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視角下高中生社會與情感能力培育

2023-12-08 05:17顏妍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3年10期
關鍵詞:美育

顏妍

[摘? ? 要] 2023年,國家提出“美育強國計劃”,美育作為“培根鑄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文化強國事業中的價值也得到了正視。音樂學科作為美育最直接的表現載體隨即獲得了諸多關注。具化到高中學段,因高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特征,美育的成果會更加顯著,也會對個人的全面發展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而美育作為一個宏大的概念需要以具化的點進入實踐教學中,對高中生的素能發揮作用,這為社會與情感能力進入高中學段提供了契機。作為一個連結個體與社會且可以考察人的綜合素養的概念,社會與情感能力和美育有諸多交叉點,但是實施的內容與方法更為具體,由此獲得了深厚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美育;高中音樂學科;社會與情感能力

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僅僅依靠智力、知識水平,已不足以支持個人和社會持續化的高質量發展。而當人與社會的客觀差距越來越大時,人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社會與情感能力”成為一個新的議題,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關注,并很快投入實踐。國內因受到“唯分數”“唯升學”價值取向影響較重,社會與情感能力在學科學段中的培育成果并不明顯。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的價值觀初成,卻無法得到有效的教育支撐,抑制的不僅是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價值,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育人功能。因此,結合高中音樂學科,立足音樂本位屬性,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辦法,讓社會與情感能力服務于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進而為社會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已呈迫在眉睫之勢。

一、核心概念闡釋

(一)美育

美育又被稱為審美教育,是個體對自然、社會、藝術等一切外部事物中蘊含的美的感知。人們在感知的過程中體驗、選擇、判斷,從而達到對美的肯定與贊賞,讓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華的一種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學科是將審美活動中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結合在一起,寓美于教的一個最好載體,在2022年最新修訂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一種音樂實踐與創造活動。所以,音樂學科在美育中的獨特性使二者緊密地依存在一起,讓情感體驗和邏輯思維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社會情感能力

1994年,美國CASEL組織依據“大五人格模型”提出了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概念,將其定義為個體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駕馭自身情緒、與他人建立積極關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等各種能力的集合。后美國SEC組織又將其擴展提煉至心理內驅力的層面,指出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個體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思維、情感、行為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要素展現出的能力。21世紀初,我國將這個概念引入進來,譯為“社會與情感能力”,并結合本國國情將其定義為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情感、形成自己在情感、思維和能力上一致的模式的能力。這些定義雖然在詞匯上有細微的差別,但是本質是相同的,均指出了社會與情感能力不會憑空而來,需要依托社會現實的需要發展而來的實質。因此,筆者結合本文研究的議題,將其具化為高中生在音樂學科中習得與固化滿足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過程。

二、高中音樂學科培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現狀

(一)政策欠缺導致實踐滯于淺表

國內素質教育政策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已然進入落實“人的全面發展”階段,這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建立最根本的基礎——馬克思人學理論是高度一致的。但是這種一致性僅僅體現在宏觀層面,當落實到“大五人格模型”上時,即表現出一種“敷衍性”:表面熱熱鬧鬧,內里并沒有針對學生不同人格特征進行教育的設計與實踐活動。在與教育行政部門和一線教師溝通的過程中發現,造成“敷衍性”的根源是教育實踐者對社會與情感能力概念的認識不清。這個概念引入我國的時間比較短,教育界對它的認識尚不清晰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將其與美育做深入結合,無論是實例示范還是經驗借鑒,尚處于空白階段,所以教育決策的制定者也并未將其納入政策話語體系中。不過其造成的不良影響是比較嚴重的,如在理念不清又急于創新改革的情況下,會出現教育功利化的行為;教育的實施者錯把社會與情感教育與情商教育畫等號;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師將其剔除在教育體系之外的行為??梢娬邔逃挠绊懼笾?。

(二)教師欠缺能力導致拓展有限

教師是高中生在家庭領域之外最主要的接觸對象,教師的自我意識、情緒管理能力、決策能力、人際關系等一切要素都會對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一個負責任的教師會積極地處理學生的問題,在和家長溝通時,也會比較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反之,對學生的問題漠不關心就會給學生做出錯誤的示范。簡而言之,教師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普遍偏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因為缺失專業的培訓,教師對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認知不足,也和教師教學負擔過重、任務考核繁難等外部因素造成的職業倦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只能或只想抓知識教學這一條主線,社會與情感能力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培育要素被屏蔽在外。具體到高中音樂學科,因為沒有列入高考科目,無論是學校領導、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會對該科傾注太多的精力,有時還會被高考科目擠占課時,進一步壓縮了社會與情感能力生成的空間。

(三)內容欠缺整合導致素養培育分散

目前,國內并沒有針對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制定方案。如果要想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只能把它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但是高中階段的教育以知識性教學為主,甚至是唯一要義,知識性的學習又以其在高考中的占比為排序依據。音樂學科沒有被納入高考科目中,自然而然地在內容上沒有做深入地研究。教師多以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安排教學。這種做法雖然可以按時完成各項教學任務,但并沒有將音樂學科蘊含的美育優勢發揮出來,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育發揮的作用也就比較有限了。音樂學科借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實現社會與情感教育的路徑也并不順暢。首先,高考科目中能和音樂學科產生緊密聯系的內容并不多,美術、體育等學科與音樂學科在美育層面的聯系雖然較為緊密,但因為同屬于非高考科目,相互助力的基礎薄弱、空間有限,所以在整體推進上也屬于“各自為政”的教學形態,這就使得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育無法在內容層面具象。而教育實踐者深知一個客觀事實:教育不具象則意味著落實不扎實。

(四)評價欠缺導致教育效能失衡

評價是完整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導向教育也總結成果,為教師的教學提供重要的依據。但在高中所有學科教學中,評價的功能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高考作為一個絕對權威的“指揮棒”,取代了基于學生個體成長、個性特征的所有評價。同質化評價背后暴露出的是教師、家長、包括學生自己在內的所有主體,對除分數之外的評價內容的不重視。也說明了在現階段,高考機制與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存在著現實的矛盾。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達成。而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升學率的要求迫使學校必須將學科成績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學生在知情意行上的養成效能均需為高考科目的學習讓路。不夸張地說,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只要不納入升學考評體系中,任何學科都不會單獨為其設置實踐環節和評價環節。無論是被排除在考試體系之外的音樂學科,即使是從學生的情感能力出發做出了描述性的評價,也大多不會引起被評價者和家長的重視。

三、美育視野下高中音樂學科培育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社會參與情感能力培育,基于現實制定政策

制定政策是為了讓教育的方向更明確、教育的內容更具體。但是教育政策的制定周期長、遷延的教育主體多,因而需要多重外力合作共進。首先,政府應先出臺相關的規定和方案,讓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進入教育實踐視域中,還需要通過提供經費,使這項工作真正落實下去,不會被其他教育內容挪占,從宏觀層面建立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其次,學校的領導層應該認識到社會與情感能力培育的重要性,組織家長、學生等開展相關的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認知和了解程度。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明確告知家長和學生會在以音樂學科為代表的一系列“副科”中加入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內容,在中觀層面爭取獲得來自家長最大的理解與支持。再有,學校需要督促音樂學科的教師制定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方案。隨時與教師溝通培養方案的制定進程和需要加入其中的內容,一旦教師在編制過程中遇到困難,學??梢詾槠涮峁┍匾膸椭?,如專業的培訓、專家的指導等。

(二)梳理教師專業能力要素,開展內外兼修培訓

“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聯合會”針對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搭建的理論模型中顯示,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分為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兩類。內部結構主要由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共情能力、社交能力、社會取向等幾個方面組成,外部結構和教師所教學科有一定的聯系性。本文以高中音樂學科為載體,所以教師的外部結構是由教師對音樂課堂氛圍的營造、對學生學習情緒的關注、教師傳授音樂表演時使用的方法、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挖掘美育要素的多寡等內容組成的。尤其是在學生情緒的調適方面,教師能不能認識到相對于其他學科,高中生對音樂學科有更濃厚的興趣,而后利用好這一興趣做出與學生親和度拉近的教育行為,是非??简灲處熒鐣c情感能力的。為此,學校需要給予音樂教師比較好的職教環境,一方面支持和鼓勵音樂教師做教學的研究與改革者,另一方面在學校每年舉辦的藝術節、每學期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和每周的社團活動中,把制定出來的培育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方案融入其中,如果運用得比較成功,則會讓教師獲得更多職業的成就感,如若發現問題,也可以及時進行修正,為教師從教學型轉向學研一體型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整合課程包含的教育點,實施課程實踐活動

高中音樂教材包含的知識點很多,古今中外各種類型和體裁的音樂作品都有所涉及。教材的編排也依據一定的主題做了劃分。教師可以依照教材固有的順序進行教學,但是如果想要培育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則需要做一些整合的工作,讓教學內容的主題意義更加鮮明,從而獲得更加明確的培養指向。以“文人情致”“新音樂初放”“光榮與夢想”這三個單元的教學為例,作為相鄰的三個單元,它們是以時間線索對國內音樂作品、內容和主題進行編排的??此脐P聯不緊密,其實音樂的服務思想和教化思想一直貫穿其中,指引了我國音樂從古至今的創作。在這里教師就可以組織一個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結成小組,研究這三個單元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體會創作者的創作初衷,提煉我國音樂創作在人文性、社會性等方面蘊含的精神。讓每個小組選擇其中一種創作精神策劃志愿活動,并在社區等場所進行實踐。這是一個從課本轉向自身、從課堂走向課外的過程,學生全面全程地深入音樂的學習中,在實際的生活中習得社會情感,在遇到實際的問題時,能夠獲得更準確的判斷并進行正確的回應。

(四)以社會與情感能力為導向,建立評價標準體系

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評估應該以常態化和總結性的雙重面貌出現在學生的音樂學習中。在上文提到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而后讓組內成員互評。無形中完成了評價主體拓展、評價內容全面的目標。其次,音樂教師可以和高考涉及的學科進行合作,與其一起建立評價體系。如人文類學科中涉及的詩詞歌賦可以和中國古典音樂的教學相結合、樂理知識的學習可以利用理科教學中縝密的邏輯思維。這樣不僅能夠提升音樂學科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讓學生觸類旁通,還會讓評價的內容更豐富,由此為學生示范了真實社會生活中,運用多樣思維、多種辦法解決問題的路徑??傮w來看,音樂教師在評價中要學會從旁獲利的方法,讓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改善改進社會與情感能力,也讓音樂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就可以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環機制。

在美育的框架下,以音樂學科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使教育在和學生對接時,更加因地制宜,更加因需而動。梳理當下存在于音樂教學中對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缺失的問題,在教育政策、教師培訓、課程整合和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修正與優化,可被視為最符合學情學能、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收益的策略。與此同時,這些策略被整合在一起運用的過程,就是在為教師和學生構建一條與社會和諧相處,提升幸福感的路徑,這會使得教育的價值也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形成以社會與情感能力培育為基點的新的教育格局。

參考文獻:

[1]王濤,張薇.多元視角下的課程整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張英.高中音樂美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可實施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5):107-109.

[4]王杰.以美育人,建設素養型藝術課程標準[J].課程.教材.教法,2023(02):131-135.

[5]李運成.“雙減”背景下音樂美育成果共建的問題與對策[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3(03):26-30.

(責任編輯:呂研)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美育課程育人視角下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發生機制研究”(FJJKZX22-357)。

猜你喜歡
美育
美育之聲
論公民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別讓體育和美育淪為一紙空文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孟憲承演講《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