和沉浸式體驗,讓用戶代入式“選擇”劇情走向,體悟革命先輩的理想與信念。共青團官微推出的《穿越百年,這些瞬間鑄就永恒》漫畫系列,以H5的形式鏈接“盲盒”,讀者可以在點擊“時光盲盒”后,跟隨時光隧道,通過11個(分別為1929年、1935年、1938年、1949年、1953年、1963年、1979年、1997年、2001年、2017年、2018年)重要歷史場景的“在場”還原,穿越歷史、生成畫卷、定格瞬間,串起百年紅色記憶。不僅如此,紅色網游沉浸式體驗更加真實且更具歷史感,玩家通過觸摸屏技術選角色、做任務,進行人機交互、深度參與,搭建歷史現場、回到歷史語境,在同一時空親身參與歷史創造。除了觸摸屏技術,以VR為突破口的可穿戴式隱身技術開始植入紅色文化的傳承中。例如,戴上VR眼鏡,人們可以瞬間進入“仿真”場景中,感受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上述種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沉浸式的場景體驗足以表明:穿越歷史,與先輩們隔空對話的時代已經來到。

四、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14]。紅色記憶歷經百年的傳承與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為激勵中華兒女奮勇前進的精神源泉與動力燈塔。如果沒有經過紅色記憶的精神蕩滌,便無法成就今日之中國。紅色記憶的傳承對于強化青年群體政治認同、提升中國人民文化自信、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安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如何敘述歷史、書寫昨天,成為紅色文化傳承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以往的紅色記憶傳承多以政治化、主流意識形態化的硬性宣傳為主,凝重沉痛是其敘事底色。但這種傳統的表達形式對于當代青年而言,既有時間上的陌生,又存在心理上的抗拒。進入智媒時代,紅色記憶傳承可以借助VR、AR等技術建構虛擬現實,搭建歷史和現實的超時空場景,通過數字化重建歷史鏡像實景,為大眾提供沉浸式體驗。除此之外,機器人宣講、虛擬主播、AI修復紅色舊影等技術越來越成熟,給紅色文化傳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智能化技術的運用已然成為呈現紅色歷史的新方式。

百年來,紅色文化傳承、傳播與時俱進,不僅強化了青年群體的國家認同,還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智能化技術的運用既是紅色血脈得以賡續的數字化路徑,亦是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褪色的時代機遇。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EB/OL].(2021-05-15)[2022-10-20].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15/c_1127449609.htm.

[2] 吳玉軍.全球化與“去中心化”:現代性語境下的國家認同困境[J].社會科學文摘,2020(8):86-88.

[3] 翟光勇.網絡社會時空轉型與青少年社會化風險規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111-116.

[4] 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列斐伏爾和??隆翱臻g思想”的批判與對話機制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5):73-92.

[5]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4.

[6]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

[7] 李約瑟.文明的滴定: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M].張卜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12.

[8] 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王志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

[9] PAUL CONNERTON.How Societies Remember[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37-40.

[10] 揚· 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

[11] 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2] 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7.

[13] 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 信息化新紀元指南[M].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73.

[14] 央廣網.習近平:歷史是現實的根源[EB/OL].(2015-09-05)[2022-10-20].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905/t20150905_519771813.shtml.

[編輯:洪夢綺]

猜你喜歡
智媒時代
智媒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冷思考
智媒時代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探索
智媒時代災難新聞的生產變革
關于“智媒時代”的幾點思考
試論智媒時代傳媒從業者的職能轉變
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態圈
智媒時代下六堡茶文化在“雙創”培養模式中的探索
后移動互聯時代走向智能媒體的廣播
自然災害危機的輿論引導問題研究
智媒時代機器人新聞對新聞倫理的沖擊與重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