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0年來國內關于中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現狀與趨勢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

2023-11-14 13:54常進鋒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流動人口少數民族領域

常進鋒 瞿 菁

(西北民族大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改革開放以來,率先開放的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吸引了大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尋求發展機會,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到來改變了這些開放城市的民族人口結構,也為城市民族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2016年“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動率并完善少數民族人口流動政策,加強與改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2021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少數民族人口流動進入活躍階段,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與民族團結建設日益重要。加強民族團結與城市民族工作、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水平,不但需要政府政策制定政策、提出舉措,也需要研究者在學術層面做出經驗總結與積極探索。自20 世紀90 年代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在國內萌芽以來,研究人員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民族互嵌、權益保障、人口特征以及民族工作等各個方面為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做出積極貢獻,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隨著研究視角和主題內容的不斷深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相關研究已漸趨成熟。為了進一步明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與研究重點,本文利用CiteSpace 文獻計量工具梳理既有文獻,以期全面、真實地呈現該領域研究演進狀態,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借鑒。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和篩選

為更深刻展示近三十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研究趨勢,本文以CSSCI 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大核心期刊以及碩博學位論文作為文獻檢索來源期刊,進行了兩次檢索,檢索字段限定為“主題檢索”。第一次檢索輸入“民族流動人口”,第二次輸入“民族”并含“流動人口”,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初步獲取學術期刊論文(776 篇)以及學位論文(302 篇)文共計1078 篇文獻,檢索時間為2022 年8 月22 日。為保證研究文獻的準確性,本文對初步檢索結果進行再次篩選,剔除會議論壇公告、會議綜述、重復文獻、未注明作者的文獻以及其他不相關文獻,最終篩選出文獻687 篇,供研究分析。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軟件是德雷賽爾大學計算機與情報學教授陳超美博士于2004 年基于數理統計的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開發的軟件,利用其可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以便于探測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和趨勢。[1]本文使用CiteSpace 文獻計量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圖譜分析,主要包括發文量、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機構等,了解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及主流趨勢,進而為該領域后續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計量分析

(一)發文趨勢

通過對1993-2022 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發文量的統計,得出如下發文量統計圖,深刻展現了近年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情況。由圖1 可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發文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并在2007 年、2013 年、2017 年形成了幾個發文高峰。改革開放后由于城市發展機會劇增,大量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相關學術研究開始增多。從20 世紀90 年代初起步,隨后逐年遞增。200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的通知》,確定了“民族關系更加和諧,民族團結更加緊密,實現少數民族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的目標,激發了領域內的研究活力,也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于2007 年達到小高潮。此后的幾年里,該領域發文量螺旋式上升。國家民委針對民族工作座談會召開后城市民族工作出現的新形勢與新變化,在2013 年開展了城市民族工作專題調研,并于同年8 月發布了《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社區民族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并幫助其融入城市社區,該《意見》的發布直接推動了學界對于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研究,于2013 年達到一個新的發文高峰。2017 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此后,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也在開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在此時逐漸興起,并于2017 年達到另一發文高峰。此后,該領域逐漸平穩發展??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發文量總體呈遞增趨勢,并受政策影響在不同時間節點形成發文高峰。

圖1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文獻年度分布

(二)高被引論文分析

文章被引量可以說明作者在該研究領域的影響力,被引越多說明文章在該研究領域影響力越大。通過對1993-2022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高被引論文的梳理可以發現,被引最多的是2004年張繼焦發表于《民族研究》的《差序格局從“鄉村版”到“城市版”——以遷移者的城市就業為例》。

1.高被引學術期刊論文分析

1993-2022 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高被引學術期刊論文前十多集中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點、城市融入與城市民族工作三大領域。關于促進少數民族人口城市融入的路徑,李偉梁和陳云提出可以通過發展城市的民族經濟和文化、培育民族關系網絡、理順城市民族工作體系來實現。[2]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征,湯奪先以蘭州市為例,從流動行為、人口來源、從業特征、流動類型和生存現狀等方面總結了西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征。[3]城市民族工作方面,周競紅基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征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狀況,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多方協作和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觀點。[4]此外,張繼焦還創造性地在城市中運用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論來分析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民族工作,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分析框架。[5]

表1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學術期刊高被引論文

2.高被引學位論文分析

1993-2022 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高被引學位論文聚焦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與社會適應,周琳雅就曾根據2011 年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結合訪談資料,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狀況展開調查,最后基于調查結果給出城市管理服務工作應該做出相應調整,幫助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城市。[6]此外,高被引學位論文在地域層面更加側重西北地區。于慧、張燕以及帕提古麗的學位論文均關注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但也各有側重,于慧關注西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家庭親子互動過程,[7]張燕更側重蘭州市流動穆斯林的社會適應問題,[8]帕提古麗則聚焦于蘭州市維吾爾族流動人口。[9]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高被引學位論文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也給予重視。吳勇輝認為,當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存在不足,可通過立法建設與理論建設彌補該方面不足,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提供更友好的環境。[10]

表2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學位論文高被引情況

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一)核心作者及作者網絡分析

表3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發文量4 篇及以上的作者

利用CiteSpace 軟件將節點類型(NodeTypes)設為作者(Author),時間闕值(TimeSlicing)設為1993—2022,時間區間(YearsPerSlice)設為1 年,節點闕值設為“Top10%”,生成作者合作網絡共現圖譜(見圖2)。據圖譜可看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者不多,研究者間的聯系也并不緊密,研究者團體較少。盡管研究團體間的合作大多較為松散,但也存在部分較為密切的合作網絡,如:林均昌、趙民與杜潔,湯奪先與劉辰東,何立華與成艾華,雷世光與胡健這類的單方向合作。其中林均昌、趙民與杜潔多關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征、其進入城市后對城市民族關系的影響及其健康素養。湯奪先與劉辰東側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模式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族裔經濟模式與農民工的社會交往對于城市融入的益處。何立華與成艾華聚焦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整體特征及其影響因素。而雷世光與胡健則將更多精力投到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健康問題,尤其是農民工的性健康問題。

圖2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文獻作者及其作者合作

(二)核心機構與機構網絡分析

為更好展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各機構發文情況,本文對各研究機構進行重新篩選和清洗,得到各一級機構發文量統計表(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以發現,發文頻次在30 以上的機構有3 個,分別為中南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上述發文機構成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的重鎮??傮w來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發文量排名前十的發文機構,以各高校為主,其他類型機構占比較少,但不論是高校抑或是研究所都在民族學或人類學學科方面有過較大貢獻,為更好地研究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提供了條件。

表4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發文量前十的發文機構

序號 機構 發文量4蘭州大學 33 5南開大學 29 6安徽大學 29 7中國人民大學 26 8云南大學 24 9北京大學 22 10 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 7

在研究機構的合作分析網絡圖中,可看出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與各研究機構間的合作關系。節點大小代表研究機構的貢獻程度,節點間的連線代表機構間有合作,合作愈多聯系愈緊密,連線就愈深。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機構合作圖譜中共有節點334 個、連線128 條、網絡密度為0.0023。由此可知該研究領域研究機構儲備較為豐富,但各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較為欠缺。經過對發文機構的進一步統計可得出:表現較為突出的研究機構大多形成了以各自為核心的合作網絡,但各個網絡之間缺少合作??傮w而言,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機構間合作較少,且多以校際合作為主,同時校際合作呈現一定地域性特征。

圖3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機構共現圖

(三)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是研究主題和內容的精煉,要有效地了解某個領域的研究熱點,可以通過研究和分析關鍵詞來實現[11]。CiteSpace 可以通過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實現關鍵詞共現分析,而后觀察關鍵詞節點的大小確定高頻關鍵詞,進而可以確定該研究領域的熱點研究問題。圖4 為CiteSpace 軟件生成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其中包含了456 個節點,880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82。一般來說,關鍵詞凸顯頻率和節點數目成正比,連線越多,關鍵詞聯絡程度越高。其中“流動人口”頻次最高為179,“少數民族”次之,為113。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網絡密度較高,各個關鍵詞之間聯系十分緊密。

圖4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

關鍵詞圖譜中的中介中心性也可以表現關鍵詞的重要程度。一般來說,關鍵詞越重要,節點愈大,出現頻次愈高,中介中心性也就愈高。在1993-2022 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頻次前十的關鍵詞為流動人口、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城市、城市融入、影響因素、民族關系、城市化、城市適應、社會融入(如表5 所示),這些關鍵詞出現頻次與中介中心性較高,代表了研究者們過去幾年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的研究熱點;包括了少數民族流動的主體、途徑與影響等,較為完整且全面地囊括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領域的基本方面。并且“城市化”“城市融入”“社會適應”等關鍵詞也體現了該領域研究以人為中心的導向。

表5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高頻關鍵詞

關鍵詞 頻次 中心性城市融入 23 0.06影響因素 23 0.03民族關系 22 0.05城市化 20 0.04城市適應 15 0.03社會融入 10 0.04蘭州市 10 0.03社會融合 9 0.01民族工作 8 0.02穆斯林 7 0.01教育 7 0.02社會排斥 7 0.01

(四)關鍵詞聚類

由于關鍵詞的分析多是分散的,難以全面把握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熱點的交互關系和知識結構,因此需要對關鍵詞進行分類組合。本文在關鍵詞共現分析基礎上運用CiteSpace 工具軟件繪制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5 所示),并得到8 組聚類標簽。其中,平均輪廓值(S)是0.7885,聚類的模塊值(Q)為0.6109。模塊值和聚類值是判斷聚類圖譜的重要指標,其中模塊值用來衡量模塊化程度,臨界值是0.3;網絡的同質性是用輪廓的平均值來衡量的,臨界值為0.7。如果這兩個值中的任何一個大于臨界值,那么聚類結果就是有效的。此聚類圖譜聚類模塊值>0.3、平均輪廓值>0.7,因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關鍵詞聚類模塊劃分較為合理、令人信服[11],可用作研究論證。

圖5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從圖中可以看出圍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相關研究主要以城市、社會融入、流動人口、少數民族等為核心。通過整理相關文獻、歸納研究者們的觀點,總結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主要關涉以下幾個方面。

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空間特征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空間特征是描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最顯著突出的特征。梳理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空間特征,可以將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總體特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空間分布呈現出空間聚集性特征,集聚空間受經濟因素影響最大,基礎設施次之;[12]并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省內流動,二是省際流動。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多以省內流動為主,省際流動較少,但流動的范圍和距離在擴大。[13]省內流動大多在廣西、貴州和遼寧三個省份發生,省外流動多流向廣東和浙江。[14]此外,流動方向呈現出地域性差異與民族差異,西南地區大多為遠距離流動,而西北地區更偏好流向就近的大城市。[15]第二類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空間分布的地域性特征,有研究發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空間布局存在著向城鄉結合部集聚的邊緣化趨勢,在空間結構上具有城中村指向性,[16]其中西北大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多來自距離大城市較近的西北民族地區。[3]第三類是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內部居住格局的分布。有人指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居住格局分布受地緣、親緣等鄉土觀念的影響,形成了多分布在中心城區邊緣以及近郊區的空間分布格局,并且具有“同質聚集,異質隔離”的特征。[17]此外,由于子女教育、宗教以及制度等影響,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分布也呈現出“大散居,小聚居”的特點,且少數民族人口具有多在主城區聚居,在其他區縣則呈現出散居的狀態。[18]

2.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困境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與民族間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融入城市社會的過程中在生活環境、職業地位、收入水平、教育、婚姻家庭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問題亟待改善。[19]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融入困境主要分為主觀困境與客觀困境,主觀困境是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過程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觀感受到的困境,主要包括經濟與文化兩個方面;經濟方面表現為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總體經濟融入總體水平較低,[20]并且在職業分布結構上處于低端,[21]他們在城市從事的工作大多具有地域性特征與民族特色,并且權益難以得到保障;[22]文化方面,經濟發展程度以及觀念差異,造成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在進入城市后缺乏社會支持,難以融入城市社交,社交圈較為狹窄、對城市認同歸屬感不強。[23]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交往族群內部化,加之部分民族流動人口在進入城市后,由于制度因素等在城市較難獲得受教育機會,又進一步削弱了其社會支持??陀^困境是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引起的城市民族關系的變化以及為城市民族工作帶來的挑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由于城鄉間以及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加之各族群眾交往交流日益頻繁,城市民族關系進一步復雜化,這對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進一步挑戰。主觀與客觀困境雙重壓力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過程中的一大阻礙。

3.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路徑

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目前學界主要圍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具體困境、城市民族工作以及互嵌式社區與社會結構進行探索和研究。

其一,著眼于通過城市民族工作使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社會。當前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呈現增速快、分布廣、聚族而居、抱團同業等特點,[24]對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戰。但其工作機制不健全、職責不明確以及認識不到位,造成我國城市民族工作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不能適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城后的新需求。為了使城市民族工作更好幫助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首先需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學習并實踐黨的民族理論;[25]其次需要加強有關法制化建設,加快制定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26]最后需要有效回應群眾需求、關注特殊需求;以期在政府層面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社會。

其二,從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具體困境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包括權益、居住、職業、歸屬感、教育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融入。但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各個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為了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在社會支持方面,由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面臨全新的社會環境,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導致其難以融入城市社會,要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構建社會支持網絡,融入城市社會,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完善政策,積極立法同時輔之以宣傳工作以及加強合作;社區發揮輔助作用,加強其信息交流溝通的功能;個人發揮核心作用,通過教育與文化適應融入城市社會,加強自身社會支持。[27]在職業發展方面,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城市需要依靠就業謀生,其職業也是融入城市的一大方面,通過政府進行資源整合,社區以及社會組織加強信息交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個人積極探求個人職業發展,促進其就業從而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28]

其三,以民族團結為目標進行互嵌式社區建設與社會結構建設。推進城市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與社區建設,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三交、推進各族群眾的民族情感認同,而通過調整居住格局,進行文化建設以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員力量推進互嵌式社會結構與社區的建設可以加強民族情感認同,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29]

4.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2015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強調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30]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內涵和實踐導向。[31]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民族團結的建設,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制度建設在共同體意識的鑄牢中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開展相關制度建設,在法治框架下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團結至關重要。[32]二是從理論角度出發,提出以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政策為依據,加強對理論政策的學習,并全面貫徹實施理論政策精神,在基層以理論政策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工作。[33]三是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主體出發,提出各方主體協同參與,政府構建各民族互嵌的社區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助力民族三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個人積極交流,以達到民族心理團結的目的。[34]四是從宣傳教育入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建立長期教育機制,同時根據不同民族和群體各異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宣傳教育措施,以此彌合民族心理距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3]五是著眼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客觀生存條件,認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會造成其心理落差,從而影響其身份認同,進一步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但通過改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物質生活條件和為其提供物質保障,可以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35]

(五)研究前沿

CiteSpace 軟件提供了時區視圖(TimezoneView)功能,其是在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基礎上繪制的,可直觀地展示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不同時間段的研究主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熱點主題的演變情況,并觀察出隨時間推移而出現的新關鍵詞。圖6 中節點所在位置代表關鍵字首次發現日期,各節點之間形成連線,連線數量越多、顏色越豐富,該關鍵詞在該研究領域中越活躍。

圖6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時區知識圖譜

此外,CiteSpace 軟件也提供了關鍵詞突現功能,在突現詞分析圖中線條深色部分代表某一關鍵詞成為研究熱點的時間段。通過圖7 突現詞分析可看出,1993 年至2022 年的研究前沿為城市民族工作治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及其影響因素等。從研究發展階段看來,起始探索階段出現了治理路徑、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三個不適應以及城市治理幾個關鍵詞,并且持續時間較長,說明在該時段研究廣泛開展并為該領域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在快速躍升階段出現了“城市化”“蘭州市”“城市融入”等關鍵詞,說明該時段多聚焦于自2016 年開始,城市融入、社會融入、影響因素、社會融合為新的研究前沿問題。綜合關鍵詞時區圖,可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

圖7 1993-2022 年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突現詞

1.起始探索階段(1993-1999 年)

這一時期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人口流動、城市治理與治理路徑。這一階段,學術界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研究相對較少,有關研究多以流動和都市管理為主,少數涉及到民族社區和少數民族的文化。其中,對城市地區的研究較多,對農村地區的研究較少。同時,多數學者的研究范圍都比較寬泛,缺乏對具體群體的針對性研究。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內容研究較少,研究領域較為狹窄,為后來的研究人員留下了許多探索的空間。

2.快速躍升階段(2000-2015 年)

這一時期的高頻關鍵詞有“流動人口”“民族關系”“少數民族”“城市融入”“城市適應”“民族工作”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民族間、城鄉間以及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適應與城市融入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诖?,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相較于前一階段更為全面。2000 年以“都市民族文化、維護與相互影響”為會議主題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2000 年中期會議,2007 年的“首屆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論壇”,這些會議都關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并且致力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與城市治理。此時期除了延續前期的研究主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教育、權益保障等方面也被納入研究范圍,愈加細化到具體人群與主題。

3.深化階段(2016 年至今)

該階段的高頻關鍵詞有:互嵌、文化交融、健康素養等。該研究領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逐漸完善,研究者的視角也逐漸聚焦于微觀層面,更加關注民族社區的互嵌,同時由于我國目前主要矛盾的變化,研究者也更加關注精神文化層面——文化交融。2010 年全國城市民族工作座談會召開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民委在2010-2019 年間逐步開展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及試點。此后,學界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領域也逐漸擴展,開始著眼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與社會融合。注意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過程中的眾多困境也積極提出設想與措施,以期幫助其走出困境。各研究者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困境的剖析和解決路徑的設想豐富了該研究領域的內容。

四、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

(一)結論

本文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1993-2022 年數據庫中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的687 篇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內容涉及發文時間、研究力量、研究熱點以及研究趨勢,結論如下。

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從上世紀90 年代開端,近年來發文量大體呈增長趨勢,并經歷了起始探索、快速躍升、深化三個階段,且在2007、2013、2017 年受政策影響形成幾個發文高峰。在高產作者方面,該研究領域出現了湯奪先、李吉和、林均昌、馬偉華和鄭信哲等高產作者,其發文量居于前列,從不同細分研究領域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做出貢獻。在發文機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南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發文量相對較多,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領域實力雄厚,并形成了以各自為核心的研究機構合作網絡,但各合作網絡之間缺少聯系。

2.從關鍵詞分析看,“少數民族”“城市化”“流動人口”“人口流動”“城市適應”等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是該研究的領域熱點。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主要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征、少數民族人口的城市融入、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幾個領域。近年來該研究領域逐漸細分完善,研究者逐漸聚焦于具體群體與領域,為國家的政策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與理論基礎。

3.從關鍵詞聚類時區圖來看,起始探索階段包括了“治理路徑”“城市治理”“人口流動”“流動人口”等關鍵詞;快速躍升階段有“少數民族”“城市化”“城市適應”“社會排斥”“社會融入”等關鍵詞;深化階段的關鍵詞則有“文化交融”“互嵌”“健康素養”等。從關鍵詞的發展來看,該領域逐漸深化、細分,關注重點從宏觀的社會管理到微觀的個人福祉,更加關注人這一社會主體。

(二)展望

通過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研究演進情況梳理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豐碩,研究視角寬泛,但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后續研究應重點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1.進一步加強不同學科研究者、研究機構間的合作

跨學科研究人員以團隊的形式集中攻關課題項目,能提高研究結果和結論的準確性、科學性。然而,目前國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領域雖然已經出現小范圍的合作,但更多的研究人員依然是孤軍奮戰,已經成熟的幾個研究機構之間也缺乏合作和對話,這對于進一步推動該研究領域的縱深發展極為不利?;诖?,未來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需要盡快打破個體化的研究局面,著力推動不同學科(民族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學、公共管理、歷史學、人口學等)研究人員和不同地區(東部、中部、西部)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與對話,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搭建溝通與信息共享渠道,實現學術力量和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未為該領域貢獻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加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回流研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人是經濟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當前少數民族人口大量外流,使得民族地區人口素質與數量均呈下降趨勢,難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性動力。[36]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多聚焦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本身及其對流入地的影響,而忽視其外遷對于流出地的影響。大量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城市,鄉村振興人才缺乏。如何在少數民族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情況下,推動少數民族人口回流、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性動力,也是一個未來值得關注的問題。

3.加大微觀維度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團結城市民族關系,各族人民共建經濟、共享繁榮;有利于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歸屬感與心理認同;有利于推進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治理工作的改革和法治化治理進程。自2017 年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后,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開始出現,逐步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有的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成果多從宏觀維度出發,闡釋在該群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結合城市民族管理工作實際狀況,提出了相應的實際路徑。事實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結構異質性較強,既有性別、年齡之分,也有文化程度、職業之異,這給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巨大挑戰,因而下一步研究需要從微觀維度,分類開展鑄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工作,從而進一步確保研究問題的精準性和對策建議的可操作性。

猜你喜歡
流動人口少數民族領域
領域·對峙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漫畫
數說流動人口
數說流動人口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新常態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給流動人口更多關注目光
肯定與質疑:“慕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