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家蠶良種繁育技術進步的歷史回顧(三)

2023-11-03 05:42馮家新
蠶桑通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蠶卵孵化率雜交種

馮家新

(浙江大學 動物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17 江蘇、浙江兩省最先對一代雜交種的制種形式由平附種改為散卵種

蠶種的制種形式有框制、平附、散卵三種。全國各級原種均采用框制形式,這種形式有利于微粒子病毒鏡檢,并可直觀選留優良蛾區,提高蠶種質量。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一代雜交種一般也采用平附種,這種形式適合大規模生產,制種、收蟻等技術比較方便,但難除不良卵,且張種間卵量有開差等弊端。20世紀50年代中期,江浙兩省對一代雜交種的制種形式,由平附種開始改成散卵種試驗,并取得成功。制散卵的蠶連紙或散卵布要上漿,上漿工作最好在冬季氣候干燥或養蠶前進行(作為人工孵化種的產卵連紙可不上漿)。上漿的厚薄程度,也能影響蠶卵的產量和質量,因為漿液過少或不勻,會造成脫粒困難,若強行脫落,往往易造成損傷蠶卵并產生粘屑物,影響鹽水比重的正確度;反之,漿液過多,則漿不脫凈,對消毒、鹽水比重也有影響。因此,上漿要求達到平時蠶卵不脫落,蠶種保護中不發霉,無蟲害等,蠶卵洗粒易脫落。散卵種與平附種相比較,其最大的優點是:散卵種經過鹽水比重,就是利用良卵與不良卵比重的不同,淘汰比重過重和過輕的不良卵,從而使整批良卵控制在一定比重范圍內,這樣提高了蠶卵的勻整度與質量,促使蠶卵孵化齊一,蟻體健康。同時散卵經稱量裝盒,卵量規范化,有利于絲繭育養蠶正確制定計劃,根據設備、人工,特別是桑葉實際條件訂購蠶種,達到桑種平衡。同時散卵種在產卵過程中的技術比平附種方便,因而用工量也少,但蠶卵洗落、消毒、比重、風選等冬期浴種工序比平附種多。且在操作過程中蠶卵受物理刺激的機會也多。因此對散卵種的冷藏、保護、催青收蟻技術處理要求高。

1989年冬期對四川、浙江、江蘇三省現行蠶品種蠶卵比重范圍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以供參考。

18 四川省精制平附種制作技術和實用性的研究

精制平附種集散卵和平附兩者優點,互補兩者的不足,且用綿紙覆蓋,防止精制蠶種污染和落卵的遺失,實為蠶種制造一大改進。

精制家蠶平附種,由四川省蠶業制種公司和成都科技大學共同合作研究。經數年試驗,首先完成了定名為SWS-93 膠黏劑。根據工藝要求,經反復篩選,從三種類型的膠劑,最后確定了丙烯酸酯乳液黏劑為平附種用膠黏劑。該膠黏劑綜合性能良好,完全能滿足制作工藝要求,對蠶卵、蟻蠶無生理毒害,適宜機械化涂布工藝。其次,研究生產精制平附蠶種的專用設備,定名為CLCS-320 精制平附種制作機。該機包括涂膠,稱量和撒卵,覆蓋紙及切斷等四個主要工序自動化組成。

為了進一步確認精制平附種的實用性,在農村基點與散卵種進行比較試驗,結果認為:精制平附種產繭量較高外,其余各項成績基本上沒有差異。分析產繭量高的原因,主要是精制平附種連紙上覆蓋一層透氣性綿紙后,四周密封,蠶卵無掉落,蟻量充足,而散卵種雖是同樣卵量,由于催青、運輸、收蟻過程中,可能蠶卵不時掉落,從而影響蟻蠶頭數。綜上所述,精制平附種包裝成本低,無污染和生理毒害,蠶卵孵化率高,催青、運輸發種、收蟻方便,無掉落遺失卵,蟻量充足,蠶繭單產高,蠶農歡迎。

又據重慶市蠶業制種公司張明階等對“精制平附種孵化率及飼養調查”一文的結論:

(1)精制平附種孵化率均能達到95%以上,其孵化率的差異與制作時期無關,而與正反交不同存在顯著差異。

(2)精制平附種對蠶的健康性無影響,飼養制作標準的精制平附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且各地單產差異微乎其微,體現了平附種運輸損失少的優點。

(3)精制平附種制作機器與技術均應改進,以保證張種卵粒數達到25 000粒(開差不超過±2%),并覆蓋紙四周彌合,防止蠶卵污染和落卵損失。

(4)精制平附種制作機及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19 全國最早進行春制越年種夏期洗落技術的試驗

根據張秀梅高級農藝師在《蠶桑通報》1987(2):30-32 頁上發表的“春制越年散卵夏期洗落后保護的調查”一文進行摘錄。

春制越年蠶種的保護,一般都是采用蠶蛾產卵在上漿的夏布上或蠶連紙上,并懸掛在蠶種保護室內保護,直至冬季洗落浴種。由于母蛾產卵過程中排尿、鱗毛脫落、病死等關系,在夏季常遇多濕悶熱天氣,就容易發霉出蟲,特別浙江在梅雨期間和8月桂花蒸時,更是如此,導致死卵增加,影響蠶種質量。雖然蠶種場加強了蠶種保護室的管理,事故已大為減少。但因春制越年種保護時間長,不良氣候接觸機會多,保護中發霉出蟲的情況仍有發生。能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根據蠶卵生理,春制越年種進入滯育后,高溫蠶卵不發育等特點,于1976、1977年進行了越年種夏期洗落散卵型保護試驗,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如下:

19.1 試驗方法

1976—1977年均以‘華合×東肥’正反交各20塊散卵布進行洗落試驗。1976年20塊散卵布洗落后,兩品種濕卵都是2 kg,其中0.5 kg 濕卵用漂白粉液消毒,其余不消毒;1977年20塊散卵布‘華合×東肥’得濕卵1.92 kg,‘東肥×華合’得濕卵1.87 kg,將其中1.5 kg 濕卵用漂白粉液消毒,其余不消毒。蠶卵干燥后,攤在墊有夏布的散卵木框內,1976 年不消毒的分別攤0.75 kg 及0.5 kg,消毒的攤0.32 kg;1977年消毒的攤0.75 kg 及0.3 kg,不消毒的攤0.25 kg。保護中與大批落卵同樣,每5日用排筆掃卵,檢查一次。

1976—1977年夏期散卵洗落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1976—1977年夏期散卵洗落情況Table 2 The Situation of Scattered Eggs Washing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from 1976 to 1977

19.2 調查結果

(1)2 粒卵膠著數:消毒區比不消毒區明顯減少。

(2)卵面鱗毛數:洗落消毒區卵面幾乎無鱗毛,洗落不消毒區卵面有少量鱗毛,不消毒區卵面均有大量鱗毛。

(3)蟲霉情況:①蠶卵經洗落,無論消毒區還是不消毒區,2年均無發現霉。②消毒區2年均無發現蟲害。在1976 年不消毒區攤卵0.75 kg 的木框內發現11條蟲,1977年不消毒區也發現1條蟲。

(4)夏期洗落消毒的蠶卵,由于與大批蠶種同室保護,鱗毛、病原體傳播到已消毒的卵面上,因此,在冬期浴種時有再消毒的必要。經2 次消毒的蠶卵,除1977 年‘華合×東肥’及反交的死卵略有增加外,其余各批與大批良卵無其差異。胚胎發育情況經鏡檢觀察與大批良卵相同,都是甲前胚胎,沒有異常胚胎。

19.3 幾點看法

(1)通過2 年試驗調查,我們認為散卵在夏期洗落后保護,對減少蟲霉危害是有一定效果的,特別是經過卵面消毒的蠶卵,鱗毛、蛾尿大大減少,即使在環境多濕的情況下亦沒有回潮現象。

(2)夏期洗落消毒蠶卵冬期再消毒,死卵除1977 年‘華合×東肥’及比大批良卵略有增加外,其余與大批良卵互有高低,胚胎發育與大批相同,都是甲前胚胎。

(3)洗落后保護可用夏布攤在木框內,每框0.5~0.75 kg,每平方米可保護蠶種130張;而散卵布懸掛保護每平方米為80~90 張,利用率提高40%左右。

(4)洗落的時期可在產卵10~15 d內進行,洗落后用0.2%漂白粉有效氯液消毒1次為好。

(5)逢號袋蛾的散卵布可以不洗落。

20 浙江省對蠶種冬季浴種適期和水溫的試驗

作者認為蠶種場浴種時期早,水溫過低,摩擦多,浴種后自然溫度還較溫暖,部分已解除滯育的蠶卵胚胎會慢慢發育,甚至出現孵化,而胚胎已有相當發育的蠶卵,在以后的自然低溫或冷藏中,對低溫抵抗力也將減弱,將來即成催青死卵,至少也將削弱蟻體健康,對整批蠶種來說,會造成孵化不齊和孵化率降低的現象。過遲浴種,當時雖對蠶卵生理無害,但耽誤冷藏入庫適期,又會影響蠶卵對低溫的抵抗力。所以確定浴種適期常以浴種當時的水溫來決定,一般認為氣溫下降到略低于水溫,即水溫在10 ℃以下為宜。在浙江省蠶種生產上,雖然已到浴種適期,但氣溫往往相當高,能不能在超過10 ℃以上浴種?超過水溫10 ℃以上浴種對今后蠶卵孵化影響怎樣?為此進行本試驗。

本試驗在浙江農業大學蠶種室進行。供試蠶品種是1978年春制春用種‘杭7’‘杭8’及其正反雜交種。春期制種后,放在蠶種保護室按常規方法保護,試驗前先剔除供試蠶種(框制)不良卵,每品種隨機取15 圈整蛾卵,各采用5 分法,而后混合15 蛾的1/5 塊成5 大區,每大區再分5 小區,各區分別浴種水溫,即自然溫度(11 月11 日17 ℃、11 月21 日13 ℃、12 月1 日9 ℃、12 月11 日11 ℃、12 月21 日6.5 ℃)、5 ℃、10 ℃、15 ℃、20 ℃,浴種的時期又分5種,即11月11日、11月21日、12月1日、12月11日、12 月21 日。浴種方法按原種常規操作標準。浴種后,各種蠶種放在自然室溫保護,于1月1日轉入冷庫冷藏,所有蠶種在1979年3月25日開始用簡化催青法催青,逐日調查孵化數,計算孵化率。

調查孵化率是從苗蟻開始逐日點數孵化卵數至第7 日,最后再點數不孵化數,計算1 日孵化率(最多1日孵化率)、實用孵化率(最多2日孵化率)、普通孵化率(7日孵化率),結果如下。

(1)浴種日期:從各品種浴種不同水溫平均孵化率來看,實用和普通孵化率平均以12 月11 日浴種的孵化率高。

(2)浴種水溫:用同一品種、同一日期浴種的,無論不同浴種水溫,各項孵化率均相接近,即本試驗的浴種水溫5~20 ℃對各項孵化率幾乎無影響。

(3)蠶品種:在不同品種間孵化率差異甚大,一般來說雜交種的孵化率高于原種,在雜交種間,‘杭8×杭7’高于‘杭7×杭8’;在原種間,‘杭8’高于‘杭7’。

同時,進一步明確品種間,浴種日期以及品種與浴種日期相互間對實用孵化率均存在極顯著的差異;而浴種水溫以及浴種水溫與浴種日期相互間,浴種水溫與品種相互間對孵化率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總之,通過本試驗,對不同的品種必須掌握浴種適期(杭州地區12月11日為好),對浴種水溫(5~20 ℃)幾乎無影響。

21 蠶種冬季提前浴種日期的試驗

一般認為氣溫降到略低于水溫時為蠶種洗浴適期。從蠶卵生理說,大部分蠶卵處于不完全解除滯育階段。浙江省實際浴種時期大多在12月上旬,過去浴種后置于自然室溫保護,由于受氣溫變化,遇到較高溫度,即影響蠶卵胚胎發育齊一,因此,浴種時間寧可推遲。然而目前浙江省蠶種場都配備了空調設備,浴種后完全可以控制在5 ℃保護,所以從理論上推測,冬期提早浴種是沒有問題的,但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作者為此進行本試驗。

本試驗自1986 年冬至1987 年春在浙江農業大學蠶種室進行。供試蠶品種是浙江省原蠶種場提供的春制春用種‘杭7’‘杭8’‘華合’‘東肥’‘蘇春’‘鎮豐’等6個品種。浴種日期分設11月20日、11月30日、12月10日3區,每品種供試30個卵圈。為了消除卵圈間誤差,每卵圈分成三等份,設品種每次試卵量為1/3×30 卵圈。11 月20 日浴種區水溫為14℃,氣溫、室溫均為13 ℃;11 月30 日浴種區水溫為11.5 ℃,氣溫4.5 ℃,室溫9.5 ℃;12 月10 日浴種區水溫11 ℃,氣溫5 ℃,室溫9 ℃。浴種時卵面消毒按常規標準。浴種后當日晾干,隔日放置在生化培養箱內5 ℃保護,待3次浴種完畢后于12月12日將所有供試蠶種送浙江省冷庫保護,并按春用復式冷藏處理。由于浴種后,用5 ℃保護到達甲胚胎進行復式冷藏,第1 次冷藏的時間提前到12 月底至1 月初。1987年4月8日出庫,按簡化催青標準催青,調查1日孵化率,實用2日孵化率及普通7日孵化率。

根據試驗結果:冬期3 種不同浴種日期的孵化率幾無本質差異,但提前至11 月20 日浴種是完全可能的,且孵化率都比11月30日、12月10日浴種區高。關鍵是浴種后用5 ℃保護對蠶卵的生理最為適宜,它既能抑制早解除滯育蠶卵的發育,又能促進解除滯育蠶卵解除滯育的雙重作用,使群體間蠶卵胚胎發育趨向整齊,從而促使孵化齊一。

22 國內首先克服從廣東省引進江、浙二省‘306’品種發生催青死卵的試驗

‘306’蠶品種由原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系和原華南農學院蠶桑系共同合作研究育成。

‘306’的母本是‘305’[‘華9×(姬白×海南)’F2高溫高濕培育品系]的F11;父本是‘203’[‘華9×(姬白×海南)’F2 常溫常濕培育品系]的F8。雖然母本‘305’和父本‘203’的親本均為‘華9×(姬白×海南)’F2,由于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選育,造成‘305’品種具有多化性特點,‘203’品種具有二化性特點,以后雜交選育成為‘306’品種。也是國內唯一用同一親本,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以后雜交成功的蠶品種?,F簡介選育經過:1955年第3造進行雜交,第4造開始選育,至1956年第6造連續9代在溫度24~31 ℃,相對濕度50%~100%中選育,其經濟性狀穩定,抗高溫性能強,成為中國系統帶有多化性血統的二化性白繭夏秋用原種。1956 年第6 造、第7 造與‘華10’雜交進行室內比較試驗,1957 年、1958 年第2 造進行農村生產試驗,1957年確定‘306×華10’育成。1959年第2、第3造在廣東省順德、中山、海南等地推廣。

1960 年‘306×華10’品種較大量引進江、浙二省,作為夏秋用品種推廣,至1975年止,發種量高達1 014.615 7 萬盒(其中:浙江省發種量556.620 9 萬盒,江蘇省發種量457.994 8 萬盒),成為江、浙二省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期當家夏秋用蠶品種。

‘306’品種引進江、浙二省后,在原種繁育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催青死卵和白死卵。為此,1961 年秋期浙江農業大學蠶桑系陸星垣教授等對家蠶‘306’品種蠶卵越冬冷藏期限對死卵發生關系的試驗,以及1962 年家蠶‘306’品種蠶卵解除滯育的越冬溫度與越冬日數的試驗。詳細內容可參閱發表在《蠶業科學》1963,(1):15-21,26頁上的文章?,F將主要結果摘錄如下:

(1)從生產實踐與試驗來看,‘306’品種的蠶卵經過長期低溫冷藏確實容易發生死卵。究其原因,培育‘306’品種的原始親本是多化性血統,再加上長期培育在廣東溫暖地區,當地越冬溫度和經過日數比江、浙地區來得高和短,在系統發育過程中,耐低溫的抵抗潛力小。當接觸較高溫度,可能就解除滯育,以后蠶卵不耐冷藏。所以‘306’品種在江、浙地區如果早接觸能低溫早解除滯育,以后遇到低溫期限長,就會發生死卵。

(2)從孵化情況推想解除滯育程度,結果指出:‘306’品種越冬在10 ℃經50 d幾乎完全活性化。并認為‘306’品種較一般品種容易解除滯育。從本試驗看,‘306’品種解除的起點溫度高達21.1 ℃或以上(注:關于蠶卵越冬的文獻,大多認為蠶卵解除滯育的溫度是17.5 ℃,經過相當時間,,除滯育的溫度界限才提高到20 ℃)。

(3)因為含多化性血統品種,不耐低溫冷藏,從而發生死卵,特別是白死卵。為此,建議對帶有多化性血統的秋制蠶種,采取延長保護和適當推遲浴種時間(即原來在12月上旬浴種,推遲到12月下旬浴種)。由于加深了蠶卵滯育,增強了冷藏能力,從而克服了死卵的發生。

23 全國制訂并執行桑蠶一代雜交種質量指標

根據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于1997 年12 月19 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標準(NY326-1997)《桑蠶一代雜交種》記載:蠶種生產和銷售一直都由國家和省區統一管理,但是對于蠶種的質量至今尚無一個統一的標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蠶種的省際、國際的流通日益頻繁,由于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給蠶種管理帶來不便。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個統一的質量標準來規范蠶種的質量。

桑蠶一代雜交種質量指標,如表3所示。

表3 桑蠶一代雜交種質量指標Table 3 Quality Indicator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Hybrid of Silkworm

病蛾率、病卵率應低于規定指標,良卵率、孵化率、雜交率應不低于規定指標。良卵數25 000±500粒。符合規定指標者為合格蠶種,不符合規定指標者為不合格蠶種。

24 全國首次開展蠶種質量抽檢

經原農業部批準,1997 年12 月和1998 年11 月分別組建了蠶桑產業產品質量督檢驗測試中心(江蘇鎮江、山東煙臺),具體負責全國蠶種質量抽檢。在原農業部蠶種專家小組統一安排下鎮江檢驗測試中心于1998 年11 月至1999 年4 月首次對浙江、江蘇、四川、重慶、廣東、山東、安徽、陜西、湖北、廣西、河南和山西等?。▍^、市)的1999 年春用桑蠶一代雜交種進行全國性蠶種質量抽檢。共抽查24 個蠶種冷庫,抽檢率為51.06%,101 家蠶種場,抽查率為36.76%,共166個繁育批次。按部頒行業標準,即病蛾率(各省、區、市自報),蠶種外觀包裝、每盒(張)蠶種良卵數、良卵率、實用孵化率、雜交率及病卵率進行檢驗。檢驗結果絕大部分蠶種嚴格執行部頒行業標準,蠶種質量上乘。但也有少數場批次不理想,主要是蠶卵超量裝盒,難以體現公平競爭。抽檢結果已由原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向全國通報。

自1998年開始至今,歷年不斷進行全國蠶種質量抽檢。又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葉夏裕研究員在《中國家蠶育種與繁育論文精編》上刊載的《中國蠶種業概況》一文中1999—2015 年全國桑蠶種質量抽檢結果(原表5,略),從中摘錄:從總體上來說,我國桑蠶一代雜交種的成品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良卵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較高水平;實用孵化率也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雜交率的合格率從1999 年的86.05%,提高到2003 年的100%,病卵率的合格率從1999年的96.99%提高到2003年的100%,已連續2年未出現因病卵率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場批。由此充分說明,由于各地認真貫徹執行行業標準,視質量為生命,從而提高了蠶種質量不斷提高。原種的質量,由于歷來受到各地重視,因此一直維持較好的水平。

25 全國桑蠶一代雜交種母蛾微粒子病檢驗首先采用集團母蛾檢查法

家蠶微粒子病是唯一可通過胚種進行傳染的疾病,也是養蠶業中毀滅性疫病。過去一代雜種的微粒子病蛾檢查,是機械抽樣單蛾鏡檢的常規母蛾檢查法。1982 年8 月,作者參加浙江省蠶桑綜合考察團赴日本考察蠶業。在日本生產一代雜交種的蠶種場,形如我國原蠶飼育區蠶種場,規模較小,然設備齊全,對家蠶母蛾微粒子病率檢查,普遍采用隨機抽樣集團母蛾檢查法,它是一種檢查速度快,效率、準確性高的母蛾檢查法。自20 世紀80 年代初期起,浙江、江蘇、四川和廣東等省先后引進這項先進技術。

從病理學角度看,一代雜交種微粒子病檢查的抽樣方法取決于允許病蛾率和檢查的可靠性。抽樣的數量和合格標準都是根據這兩個因素確定的。允許病蛾率和抽樣設計上必不可少的數值。據研究,絲繭育對蠶繭無惡劣影響的病蛾率一般為0.5%,稱允許病蛾率,以病蛾率為0.5%以上的蠶種判為不合格,其判定的可靠性必須在98.5%以上,抽樣方法采用二次抽樣法。集團母蛾檢查是以隨機抽樣為基礎,從概率論推導出來的方法,檢查的完全在于抽樣是否隨機,隨機抽樣必須確保每一只母蛾都有均等概率被抽樣,否則,抽樣不隨機,檢查結果不可信賴。

由于日本一般蠶種場生產一代雜交種的數量普遍較小,其制訂母蛾檢疫標準不適合我國蠶種場生產量較大的實際情況,因此,由浙江農業大學蠶學系楊明觀、鐘伯雄教授等對集團母蛾檢查的抽樣規定和合格標準作進一步研究。他們采用超幾何概率分布和二項分布分析法,在1986年建立了以30蛾為一個檢查單元的家蠶微粒子集團蛾檢查的改進抽樣方案,并進一步計算模擬驗證了抽樣方案,降低了抽樣檢查中乙型誤判的發生率。該方案保證了所有不同大小樣本抽樣比例的科學性和均衡性,保證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和正確性。經浙江省近10 年使用,證明該抽樣方案正確、有效。1997 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的NY/T327-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桑蠶一代雜交種檢驗規程》采用。其抽樣規定與合格標準如表4 和表5所示。

表4 桑蠶一代雜交種母蛾微粒子病檢疫抽樣裝盒規定與合格標準(散卵種)Table 4 quarantine sampling and packaging regulations and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microparticle disea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hybrid silkworm female moth(loose eggs)

表5 桑蠶一代雜交種母蛾微粒子病檢疫抽樣裝盒規定與合格標準(平附種)Table 5 Quarantine sampling and packaging regulations and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microparticle disea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hybrid silkworm female moth(eggs were attached to the plain)

26 國內首次記載家蠶品種雜交組合命名為中系品種在前、日系品種在后為正交的格式

中系、日系蠶品種的雜交組合命名,是中系品種寫在前,還是日系品種寫在前,也有一段爭議的經歷。據于1969 年12 月出版的日本平塚英吉編著的《日本蠶品種實用系譜》一書記載,凡中系、日系品種的雜交組合品種名,一概日系品種寫在前,中系品種寫在后,從日本角度看無可爭議,完全可以理解。

又據2000 年6 月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蘇省志·蠶桑絲綢》一書記載,1942年江蘇省開始推廣二化×二化蠶品種,使用的‘瀛翰×華八’‘瀛翰×華九’‘瀛文×華十’新蠶品種,均由江蘇省吳縣滸墅關鎮原大有蠶種場(1926 年建廠,現改為滸關蠶種場),從日本引進試驗成功后生產提供的,在20世紀40、50年代,我國蠶品種雜交組合的品種表達方式,一直沿用日本的寫法。

直至1961年由浙江農業大學蠶桑系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家蠶良種繁育學》,首次記載中系、日系蠶品種間的雜交組合,中系品種寫在前,日系品種寫在后,如‘華8×瀛翰’‘華9×瀛翰’‘華10×瀛文’。這樣的改變,從我國的角度看,也是理所當然。

在蠶業工作者共同關注努力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至20世紀80、90年代我國中系、日系的雜交組合品種名逐年實現了中系品種寫在前、日系品種寫在后的格式。

2015年6月出版的《中國家蠶實用品種系譜》及2019 年12 月出版的《中國家蠶育種與繁育論文精編》二書中的中系、日系品種的雜交組合,也按上述格式編寫。在蠶種生產上,習慣中系品種寫在前稱正交,反之,日系品種寫在前稱反交。

在此附帶提一下,若同是中系間的雜交組合,則多化性品種寫在前,二化性品種寫在后,如‘藍5×華10’;若是含多化性血統的二化性品種,則寫在前,二化性品種寫在后,如‘306×華10’。

猜你喜歡
蠶卵孵化率雜交種
家蠶春制越年種延期冷藏的孵化率
蘇豪×鐘曄(抗)正交秋用種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多舉措促玉米雜交種制提質增產
孵化蠶卵
蠶卵的等待!
提高桑蠶一代雜交種雜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溫度刺激對催青期樗蠶卵中孵化酶基因PccHE表達量的影響
雜交種子為什么不能留種
家蠶胚胎滯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