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播學視域下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機制路徑分析

2023-12-12 06:47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走出去甘肅特色

趙 靚

(西北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S.奈(Joseph.S.Nye)在20 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軟實力”概念,認為其主要包括文化、意識形態和國際機構[1](28)?!败泴嵙Α备拍钜胫袊蟮谝淮螌戇M黨的文件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盵2]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遇到了一定的風險和挑戰。由于不同國家的國情和文化各異,沿線國家的許多民眾仍對“一帶一路”倡議缺乏認識和了解。因此,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使其他國家了解、熟悉、理解和接納中國文化,提高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形成中國話語體系,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3],這是“一帶一路”倡議順利開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是在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孕育而成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獨特標簽,是我們與其他民族的顯著區別?!耙粠б宦贰背h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帶來新的機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甘肅處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與西部文化、華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匯地,自古就是聯通東西的重要樞紐[4]。季羨林指出,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即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5](143)。敦煌在歷史上的地位反映出甘肅在絲綢之路上的巨大貢獻,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甘肅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大文明交匯區。這里的歷史沉淀、民族交融、人文智慧匯聚而成甘肅別具風格又飽含人類共同文化價值觀的優秀傳統文化;一聲聲“花兒”、一段段嘛簧、一圈圈鍋莊、一幅幅剪紙,都滲透著西北文化蒼涼悲壯、沉穩古樸、粗獷豪放的文化性格[6]。甘肅特色文化是甘肅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創造、兼容并蓄而形成的獨特區域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文化“走出去”視域下甘肅特色文化須提升傳播理念、創新有效傳播機制、拓寬多層次傳播路徑、豐富多樣態傳播內容、優化多元傳播方法,向世界展示隴原大地的多彩文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貢獻甘肅智慧。

一、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一)國家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必要性

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發展不僅需要硬實力的支撐,更需要軟實力的維護;國家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硬實力的比拼,更是軟實力的較量。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因此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也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塑造和構建。挖掘深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精品,發展文化貿易,增強文化競爭力,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必然要求。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地域文化多樣,這些特點在甘肅特色文化中均有所體現。甘肅特色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甘肅特色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積極響應,用“甘肅聲音”“隴原故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唱響西北贊歌。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傳播中國精神和“和”理念,消弭沿線各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為我國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有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從而提高國家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未來的國際文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向世界各國展示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文化自信的精神面貌,改善國家形象,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有利于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二)甘肅省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流通、貿易往來之路,也是民族交往交流、文化互鑒之路。甘肅省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核心地帶。甘肅地域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樹立甘肅省良好的國際形象,提升甘肅省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推進文化“走出去”對甘肅地方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示。過去五年里,甘肅省大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打造“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的文化旅游形象和宣傳品牌。甘肅建設文化強省戰略的實踐須依托獨特豐厚的文化資源稟賦,充分認識甘肅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將文化的力量與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發展相融合,形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彰顯甘肅文化的獨特氣質,提高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進而促進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

甘肅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多民族文化交融反映了各民族共創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體現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認同的文化心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深入挖掘甘肅特色文化內涵有助于甘肅各族群眾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提高傳承、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對甘肅特色文化的深耕有助于當地文化的保存、發展、傳承、傳播,有利于促進各地文化的交流互鑒,共同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甘肅特色文化的內涵特點

(一)甘肅特色文化的歷史性

作為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甘肅的歷史是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縮影。氐、羌、戎、月氏、烏孫、吐谷渾、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古代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密切接觸、頻繁交流[7](45),在很早以前就掀開了中華各民族交融與發展的歷史篇章。甘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大地灣文化距今已有8 000年至5 000年歷史,甚至早于蜚聲世界的河南仰韶文化和陜西半坡文化,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中華文明孕育作出了不朽貢獻[8]。截至2019年5月,甘肅省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點總計16 895處,館藏登記在冊的文物約43萬件[4];至2022年7月,甘肅省擁有6 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3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9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及68名國家級、617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 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5 個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9]。這些項目可謂甘肅特色文化的精粹,是隴原大地華夏兒女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甘肅環縣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之地,也是古老的隴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誕生了“環縣道情皮影”這一民間藝術,其融合了民間音樂、美術和口頭文學,記錄和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倫理道德、文化習俗、原始信仰等內容,是當地群眾集體智慧的歷史積淀;在環縣皮影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隴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甘肅特色文化的地域性

甘肅特色文化具有較為突出的地域性。從各類文化遺產看,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五類文化遺產在甘肅省分布均衡,其他類型文化遺產相對集中在蘭州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分布呈現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4](865)(見表1)。

表1: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區域分布

文化的地域性、區域性是自我認識和認識自我的重要因素,對于從地方文化視角全面認知中國文化至關重要。地域文化是中國各地人民各自表述又共同分享的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現個性[10]。甘肅地處西北內陸地區,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既有山地、高原、平原,亦有河谷、沙漠、戈壁,特殊的地理環境、閉塞的交通、發展緩慢的經濟等因素,逐漸使甘肅形成了獨特的人文環境,很多傳統文化形態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純真。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慶陽香包刺繡”就與其所處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密不可分。慶陽位于甘肅省東部,屬于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山、川、塬相間,溝、峁、梁縱橫,因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而被譽為“天下黃土第一塬”。這里氣候干旱,當地人民世代居住于窯洞中。土黃色的高原、土黃色的河川、土黃色的窯洞,催生了人們對于鮮艷、靚麗、濃烈色彩的渴望?!?歲學針線,12歲進繡房”的繡娘多為農村婦女,很少走出大山高原,她們的生活閱歷決定了她們獨特、大膽、熱烈的審美,對飽和度、對比度高的顏色格外偏愛。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慶陽香包繡制品色彩濃重、手法奇異、原始古樸又夸張多變的特征,寄托了人們健康、樂觀、向上的追求,也象征著雄渾、堅韌、奉獻的黃土精神。地域性還表現在地方方言對文化形態的影響。例如,甘肅“曲子戲”流行于全省,但在不同的方言區被冠以突出地方差異的名稱,西起敦煌東至天水,分別有敦煌曲子戲、張掖曲子戲、民勤曲子戲、通渭小曲、武都小曲、平涼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涇川曲子等。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表達個體差異性的同時,也承載了超地域的共識性、共享性、共通性。這些地方曲子戲還吸收了當地民歌小調等元素,但從套曲格式和演出劇目來看,實為同一戲曲體系(民勤曲子戲雖名稱相近,卻與甘肅其他各地流行的曲子戲非一脈所承,與陜西省榆林曲子更相似)[11](103)。甘肅特色文化的地域性是甘肅文化別具一格的名片,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特色的保護和傳承是地域文化交流的基礎,而文化互通也帶來更多的新鮮元素和發展因子,促進文化共同繁榮發展。

(三)甘肅特色文化的民族性

甘肅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55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的綜合記錄,是少數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內核,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甘肅特色文化不僅呈現特有的民族性,也表現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如藏族唐卡藝術、東鄉族毛紡織搟制技藝、裕固族服飾、蒙古族長調、撒拉族皮筏子、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等,都凝結著各族人民獨特的審美觀念、歷史記憶、人文思想、民風民俗等,具有獨特的文化體系、發展模式和表現形式,在少數民族美學、音樂學、文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再如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民歌“花兒”,是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共創共享的民間音樂傳唱形式,是各民族交流情感、溝通思想的重要媒介。甘肅特色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族際交往信息,是各民族文化間相互影響、共同成長、交互輝映、和諧統一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力支撐[12]。

(四)甘肅特色文化的民間性

甘肅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民族習俗等形態豐富的特色文化都是由當地群眾創造和傳承的,甘肅特色文化的民間性貫穿于文化產生發展的全過程。甘肅特色文化從來都不是專屬于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的,而是世世代代的群體習俗、技藝、思想、智慧的結晶。它們來源于民間、散發于民間、成長于民間、發揚于民間,具有廣泛而扎實的群眾基礎。如隴劇、秦腔、曲子戲、眉戶戲、秦安小曲、涼州賢孝等種類繁多的甘肅民間戲曲,都發源于民間的農事生產、節慶集會、傳統儀式、宗教祭祀等日常生活中,由廣大民眾集體組織完成,并形成文化記憶在該群體中傳承傳播。又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肅民間曲藝“蘭州鼓子”,就是興起、流傳在民間的傳統曲藝形式。每逢親友宴席、佳節喜慶之時,鄉村的庭院農舍,或是集鎮的酒肆茶樓,老蘭州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彈唱蘭州鼓子,每當唱到高潮時,一人演唱,眾人幫腔,十分熱鬧[13]。鼓子詞用蘭州方言演唱,半文半白、古樸典雅,和著緩慢悠揚、婉轉跌宕、剛柔并濟的鼓子曲調,抒發蘭州人的喜怒哀樂、生活情趣、情感道德和生活向往,整個唱曲蘊含著源自民間、富有鄉土氣息和世俗氣息的人間煙火。地方方言如同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而地方的民間曲藝則展現出該地區民眾的生存樣態[14]。正是這樣的民間特征代表了民間曲藝傳達的民間審美,刻印著當地人民的生命溫度、精神厚度和思想深度。

(五)甘肅特色文化的多樣性

甘肅特色文化的歷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民間性決定了其文化的多樣性。以時間劃分,從史前時代的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先秦時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等,從秦漢以來的邊塞文化、三國文化、五涼文化到唐宋農牧文化等多彩紛呈;以地域劃分,有敦煌文化、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征文化、長城文化等具有隴原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以民族劃分,有集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之大成的“格薩(斯)爾”,有被周恩來總理作為禮物贈予外賓,代表著保安族淵源和歷史的保安族腰刀,有含雕、刻、鑿、編、扎、染等多種工藝,集結了力學和材料學方法、綜合動態造型藝術的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等,不一而足;以特色劃分,有游牧文化、狩獵文化、石窟文化、簡牘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文化形式,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甘肅特色文化的多樣性源于其歷史傳承性、地域差異性、民族多元性,以及民間豐富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六)甘肅特色文化的共生性

甘肅多樣文化在歷時層面各美其美、傳承延續,在共時層面和諧共生、相互交流、共同發展,體現出文化美美與共的和諧性,呈現出“多元一體”格局。這種多民族、多樣態的文化共生關系非朝夕之功,而是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民眾通過長期的相互溝通、彼此學習,最終達成理解和形成共識的過程。駝鈴陣陣、風沙漫漫的絲綢之路曾繁衍生息過眾多民族,滋養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隨著歷史的腳步,多樣的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接觸、聯結、混雜、吸附、整合,通過互動交融,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甘肅地域文化。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內在的一致性決定了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

西部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很早就拉開了序幕。以戲曲為例,自從南北朝以來,邊疆各民族入居中原,帶來了豐富的音樂財富,也給漢族的音樂傳統帶來了變革型的影響,后世戲曲唱腔種的宮調,就是從這里發源的[15](25)。宮調音樂藝術是在古代戲曲諸宮調的音樂形式基礎上構建的;諸宮調本身脫胎于燕樂二十八調,而后者的淵源則是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龜茲樂八十四調。這些豐富多彩的音階調式匯集了中原與西域各民族的音樂精華,為古代戲曲音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是古代各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藝術薈萃[16]。同時,漢族戲曲對甘肅少數民族戲曲發生發展的影響久遠而深刻,在表演內容和表演風格等方面都有相應的體現。如藏戲是藏族文化藝術中的一個劇種體系,擁有包括西藏藏戲、青海黃南藏戲、甘肅甘南藏戲、四川色達藏戲等眾多的藝術品類和流派。甘南藏戲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方傳統戲曲,源于西藏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與漢族地方戲曲產生交流,并受到京劇藝術規范化、程式化的影響,形成了有別于衛藏藏戲的藝術特征[17]。各族群眾在不同的場域中相遇,各民族文化在相遇中碰撞,通過縱橫雙向的交流學習,從隔離、排斥、沖突嬗變為互鑒、包容、和美,以文化接觸、文化交流、文化共享的多層級狀態和諧共存。各民族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核心,由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拓展為多民族文化共生、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自信的共生能量不斷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三、甘肅特色文化傳播的實現路徑

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后來人們稱之為“5W”模式?!?W”模式將傳播在社會中的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即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和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由此衍生出傳播的五個關鍵要素:傳者、訊息、媒介、受眾和效果,同時也界定了傳播學的研究領域,分別是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18](22)。筆者將分別把這五個領域作為思考的切入口,以此研究甘肅特色文化對外傳播的方法和策略。

(一)誰來傳播:多元協同,合作傳播

伴隨著全球化和新媒體的出現,國際傳播主體經歷了從單一的政府擴展至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多主體參與的轉變。

首先,以政府倡導和投入為主的文化交流活動是甘肅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由政府牽頭,以對甘肅特色文化高度的自覺和自信為底氣,建立行之有效的傳播機制,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整合國際國內資源,為全球文化注入甘肅元素。政府針對甘肅文化地域性、民族性、民間性等特點制定對外傳播的專門性政策,深化政策創新,為當地文化傳承與傳播掃清政策障礙;同時培養專門人才,包括翻譯人才[19],向世界展示和闡釋蘊藏甘肅特色、甘肅智慧、甘肅方案的優秀文化,呈現隴原大地昂揚奮進的甘肅形象。

其次,除政府之外,社會多層次、多途徑、多樣態、立體化的交流協作是甘肅特色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的工作者應自覺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積極參與探討和解決甘肅特色文化對外傳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甘肅多民族特色文化進行系統、深入地挖掘、考察、提煉,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在國外發表和出版相關論文、專著、譯著,參與國際會議論壇、學術交流合作,利用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在與國際研究大趨勢的良性互動中實現甘肅故事的國際表達。文化文藝組織及團體工作者要秉持本來、借鑒外來、展望未來,在繼承中創新,在學習中超越,創作體現甘肅文化精髓、弘揚當代甘肅精神風貌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文化作品,讓“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的絕美畫卷展現在世界舞臺上。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甘肅要因地制宜,讓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專業領軍人才在國際交流和國際組織中發揮積極作用,帶動文化交流長期、有序、健康發展。

“走出去”的前提是“傳下去”。培養文化傳承人,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下去”。2021年,西北民族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文理學院、隴東學院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22年,蘭州文理學院獲批設立西北高校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在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科學保護文化遺產的發展戰略背景下,這些高校應發揮好領頭羊的作用,與其他中小學校、高等院校一起共同助力甘肅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開設隴劇、剪紙、皮影、方言等特色課程,設計系統的教育教學方案,設立高校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讓青年一代不僅“看熱鬧”,更要“懂門道”,讓甘肅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延續下去。

最后,廣大普通民眾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不可小覷。在網絡媒體時代,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甘肅特色文化的傳播者,民眾可以通過TikTok、YouTube 等各種平臺主動講述自己與甘肅特色文化的故事、親身經歷和感受。甘肅特色文化的創造、傳承、傳播源于人民、惠于人民,文化傳播的廣泛性和多元性、各級各類傳播主體的特色和優勢及主觀能動性將在傳播活動中得到極大的發揮,廣大民眾共同為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甘肅形象作出貢獻,使甘肅文化以鮮明的甘肅特色、甘肅風格、甘肅氣質走向國際視野。

(二)傳播什么:創新文化成果,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的吸引力是文化對外傳播的關鍵,吸引力來自創新。不僅要“傳下去”,更要“活起來”。文化傳播首先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加強重大歷史文化問題研究,深度挖掘、系統梳理甘肅特色文化的歷史脈絡、核心理念、人文價值,并在知識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加快建設,取得新成果,跟上新時代,實現新飛躍。文化遺產只有守正創新、推陳出新,方能活力無限。筆者有幸觀看了甘肅省隴劇院的原創作品《大禹治水》,感慨良多。大禹治水是大眾熟悉的歷史故事,而新編《大禹治水》憑借沖突合理的人物關系、懸念迭起的故事情節、風格突出的音樂創作,實現了藝術創作陌生化,達到了打破觀眾的慣性認知,使其產生新奇、多樣的感受,增加了審美效果的創作目的。嘛簧、皮影、側身搖晃等傳統隴劇表現手段在發現、挖掘和二度創作的陌生化過程中得以展現新的風姿、煥發新的魅力[20](3)。這番借鑒、融合、加工、改造和再創作的過程可以借用戲劇學家曲六乙的描述,即戲劇創作中的“化”?!盎币馕吨嫦蛭磥?,不斷吸納和創新;“化”得好,便能推動藝術的發展和創新[21](166)。通過借用、活用、化用隴劇傳統程式手段為新編隴劇服務,“老戲新唱”的《大禹治水》讓華夏傳說在甘肅大地跨越時空鮮活起來,呈現出隴劇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戲劇文化的吸引力獲得更新和升級。

甘肅特色文化的傳播需要找準國際市場定位,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抓住國際受眾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共鳴點,開發打造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及個性鮮明、開放包容的中華文化品牌。例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蘭州牛肉拉面”,目前遍布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巴西、日本等40 多個國家和地區。蘭州牛肉拉面起始于回族飲食,現已成為甘肅民眾的集體情感和共同回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民以食為天,當蘭州牛肉拉面瀟灑闖世界時,它不僅僅是一種飲食選擇,更是一張文化名片,“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的拉面,承載著清香四溢、流光溢彩的形象和氣質,吸引喜愛牛肉拉面的人們對甘肅本土文化產生興趣,獲取認知、構建認同。甘肅人民堅韌而善良,值得大力書寫、用心講述,用特色文化的根培育優質文化精品,打造甘肅文化品牌,煥發甘肅文化的生機活力,為提升甘肅文化傳播的深遠性和持久力注入能量,使之灼灼其華、熠熠生輝。

(三)如何傳播:拓寬傳播渠道,開展智慧傳播

按照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傳播受眾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導致其對媒介內容的期望,并影響其對傳播內容的選擇、感受和反應方式,因此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媒介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22]。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上升,構建全新的文化傳播機制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現實選擇。創新文化傳播機制是甘肅展現文化魅力、實現文化強省的有效方式。

以戲曲為例,甘肅地方戲曲是隴原文化的重要載體。甘肅地方戲曲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流變,形成了數百個戲曲劇種。甘肅省地方戲曲劇種有16 種之多,其中包括四大聲腔“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西梆”,即秦腔。戲曲生發并根植于鄉村,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舞臺最為傳統、最為流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形式。自有清一代,西北民間小戲就在各地鄉村蓬勃、興盛、傳承、傳播[23]??梢哉f,鄉村是中國傳統戲曲發生的原動力。截至2021年年底,甘肅省共有54 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抓手,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甘肅地方戲曲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也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承路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自身魅力的吸引就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有效渠道之一。目前,中文在世界的傳播廣度和被接受程度就是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有力證明。甘肅地方方言是甘肅特色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外傳播的有效媒介,如“花兒”所代表的臨夏方言,隴劇使用的隴東方言等,不僅傳遞出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記錄著民族、地域文化的歷史傳統和藝術成就,而且也造就了甘肅特色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北氣質。如果能夠讓更多的外國友人、語言愛好者、學者走近和了解甘肅多樣語言構筑的多彩文化世界,甘肅文化的影響力就會更加廣泛,從而對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更大的貢獻。

翻譯是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手段,翻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甘肅特色文化的傳播效果。文化的外譯有利于文化的自我表達、交流與碰撞,實施甘肅文化對外譯介工程,組織對外翻譯優秀學術成果、文學藝術精品,借力“互聯網+”、數字化、智慧化等新業態的拓展加強甘肅特色文化的多語信息化建設,推動文學、音樂、舞蹈、曲藝、中醫、手工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同時,分析中華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廣度及被接受程度,探索與國際接軌的話語方式,掌握自我表達和闡釋的權力,實現跨文化視角下他者的傳播,更好地構建雙向互動關系,開放自信亦不失謙和寬容,不僅“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涌現,呼喚著傳播載體和傳播技術的革新[24]。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為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帶來新的、多元的傳播渠道。在數字時代,全面、迅捷、豐富的網絡在線社會成為全球范圍內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交媒體平臺具有原創、及時、互動、便捷等優勢,應成為甘肅特色文化全球傳播的重要渠道。甘肅特色文化的國際傳播要拓寬、創新傳播渠道,走智慧傳播的道路。

(四)對誰傳播:找準傳播對象,輻射傳播效應

在國際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傳播對象的選擇非常重要。雖然從理論上講,一國的傳播資源是無限的,但對傳播資源的實際利用是受限的,因為某一個國家的文化并非對所有國家或地區都具有吸引力[25](154)。因此,在接受國家文化傳播資源實際利用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盡可能多地發展傳播對象、擴展傳播空間?根據美國學者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和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 Lazarsfeld)提出的“兩級傳播”概念(two-step flow of influence)[26](31~77),大眾傳播的信息和影響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的,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的中介,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也就是說,在傳播媒介與大眾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即意見領袖,他們對大眾媒介保持較多接觸,對群體內的信息流動產生著重要影響。甘肅特色文化的對外傳播要注重發展這些扮演重要角色的關鍵傳播對象,之后借助他們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國際傳播的受眾。

因此,甘肅特色文化的國際傳播首先應該找到一小部分人群,也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他們在傳播中發揮著中轉功能。這個人群與媒介接觸相對較多,可以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讀傳遞給其身邊較少關注媒介的人。甘肅特色文化傳播的重點對象應該是那些愿意了解中國文化、甘肅文化,或對甘肅有一定了解的人群,或能夠更多接觸到甘肅文化的人群。這些人可能是在甘肅求學的留學生、做生意的外國商人,也有可能是對甘肅文化有興趣、有了解、有研究的國外專家學者。他們的親身經歷、切身體會,以及更具科學性、專業性的信息傳遞更容易被其周圍的人所接受和認可。這些人在甘肅特色文化的對外傳播中能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應該成為傳播的重點對象。

同時,甘肅特色文化的傳播應配合我國國家外交戰略布局,將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傳播的對象,同時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以沿線國家作為對外傳播的支點國家。在這些國家中選擇一些作為“意見領袖”,他們應該是堅持對華友好政策的國家,并在區域內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和示范作用。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唐宋時期儒學學校已廣布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極具影響力的“儒家文化圈”,可謂文化傳播之生動案例。我們要優先面向這些支點國家進行傳播,然后以點建線、以線帶面地輻射整個區域。

(五)傳播效果: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

文化“走出去”視域下甘肅特色文化傳播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前提,鑄就甘肅文化自信的本色,推動甘肅政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對外傳播的目的,也是實現傳播的路徑。文化的影響力是文化對外傳播的核心,需要交流互動來實現、擴大和深化?!白叱鋈ァ薄盎钕氯ァ笔菫榱恕白哌M去”。加強甘肅特色文化的推廣傳播,應加強國際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不僅是文化層面的傳播,更是肩負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加強中國話語權重任的文化內涵傳播。不僅要讓國際社會了解、認知、感受甘肅文化,更重要的是實現文化認同,認同甘肅特色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認同其中體現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甘肅特色文化的傳播應結合時代發展厘清文化內涵、深耕本土特色,將甘肅特色文化對外傳播主體的多元性、傳播內容的豐富性、傳播途徑的多樣性、傳播受眾的層次性進行有機整合,在傳播主題、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受眾上銳意革新,設計出一套更加契合文化傳播規律,富有中國智慧、甘肅智慧的傳播模式。應深耕本土文化,推動甘肅特色文化的對外傳播,用具有甘肅風格、隴原氣派、絲路特色的新文化、好聲音,把隴原大地歷久彌新的故事講給世界聽,展現全面、準確、立體的新甘肅,真正實現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站住腳、生根開花、花繁果碩,讓絲綢古道再譜新華章,綻放新光芒。

猜你喜歡
走出去甘肅特色
特色種植促增收
行走甘肅
甘肅卷
大美甘肅,我們來了
中醫的特色
甘肅卷
完美的特色黨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