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探索

2023-11-14 10:33徐瑞妮
科學咨詢 2023年20期
關鍵詞:核心歷史教學方法

徐瑞妮

(甘肅省寧縣盤克初級中學,甘肅寧縣 745200 )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與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已成為各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初中歷史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優良思維品質的重任,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初中歷史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獲得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的過程[4]。初中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是高中歷史課程的先導課程,課程知識覆蓋面較廣,學生知識儲備和社會經驗有限,對某些抽象概念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及教學改革等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愛己愛家愛民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及是非觀。

一、核心素養概述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九大素養[5]。義務教育學段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品質和能力,是歷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6]。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初中歷史課程,課程體系完整,教學內容涵蓋面廣,師資隊伍不斷壯大,教學設備日益更新,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很多概念較為抽象,方法論的目的在于從歷史事件中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發展規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7]。初中歷史課程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需要依賴于相應的多個歷史事件,這就需要學生熟練記憶重要歷史事件和時間節點,如林則徐虎門銷煙發生于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百日維新發生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因記憶內容較多,眾多細節容易混淆,不能舉一反三,抽象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創造性不夠,導致分析問題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使某些學生尤其是學業困難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逐漸消減,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8]。

(二)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夠強

初中的學生大多是12~14歲青少年,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學校采取寄宿制管理,學生早上出門晚上回家,有的學校甚至周日到校,周五回家,學生一周之內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了解較少,使某些學生對不熟悉的、理解欠佳的內容滾雪球式地累積,越不懂越不想學,越不會越不想動,教師的督促和檢查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夠。

(三)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不活躍

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內容較多,教師需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講授完教學任務,很多教師習慣并熟練地使用最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一講到底,教師在課堂上按照教學大綱逐次給出詳細時間節點、歷史事件并分析了歷史意義,學生飛速記憶各個“重大事件”“轉折點”“重要意義”“歷史人物”,新知識和舊知識只停留在“記住了”的層面,不能對相關事件進行分析、比較、遷移。教學方法單一、枯燥,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佳,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效果不理想,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歷史課程受重視程度不夠

初中階段后學生須參加較為激烈的“中考”,中考是選拔性考試,它意味著有一部分學生將不能進入高中課堂,為了順利走過“獨木橋”,有些學生選擇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分值比例較高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上,而對占分值比較低的歷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歷史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探索措施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突出主人翁地位

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動起來,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原給學生,避免“滿堂灌”式教學。例如,在教學《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按表1的講解思路進行講解,在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時,教師設置相關問題進行思路引導,然后學生得出相關結論。

表1 講解思路

(二)多種教學方法交互使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傳授形式,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教師輕松教學,學生快樂學習,提高了課堂滿意度。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嘗試采用以講授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遞進式啟發式教學: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步步遞進,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中“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護國戰爭”“軍閥割據”等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二次革命”的實質是袁世凱的獨裁專制,而結果以失敗告終,而二次革命的失敗使袁世凱的獨裁專制更變本加厲,他的最終目的是要當皇帝,由此自然過渡至“袁世凱復辟”這一問題的學習上。由“袁世凱的皇帝夢能否實現”這一問題過渡至“護國戰爭”的學習。護國運動的結果是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袁世凱的死亡是否好事”一問題過渡至“軍閥割據”的學習。這樣使學生能夠認識、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性,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系統。

體驗式教學: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穿越”,回歸歷史,體驗歷史。如在學習《北宋的政治》一課中的“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內容時,讓學生充分了解“陳橋驛兵變”的基礎上,設問學生“如果你是趙匡胤,你最怕哪些人?你會怎么做?”從而理解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舉措。

講練結合教學法:通過布置相關課后思考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如在學習完《新文化運動》一節后,讓學生對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異同,從而認識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特點。

以講授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課堂教學不再沉悶刻板,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有利于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的把控和教學效果的及時掌握,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接受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次分方法全面教學

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有所不同,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教師需接受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接受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能盲目地要求全體同學均向“第一名”看齊,任課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和認識相關歷史事件,并學會獨立思考,尤其是那些學業困難學生,教師更應該注意教育教學方法,使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平時課堂中進行分層教學,要求學困生掌握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概況、意義等基本史實即可;對基礎好的學生的學習則側重于引導、拓展、探究、感悟等方面的要求和訓練。在設置作業時也應注意分層設置,對學困生作業設置以鞏固基礎為主,題量不宜太大;對基礎好、學有余力的學生的作業設置應該上升高度,以拓展思路、訓練思維、培養學科素養為重。

(四)增加適當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師總希望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地、主動、熱情地將所學文化知識應用于實際,并能夠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解決和思考學習、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事實上,課堂上教師講解繪聲繪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下一問三不知,對相關歷史事件的思考與分析更是人云亦云。為此可增加適當的課外活動以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刹捎靡韵路椒ǎ?/p>

1.組織學科競賽

學校、年級或班級視情況每學期組織1~2次歷史學科競賽,競賽內容為該學期所學相關歷史知識,題目簡單,覆蓋面廣,客觀題和主觀題相結合,可設置開放性題目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稍O置多個獎項,使競賽更具有吸引力且達到鼓勵學生的目的。獎勵是手段不是目的,但這種以賽促學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所學知識達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將“我不知道”“我不理解”變成了“我知道”“我可以”,這種良性循環,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表演式教學

表演式教學是任課教師可組織學生表演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穿越歷史,夢回過去,根據典型歷史事件,編排話劇、小品、情景劇等,在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表演,可設置多個情景角色,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敢于表演、勇于嘗試,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學習《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課的“西安事變”時,讓學生編排歷史短劇《西安事變》,出演歷史“大片”,這種表演式教學將歷史事件搬上講臺,不僅使學生更加真切地了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歡樂輕松的氣氛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3.組織辯論賽

教師預先選定辯論題目,分正方和反方就具體辯論內容展開辯論,例如,在學習完《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創建》這兩節課后,以“辛亥革命失敗了還是成功了?”這一問題分組展開辯論。經過辯論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推翻了滿清王朝和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也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革命果實被竊取,并且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辯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凸顯“家國情懷”

初中學生思維敏捷、思想單純,是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教師是其成長道路上關鍵的指路人、領航者,同時歷史課程也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的使命。因此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應該初步培養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經驗教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志愿者服務精神”等貫穿課堂。例如,在學習《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一課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引導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要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四、結束語

學科核心素養是初中學生必備的品格和學習能力,也是學生繼續學習深造的關鍵性能力。初中歷史課程的作用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事實,學會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還在于可以推動學生個體的自我完善。在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對學生整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適應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滿足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猜你喜歡
核心歷史教學方法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