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日?;瘜嵺`

2023-11-10 06:51
上海藝術評論 2023年5期
關鍵詞:藝術節日本社區

袁 璟

2023 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作品,由Tobias Rehberger 創作

當人們為了看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在人民公園內排起長隊,為了體驗“雨屋”讓余德耀美術館的門票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每年在上海舉辦的西岸藝術博覽會、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也會出現人流攢動的現象,這些“熱搜榜”上的藝術事件似乎給我們一種“藝術就在身邊”的錯覺,然而,這種熱度呈現的究竟是人們對藝術的熱愛,還是對奇觀稀事的追求?回過來看,這終究是人們從日常走向非日常的行為,而當被問到“藝術在日常中究竟體現在哪里”,估計很難得到明確的答案。隨著上海城市藝術季將楊浦區的黃浦江江岸轉變為公共藝術的展場,使舊船廠搖身一變當地居民暢意散步的藝術走廊,“藝術在浮梁”“藝術在樵山”將公共藝術帶進浮梁、樵山,原本的鄉村也同時出現柔軟的縫隙讓人潛入,作為非日常體驗的藝術開始走入人們的日常,在當地人的參與、協作、共存過程中,藝術在其中有機生長。

事實上,從尼古拉斯·布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提出的關系美學到克萊爾·畢肖普(Claire Bishop)的參與型藝術,公共藝術呈現出的與現代藝術、古典藝術鮮明區別之處便在于它作為一種非日常經驗,以各種方式連接人、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斷地融入日常。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幾個藝術季或鄉村藝術節的顧問其實是來自日本的策展人北川富朗,而熟悉日本藝術生態的人,或許也不難從這些藝術節中看到日本公共藝術祭的影子,例如同樣由北川富朗發起并擔任藝術總監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海藝術祭”等,作為此類藝術節的先行者,日本的諸多藝術節已經吸引了很多國際游客,同時也由于其參與到當地社區的建設與實踐中,被日本政府視為地域振興的一大“法寶”,那么藝術究竟如何參與打造社區,又在多大程度上對社區的完善有所貢獻?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就無法繞過日本型藝術項目(Art Project,以下簡稱“AP”)這個概念及其外延。AP 這個用法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成為日本藝術活動的重要模式,得到普遍的認可,其組織架構、涉及地區、手段、目的等都不盡相同,時至今日已經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態和規模,“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海藝術祭”則可以說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由日本藝術研究實驗室發布的《日本型藝術項目的歷史與現在1990 年——2012 年》中,擔任總編的日本藝術大學音樂環境創造專業教授熊倉純子便嘗試對日本型藝術項目做出如下定義:“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以公共藝術為主的共同創作藝術活動在日本各地蓬勃發展。這些活動并不局限于藝術作品的展示,而是通過進入同時代的社會,并與具體的社會活動產生關聯而發展起來的??梢哉f,這些活動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現有渠道的聯系/接觸機會,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社會環境。它們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對創作過程的重視和主動披露;2.作為具體社會文脈中的特定場域作品(site specific),應對項目實施場所的社會性狀況;3.期待產生各種連鎖反應并持續地展開;4.涉及不同屬性的人之間的合作以及引發這種合作的交流;5.關注藝術以外的社會領域的交流。這些活動涉及多種多樣的形式,如藝術家在廢棄的學校和建筑物中舉辦展覽和建立創作基地,在戶外和城市中舉辦藝術節、展出和表演作品,以及為解決社區問題而開展的社會實驗活動等?!?/p>

從這個定義中,可以了解日本型藝術項目的實施和開展與特定地域的社會、歷史脈絡和當地居民的社會活動密不可分,而這恰恰是一個社區得以成立并成熟的最核心部分。那么,公共藝術實踐又是如何介入到日本各地的社區中?又是如何產生作用呢?

從社區打造與藝術實踐的相互協作這個切入口來看待日本型藝術項目的發展,就要回顧到1990——1994 年間日本城市開發和街區打造與藝術聯動的社區活動剛剛開始萌芽的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藝術家主導的創作團體深入到某個地區,自發地與當地居民交流,并進行一些非正式的作品展示和表演。

之所以會有這種形式的產生,事實上還要追溯到日本戰后,也就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歐美先鋒藝術影響下的日本第一批先鋒藝術家們的創作活動。彼時,那些擺放在公共空間的、帶有刻板印象的雕塑作品,或者是美術館、博物館那些著重現代藝術和經典作品的展覽,并沒有留給年輕的先鋒藝術家合適的機會展示他們對當下時代的回應,于是包括具體派、物派等藝術家在內的群體,從自己家附近的地區開始逐漸拓展到公園、沙丘、采石場等戶外的公共場所。而由于缺乏創作活動的資金援助等相關文化政策,與其說他們意圖完成一個作品進行擺放,倒不如說是與當地居民一起共同完成作品的概念,他們更為關注的是作品的問題意識。其中舞蹈家田中泯率領自己的舞團移居落戶白州,聯合制作人木幡和枝,自1988 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的“Art Camp 白州”,可以說是標志性的社區聯動藝術實踐。藝術節以舞踏表演為中心,同時舉辦戲劇、音樂和影像等各種表現形式的工作坊。在藝術節中加入當地居民生活的視角,結合農業生活和現場創作作品,這與以往以作品為中心的藝術活動明顯不同。

與此同時,日本的文化環境也同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資本向城市發展的集中,日本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開始凸顯,少子高齡化也首先在相對貧窮的地區產生影響。日本政府也開始制定資助文化藝術活動振興地域發展的文化政策。之所以將對象選定為公共藝術,則是來自于安東尼·格姆雷著名的作品《北方天使》的成功。這個作品首先對當地的歷史和文化進行調查之后,采用了當地傳統技術和鋼鐵材料創作完成,在2005 年吸引了200 萬游客來訪,在維持當地本土文化的同時,煥發了新的活力。這也讓決策者們相信公共藝術具有這樣的創造力和賦能,能夠將一個地區的文化、歷史、工業轉變為具有活力的旅游業,并能夠形成一個新興社區。

日本的財團,如福武財團也同時將目光投向藝術項目的可能性,從90 年代便開始資助并建立地方藝術節的架構。為了實現地域振興的目標,介入當地社團始終是這類藝術項目最為核心的部分。以瀨戶內海藝術祭中的事例,可以一探他們具體的實踐。2013 年由瀨戶內海藝術祭的駐留藝術家久保田沙耶創作的作品《漂流郵局》,源自于藝術家在入駐栗島后的觀察。她發現栗島海岸邊,每一次的浪頭涌來都會帶來許多漂流物,而從栗島碼頭散步10 分鐘左右,她又發現了島上原本的郵局舊址,在1991 年時便因郵局遷移而成為了廢棄建筑。她便感嘆道“因為大自然的力量有漂流物被送到這里,而經過人們的手會有信件被送到這里,自己也不知不覺的漂流到這里?!逼鬣]局的概念便在腦中成型。她邀請建筑物的所有者、當地村民中田勝久先生(當時87 歲)擔任局長,自己則是工作人員,設置了“漂流私書箱”接收人們投放的“不知道會漂流向何處”“沒有收件人”的信件。漂流私書箱由永田康祐完成設計和制作,100 個鐵皮制的箱子,用無數根鋼琴弦連接在一起,仿佛在宇宙中漂浮一般。轉動這些私書箱便能聽到仿若海浪的聲音,正如里面的那些信件,不斷地漂浮,不會在原地停下。

漂流郵局中設置的漂流私書箱,由永田康祐完成設計和制作

漂流郵局成為了當地人和來訪者的心靈寄托一般,即便在當年藝術祭結束后,仍然在當地居民的要求下,保留下來,由當地人繼續維持日常的運作。據統計,從2013開始運作到2022年的8年多時間里,“漂流郵局”共收到國內外的郵件4.91 萬通,每年還會收到200 件左右給天堂家人的新年卡片。

可以說,以久保田沙耶創作的作品為核心,自然聚集了當地居民的關注和彼此的交流,將藝術這一非日常的經驗,轉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他們帶去了心靈的慰藉。

隨著日本型藝術項目不斷發展,其外延也越來越豐富,無論是特定區域對藝術項目的期待,還是承擔這一職能進行公共藝術活動組織、運營的合作方,都呈現出更為細化、多種多樣的形態。

其中,“東京Art Point 計劃”無論從合作方還是涉及的區域,都是極具代表性地將“街區”作為創作的“田野”,以公共藝術進行介入,從而探索社會與藝術的關系,并試圖由此編織新的“語言”。這一計劃的宗旨在于“以藝術創作的特性,質疑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物,發現問題并將不同領域聯系起來——從而建立更良好的關系、系統和社區,使個人擁有更豐富的生活”。

自2009 年開啟至今,他們與在地社區既有的非營利組織共同協作,策劃、組織一個個小型的藝術項目,已經與56 個團體完成了45 個藝術項目,這些共同協作的團體包括46 個NPO 組織、7 個地方自治體(豐島區/荒川區/練馬區/足立區/小金井市/三宅村/國立市)、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國際藝術創造研究科以及公益財團法人世田谷文化財團生活工房、公益財團法人國立文化·體育振興財團。這些團體在各自的區域,與外部的藝術家、專業人士相互合作,選擇適合的公共空間,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將藝術帶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實踐。

由當代藝術家大卷伸嗣主導實現的作品系列《Memorial Rebirth》《記憶再生》自2012 年開始在東京都足立區,并已經在這個地區形成了每年慣例的藝術項目,深深扎根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中。這個作品聯合東京電機大學的研究室與大卷工作室的團隊一起,研發了一分鐘噴射出1 萬個肥皂泡泡的裝置,每年在足立區的各個地方如同接力賽一樣,排列出十幾臺機器同時噴射泡泡,同時還有音街大樂團等樂隊和舞蹈隊在無數的泡泡中演奏音樂,隨之起舞,讓人們習以為常的街區風景在一瞬間幻變為充滿光的風景。事實上,這個項目的實現涉及到的支持團隊除了策劃運營方的藝術咨詢東京(Arts Council 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熊倉研究室、足立區城市開發科,還包括公共空間的商店街町內會、幼兒園、中小學校,以及由在地居民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大卷電機K.K.”,當然所有的觀賞者、體驗者都是作品的參與者。

大家從一開始質疑“搞不懂什么是藝術呀”到“期待這樣的藝術項目來到我的居住區”,千千萬萬個泡泡與街區形成的美麗風景,也形成了人們對這個地方共通的集體記憶,正如參與項目協作的足立區丸井百貨活動項目科的職員所說:“很多人會在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感受到美麗,但是卻很難用語言表達,但是《記憶再生》在這里生成了一個共感的圓圈,讓人們全身心地體驗這種感受?!?/p>

在每年持續舉辦的堅持下,這件藝術作品已經在足立區實現了日?;霓D變,成為了這里大人和孩子共同期待的、僅屬于此地的風物詩,大家每年都會在這個時候聚集在一起,彼此通過音樂和舞蹈進行交流??梢哉f,這樣一種不可見、隱形的社區恰恰是只有通過藝術項目才能夠創造出來的。

從大地藝術祭到東京Art Point 計劃,可以看到社區打造與藝術項目之間多種的可能性。它可以是依靠藝術觀光來帶動當地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從而召喚年輕力量,同時也再度煥發老年人的活力,它也可以是制造共同的記憶以及日?;乃囆g例行,激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形成一個抽象意義上的共感社區,從而提升地域本身的創造力和包容力。

猜你喜歡
藝術節日本社區
遇見藝術節
日本元旦是新年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見藝術節
探尋日本
社區大作戰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黃金時代》日本版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海報
2017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