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創”背景下高校舞蹈理論課程教學新模式探究

2023-11-26 05:01周青彭媛王曉燕
大觀 2023年9期
關鍵詞:新模式教育教學雙創

周青 彭媛 王曉燕

摘 要:近年來,“雙創”教育的實踐可謂如火如荼,傳統課堂模式的改進與優化也推進了舞蹈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因此,以“雙創”教育引領專業教育、落實專創融合的教育教學改革方針,亟待對舞蹈理論課程進行革新與優化?;趧撔聞摌I教育改革背景,分析“雙創”理念融入高校舞蹈理論課程的必要性和具體措施,以期為本專業培養綜合型、應用型人才探索出高校舞蹈理論課程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雙創”理念;高校舞蹈理論;教育教學;新模式

注:本文系2022年西北民族大學創新創業教學改革項目“專創融合視角下新媒體交互課堂‘四位一體’教學新模式”(2022XJCXCYJGXM23)階段性成果。

一、“雙創”理念的內涵

在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思路?!半p創”理念迅速貫穿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隨著高校的改革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被逐步引入教學,許多院校也開始根據“雙創”教育理念、院校地區特點和學校特色開展專業教育與創新融合的教學改革,其中怎樣將“雙創”教育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怎樣使其與學科教育教學有效銜接,從而培養具備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半p創”教育的提出,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挖掘一部分學生的潛力[1]。因此,在國家倡導“雙創”教育時,西北民族大學正在積極鼓勵舞蹈專業學生通過自身專業技能實現自主創業。

二、高校舞蹈理論課程存在的問題

舞蹈理論課程作為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高素質舞蹈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許多院校在舞蹈理論課堂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其一,課程模式單一。高校舞蹈理論課程一直延續著以教師單向輸出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常規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理論知識傳輸、輕實踐能力培養,重教師講授、輕學生自學”的特點較為突出。其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學生主體能力弱、課堂教學互動性差、技能訓練不足。其二,重實踐、輕理論。舞蹈專業學生往往更注重實踐而忽略理論,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情況的存在一方面歸因于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夠完善,另一方面也歸因于舞蹈藝術實踐本身的特殊性。許多學生更傾向于訓練身體技巧,而忽略了理論學習,并沒有意識到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導致舞蹈理論課程教學的困難,也致使學生只是掌握舞蹈動作,并不了解肢體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

三、“雙創”理念融入高校舞蹈理論課程的

必要性

舞蹈的“專創融合”實施應當在創新創業理論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并結合舞蹈專業的特點及學生情況,同時具備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學理念,形成該專業特有的“雙創”模式。

(一)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打造精品課程

課程是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式,課程的實施對教學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舞蹈理論課程作為舞蹈專業領域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其課程模式的設置既要符合該專業學生特點,又要突出課程特性。將“雙創”理念融入舞蹈理論課程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打造精品課程具有重要意義。舞蹈理論課程模式往往不能聚焦學生特點與學科特色,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較為單一。在此情況下,高校舞蹈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必然堪憂。而將“雙創”理念融入課程,首先可以引起學生重視,這關乎學生未來就業;其次,在創新與創業主題的牽動下,舞蹈理論課程的改革必定將新穎的形式與實用的功能相統一。以西北民族大學所開設的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這一舞蹈理論課程為例,該課程的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將學生帶入教師創設的教學環境,使其感受到舞蹈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舞蹈來源于生活。這不僅能使學生在實際民間舞蹈文化情境或模擬的情境中更好地組織思維,理解具體情境中的文化與信息,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還能激發學生表達內心思想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舞蹈理論理解和表達舞蹈情感的能力。

(二)培養復合型人才,創造就業機會

近幾年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各高校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激烈的競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如此一來,培養復合型人才,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緩解我國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滿足社會不同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在當代教育中極為重要??傮w來看,“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的全面綜合型人才是社會需求的大趨勢[2]?;谶@一需求,高校舞蹈專業可通過課程改革的方式進行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實踐表明,舞蹈專業人才培養逐漸由單一型向多學科交叉、整合型轉化。

以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這一舞蹈理論課程為例,其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課程模式與實踐過程三個方面:其一,從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它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實現新媒體與課堂的交互,秉承意識強化的主導思想,致力于將學生打造成多專多能的綜合型人才;其二,從實施的具體環節來看,它打破了傳統的單箭頭教學模式,建立了以教師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型的雙向模式,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及個人潛力的開發;其三,從實踐的過程和方式來看,它以田野調查為主要途徑,在借助新媒體與課堂交互的學習方式中,利用學科融合手段,將舞蹈理論與人類學的相關研究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切實深入民間,真實地感受、體驗、領悟、學習和表達民間舞蹈文化,產出屬于自己的思想成果與實踐成果,在對應的環境與情境中理解文化,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拓寬就業路徑。

四、“雙創”理念融入高校舞蹈理論課程的措施

(一)多學科融合式教學

多學科融合教學是指將多個學科有機結合,使之相互融合與滲透,以提高教學效果,推動學科之間的整合和創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高校舞蹈理論課程也可以采用多學科融合的方式,豐富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課程為例,具體分析舞蹈理論課程多學科融合式教學的方法與措施。

其一,西北舞蹈文化資源豐厚,學生可以采用人類學中田野調查的方法深入民間感受西北地區傳統舞蹈的文化底蘊,特別是非遺舞蹈。前往當地參加傳統民俗表演,了解該地區歷史文化、民間習俗;通過采訪非遺傳承人,切實掌握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民俗特點;考察其生活環境,親身感受并體驗地方民俗舞蹈與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認識西北地區民間舞蹈藝術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與責任感,使其投身于民間舞蹈文化的建設工作,保護、傳承與弘揚西北民間舞蹈文化。

其二,舞蹈理論課程不同于實踐,它不僅僅是基于舞蹈動作層面的分析和學習,還需要通過表象去探究本質,以不同地區或民族的舞蹈形式為原點,通過不同的舞蹈形態來深入探究當地文化,以及與該民間舞蹈相關的其他要素,深入剖析舞蹈形態所生成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外,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等學科方法與理論也可融入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課程。要對一個地區或民族的舞蹈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就必然掌握相應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民俗信仰等等,所以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可以輔助各民間舞蹈的研究;要探索舞蹈的起源、發展及演變,就必然涉及對于當地歷史的追溯;要探究民間舞蹈的儀式與功能,就必須了解其民族的文化與信仰觀念。因此,舞蹈理論課程實施“雙創”教育可以通過多學科融合式的教學策略,盡可能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學生全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認識民間舞蹈。

(二)項目帶動課程教學

項目帶動課程教學是傳統課堂的重要補充,項目學習實際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社會中復雜、具有挑戰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務,需要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體系才能實現,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核心素養。

其一,科研項目中的數據資料需要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在校外場所進行探究和實踐。如田間地頭、社區街道、文化館、歌舞劇團、藝術培訓機構以及中小學等都是學生完成科研項目的重要場所,這也打破了以往局限于教室的學習方式。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形成科研小組,共同制定項目主題,完成任務。學生以完成項目和解決問題為驅動力,進行設計、實踐、討論、分享,最終形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此過程能夠動態地建構學生的舞蹈知識概念,培養其跨學科的思維品質,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其二,項目帶動教學的模式能夠較好將學生帶入自己創設的學習環境,通過項目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文化感知力與科研創造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復雜、矛盾問題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舞蹈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認清就業形勢,結合未來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舞蹈專業綜合素質。教師通過有效推動復合型人才的全面培養,以期實現人才從一專多能向多專多能的轉變。

(三)建設教學實踐基地

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學生提前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走向社會的重要陣地。如此一來,積極拓展和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努力建立穩定而優質的教學實踐基地,是舞蹈理論課程實施“雙創”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這一課程為依托,可與部分少兒舞蹈培訓機構達成合作,為其提供高素養、高水平舞蹈人才,傳播中國優秀民間舞蹈文化。這一實踐基地的建立對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經過實踐,學生提升了少兒舞蹈教學能力,具備一定教學經驗,并且能夠將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知識貫穿于少兒舞蹈教育中,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效應。筆者于2023年3月1日與蘭州市城關區貝斯曼藝術培訓學校的舞蹈教師劉美辰進行訪談,她提到:“我們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也是希望教會學生在跳舞的同時能知道其背后的文化,知道自己在跳一個什么樣的舞。在跳舞的時候,我們會抽出課前半個小時講解(舞蹈)文化,會觀看視頻,所以現在也是一直在融入(舞蹈文化)?!蔽璧缸鳛槲幕妮d體,在舞蹈教育中教師不應該只關注舞蹈動作的規范與否,更要將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傳授給學生,給舞蹈注入生命力。通過中國民間舞蹈文化這一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到各個民族與地區的不同舞蹈類型與其相應的文化知識。此外,各個民族民間舞蹈所呈現出的風格韻律與動作特征也在學生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強化,真正地起到理論輔助實踐,理論指導實踐。

其二,通過實踐,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能夠獨立編創教材及劇目。筆者于2023年5月27日與蘭州市城關區馳誠藝術培訓機構的賈坤榮進行訪談,對方提到:“我們學校演出的舞蹈作品基本上都來源于網絡,老師們不太會去編創作品和教材,一方面是沒有太多時間,大多教師都是兼職;另一方面是教師編創能力欠缺,這方面沒什么經驗,我們的課堂內容也是直接選用考級舞蹈組合和單一基本功訓練?!敝袊耖g舞蹈文化課程運用人類學中的田野調查法進行民間舞蹈文化探究,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民間舞蹈的多樣性及所蘊含的文化,通過實踐自主編創作品及教材,并將其運用于少兒舞蹈培訓機構這一實踐基地。這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獨立意識,提升其創新能力,還能使學生獲得更多展現的機會,在此平臺中收獲經驗。

總之,“雙創”理念與高校舞蹈理論課程的融合激發了學生創新活力,對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如今,實踐性較強的舞蹈專業教學改革,必須從人才培養、行業發展趨勢、專業能力等方面尋求課程建設的合理途徑。實踐表明,舞蹈專業人才培養逐漸由單一型向多學科交叉、整合型轉化。為了培養出更多專業素質優秀、多元發展、適應性較強的新時代人才,“專創融合”的課程改革還必須進行更多的實踐探討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啟.舞蹈專業“雙創”教育探究[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9.

[2]陳藝丹.試論新型美育視角下復合型創新舞蹈人才能力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周青,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西北民族舞蹈文化與教育。

彭媛,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

王曉燕,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舞蹈基礎理論。

猜你喜歡
新模式教育教學雙創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論將中醫學納入大學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醫學院校臨床藥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關于開展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禮儀文化引領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雙新雙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