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普查及保護策略研究

2023-12-15 04:28張博程王清戀
關鍵詞:建筑風格哈爾濱遺產

張博程,王清戀,張 歡

(1.蘇州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2.哈爾濱工業大學 建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

十九世紀末,哈爾濱開始了近代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步伐,在這一階段的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數量龐大的風格迥異、獨具特征的近代建筑由此而生。近年來,隨著國內對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不斷重視,學者們開始關注到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已有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建筑形態特征和建造技術。建筑形態特征方面的研究以類型學和形態學為基礎,根據建筑功能屬性[1]、建筑風格[2]、建筑立面裝飾[3]等多類別標準系統研究各類型類別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征[4];建造技術方面的研究聚焦在中東鐵路的修筑及沿線附屬地的建設,包括反映時代技術的發展水平,還涉及表現地域特色的技術形態[5]及當時的建筑技術成就。

截至2022 年底,哈爾濱市共展開了五次近代工業建筑的普查工作,對目標建筑進行現狀及產權情況調查,在建立集中產權檔案的同時,還將全面梳理并挖掘其歷史沿革及文化內涵等內容,為哈爾濱市近代鐵路建筑遺產保護工作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在普查的過程中仍有部分老舊建筑身份難以判定,其次在短短數年的城市高強度開發建設過程中已查明的近代建筑現狀發生了不小變化。本研究正是在已有普查的基礎上,對哈爾濱市中東鐵路建筑展開實地調研,對尚未核實的老舊建筑進行確認,以及對已有建筑現狀信息進行更新,達到補充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信息的基本需求;針對中東鐵路建筑遺產構成與現狀信息展開類型學研究,詳細分析其構成與現狀特征,并針對性地提出整體性保護策略,為后續鐵路建筑遺產保護提供新視角。

1 研究內容

1.1 研究界定

研究期限上,結合哈爾濱的城市建設史,將研究對象時間維度上的限制設置為1898-1918 年。在類型維度上,2006 的《無錫建議》對工業遺產的定義中,除了為工業活動所造的建筑與結構等物質表現,建筑與結構所含的工藝和工具以及其所處的城鎮與景觀等非物質表現同等重要,據此將普查對象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部分[6]。

物質文化遺產在類型屬性上包含建筑群、建筑物和構筑物三個層級。功能屬性上因哈爾濱是一座因鐵路而興的城市,其鐵路建筑遺產與鐵路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故而呈現出多樣性:一方面鐵路建設時間漫長,除鐵路沿線站舍、橋梁、機車轉盤等直接與鐵路相關的物質遺產外,還包含給水所、住宅、食堂等作為建設者生活設施的物質遺產;另一方面,鐵路建設的同時越來越多與鐵路建設相關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涌入哈爾濱,為滿足其文化娛樂需求在中心城區建設了諸多宗教、文化及娛樂休閑建筑。

鐵路建筑遺產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特征和韻味,在肉眼可見的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承載的是巨大的非物質文化信息,其中尤以多元融合的建筑文化和包容的移民文化引人注目。在移民文化方面,哈爾濱由一個小村落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城市,首先是國內其它地區人口大量涌入;其次是外國移民紛至沓來,都為這個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建筑文化方面,主要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但同時也包容了俄、日、美、英、法、德、西班牙等外來文化特點,形成一種風格多樣、多元融合的建筑文化。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涉及信息采集技術應用、數據可視化處理,以及數據庫展示平臺構建。鐵路建筑遺產的信息內容分為屬性信息和圖形信息[7]。屬性信息是對研究對象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例如建筑遺產的名稱、地址、建造年代、保護級別以及GPS 坐標等;圖形信息是反映在二維、三維圖像上的遺產現狀信息,例如建筑遺產所在位置的衛星圖、現狀航拍圖、建構筑物立面圖及細部圖片、特殊建構筑物及建筑群的測繪及模型圖等。

表1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普查信息

其次,利用Geohey 極海云數據平臺處理此次普查獲取的GPS 定點數據,將文本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圖元數據,將位置數據反映在圖紙上以便觀察其空間分布規律,并將位置數據與歷史數據進行結合,不僅獲取遺產在空間維度上的分布特征,并且捕獲其在時間維度上的分布規律,探索遺產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

2 鐵路建筑遺產的歷史特征

2.1 發展脈絡回顧

十九世紀末,哈爾濱的城市規劃與建設開啟。規劃選定地勢最高的秦家崗(今南崗區)作為中東鐵路行政區,建造鐵路管理局、火車站、鐵路旅館、鐵路中心醫院、鐵路技術學校、東正教堂、貿易商店、鐵路職工俱樂部、高等住宅和普通住宅等。在當時臨江的埠頭區(今道里區)建造水運碼頭,并垂直于松花江設置中國大街(今中央大街)、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等主要街道。時至1917 年,已有日本、俄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或總領事館。這一時期的哈爾濱逐步發展成“國際大都市”,產生了大量的近代建筑,其建筑風格也十分鮮明,包括俄羅斯民族風格、折衷主義風格及新藝術運動風格等,這些風格獨特、形態不一的近代建筑構成了近代哈爾濱獨特的城市風貌。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沙皇政府被推翻,當時大量俄羅斯人涌入哈爾濱,為應對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問題,增加了新住宅區和商貿點(“納哈羅夫卡”村和“沃斯特羅烏莫夫”村);同時,宗教類建筑的建造不斷增加。

2.2 歷史發展特征

研究期內,哈爾濱城市建設經歷了“興—衰—興”循環變化,政治力量始終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一次建設高潮出現在1898 年,城市基礎薄弱,建設活動空前繁盛,哈爾濱實現了從小村落到小城市的轉換;第一次衰落發生在1905 前后,衰落原因源自當時政治局面動蕩,城市建設處于停滯狀態;第二次建設高潮在1917 年,城市在政治穩定的局面下快速發展,哈爾濱實現了由小城市到國際性城市的蛻變。

2.3 空間分布統計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在城區內部和外部呈現出不同的分布規律:在繞城高速以內地區,由于外國勢力在各個階段盤踞的位置并未發生較大改變,城市建設在不同階段也并未發生空間上的改變,只是在道里、道外、南崗三區不斷疊加(見圖1),不同的只是各個階段的建設量;而在繞城高速以外地區則全然不同,建設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并未出現疊加的趨勢(見圖2),而是在不同時期根據外國勢力的侵略意圖有著不同的建設重點,1898 年初期的建設重點在京哈鐵路和濱綏鐵路沿線的一面坡鎮兩條南部擴張線。

圖1 繞城高速以內地區歷史分布特征圖

圖2 繞城高速以外地區歷史分布特征圖

3 鐵路建筑遺產的分布特征

3.1 地理分布特征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在空間分布上具有整體廣泛,局部集中的特點。在覆蓋范圍上涵蓋了哈爾濱市下轄區縣的一半,其中95 項分布于南崗區,64項分布于道外區,114 項分布于道里區,13 項分布于雙城市,8 項分布于香坊區,12 項分布于阿城區,59 項分布于尚志市,6 項分布于呼蘭區,19 項分布于松北區。其次,建筑群在局部呈現著集中的趨勢,以繞城高速為劃分界限,繞城高速以內,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南崗、道外和道里三區,分布量達到了總數的70%,與當時外國勢力在哈爾濱的活動區域相吻合;在繞城高速以外則主要向南北兩個方向沿鐵路線延展(參見圖1 與圖2)。

3.2 分布形態特征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分布形態分為三種形式:第一,點狀形態,部分建筑自身功能鮮明,無需大面積用地支撐,形成點狀建筑遺存,如圣母安息教堂、鳳翔電影院、猶太商人索斯金故居等;第二,線狀形態,部分建筑沿街或鐵路呈線性分布,其中以中央大街、大直街和靖宇街的建筑居多,這些建筑主要為商業商務和娛樂休閑功能,集中分布有利于發揮更大的商業效應,另外部分建筑沿鐵路京哈線、濱綏線和北黑線分布,主要是火車站站舍及相關建筑;第三,面狀形態,部分建筑群對場地面積及配套設施完整性要求較高,因此分布范圍廣、容納建筑數量較多,形成面狀建筑群,如一面坡中東鐵路建筑群、中東鐵路職工住宅建筑群、阿城糖廠舊址和俄羅斯風情小鎮。見圖3。

圖3 鐵路建筑遺產空間分布示意圖

4 鐵路建筑遺產的文化特征

4.1 博大包容的移民文化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具有博大包容的移民文化特征,來到這里的移民不單單是國外移民,同時也包含國內省外移民。大量的移民不僅使哈爾濱近代城市人口激增,還帶來了不同文化,包括東亞文化、西方文化、猶太文化及伊斯蘭文化等,這些不同文化在居住、飲食、服飾等方面持續影響著哈爾濱城市居民。此外,還帶來了不同的建筑技術和各異的建筑風格,促進了多元融合建筑文化的形成[8]。這些外國移民主要來自俄國、日本、波蘭、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1898 年至1904 年,當時俄國為實現其東擴的野心,在哈爾濱大肆修建鐵路等基礎設施,輸送了俄國技術人員等大量移民,除鐵路沿線建設外,為滿足這些移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需求,在城區建設了多座俄羅斯風格的教堂、俱樂部等,對哈爾濱的城建風格影響較大[9]。

4.2 多元融合的建筑文化

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體現在建筑風格、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等四個方面。

(1)建筑風格方面。有著本土中式建筑風格;另有經中外風格雜糅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中華巴洛克建筑風格和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筑風格;數量眾多的是由外國移民帶來的建筑風格,如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仿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折衷主義建筑風格、俄羅斯建筑風格、文藝復興建筑風格、日式建筑風格、拜占庭建筑風格、仿哥特式建筑風格等。

(2)建筑功能方面。除鐵路興建時期所建的火車站、貨運段辦公室、機車轉盤、機務段辦公室、鐵路辦公用房及住宅等鐵路附屬工業建筑及設施,隨著外國僑民在哈爾濱數量的增多,與之相關猶太教堂、福利院、俱樂部等具有外國特色的生活設施日漸增加。

(3)建筑材料與建筑結構方面。在建筑材料選擇上,除選用具有傳統風格的木材,還大量應用了鋼材和磚石等材料;引導建筑結構產生了新的變化,鋼結構、內框架結構、磚混結構建筑應運而生。

5 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策略

哈爾濱市域內近代鐵路建筑類型多元、年代各異、分布廣泛,其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和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其保護利用過程中的“整體性”至關重要,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基礎信息、規劃目標空間尺度和規劃策略制定視角三個方面。

5.1 研究對象基礎信息的整體性

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囊括其種類的齊全性、工業的多樣性,這些特性映射出完整的鐵路建筑發展史[10]。然而,人們往往對位于核心位置、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鐵路建筑遺產更加青睞,這就導致了那些分布零散或者遠離市區的邊緣遺產在調查時被忽略,最后在其功能壽命終結之時,其物質壽命也隨之結束[11]。為保證鐵路建筑遺產的完整性,建議在現有數據庫平臺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增加對邊緣近代鐵路建筑遺產的關注度和調研力度,完善其基本信息,對典型建筑遺產進行測繪,對相似建筑遺產確定其平面及立面尺寸,根據航拍或者調研照片進行測繪圖紙的繪制,為以后的遺產修繕和保護利用規劃奠定了基礎。

5.2 規劃目標空間尺度的整體性

依據空間尺度將鐵路建筑遺產的層級劃分為單體設施、工業廠區、工業區(工礦城鎮)和工業區域四個層級[12]。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尺度集中在單體設施、工業廠區這兩個層級,單體設施對應點狀建筑布局,工業廠區對應線狀和面狀建筑布局。同時,不同層級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保護利用手段:單體設施應注重對其建筑特色的保護和修繕,記錄其外立面、裝飾、風格、色彩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背后的歷史信息;對于工業廠區這一層級的保護對象應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將廠區內的建構筑物、環境、歷史文化,遺留建筑之間的原生產關系等信息串聯起來,形成整體性的改造方案。

5.3 規劃策略制定視角的整體性

針對鐵路建筑遺產而言,其自身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外。同時,由于其產生與所在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城市記憶和文化。因此,在制定鐵路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規劃時,應結合哈爾濱城市職能定位和發展目標,依據遺產的現狀情況選擇最適宜的發展方式。

6 結語

整體數量、時空分布以及文化信息是鐵路建筑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哈爾濱市域范圍內近代鐵路建筑遺產資源豐富,但缺乏全面、詳細的針對性調查。因此,本研究在哈爾濱近代工業建筑普查結果的基礎上,對鐵路建筑這一特殊的遺產類型展開系統調查,更新已有鐵路建筑遺產現狀信息的同時,核實潛在的遺產及相關信息。同時,利用類型學研究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的現狀特征,進而提出合理的保護策略。研究結論如下:第一,空間分布方面,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呈現出“局部集中”特征;第二,文化價值方面,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承載著“博大包容的移民文化”和“多元融合的建筑文化”;第三,保護實踐方面,哈爾濱近代鐵路建筑遺產保護實踐應圍繞“完整性”展開,注重遺產基礎信息的完整性、遺產保護空間尺度的完整性以及保護策略視角的完整性。

猜你喜歡
建筑風格哈爾濱遺產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個去哈爾濱的人
遺產怎么分
千萬遺產
奇妙的哈爾濱之旅
張銘:向全球傳遞家鄉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風格
淺析云陽彭氏宗祠的建筑風格和文物保護
中式建筑風格設計中傳統窗花的應用研究
《老哈爾濱的回憶》國畫
感受哈爾濱的冬天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