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SMUSEUM:城市中的心靈可呼吸之地

2023-11-10 06:51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5期
關鍵詞:藝術家領域空間

汪 斌

2020 年11 月,APSMUSEUM 正式在上海陸家嘴中心L +Mall 商場向公眾開放,這標志著欣稚鋒藝術機構(Art Pioneer Studio)全新階段的開始。我們延續了作為致力于當代藝術與空間介入的關系,并將藝術的力量賦能于不同屬性的空間領域。在這里,APSMUSEUM 作為實體空間的落地,使得在一座擁有非營利的藝術空間語境之下,進一步拓展藝術與建筑在學術與科技上的理論性,并開始尋找藝術與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組織并促進國際性跨學科合作的可能。

正如在2020年11月11日,APSMUSEUM以“空間領導者”開館首展所示:一種前瞻性,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不是一本已經寫好的書,而是一本需要被不斷重讀和重寫的書。重讀,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和思考,重寫,意味著我們要有新的塑造與語言進來,它代表的是一種不斷被開拓、更新與延展的創造性。而APSMUSEUM 的初衷,就在于將這樣的一種理想賦能于實踐的可能。正如APSMUSEUM設計師斯坦法諾·博埃里(Stefano Boeri)的理念所構成:藍色,代表了一種實在、純粹和強大的力量,一條隧道,將兩個空間(內與外)連結起來。它提醒著我們,在一個公共的大環境的內部,存在著一個充滿活力且不斷生成輸出和具有影響力的動力空間。

它意味著一種改變,在這座大城市的一個角落里開始發生,并正在發生,培育一種融合當代藝術、建筑、設計和時尚的花粉經濟,促成一種新城市社會的塊莖倫理。我們期望的是在這里是一種有生命的空間生態,正如“空間領導者”中的15 位參展藝術家一樣,踐行著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對藝術空間之于城市的隱喻式想象:藝術空間是大城市的肺,涌進來的城市諸眾,是激蕩城市的熱血。

實際上,在APSMUSEUM 誕生之前,欣稚鋒藝術機構就已經多年來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展開合作,并以其國際頂級專家咨詢團隊,整合了倫敦、東京、中國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多地資源,將藝術帶進各種不同屬性的空間領域。2019年,甚至受政府委托,成為當年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SUSAS 2019)的策劃和執行團隊。正如在此次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題“相遇”,它不僅形成了最終我們目前在楊浦濱江上所能看到的20 個永久公共藝術作品,更是一種藝術與城市之間的,藝術與公眾之間的,公眾與公眾之間的情景、感知、參與、介入、對話和思考,在精神和美學上超越歷史與地域的關系。

公共藝術并不只有室外,只要在公共空間與大眾相接觸的,都可以歸到“泛公共藝術”。而對于如何拓寬這一泛公共藝術的深入,APSMUSEUM 應運而生,它代表著欣稚鋒藝術機構主理的空間和主營的公共藝術,正在往一個多元性、開拓性、學術性和實驗性的方向開放。但它并不意味著一種曲高和寡,而是在藝術項目與環境之間建立起更具有落地性的連接,并持續保持一種開放和多元自由的心態,嘗試更多跨學科的可能和話題上的激發。換句話說,APSMUSEUM 與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存在著差異。

藝術并不是冰冷的,城市也不是孤獨的,正如曾經被藝術的溫度如此的感動過。2021 年4 月的春季,“逝者如斯”如期開展,我們期望藝術在空間中的傳遞,更能帶給人們希望和人性之溫暖,特別是當時代如巨輪般駛過的時候。我們邀請了知名建筑理論學者李翔寧擔任此次策展人,由建筑師柳亦春,藝術家邱岸雄、作曲家金望聯合創作、通過在黃浦江畔與浦東APSMUSEUM 兩地實時傳輸的圖像和動畫,實現了跨越建筑、藝術和音樂三個不同領域之間的聯動,將虛擬與現實進行疊加并形成了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對話。

“空間領導者”展覽現場 APSMUSEUM 2020 年

時代的輕與重,當下與過去,物質與虛擬,廢墟與生命,通過“逝者如斯”使我們更能看到,藝術如何更深程度的介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以及我們當下的精神需求和心靈港灣??缇S度的藝術,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一些我們過去曾以為的邊界正在消失,至少從“逝者如斯”中,看到了這不同領域之間,所碰撞出的化學反應是令人感到驚奇的,如交響樂的不同聲部,在彼此的空間之中流動。這種交疊時空的特質和關系,變得更加開放,也更加和諧。

它至少給予我們啟發,在當下以及未來,人們將如何更好的共同生活?APSMUSEUM 希望能夠在這樣的新的時空環境下,在城市空間的營造中提供更多新的思考和想象。同樣在此之中,藝術空間的邊界也被更多的打開,當我們的第三個展覽“彩色玻璃窗”開始的時候,向城市的深處延伸就發生了。首次從商場三樓的APSMUSEUM 藝術空間延伸至陸家嘴中心商場的內部及外部公共區域,實現了在陸家嘴中心完整呈現多點位藝術展覽的第一次嘗試。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邀請了新媒體藝術家胡介鳴,以“人工智能與藝術”為主題,探討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可能性,同時也是瑞士藝術家組合AATB在中國的首次呈現。人工智能的潛力在我們的城市生活空間到底在哪里?“彩色玻璃窗”帶有一種超越性在現實之中的投影,正如它原本的功能性含義來自于教堂,它本身就是一種將兩個世界交織在一起的媒介,并且它的拼接性帶有一種更強的糅雜、多元、并包的屬性,正如我們APSMUSEUM 的定位一樣。

而到了2021 年的冬季展“定數”,我們嘗試以“數”的角度來介入藝術與公共領域,思考數字如何成為了詮釋世界的一種方法和視角。這首先是從對當下的深度信息時代的審視中而來,它已經掌控著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搭建各領域之間的信息流轉的高速通道。而作為藝術,如何帶給這樣一個數字海洋的世界以人文性的更新或思考,也是我們想要去探討的話題,因為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因為數字正在成為我們生存空間的背景。

可以說,APSMUSEUM 的基因里自帶了一種對我們所處當下世界的關切,這種關切始于欣稚鋒藝術機構在人自身對精神空間需求(藝術)與功能性生活空間(建筑)兩者之間的關系探討,及互動開發潛力上的探索和實踐。它形成了一種對人的整體性需求的關切。從個人的私人領域,逐漸向公共人群的空間拓展,并走向以社區及城市空間的廣袤區域。而無論身在其中的何種尺度的主體空間,其與主體相連的兩個空間(精神與肉體/藝術與建筑)在拓撲性質上不變。

所以,APSMUSEUM 是比Art Pioneer Studio更進一步的探索,對不同尺度的主體空間進行思考,試圖延展出更多元的藝術與建筑、設計之間的公共文化空間,包括藝術與時尚之間的文化消費空間,人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心理空間等。正是基于如此的想法,APSMUSEUM 對公教論壇以開放與自由為出發點,根據展覽的不同主題,不斷探索并激發新的空間可能性。比如在APSMUSEUM 成立起初,就曾就以安尼施·卡普爾的個案為例,探討了“安尼施·卡普爾的幻象空間”所對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影響與啟發。緊接而來,以詹姆斯·特瑞爾為例,討論“光”作為中介,在藝術與建筑之間的作用和精神表現力。甚至深入藝術家視角,以“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為題,讓觀眾思考什么才是活生生的藝術。

《起重機的對角線》(Set of Diagonals for Cranes)費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 上海市楊浦濱江 2019 年

通過不斷的拓展和擴度,我們的公教論壇也不斷進入到更細分、更前沿的焦點領域,比如在“彩色玻璃窗”的展覽期間,我們深入探索了人類與非人類(機器、人工智能)的合作與共同創造的問題,并展開了人類在智能時代的糾纏關系下,作為藝術力量的可能性。2022 年,我們就“建筑可閱讀”為背景,以“建筑與藝術的交叉象限”舉辦了關于APSMUSEUM 主軸領域的更進一步的跨學科論壇。建筑與藝術的關系是復雜且綜合的,如何在各方元素的張力中達成一種平衡,它呼應了我們在2022 年的大型聯展“為了更大的畫面”。所謂“更大的畫面”,就是一種以更高的視角,來俯視更廣領域的世界。這是一種邀請,我們希望不僅是藝術家或建筑設計師,而是更多的公眾,能參與到這塊巨大的拼圖里面來,正如大衛·霍克尼所說:“拼貼是為了更大的畫面”,我們城市的每一個人,都是這座生態空間里面的一部分,并且是它的主人。

這就是公教論壇的目的之一,思想本身就是對空間的塑造,并且讓公眾也參與到其中。正如博伊斯所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雕塑”的一部分。APSMUSEUM 是一個平臺,并且它是具有活力的,盡管疫情三年的時間對一切都有影響,但那“失重”的時代終究會過去,因為城市的主人是人,而不是其他。我們當然有更多的信心,而這些正是在這一時期中進行并完成。我們既能夠不斷完成跨學科的展覽與探討,又能夠真實的落實一些實地項目,同時繼續保持與城市的互動,引起一些啟發性的思考和議題。

在這里,我們同樣也會走出APSMUSEUM,進入到城市空間生發出一些更具切入性的藝術影響。2021 年,我們受邀攜手無邊界青年創想中心,在上海市虹口區今潮8 弄商業區,呈現海派今潮藝術季的“城市奇遇空間藝術展”。這表明了不同身份屬性也是城市空間中的互動關系的一部分,且藝術是一切空間調合之中的精神黏合劑。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從來不是孤立的,它以其獨特的方式和角度,進入到不同領域,并發揮著與原空間屬性更為豐富的能量。

一種多向行,我們期望APSMUSEUM 能夠實現城市對它的諸多想象。在2023 年最新的展覽“生長·豐饒”中,世界的可持續,正在成為再次被提及的主題。之所以被再提及,是因為世界經過這幾年,有一種動蕩和不安再次慢慢籠罩了世界。人類正面臨著挑戰,不僅我們肉體屬性的功能生活空間,就連我們精神屬性的心靈空間,都正在遭受著一種灰犀牛的危機。這是APSMUSEUM 對世界關切的再次審視,我們應當如何生長,應當如何走向豐饒,絕不是一條線性的問題。

今年,APSMUSEUM 被有幸評為首批“美術新空間”的一員。我們看到,除了各項軟硬件的標準外,社會責任是此次被選中的一個特別議題,這是三年來申城對APSMUSEUM 所作的肯定和支持。對此,我們深感欣慰,因為這是APSMUSEUM 之所以誕生的最重要的初始之心,它不是作為我們的外在表象被提及,而是作為其內核的一部分,自然地生發在這片土地上。

建筑、設計與藝術領域跨界的結合,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拼湊。在與藝術家討論的時候,我有時總不經意問道:“你能做一件讓人感動的作品嗎?”因為一件藝術作品背后的心,往往才是它真正存在的理由,才是它真正應當存在于城市空間中的目的。它最終要回歸到本真的心,因為城市空間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鋼筋水泥(因為已經太多),而是需要心靈可呼吸之地,而藝術就是為此而提供溫度。所以,我們從來不輕看兩者之間的關系,但我們也知道,這是非常之難的事情,因為會遇到非常之多的挑戰和困難。

盡管如此,也非常實際,一切都仍在繼續探索與推進。APSMUSEUM 僅僅也只是開始,后面還有許多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去完成和落地,繼續積極開拓國內外優秀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的合作,并幫助增強公眾與專業人士之間的互動交流。在這里,國際性跨學科的對話會不斷被開啟,我們仍然會繼續保持前瞻性,正如APSMUSEUM 的藍色通道,我們處在兩個空間之間的相連,我們是兩者之間的通道,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猜你喜歡
藝術家領域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領域·對峙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新常態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與質疑:“慕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3D 打?。合冗M制造領域的必爭之地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