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落共同體視域下黑龍江沿邊少數民族村落活態化更新策略

2023-11-17 02:25張洪波
安徽農業科學 2023年21期
關鍵詞:村落黑龍江特色

張洪波

(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系統思維,構建新安全格局,要扎實推進興邊富民行動,推動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使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豐富鄉村業態,實現有機融合[1]。尤其在百年變局與全球經濟下滑共振時期,沿邊地區發揮著國內國際雙循環橋梁紐帶作用,更需要全面推動沿邊少數民族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方面振興,這也是解決我國邊境地區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有助于發揮鄉村作為守邊固邊的穩定器,傳承和活化人文景觀,防止文化消失和村落的衰敗[2]。

新時期沿邊地區已經成為開發和開放戰略平臺和重要支點[3],這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國家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外部發展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看,作為我國進一步向東北開放的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地區,鄉村聚落的繁榮與發展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以此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因此,亟待實現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少數民族村落振興,逐步全面激活沿邊鄉村產業和人居活力,這對于實現我國東北部沿邊地區社會穩定,構建立體化開放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筆者以實現黑龍江沿邊開放帶村落振興發展為目標,將村落激活和營建方法運用于沿邊村落人居環境改造研究中,并以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黑河段孫吳縣勝利屯滿族達斡爾族村為研究對象,提出激活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鄉村聚落發展提供規劃策略,以期為人口“返鄉兼業”、產業“內生造血”,文化“多元融合”提供規劃路徑。

1 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少數民族村落現狀

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與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接壤,長達3 045 km的邊境線走廊,沿線有19個市縣,25個開放口岸,30個少數民族,國家級特色保護類村莊有13個,其中有7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個傳統村落,1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傳統村落共同稱號村落,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帶型多民族村落群(圖1)。但由于地理區位處于沿邊開放“末梢”,被視作是人口流出和經濟活力驅動的劣勢空間[4],存在鄉村產業薄弱且結構單一,村落內生“造血”驅動不足等原因,導致鄉村發展嚴重滯后。近10年來,黑龍江省沿邊地區人口持續流失問題嚴重,導致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產業蕭條、鄉土文化消失等問題日益嚴峻,面臨著嚴重的人地關系危機[5],這對于沿邊地區發展有著嚴峻挑戰。

1.1 人口和產業“雙空心化”現象嚴重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水平較黑龍江省內陸城市周邊村落發展滯后,同時農業機械化生產導致鄉村富余勞動力剩余,鄉村就業崗位有限,青壯年人口進城或外出務工,導致人口“空心化”和“孤老化”,成為全國沿邊地區人口凈流出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圖2)。自1990年以來,黑龍江省沿邊19個市縣少數民族人口總流失規模超過8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持續多年負增長(圖3)。村落“空心化”表現出鄉村產業空間紊亂和功能落后、社會聯結薄弱、公共服務缺失,文化價值弱化、斷裂和衰敗[6],造成鄉村多種經營發展嚴重滯后,總體經濟規模較小,仍以農業粗放生產經營為主。

1.2 人文與生態資源效應未充分利用黑龍江沿邊開放帶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地區,但受區位偏遠、基礎條件差、鄉村地區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品牌效應不強等多重因素影響,市場狹小、資金和人才匱乏,社會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不足,導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市場參與呈現碎片化、零散化特征[7]。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輻射力有限,政府搭建城鄉互動平臺不夠,導致行政干預效應不明顯,同時農村自身內生動力不強也是主要原因,最終導致沿邊地區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和地方產業品牌創建等方面困境重重,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導致人口、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空心化”[8]。

圖1 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國家級特色保護類村莊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level characteristic protected villages in Heilongjiang border open belt

圖2 2012—2019年黑龍江沿邊地區總人口變化情況Fig.2 Changes of total population in border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9

圖3 1953—2020年黑龍江省沿邊地區少數民族人口變化情況Fig.3 Changes of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53 to 2020

黑龍江沿邊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民族特色鮮明(表1),但特色村莊風貌和人文資源要素未被充分挖掘,造成文化空間和文脈延續斷裂,表現為村落物質景觀空間破碎和傳統文化失真,致使沿線很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為很少有人問津的孤島村,出現特色村無人現象。與國內其他邊境地區相比,黑龍江沿邊開放帶民族村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嚴重滯后,仍處于資源型和粗放型發展模式。

1.3 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短板明顯沿邊地區是我國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短板地帶,更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區域。我國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空間分布與“胡煥庸線”基本一致[9],2015—2020年9省沿邊地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數據結果表明,西藏、新疆及黑龍江省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嚴重偏低(圖4)。

黑龍江沿邊地區地處東北邊疆,人口稀少,鄉村地區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滯后于非沿邊地區,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沿邊地區人口密度小、經濟總量和消費能力弱,導致市場主體參與不足;另一方面是政府對公共服務設施供給難以平衡,且沿邊地區自身發展動力不足,造成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十四五規劃,健全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優先推動沿邊地區鄉村“經濟-社會”系統雙螺旋上升導向,需要激活沿邊地區鄉村自身造血功能,振興鄉村產業,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表1 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國家級特色保護類村落一覽Table 1 A list of villages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in the open border zon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圖4 2015—2020年我國沿邊9省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水平比較Fig.4 Comparison on the supply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9 provinces along China’s border from 2015 to 2020

2 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少數民族村落活態化更新意義

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1887年在其發布的《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共同體”理念[10],其內涵是以血緣、情感和信仰共同組成,表達共同維系的有機關系[11]。從社會學角度,村落共同體被視為新型地緣關系而建立起來的積極關系空間族群,以地域屬性認同和社會情感為基礎,呈現互動性、關聯性和整體性的地域特征,是具有相互聯結和深度融合的村落發展聯合體。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鄉村聚落對腹地城鄉地區和境外聯系都具有共同的縱橫聯結要素,強化沿邊村落共同體,構建多層次的共生要素,對于全域鄉村治理、活力提升以及區域產業聯動發展,實現對俄政策溝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資金融通、設施連通都有重要意義,有望成為“龍江絲路帶”聯動效應最具活力產業經濟帶之一。

2.1 構建立體化的沿邊開放帶載體空間黑龍江沿邊開放帶是我國東北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橋梁紐帶,是龍江絲路帶重要發展地區,對于推動沿邊開發開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沿邊開放帶鄉村振興不僅是“興邊、富邊”的人居空間載體建設需要,同時也是促進“走出去、引進來”通道經濟放大效應發展的需要,實現“通道”向“樞紐”功能轉換,以此也實現我國經貿和外交從傳統“睦鄰”向“安鄰、富鄰”轉變[12]。強化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鄉村共同體振興對于推動沿邊城市、口岸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對外開放層次,豐富開放載體,構建立體化的沿邊開放格局,形成中蒙俄經濟走廊互聯互通開放帶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2 增進多元民族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黑龍江沿邊地區聚居著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朝鮮族和滿族等傳統村落,多元文化呈高度融合發展態勢,在我國境內具有豐富的對俄邊境文化、近現代文化,多民族特色突出且有獨特性。振興沿邊發展有助于跨境合作,與鄰國跨文化交流鴻溝縮小,挖掘“地域文化引擎”,推動文化要素植入旅游、工業等產業。以村落共同體發展為理念,建設一批示范性的民族村寨、特色小鎮、產業園、國際自駕營地等新興產業發展區,有利于沿邊地區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整合周邊地域經濟資源,承接區域產業轉移和聚集的基地。

2.3 加速激活鄉村人文與生態資源活化利用根據黑龍江省近十年人口統計數據,戶籍人口下降總數約為210萬,下降趨勢明顯,尤其沿邊偏遠鄉村地區人口流失更為嚴重,人口空心化率達到50%以上,空巢房屋數量龐大,季節性空宅相對更多,浪費土地和資源現象嚴重。根據廣泛民意調查結果,空心化現象與自然條件和地理區位無明顯的關聯性,深層次原因是地區缺乏創新動力,就業空間有限,受教育、醫療、養老因素影響外出定居意愿強烈,直接導致“空心化”。為此,加速盤活沿邊鄉村人文和生態資源,改善人居環境,適宜增補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短板,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促進產業融合,功能差異化發展,突出沿邊鄉村地域風貌特色,對于提升沿邊鄉村人流聚集和產業發展動力,構建新時代沿邊新風貌具有重大意義。

3 沿邊村落活態化更新路徑和策略

3.1 研究區域孫吳縣勝利屯滿族達斡爾族村(簡稱“勝利屯村”),位于孫吳縣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傍水,與俄羅斯康斯坦丁諾夫卡隔江相望,氣候四季分明,屬于典型東北邊境寒地少數民族村落(圖5)。2020年戶籍總人口742人,以滿族和達斡爾族人口為主,自然生態環境較好,但活力不足,現狀產業以農業為主,養殖和捕魚業為輔,社會經濟發展落后。

圖5 勝利屯村落地理區位Fig.5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Shengli Tun village

勝利屯村現狀“失活”主要表現為人口空心化,村莊空巢房屋較多,村內居住主要為老齡人口,原有的地緣和血緣關系破裂,因此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外來人口投資成為村莊更新治理的首要問題?,F狀村落整體風貌呈現破碎化,建筑功能混雜,民宅年久失修,景觀同質化,基礎設施缺乏,人居環境質量亟待提升。由于村落長期缺乏治理,非物質文化傳承受阻,歷史建筑缺乏活化利用,村落整體面臨著地域特色衰落,這些問題與沿邊開放帶大多數民族村落存在的問題相似。

按照沿邊開放帶村落共同體振興發展理念,采取全域功能性空間組織,差異化分區發展策略,2018年勝利屯村第一期改造工程啟動,改造后旅游旺季日接待能力達到1 000人,僅2019年7—9月旅游收入達20萬元,社會反響較好,激發回村創業人口逐漸增多,成為遠近聞名的民族特色村落,2020年獲評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因此選擇勝利屯村作為研究案例,有助于沿邊其他村落借鑒。

3.2 研究思路與活態化更新路徑綜上所述,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鄉村具有特殊的對俄沿邊地理區位、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優越的帶型區域交通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具備聯動發展黑龍江省沿邊特色鄉村產業的條件。作為文化與產業銜接和融合發展的特殊地域空間,應“因村制宜”體現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鄉村發展的功能差異性,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空間聯動發展。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交通系統較好,交通聯動發展具有極大優勢,通過G331國道將整個沿邊鄉村聚落串聯起來。沿邊村落文化呈現多元化,多民族文化以及豐富的對俄邊境文化、歷史文化、近現代文化等高度融合、特色突出且有獨特性。

因此,首先從沿邊開放帶層面,對人居環境的系統性、整體性和有機性[13-14]有高度認識,按照全域功能性空間組織、差異性鄉村聚落空間分區、適應性公共服務配置和適宜性民族村落營建的原則,基于現狀基礎和支撐條件,提煉交通、文化、產業作為激活鄉村聚落空間的三大要素,以此突破傳統村莊“人口蓄水池”的單一功能,打造以產業聯動為核心、多元文化融合為紐帶、區域交通聯動旅游發展為載體的沿邊鄉村聚落空間激活構架(圖6)。從開放帶村落節點層面,一方面解決村落空間秩序與現實功能需求及地域文化傳承等矛盾問題,另一方面要在保護村落人居環境改善及提升的基礎上,實現村落保護與更新、傳承與融合的“雙向共贏”[15],按全域功能差異化組織“由點逐帶”有序實施,為黑龍江省沿邊全域鄉村空間聯動激活與營建提供示范。

3.3 勝利屯村活態化更新實踐與景觀營建策略

3.3.1加強產業聯動,實現沿邊鄉村聚落空間“三生共生”。鄉村活力衰退是鄉村振興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唯有鄉村產業振興是活力再生的根本途徑,特別是挖掘沿邊村落特色,進行產業差異分類指導和區域聯動發展對沿邊村落繁榮發展至關重要。同時在沿邊鄉村振興和邊境旅游開發雙重沖擊下,村落空間結構和功能正由傳統人居聚落向新型復合聚落空間轉變,因此圍繞“村-人-業”需求和發展,建構生產-生活功能有序、生活-生態功能一體化、生產-生態功能平衡化是需要充分考慮的“三生共生”關系。

推動生產方式轉型,促進生產-生活功能豐富多樣,引導產業多元化發展。勝利屯村利用沿邊開放帶自然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態資源,發揮“龍江黑土”品牌,融入數字經濟和旅游經濟形成新型產業空間。勝利屯村“農業+旅游”,形成稻田觀光農業+中藥種植展示基地+綠色鄉村庭院,拓展新型農業產業形成特色農業旅游觀光產業帶,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消費。同時引入“工業+旅游”產業融合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在村內主街利用閑置房屋建設有機稻米加工坊、雜貨鋪、豆腐坊、酒坊等經營場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食品工坊,促進工業與旅游深度融合。傳承和活化利用滿族和達斡爾族民族文化方面,建設各式旅游工藝品作坊、游客服務中心、開敞式農耕展覽館等,傳遞地域文化、美食文化和興邊富民好聲音,吸引外地游客到訪參觀。

圖6 黑龍江沿邊開放帶村落活態化更新路徑Fig.6 The living renewal of villages along the open bel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改善村落人居環境和基礎服務設施,提升生活宜居質量,保護沿邊生態環境。勝利屯村按照精細化漸進式有機更新模式,微觀上小至大門到民宅院落,實現“內新外舊”風貌保護更新策略,房屋內部根據功能進行現代化或民族風格裝飾,外部進行民族風貌外立面裝飾,彌補宜居性差的缺陷。中觀上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強化文娛、康養等社會保障服務功能,更新管網和路網,打造慢行綠道。宏觀上打造符合民族風貌的村落空間環境,提高村落與國道連接的可達性,建設生態稻田公園,形成園中有村、村中有景(表2)。

表2 孫吳縣勝利屯村活態化更新策略Table 2 The living renewal strategy of Shengli Tun village in Sunwu County

3.3.2發揮沿邊特色民族村落多元文化融合優勢。黑龍江沿邊開放帶簇居著鄂倫春、達斡爾、赫哲族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北疆知青村等多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村民族風貌特色鮮明,人文要素場景豐富,為鄉村產業和旅游融合提供了獨特的人文資源?;诖?村落人居環境建設應注重文化景觀基因的傳承、活化和融合更新,立足區域社會需求,打造新舊村落景觀和諧相融及文化景觀基因有機傳承的村落有機更新模式。

為此,以鄉村環境整治、多民族文化融合為抓手,發揮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觸媒功能,打造一批特色民俗村,國境線邊疆旅游村,構建多元文化村落群。同時,發揮黑龍江沿邊地理區位優勢和鄉土特色,以“文化風情”“原始森林生態”“休閑農業”和“極寒冰雪”四大主題為切入點,整合沿邊鄉村聚落資源,挖掘市場驅動動力,引入社會資本,將沿邊多元文化要素場景活化展現出來,打造具有外在視覺觀感和內涵發展的文化融合景觀村落,形成集文化體驗、邊境旅游、商貿休閑、田園生活于一體的特色村落。

勝利屯村規劃充分挖掘滿族和達斡爾族民族元素,將民族藝術、色彩、圖騰等元素進行活化利用,空間建設上打造8棟達斡爾族院落、110棟滿族院落、44間民宿、1處民俗康養社區大院,功能上進行文化和旅游功能植入,形成產業聯動效應,打造自駕旅游營地、農旅融合稻田鄉野公園、沿江休閑慢行綠道,增設休閑旅游設施。文化上傳承傳統文化,開展節慶活動,打造非物質文化鄉村博物館(圖7)。

3.3.3利用國道交通線與生態資源開發生態旅游帶。黑龍江沿邊開放帶地緣優勢明顯,從最北漠河至東寧縣,沿線擁有廣袤森林、大美界江、濕地、縱橫河流等豐富自然資源,自然山水生態景觀特征明顯,區域旅游帶特征資源優勢突出。

多年游客統計數據分析表明,近年來黑龍江沿邊開放帶旅游發展趨勢向好,這與生態資源、人文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有直接關系。冬季和夏季外省游客較多,主要是受冬季冰雪文化和夏季避暑勝地吸引,而沿醉美331國道和國家風景道旅游人群在夏季和秋季較多,是受沿邊地區夏季獨特的生態山水及邊境人文環境吸引,秋季欣賞大小興安嶺廣袤的五花山色和邊境風光,形成四季差異性景觀,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為此,以區域交通網絡為載體,按照以“線(沿邊公路)串點(沿邊村落)帶面(沿邊開放帶)”的發展理念,開啟“交通+旅游”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形成“村落小型經濟圈-沿邊縣鎮中型經濟圈-開放帶區域經濟圈”的多層聯動發展格局。旅游交通網絡載體以醉美邊境風景道(G331)為主干線連通南北,同時依托北境一號國家風景道(G1211)、百里山水畫廊(S204)、古驛道文化旅游風景道(S211/S215)等形成了“五縱、兩橫”區域交通網絡作為區域交通,融合沿邊景觀,營造秀美公路、生態公路,沿途村落要展示當地文化,體現地域特色,形成沿邊“快進慢行”交通旅游復合系統。

“快進”流通系統激活沿邊鄉村空間主動脈,輻射整個黑龍江沿邊地區,成為串聯生態斑塊,增進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進資源和產業要素流動的重要發展軸線。以鄉道和村村通道路作為“慢行”通道,滲透到沿邊鄉村聚落內部,使每個沿邊村落都成為一個景觀節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和休閑旅旅游的綠道,連接鄉村聚落、鄉野公園、驛站和沿途重要景點,激活整個黑龍江沿邊開放帶鄉村聚落空間發展。

通過沿邊開放帶全域空間組織和規劃引領下,勝利屯村規劃和營建中,在強化建設滿族和達斡爾族民族特色民族村寨建設的同時,植入汽車營地、稻田鄉野公園、慢行綠道、度假民宿等特色旅游要素,旅游模式形成“民俗大院+汽車營地+邊境慢行+中俄界江賞景”等旅游主題項目。按照全域空間組織,逐步在沿邊打造以村落為旅游空間載體,打通鄉村聚落行政邊界,以文旅資源為吸引點,以慢行交通為骨架,形成輻射市、縣、村3級的旅游功能單元,激活沿邊鄉村聚落空間整體聯動發展。

4 結語

自2004年以來,全國聚焦“三農”問題,黑龍江省在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提出建設立足邊境社會發展、富有地域特色、激活產業活力的特色鄉村發展模式,主要圍繞重塑鄉村活力,打造國境線上具有黑龍江邊境特色的鄉村聚落景觀。結合近5年的建設和探索,沿邊試點村在資源整合、產業激活和建設實施方面取得一定建設成效,實現了沿邊村落生產空間高效、生活空間宜居、生態空間秀美的發展目標,國家農業農村部官網也對勝利屯示范建設村打造鄉村多業態成功模式進行了宣傳報道。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示范村營建模式總結如下:

(1)發展模式:整體統籌,資源整合。黑龍江省沿邊鄉村不同于內陸地區鄉村,因受黑龍江界江和對俄口岸發展等因素,決定了其資源要素和政策支持都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各級政府建立聯動工作機制,統籌沿邊鄉村、口岸、外貿等多部門,形成沿邊振興行動計劃,整合當地和社會資本,避免各自分散,重復建設,提高鄉村振興工作效能和資金效率。另一方面,開展規劃設計、產業策劃、資本招商等多方面參與機制,推行“農交旅”多業態融合發展,注重山水與人文特色要素挖掘,強化鄉村社會治理與人居環境改善,并先期啟動少數民族村“一村一品”試點村建設,循序漸進帶動沿邊開放帶鄉村整體建設和功能差異化發展,探索適宜沿邊鄉村發展和振興的新路徑。

(2)激活模式:觸媒創新,突出特色。按照沿邊開放帶鄉村聚落功能差異化和區域一體化原則,強調村落空間分布與優質資源要素高度契合的發展理念,以活化和傳承民族文化為觸媒的開發模式,從文化觸媒、空間觸媒和功能觸媒3個層面營造民族風貌特色村寨,突出地域功能差異化,以產業特而強、功能融合、形態小而美為村落激活導向,推動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村寨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方面實現“三生融合”。

(3)建設模式:四位一體,功能融合。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規劃路徑,按照產業、文化、旅游、鄉村社區功能“四位一體”的建設導向,有序培育,分類建設。強調產業功能要素鏈式集聚,挖掘少數民族聚落文化內涵,推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活化保護類遺產,完善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建造鄉村社區大院,形成多業態發展格局。

猜你喜歡
村落黑龍江特色
特色種植促增收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中醫的特色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Write a caption
完美的特色黨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黑龍江 首推醫改問詢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