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強國背景下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與實踐策略①

2023-11-17 21:26孟憲彬徐文娜
現代教育管理 2023年9期
關鍵詞:強國高質量建設

孟憲彬,徐文娜,賈 蘇

(遼寧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是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強有力支撐。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圍繞這個總體目標,結合自身功能定位改革創新發展,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總體目標的實現。教育強國建設既要有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設計,也應有對區域層面目標任務的分解和改革創新探索。各地區要在深刻認識理解教育強國戰略意義和本質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區域教育發展實際,分級分類確定發展思路,推動改革創新,在實現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協調實現教育強國的總體目標。

一、教育強國賦予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保?]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聚焦教育強國建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3]。教育強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置戰略和先導戰略,既對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又對增進人民福祉、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和戰略支撐作用。

(一)教育強國的本質內涵

學界關于教育強國內涵的認識不盡相同,不同學者對該問題的認識既有差別也有共識。從教育本體論層面來看,教育強國主要指向教育系統內部,即“教育實力強大”;從價值論層面來看,教育強國主要指向教育系統外部,即“通過教育使國家強盛”。教育強國在這兩個層面的內涵相輔相成、高度統一。本體論意義上的“教育強國”(教育實力強大)是一個歷史比較概念,是指在教育綜合實力、培養能力、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等方面具有突出地位和強大影響的國家。從歷史角度來看,它代表著我國絕對教育實力的不斷提升,體現了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發展階段的轉變;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它代表著我國相對教育實力的提升,體現了我國教育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和影響力。價值論意義上的“教育強國”(通過教育使國家強盛)重在體現教育的工具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教育強大”提升服務國家建設和滿足人民需求的能力,為國家強盛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撐與道德、價值引領。

綜上所述,教育強國從本質上是教育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統一,它既要服務于人的現代性成長,也要支撐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需要。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教育強國,需要滿足全過程的教育公平、高質量的教育水平、適切性的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的發展潛力等四個方面內在要求。[4]通過教育使國家強大,即要充分發揮教育的服務支撐功能,著力滿足支撐科技創新、促進共同富裕、增強文化自信等價值需求。

(二)教育強國的關鍵特征

教育強國與經濟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英、法、德、美等世界教育強國形成和演進的經驗證明,經濟發展是教育強國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順勢而為是世界教育強國成長的重要經驗。[5]一方面,教育發展需要國家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投入與堅實的保障,世界歷史上的教育強國都是以其國家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前排名靠前的教育強國也基本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靠前的國家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排名靠前的國家壟斷。另一方面,經濟強國需要強大的教育提供支撐。歷史經驗表明,在一定時期內依靠資源等因素可以成為富裕國家,但是如果沒有高水平的教育為國家發展提供有效支撐,那么富裕國家經濟發展就不具有可持續性,也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強國。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具備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效保障的經濟實力,同時國家發展也需要高水平的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因此,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恰逢其時。

教育強國要根植于國家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不同國家教育強國建設的演進過程和發展特征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使國家間互相借鑒和學習成為可能,但因不同國家資源稟賦、政治體制、教育歷史、文化傳統各不相同,教育強國建設也會呈現出差異性和多樣性。教育戰略源于國家戰略,更是應對國家戰略危機、轉變發展模式的重要政策工具,教育強國建設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需要。教育作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的重要基礎,只有根植于本國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走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才能有效支撐和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保?]這既是對教育強國內涵的解釋,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根本性質的規定性闡述,是我國教育強國的根本屬性。

教育強國建設曲折艱辛,富有挑戰性。歷史經驗表明,各國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都經歷過反復試錯和實踐探尋的過程,教育強國建設必然是一個成敗起伏交錯的演進過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環境日漸復雜,世界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教育強國建設不僅要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更要關注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但無論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還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突破都是非線性的、復雜的、非常態的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需要自己尋找發展方向、自主探索發展道路的新階段,教育強國建設不可能再走跟隨式的發展道路,而是需要基于中國特色,走一條別國沒有走過但符合我國實踐邏輯和未來邏輯的道路。盡管建設和發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性,但其發展結果又充滿必然性。

(三)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加快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命題,既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學界的系統理論研究,也需要區域層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積極思考、主動實踐探索?;A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點,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主線,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既要圍繞國家戰略和人民需求,也要緊密結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應對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教育強國賦予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加深刻、豐富的時代內涵。

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這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唯分數、唯升學的應試導向依然存在,教育服務的多樣化選擇不夠,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等問題凸顯。要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實現理念轉變,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決拒絕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換取當下優質發展,關注個體全面發展,以每一個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出發點,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7]

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公平與質量并重的發展。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基礎教育具有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提升民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價值定位,這決定了其自身價值位序的首位是公平,核心是有質量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基礎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已經基本解決機會公平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要通過教育資源均衡有效分配進一步消除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距,提升教育獲得感。當前基礎教育發展中出現的一些不公平現象,實質是區域內教育質量的整體水平不高,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受益面不夠廣的表現。[8]因此,要在鞏固教育公平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將高質量發展成果由部分推及整體,人人共享高質量教育發展成果。

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創新、超越的發展。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階段,基礎教育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國家戰略轉型的價值定位,決定了基礎教育要通過系統改革創新,增強教育系統的多樣化和豐富性,迸發教育創新活力,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A教育高質量發展涉及教育系統內外部諸多影響因素、矛盾和條件約束,必須以教育觀念的重構、教育系統的再造和教育育人功能的整體優化為抓手,推動基礎教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破解影響基礎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對實驗和創新持更開放的態度,圍繞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等育人關鍵環節,進一步攻堅克難,增強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推動改革與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9]

二、教育強國建設中區域基礎教育的使命任務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保?0]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經濟基礎、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文傳統差異較大,在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下,各省、各縣區基礎教育發展都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教育強國建設要正視各地基礎教育發展的現實差異性,充分發揮發達地區基礎教育資源稟賦和輻射帶動作用,尊重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特色優勢,引導各地因時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11],增強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通過區域基礎教育協調發展推動整個國家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整體目標的實現。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基礎教育的內在價值體現在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外在價值體現在支撐科技創新和國家戰略轉型、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升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等方面。

(一)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基礎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服務體系中覆蓋面最廣、戰線最長、影響力最大,是為人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的重要階段。建設教育強國是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工程,基礎教育又是教育強國的基石,基礎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尤為凸顯。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基礎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職責。在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基礎教育的關鍵戰略任務就是通過聚焦發展全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做好基礎工程,筑牢強國偉業的教育根基,筑牢民族復興的人才根基。

(二)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國家戰略轉型

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提出到2035 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12]的發展目標。知識經濟時代,拔尖創新人才是影響大國競爭的“關鍵少數”,具有“非對稱”的戰略意義[13],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緊迫性已上升到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高度。要完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14]的戰略部署,教育戰線就要把有效培養一批能夠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重要任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依靠各級各類教育和社會一體化融合培養,協同培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基礎教育階段重在育苗培土,肩負著早培育、早發現的戰略任務?;A教育要增強育人價值自覺,增強教育服務的多樣性、豐富性,尊重創新人才培養規律,堅持普遍培養和重點培養相結合,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常態化機制。在基礎教育階段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對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國家戰略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

(三)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任務。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是推動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的重要力量,基礎教育發展的核心關切是人人享有高質量教育發展成果。[15]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在各級分類教育中,只有基礎教育具有扎根廣袤農村大地的優勢。向廣大農村孩子提供就近的、公平的教育服務,讓農村孩子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這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動力。促進共同富裕要解決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問題,顯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基礎教育是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的最重要途徑。在基礎教育階段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距,提高基礎教育保障水平,為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群體的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有效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讓每個孩子因教育而出彩。這對于增加不同群體接受高等教育和實現社會性流動的機會,進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四)提升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16]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始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育強國建設也要把滿足人民需求、解決民眾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A教育事關億萬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11 個領域公共服務質量監測顯示,人民群眾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排第一位[17],《2020 年全國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基礎教育總體滿意度達到83.79%,這表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能夠明顯提升民眾獲得感的?;A教育高質量發展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提升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發展高質量基礎教育,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一體化,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更好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需求。

三、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實踐策略

教育強國建設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18]提升區域基礎教育對教育強國建設的支撐力、貢獻力,需要充分認識教育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和聯動性,對深層次、多因素、全局化的教育問題進行系統改革。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全民素質基礎為出發點,以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為落腳點,堅持“公平”與“優質”并重的價值導向,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基本主線,以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為基礎支撐,以科學有效的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為牽引,以激活教育治理體系活力為保障,以教育數字化賦能為動力引擎,促進教育內外部各要素、各環節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基礎教育發展的優質化程度和水平,加快形成基礎設施完備、教育資源充足、教育質量優良、育人成效顯著的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格局。

(一)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教育資源供給的充分性與平衡性,省級政府應通過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增加專項經費的方式提高對困難地區的支持,著力縮小省域內不同地市、縣區之間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切實兜住辦學條件底線;市級政府資源配置應向農村縣區和經濟欠發達縣區傾斜,著力縮小市域內不同縣區之間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縣區級政府應加快推進優質均衡縣區創建,切實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縮小校際差距。

推動城鄉整體發展??茖W構建城鄉基礎教育協調發展新格局,根據人口流動趨勢和實際常住人口規模統籌城鄉學校布局,動態配置調整教育資源,在人口聚集區域新建、改擴建城鎮學校,滿足新增人口教育需求;根據地理環境、交通狀況、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等因素,對生源不足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適度推進集中辦學;在偏遠、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區,保留必要的村小或教學點,確保農村學生和留守兒童就近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加大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力度,探索學校用地的多功能使用和資源共享途徑,實現多所同層級學校資源互補、多所不同層級學校資源共享,建構立體的片區學校聯合體,使區域內學校實現組團式協同發展。

統籌校際均衡發展。完善師資、課程、管理共建共享機制,實現校際協調發展。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化管理,加大校際均衡發展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運行機制,合理確定管理權責,著力解決人財物資源調動難度大、推進程度參差不齊、辦學實質性成效不高等問題,切實提高運行和管理效能。進一步完善教師交流輪崗激勵機制和配套政策,建立突出教師教育教學實績的教師評價制度,適時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實現縣域內師資均衡配置。

切實保障群體公平。扎實推進弱勢群體關愛制度化、精準化,進一步完善隨遷子女、留守兒童、家庭困難兒童、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學生的教育公共服務保障機制,實現弱勢群體學生與其他學生群體的同等待遇和精準化幫扶,切實提供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公共服務。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發展差異,杜絕簡單化、一刀切或面向少數“優秀生”培養方式,增加教育選擇的多樣性,注重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

(二)全面提升育人質量

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注重開展創新性、開放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把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通過課堂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使課堂教學成為引領青少年的思想和培養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堅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構建多元化的思政課程體系,注重思政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持續推進課程方案轉化落地,通過行政牽頭、科研引領、教研推進、層層培訓、協同聯動的方式,指導督促學校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探索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反饋和指導改進機制,推進課程教學的高質量實施。聚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等教學改革重難點問題,探索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和學校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實踐模式。

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變革。推動學?!半p減”政策提質增效,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作業設計水平和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深入落實新課程方案、新課標,準確把握課程育人目標,深刻理解學科育人價值,指導學校細化學科課程育人目標、內容、方法和策略,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9]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關注學科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堅持學生導向和合作導向,強化實踐育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結合區域實際和學校特色,深入推進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效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全面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

(三)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持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堅決將師德師風建設貫穿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嚴格落實《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進一步完善教師職業行為負面清單及失范行為處理辦法,嚴肅查處損害教師隊伍整體形象的行為,維護教師職業形象。完善省、市、縣、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探索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機制,引導廣大教師自律自強,形成自覺踐行良好師德、維護良好師風的有利環境。

大力加強教師素質能力建設。教師隊伍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教育強國建設保持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重要保障。加強“雙減”“雙新”背景下課程教學研究與指導,聚焦新課標的新變化及各學科新課標的落實,省、市、縣、校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研訓活動,切實讓新課標在區域落地落實。推進科研、教研、培訓與評價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度融合,提升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研究、咨詢、指導、評估、服務作用,提高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強化教師培養培訓。加強高素質中小學教師培養,積極推動高水平高校為中小學培養高素質教師。堅持師范教育培養對接區域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加大全科教師、緊缺學科教師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所需教師的培養力度,突出對教師專業精神和教育教學基本能力的培養。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建設有區域特色的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分層分類分專題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質量,探索大數據支持下的教師培訓管理模式,加大區域教師研修平臺應用推廣和培訓力度,以信息化賦能教師專業化。充分發揮省、市、縣、校四級教研的專業支撐和引領作用,深入研究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切實引導廣大教師熟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精神、樹立科學教育理念,幫助一線教師解決教育教學遇到的實際問題。[20]

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切實減輕教師負擔,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范圍,堅決減少非教學事務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干擾,優化課后服務師資供給,支持學校結合工作實際需要調整教師工作時間。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和考核評價制度改革,適當提高中小學中級、高級教師崗位比例,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建立符合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突出根據教育教學實績落實績效工資,激勵教師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鼓勵教師進行創新實踐。

(四)深入推進考試評價制度改革

切實扭轉評價導向。堅持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持續推進各級黨委、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堅決克服“唯升學”“唯分數”的傾向,不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強化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更加注重評價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實際成效,并作為對學校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對校長和教師實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據,引導和促進學校持續改進提高辦學水平。

深入推進考試評價制度多樣化。探索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弊端的有效路徑,推進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實現新突破,深入推進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的實質性應用。[21]暢通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通道,在保持高考通道絕對主體地位的同時,探索建立一套拔尖創新人才選拔通道,遵循拔尖創新人才特點和特質,更有效率選拔、引導拔尖創新人才。深入落實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個質量評價指南,構建符合區域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實際的教育質量監測和評價體系,形成更公平、有活力、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發展格局。

(五)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強化黨對基礎教育的方向引領,確?;A教育的正確方向。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支持教育發展,切實履行政府政策條件保障責任,保障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加強中小學黨組織建設,深入落實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優選配強黨組織書記和校(園)長,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小學校得到貫徹落實。

建立新型政校關系。處理好政府辦學主體責任和學校辦學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明晰政府和學校權責邊界。政府主要承擔完善宏觀管理、把握政治方向、政策保障、經費支持、資源供給、校長選任等職責,對學校具體辦學過程中的發展路徑不應過多干預。對于學校落實國家課程、規范使用教材、遵循教學基本要求、重大決策制度、師德師風建設、規范辦學行為等方面的監管,政府也要遵循監督過程化、維度多元化、認證常態化的原則。推動教育行政由全面管理向有限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由科層化管理向專業化管理轉變,依據學校辦學水平和管理能力,注重加強分類管理,實施精準定向賦權,構建差異化的監管方式。

深入落實中小學辦學自主權。落實教育部門黨組織對中小學校長的考核權、聘任權,實現管人與管事的統一。落實人事工作自主權,落實副校長聘任、學校內設機構設置和中層管理人員聘任、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績效工資分配“五個擴大”。擴大學校經費使用自主權,中小學根據辦學實際,按照預算管理有關規定,自主提出年度預算建議,自主執行批準的預算項目,由學校對預算資金進行全過程績效管理。尊重學校教育教學自主權,鼓勵學?;谵k學理念和特色構建校本課程體系,鼓勵教師探索符合學校和學科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

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有效銜接、融通。促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與貫通,通過招生、培養改革,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貫通培養,營造拔尖創新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的成長環境。促進普職融通,將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上升為教育基本政策,在基礎教育階段以抓好勞動教育為重要契機,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深度融合。[22]樹立“大教育”觀念,堅守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同育人,促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實現優勢互補。

(六)加強教育數字化戰略支撐

優化數字化基礎條件。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加快推動區域網絡設施升級改造,改善學?;A網絡環境,優化網絡運行環境,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網絡實現安全高速互聯互通。全面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建立起基于物聯網的校園感知環境,滿足師生基于云、網、端的教學科研和學習活動需求。[23]

加快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推動數字化廣泛應用于拓展教學時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高度重視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加大培訓力度,結合本省實際探索融合應用有效方法,充分發揮“國家平臺”在助學、助教、助研等方面的作用。根據本省需求和實際能力,統籌省、市、縣三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劃、建設與應用,進一步整合省、市、縣三級教育資源和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共治共享、協同服務。從學生真實需求出發,促進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形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資源體系,服務學生學習和成長。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大教師信息素養及教學能力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能力,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滿足融合式學習和自主學習需求。[24]建設教師在線研修平臺,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為教師個性化發展提供智慧服務,以研訓業務為載體,遵循教師學習規律,創新教師專業成長范式,增強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服務能力。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人工智能教育課程建設,上好學校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和建立自主化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和定制化發展方案,提升課程實施效果。

猜你喜歡
強國高質量建設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