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育人: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

2023-11-27 08:29宋征莉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民間故事要素育人

王 浩 宋征莉

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學課程教材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功能[1]。統編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簡稱“傳統文化”)內容的比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其既是課程內容也是具體的教學方法[2]。在以大單元、任務群組織教學,語文要素成為教學熱點的當下,傳統文化經典文本的文化育人價值常被忽視。講授傳統文化內容時,教師應在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形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內容的育人功能。本文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間故事”主題單元為例,探討如何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教學,更好實現素養提升和學科育人的雙重使命。

一、傳統文化主題單元的教學結構

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是統編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育人陣地。對語文教學而言,應當厘清單元內部的教學結構,實現語文素養提升和傳統文化育人之間“二維架構”的有機融合[3]。

(一)顯性活動,要素育能

傳統文化主題單元須以顯性學習活動,實現語言運用素養的達成。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4]。其中,語文實踐活動主要是指“聽說讀寫”等顯性的學習活動。四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運用居于基礎地位。在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教學中,所有顯性學習活動都應具有鮮明的語文學科特征,即學生是在進行有意義的“聽說讀寫”學習活動,并指向教材單元語文要素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二)隱性目標,文化育人

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不應囿于語言運用。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傳統文化的育人須潤物無聲。在顯性學習活動指向素養提升的基礎上,指向文化育人的隱性學習活動目標應貫穿單元教學的全過程。隱性學習活動不是文化育人退讓語文要素的權宜之計,而是契合學生心理特質的必由之路。文化育人的實現應當是沉浸式、潛移默化地存在于學習的全過程,可在合適的時機點明,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因此,傳統文化主題單元的教學邏輯應當以語文要素為顯性活動,以文化育人為隱性目標,構成“雙線并進,全面育人”的教學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文化主題單元的教學結構

二、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學習任務的設計要點

傳統文化主題單元雙線目標的達成是有輕重主次的,語文要素的落實居主要位置,傳統文化的落實要“潤物無聲”。學習任務群具有“大單元、大任務、大情境”的特征,在設計時需要注重設計從“育能”到“育人”的質變路徑。具體民間故事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雙線目標及課時安排如下(見表1):

表1 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任務群設計

(一)教材為本,要素分解

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第三單元是“民間故事”主題單元,由精讀課文(《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略讀課文(《牛郎織女(二)》)、口語交際(講民間故事)、習作(縮寫故事)、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構成。除“快樂讀書吧”推薦了國外民間故事,其他都屬于傳統文化內容范疇。在“顯性活動,要素育能”的指引下,學習任務群的構建離不開對單元語文要素和一般語文素養的拆解。

1.單元基礎知識與技能梳理。語文基礎知識與技能是指生字識記運用和閱讀要求。本單元要會認會寫25 個生字,僅要求會認讀的有9 個,其中“郎、爹、嫂、妻”等要求會認會寫的字與民間故事人物有關,要求會認的字“懇、瞌”等和要求會認會寫的“謊、誓”等與民間故事主線聯系緊密。另外,在語文園地“日積月累”中要求會背的古詩與《牛郎織女》關系緊密。學生講述民間故事離不開語言的模仿,默讀是了解和理解故事的基礎,必要的朗讀課文應當作為講好民間故事的重要指導策略。

2.閱讀要素:創造性復述。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復述”。單元的編排思路就是在課文學習中學習創造性復述,通過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的總結,在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和口語交際中進行能力遷移[5]。通過對課文學習要求和交流平臺的總結,可以梳理本單元創造性復述的教學內容、要求、目標等要素(見表2)。從單元創造性復述的內部結構看,三篇課文學習的三種方法是并列式的;從優化學程的角度看,口語交際宜放置在語文園地學習結束以后,因為口語交際不僅可以實踐運用創造性復述的語言技巧,而且需要借助非語言內容來表達。

表2 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創造性復述教學要素分析

3.習作要素:縮寫故事??s寫故事是本單元的習作要素??s寫,不僅是一項語言表達的練習,更是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在厘清全文大意的基礎上,依據表達的目標,有取舍地縮寫,要做到“應有盡有、無用不留、中心凸顯”的效果。首先,本單元的課文均提出了“梳理故事”“講述大意”等指向概括的閱讀要求,意在為學生建立兼具線性和板塊化的敘事思維。例如,《獵人海力布》要求以“第三人稱視角”寫一段話概括故事,其目的是對故事的一個部分(板塊)進行縮寫。其次,《牛郎織女(二)》要求創作連環畫,其目的是進行多個部分(板塊)的縮寫實踐,并讓學生初步思考對長故事的取舍。最后,習作系統再提供方法和范例,實現縮寫故事這一要素的達成。

(二)文化為要,話題聚合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進行教學,傳統文化教學顯得零散,難以聚成合力。在以語文要素為顯性主線的設定下,文化育人的教學宜結合學習任務群的結構特征,以話題的形式將單元教學內容中拆分出來的教學內容進行聚合,這樣更利于文化育人。

1.在“讀”的情境中認識文體。課堂教學活動離不開教材文本,學習任務群的建立離不開“讀”課文。教材所選的民間故事,展現了我國的民族歷史,傳揚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師應在“讀”的環節引導學生走進民間故事,引導學生發現民間故事的共性特征,為后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打下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任務群一設計如下四個學習子任務:(1)默讀故事,梳理故事;(2)小組交流,討論特點;(3)拓展古詩,了解大意;(4)整書推薦,對比閱讀。進行以上四個學習子任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感受中國民間故事的文體特質。前三個學習子任務還分別對應“默讀和朗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積累古詩”等基礎知識與技能和閱讀要素的達成,第四個學習子任務將整本書閱讀的導讀課、推進課融入其中,通過課內外和中外對比閱讀,讓學生發現中國民間故事與外國民間故事的不同,進而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特性。例如,教師在結合課外閱讀書目《中國民間故事》進行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的群文閱讀時,可引導學生發現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的共性模式,認識這樣的共性規律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集體加工的價值取向,反映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質樸的審美趣味和善良的傳統美德。

2.在“講”的情境中實踐素養。民間故事離不開講述。民間故事是一代代普通勞動者的情感聚合,是中華兒女“少年”時期的集體記憶。中國民間故事中包含著歷代勞動人民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講好民間故事,就是順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去傾聽、理解、講述。在任務群二下可設立三個學習子任務:(1)誰的故事最生動;(2)誰的故事最吸引人;(3)誰是民間故事大王。三個帶有競爭性的學習子任務對應學習“想象細節復述”“變換人稱復述”“調整順序復述”的講述方法,也搭建了在情境中綜合運用的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感受民間故事共同的價值觀,如把《牛郎織女》想象細節的突破點,可選擇在體現牛郎勤勞和織女善良的簡略處著手進行擴展想象,幫助學生講好民間故事。

3.在“用”的情境中體驗文化。經過前面兩個學習任務群活動的開展,學生會感受到民間故事的魅力和價值,樹立傳承文化的志愿和踐行保護傳統文化的使命。任務群三的設計就是以理解與傳承傳統文化為主題,可設立既訓練單元語文要素又踐行文化傳承的四個子任務:(1)小組交流策劃民間故事推廣方案;(2)給低年級學生制作民間故事繪本集,并向學弟學妹講一講民間故事;(3)舉辦民間故事推介展;(4)利用網絡平臺錄制民間故事專欄。第一個學習子任務是后三個學習子任務的統領,在具體方案制定中,教師需要提供范例和指導,引導學生圍繞后三個學習子任務進行策劃和分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歸納學習方法、閱讀方法和學習體會;在活動結束后,需要進行總結。在歸納和總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的效果和意義,鼓勵學生堅持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三)學情為本,情境建構

在育素養之能和育文化之人的“雙線并進”的教學結構的統領下,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語文要素的分解和文化話題的聚合都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構想,必須從兒童的視角加以審視,使學習任務群的建構符合學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形成真實學力。

1.任務活動化,讓文化育人快樂發生。學習任務群指向真實的語文學習活動。學習活動的形式須根據教學內容,衡量時間和成效的性價比,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開展。整個學習任務群在一個模擬真實的情境下開展,例如,創設“面對許多優秀的民間故事不再有人傳講,我們應該如何拯救我國的民間故事呢?”的情境在任務群一中,讓學生默讀后,說說故事大意,可以采用學生喜歡的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形式來進行;在任務群二中,教師不僅可以舉辦“講故事擂臺賽”并要求聽故事的學生給選手打分,在評委點評環節,還可以評選“班級好故事”,選拔優秀民間故事傳講人。實現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氛圍中推進,使傳統文化更受到學生的歡迎。

2.素材生活化,讓文化育人自然生成。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依靠的是自身已有知識、技能儲備和生活經驗。生活是學習素材最重要的來源,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經驗鏈接,或者以學生生活經驗作為學習素材,可讓學生更易理解并運用。例如,在任務群一中,在學生想要更好地提升講述民間故事技能時,可以請自己的長輩或者觀看網絡評書視頻幫助自己提升語言表達技能;任務群三的設計情境也聯系學生的生活,從面向低年級學生,到全校同學,再到面對網絡世界,讓生活的領域不斷拓展。在生活化的學習實踐中,課堂是交流、互助的平臺,學習和成長在過程中自然生成。

3.過程連續化,讓文化育人水到渠成。學習任務群的組建是將原本零散的教學環節聚合化、體系化,這不僅帶來教學目標的轉向,而且使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更加連續的整體。每個學習任務群的開展都需要幾個學時甚至十多天時間才能完成,在這一持續的過程中,學生持續專注于學習任務,更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本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加入整本書閱讀的內容,可以將部分教學內容長期化,這更有利于學生對其中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例如,教師可在教學時,導讀和推進《中國民間故事》一書,并推薦其他外國民間故事集供學生閱讀,使其對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待學生閱讀幾周之后開展閱讀分享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中外民間故事的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對我國民間故事的理解。又如利用網絡平臺錄制的民間故事視聽資源,可在周末和寒暑假繼續推進。

三、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要點

傳統文化教育不同于“聽說讀寫”的言語教學,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或者技能的訓練,而是心理同化的過程。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應注意以下要點。

(一)在重視知識的基礎上領略文化的穿透力

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事實性、概念性和程序性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構成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但傳統文化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疊,知道書法種類,會寫書法,也未必能言明《蘭亭序》的文化價值。面對各種傳統文化知識,我們需要將其放置到傳統文化傳承這一情境中去思考。民間故事單元出現了幾個基本概念,如“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百姓智慧的結晶”等,其中“百姓智慧的結晶”是對民間故事的價值認定,從傳統文化的維度考量,民間故事反映的是歷代百姓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普通勞動人民力量的歷史證據。每個人的力量雖小,但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書寫者,民間故事的流傳就是文化穿透力的體現。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傳統文化知識上深入解讀,在教學的恰當時機引出民間故事知識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例如,在教學導入環節,可以問學生:“你知道《牛郎織女》是誰寫的嗎?”可能很多學生下意識掃視注釋,脫口而出“葉圣陶”。只要教師引導細讀思考,學生就能意識到民間故事的作者并不清楚。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語,明確民間故事是百姓創作的,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創作和傳承我們民族的故事。

(二)在真實的學習行動中感受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的傳承不應僅停留在課堂中,而更應該在課外生活中被踐行,因此,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在行動體驗中去完成。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學生更親近民間故事,更能感受到民間故事的魅力。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獨特傳播方式,搭建各種平臺讓學生不斷體驗“聽”和“講”。例如,讓學生聽課文錄音講民間故事,聽老師講民間故事,聽長輩講民間故事等;在課堂上講給同學聽,在學校講給低年級弟弟妹妹聽,在網絡平臺講給所有人聽。聽眾會給講述者以反饋,在不斷“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教師要善做傾聽者,多給予學生及時的鼓勵,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在多元共融的環境里理解文化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不是固定不變的,傳統文化始終在緊跟時代發展,并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如在創造性講述民間故事的過程中,要厘清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內核,講《獵人海力布》時要體會海力布善良勇敢、具有犧牲精神的特質,還要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書寫。除此以外,針對一些細節或情節可以允許學生加以時代化的解讀和創造,因為學生的創造性解讀就是在參與民間故事的傳承,民間故事自身也會結合時代精神發展。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創造性復述民間故事,并通過學習任務群“口耳相傳”的學習過程理解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傳統文化主題單元需要推動“育素養之能”向“育文化之人”的躍升,通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有效實現“雙線并進,全面育人”目標。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可以單獨組成學習任務群或是加入到其他學習任務群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是“文化自信”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學科的文化育人要讓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民間故事要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說說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為什么感動人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漫話民間故事
漫話民間故事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也談做人的要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