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對胃腸外科手術患者胃腸功能、運動耐量及疲勞程度的影響

2023-11-21 01:48勤,羅
吉林醫學 2023年11期
關鍵詞:協同式胃腸家屬

溫 勤,羅 婷

(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研究顯示[1],胃腸外科手術中麻醉藥物的使用可導致術后短時間內患者的胃腸功能處于暫時麻痹狀態,引起消化功能障礙及胃腸動力紊亂,引起肛門排便排氣停止、胃腸道蠕動減弱,導致患者出現腹脹等癥狀,增加患者臥床時間,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目前研究證實[2],臥床時間是胃腸外科手術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故目前的快速康復外科協會認為,積極進行早期運動能夠改善外科手術患者預后。但臨床上目前早期運動的相關干預開展程度不高,因缺乏相關人才及臨床工作強度普遍較大,且未有合適的早期運動方案。本研究以臨床實際情況出發,采用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根據現有的臨床資源,調動患者及其照護者的參與積極性,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共同參與疾病康復。本研究對胃腸外科手術患者使用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取得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宜春市人民醫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擬行胃腸外科手術患者60例納入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擬在胃腸外科實施手術治療;②疾病診斷為結腸癌、胃癌;③擬行擇期手術;④擬行腹腔鏡手術;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疾病者;②經評估無法配合完成干預者;③合并先天性胃腸道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49~68歲,平均(54.24±4.23)歲,體重指數(BMI)18.68~27.56 kg/m2,平均(21.45±2.52)kg/m2,疾病類型結腸癌14例,胃癌16例,文化程度:小學或文盲6例,初中、高中及中專11例,大專以上13例。對照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47~69歲,平均(54.14±5.35)歲,BMI 17.97~27.94kg/m2,平均(21.75±2.41)kg/m2,疾病類型結腸癌16例,胃癌14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1例,初中、高中及中專12例,小學或文盲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圍術期采用常規護理。術前1 d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成立疾病康復微信群,發放手術康復手冊,講解并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及腹式呼吸;手術開始前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被動及主動活動,包括床上翻身、握拳、屈肘、直腿抬高、踝泵運動等;術后當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指導并協助患者扶床站立、椅旁行走及短距離行走。干預期間責任護士每日監督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及離床活動。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1)由護士長牽頭成立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小組,成員包括3名高年資護師、5名經驗豐富的護士、2名主管醫生,制定胃腸外科術后早期運動干預計劃,邀請相關專家,由團隊成員共同商討制定干預內容,內容的實施質量、培訓過程、數據整理等由高年資護師及護士長把控,具體內容的實施由經驗豐富的護士進行。(2)術前1 d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建立疾病康復微信群,發放手術康復手冊,由責任護士建立“護士-家屬-患者”協同護理單元,由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運動內容的指導、監督、實施及記錄,家屬協同運動干預的監督及記錄;由責任護士在術前1 d將協同式早期運動的具體內容為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并示范,責任護士在日間查房、晨間護理時為患者及家屬強化每日的運動目標,在下午巡房時監督并記錄患者實施情況。(3)協同式早期干預內容:①術后當天以肢體被動運動2 h為目標,由家屬及患者進行肢體被動運動,動作包括床上翻身、屈肘、踝泵運動等,與對照組內容相同。②術后第1天以床上、床邊坐立1 h結合離床活動1 h為目標,由責任護士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坐臥位轉換練習,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床邊坐位及站位轉換聯系,在床上坐位時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及家屬完成咳嗽、咯痰、拍背、床上洗臉、床上漱口等練習;床邊坐位及離床活動時,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以床旁為中心,緩慢下床,同時指導家屬協助將患者轉移至床旁椅上,進行日常聊天、玩手機等活動。③術后第2天以離床活動2 h為目標,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離床活動,以短距離緩慢行走為主,其間指導家屬協助患者,可短距離行走至衛生間或在走廊行走,每次進行約500 m的行走。④術后第3天以離床活動4 h為目標,具體內容同術后第2天。⑤術后第4天以離床活動6 h為目標,與術后第3天相比,增加在公共區域的活動。⑥術后第4~7天以離床活動6 h以上為目標。在術后當天至術后第2天期間,運動干預以責任護士及家屬全程陪同為主,術后第3天至術后第7天責任護士陪同患者1 h,其余時間由家屬全程陪同。干預期間以不引起患者不適為宜,注意勞逸結合及分次完成,若患者出現不適,家屬及時告知責任護士,通知醫師進行臨床處理。其間責任護士記錄患者。兩組均連續干預7 d,干預完成后評估各項指標。

1.3觀察指標及評估方法:①比較兩組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以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為準,記錄患者清醒后至術后首次排氣的總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運動耐量,記錄患者的離床活動時間,以離開床邊開始計時,至患者返回床邊時停止計時,離床活動時間以干預7 d期間的總時間計。③比較兩組術后1 d及干預完成后患者的疲勞程度,使用多維疲勞量表(MFI-20)在術后1 d及干預完成后次日評估術后患者疲勞程度,該量表由SMETS等修訂形成[3],包括精神疲勞、軀體疲勞、心理疲勞3個維度,共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數范圍為1~5分,總分范圍20~100分,分數與患者疲勞程度成正比。④由專人在干預前2d的次日清晨及干預完成后次日清晨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患者睡眠情況,該量表包括睡眠效率、睡眠時長等7個因子[4],每個因子單獨計分,相加為睡眠質量總分,分數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⑤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使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滿意及非常滿意4個等級。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 結果

2.1兩組胃腸功能比較: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觀察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53.85±6.73)h]低于對照組[(71.53±6.36)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458,P<0.05)。

2.2兩組運動耐量比較:觀察組運動耐量[(32.86±2.67)h]高于對照組[(23.59±2.44)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038,P<0.05)。

2.3兩組疲勞程度、PSQI評分比較:干預后MFI-20評分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PSQI評分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疲勞程度的比較分,n=30)

2.4兩組滿意情況比較:觀察組非常滿意[83.33%(25/30)]與不滿意[0.00%(0/30)]情況與對照組[60.00%(18/30),13.33%(4/3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2,P=0.045;χ2=4.286,P=0.038)。觀察組一般滿意[6.67%(2/30)]與滿意[(10.00%(3/30)]情況與對照組[10.00%(3/30),16.67%(5/3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8,P=0.640;χ2=0.577,P=0.448)。

3 討論

3.1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提高了胃腸外科術后患者運動耐量、改善胃腸功能:本研究結果提示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提高了胃腸外科術后患者運動耐量。協同護理模式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改變了既往以護士為中心、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協同護理模式中充分調動了患者及家屬的參與積極性,將護理模式從既往的護理人員與患者間單向指導的“灌輸式”模式,轉變為在護理人員指導下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協同式護理模式。相關研究顯示[5],協同式護理模式強調了護士合作者、協調者、教育者等多種功能,同時強調了患者及家屬參與者的功能,增強了患者、家屬在疾病康復計劃中的積極作用。本研究在保證患者安全性的前提下,由精力及時間均較充沛的家屬協同護士實施運動干預的具體內容,護士與家屬及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調動了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確?;颊呙咳者\動干預的正常實施。相關研究顯示[6],胃腸外科手術由于術中切、牽、拉、壓等操作,可造成腹腔臟器的損傷,且術后由于疼痛患者臥床時間增加,影響術后康復。有研究顯示[7],早期運動干預能夠縮短手術患者的康復時間,其主要機制為,運動情況下增加了患者的機體能量消耗,使患者機體代謝處于較高水平,促進傷口局部的修復,進而達到縮短康復時間的作用。本研究中運動干預自術后當天起,進行床上被動活動,在術后1 d至術后7 d期間,每日設定運動目標并由護士及家屬監督,與對照組的無監督狀態比較,觀察組患者保證了每日的運動量,而充足的活動量促進了軀干肌群的收縮,促進胃腸排氣,故干預后患者運動耐量高于對照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

3.2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改善胃腸外科術后患者疲勞程度及睡眠情況: 本研究結果提示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改善胃腸外科術后患者疲勞程度及睡眠情況。分析后認為,早期觀察組采用床上翻身、被動運動等干預方法,使患者的機體保持一定水平的代謝狀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機體的能量消耗,促進機體新陳代謝[8],而自術后1 d起,在家屬及責任護士的指導下,定量完成規定時間的運動,并采用緩慢步行等有氧運動方式,進一步增加患者能量代謝,增強患者機體耐受力。相關研究證實[9],有氧運動能夠改善患者機體的血流動力學指標,運動過程中促進機體多個肌群的收縮,使相關肌群規律、間歇給靜脈血管壁施壓,促進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患者機體的新陳代謝。

3.3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改善胃腸外科術后患者滿意度:本研究結果提示,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改善胃腸外科術后患者滿意度。王璐等[10]采用家屬參與式疼痛教育的方式干預直腸癌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研究認為,家屬支持能夠極大提高患者的韌性水平,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金苑[11]采用家屬參與護理模式干預多發性跖骨骨折患者,結果顯示,患者的滿意度較好。本研究在協同式早期運動干預模式中,責任護士充分利用了家屬的職能,保證了患者在每日活動中受到一定監督,增加了患者感受到的關懷程度,進而提高滿意度。

猜你喜歡
協同式胃腸家屬
擋風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屬訴至法院獲賠償
“四大板塊、六大支撐” 協同式“雙創”教學模式研究
你的心情決定胃腸的健康
南平市婦聯關愛援鄂醫護人員家屬
河北鄉村端午文藝活動慰問農民工家屬
藥膳調治胃腸型感冒
基于虛擬現實的人機交互下協同式產品外觀設計
超聲內鏡在胃腸間質瘤中的診斷價值
護理干預在無痛胃腸鏡術中的作用
研究生培養教育的協同式創新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