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中南地區“微中心”空間布局的理論探索與組團發展對策

2023-12-17 12:05孟祥林
上海城市管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空間布局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在冀中南地區以石家莊市為核心構建京津冀城市體系的“第三極”提供了平臺。但由于縣級中心地在縣域腹地內布局不均衡,使得冀中南地區的城市體系建構的底層支撐受到影響。為此需要前瞻性的建構以鄉鎮中心地為基礎的微中心,以便能夠均衡縣域中心地的空間布局,并加強縣級中心地間的聯系??h域腹地內構建微中心和基于微中心發展縣級中心地的副中心,能夠促進縣域腹地的中心地均衡布局??h域行政單元邊界處發展微中心和提升微中心間的整合質量,能夠在縣域行政邊界處構建將縣級中心地連接在一起的紐帶,在縣域邊界處創造城市發展的隆起。微中心在彌補縣級中心地發展不足的同時,加強了縣級中心地間的聯系,在整合后的腹地內形成“多心+多微”的中心地發展格局,推進中心地均衡布局和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

關鍵詞:冀中南地區;微中心;空間布局;組團對策;京津冀協同發展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3.06.010

一、引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以京津大都市為核心構建起包括河北省腹地在內的城市群搭建起了新的發展平臺。自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后,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不斷向河北省腹地疏解,尤其在雄安新區建設以來,[1]以雄安新區為核心的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與此同時,河北省的絕大多數設區市的行政區劃也在進行調整。為承接從京津疏解出來的功能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創新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拓寬了發展通道。在論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時,學界更多關注的是產業布局、人才布局、交通布局以及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的諸多其他生產力布局的因素,但在論及這些方面之前,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城市空間布局問題,在該論題上不僅要考慮設區市與大都市間的聯系,也要考慮設區市與縣級市甚至鄉鎮級中心地間的聯系??h級中心地和鄉鎮中心地是城市群的底層支撐,其聯系方式和空間布局形態直接影響城市群的發展質量。再加上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呈“空心拳頭”形狀,冀東地區、冀北地區和冀中地區實際上都是通過京津大都市連接在一起,冀中地區與冀南地區聯系緊密,成為河北省腹地的主體,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該區域也成為以石家莊市為核心最易集中連片構建城市組團的區域。河北省很早以來就提出和正在建構以石家莊市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體系“第三極”的城市組團發展構架,[2]設區市、縣級市以及鄉鎮中心地等在該框架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世界城市化規律表明,在大城市主導的城市發展進程達到一定程度時,中小城市在城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就會凸顯出來。以大都市為核心的城市團需要以縣級中心地甚或鄉鎮中心地作為底層支撐,按照這樣的邏輯,縣級中心地以及鄉鎮中心地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城市組團的發展質量。城市團的底層如果發展質量不高,以大都市為核心的城市團的發展質量就會受到負面影響。我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后,城市的數量在增長,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的拉動作用明顯提升,但大城市優先發展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了出來,加強大城市與腹地內的中小城市間的聯系就顯得尤其重要。為了提升城市發展速度,也為了加強大城市與腹地間的聯系,省會城市兼并設區市曾經作為促進大城市發展的舉措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3]事實表明,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加強行政干預,也要盡量遵循城市自然的發展秩序,否則城市之間的關系不能建構起來,城市當前發展也會阻礙城市的未來發展。目前更多的研究仍然沿襲大城市主導的城市發展戰略,對于中小城市的研究仍顯不足。為了理順不同層級中心地間的發展秩序,從而保證在冀中南的河北省腹地內構建起更加完善的城市體系,就需要在建構城市體系過程中有更多“由下向上看”,即從縣級中心地甚或鄉鎮中心地的視角看冀中南城市團的發展。自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河北省提出以石家莊市為中心構建京津冀城市體系“第三極”的發展目標,即以石家莊市為中心首先在行政腹地內打造出“一城+四星”的中心城市發展格局,[4]在此基礎上繼續將衡水市、滄州市、邢臺市和邯鄲市整合在一起。與城市化水平較高地區相比,冀中南地區的設區市普遍存在“小馬拉大車”問題,即區域中心城市對腹地的帶動力不夠強。為了加強以石家莊市為中心的城市組團的發展質量,周邊的設區市就需要前瞻性地打破“小馬拉大車”的發展困局,在縣級腹地內以及縣級腹地之間構建起以鄉鎮中心地組團為基礎的微中心,使其在縣級中心地之間以及市級中心地之間扮演節點角色。微中心是依托發展基礎較好的鄉鎮中心地或者鄉鎮中心地組團構建起來的在腹地內扮演節點角色且在縣域腹地內會成為新的增長點的區域。[5]微中心的發展首先遵循中心地的自在自然發展秩序。按照城市發展的歷史邏輯,城市首先產生在交通條件便利和易于集聚并發生交易的地方。城和市產生之初分別履行軍事防御和市井交易功能,而后在逐漸發展過程中統一表達為區域發展的中心地帶,往往成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交通中心等的同義語。前瞻性地思考城市發展既要“知著”更要“見微”,前者即認識到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后者即認識到微中心的支撐作用。在以石家莊市為中心構建京津冀城市體系“第三極”過程中,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與保定市、衡水市和邢臺市間的聯系,通過完善“石保鏈”“石衡鏈”和“石邢鏈”加強石家莊市與近域腹地內設區市間的聯系,[6][7]提升城市鏈上縣級中心地以及城市鏈上縣域腹地內鄉鎮中心地的發展質量。然后通過微中心將“定州市—安國市—安平縣—深州市—辛集市—寧晉縣”串聯在一起,構建起石家莊市主城區東側的C形城市鏈,并通過“辛集市+晉州市”與石家莊市主城區連接在一起。[8]為了進一步提升“第三極”的發展質量,在冀中南地區以石家莊市為核心就需要在構建“微中心”方面做文章,以微中心為節點加強縣級中心地間的聯系,并且在縣域腹地內創造新的增長點,為優化縣級城市團的空間布局奠定基礎,也為縣級中心地的行政中心的優化布局提供新的選擇。

二、城市化進程的戰略轉向:從以大城市為主導到以微中心為支撐

城市以及城市群的發展質量最終取決于小城市的發展質量,而微中心是小城市底層支撐,因此重視小城市的空間布局及功能設計就具有重要的區域經濟學意義。無論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還是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均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審視城市和城市群,既看到了城市之間的聯系也看到了城市內部結構,既看到了城市之間的競爭也看到了城市間的合作。區域經濟學理論認為,城市是開放系統中的地域經濟綜合體,這就意味著城市的發展不僅是根據自身愿望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目的,也是與其存在直接聯系的城市的發展條件,城市的發展始終處于博弈中。每個城市在謀求自身發展過程中必須為其他城市的發展創造條件,同時也會成為其他城市發展的約束,城市之間基于“守望相助+相互制約”形成相互聯系的統一體。

(一)克氏中心地理論中的微中心節點

德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里斯塔勒通過詳細研究德國南部城市的空間布局,[9]提出了正六邊形的中心地等級理論,認為按照交通原則、市場原則和行政原則構建起來的中心地等級體系會構成從高級別中心地到低級別中心地的按照不同等比形成的序列??耸现行牡乩碚撛趯⒎蔷|化的地理因素抽象掉后構造起正六邊形模式,處于正六邊形中心區域中心的是高級別中心地,處于六個頂點上的中心地是與高級別中心地建立直接聯系的較低級別的中心地,在將鄰近的高級別中心地連接在一起過程中扮演著階段角色。按照克氏中心地理論,中心地從高到低形成等比數列,中心地等級體系中的任何一個中心地都成為將鄰近不同層次的中心地連接在一起的節點。處于中心地等級體系底層的中心地通過城市鏈建立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構建起小城市組團,從而成為腹地內城市發展較快的區域。這些小城市組團對應著現實中的鄉鎮中心地組團,成為將鄰近微中心或者將縣級中心地連接在一起的微中心節點??耸现行牡氐燃夡w系是在抽象掉腹地內影響中心地空間布局的因素后構建起來的理想化的等級體系,現實中的中心地空間布局呈現為非均質化才是常態,在自然狀態下的中心地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中心地通過集聚腹地內的資源成為腹地的增長點,并促成腹地內中心地功能分化,從而為形成多層次的中心地體系奠定基礎。在城市體系建構過程中,微中心處于中心地等級體系的底層,中心地等級體系的完善程度取決于底層中心地的發展質量。

(二)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極化和擴散

繆爾達爾在研究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提出了極化和擴散理論[10]。在繆爾達爾看來,極化是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區域上的點因區位優勢通過吸收腹地內的資源而使自身規模不斷擴展的過程,區域上的點因與腹地的發展差距增加而凸顯為區域內的經濟增長點。擴散是區域內的增長點因功能擁擠而在向腹地疏解過程中對腹地產生的帶動作用。擴散是與極化相對的發展過程。極化過程是經濟學原則在中心地發展進程中的實踐話語方式:資源總是傾向于向邊際收益較高的區位集中,當資源按照生產力布局原則在既定區域上聚集但邊際收益不能抵補包括區位地租在內的邊際成本時,極化過程到達極限進而轉向擴散過程。在擴散階段,腹地內的微中心的發展提到議事日程,微中心在高級別中心地的帶動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微中心作為腹地內的底層中心地,對腹地內的中高級別的中心地起支撐作用??h域腹地的交界區域以及縣域腹地內與縣級中心地能夠產生高效呼應的區域都有建構微中心的可能。微中心產生除了自在自然的發展邏輯外,更多的是在行政力量影響下發展起來,中心地布局更加均衡,中高級別的中心地對腹地微中心的帶動力更大。微中心依托鄉鎮中心地發展起來,不但能夠增強鄉鎮中心地間的整合程度,也便于在縣域腹地內形成“一城+多微”的中心地布局,更加有利于承接從中高級別中心地疏解出來的職能。微中心在行政力量影響下發展起來并服務于行政指向,推動區域經濟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三)世界城市化進程遵循“慢—快—慢”的曲線發展路徑

世界城市化進程遵循“慢—快—慢”的“S”形曲線發展軌跡:在第一階段內,城市發展速度較慢,這時處于城市發展的聚集階段,中心地由于具有較為強大的資源富集能力而將腹地內的資源聚集到中心地,但是城市作為地域綜合體的發展過程很漫長,城市在長時期內處于緩慢發展過程中;在第二階段內,城市發展速度較快,這時期的以大城市為主導的城市團開始快速發展,大城市對腹地內資源的聚集能力進一步提升,大城市對小城市的兼并問題開始發生;在第三階段內,城市發展速度較慢,在經歷第二階段以大城市為主導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后,小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底層支撐作用開始凸顯,以縣級中心地構建的城市團和在縣域腹地內基于鄉鎮中心地構建的微中心,在縣級中心地之間扮演的節點角色提到議事日程。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在以首都為核心構建跨行政區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城市體系過程中,除了要突出設區市的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外,尤其需要加強以縣級中心地為中心構建起來的微中心。

(四)微中心是將農村腹地與縣級中心地連接起來的節點

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鄉村社會實現的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為了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除了在產業的內容以及結構方面做文章外,也需要在產業空間布局方面做文章。產業空間布局必須與微中心空間布局統籌考慮才有意義。微中心是將縣級中心地與鄉村腹地連接在一起的節點,只有在縣域腹地內以發展基礎較好的鄉鎮中心地為基礎構建微中心,并且在縣域行政單元邊界處構建起跨行政區劃的鄉鎮中心地組合,才能在縣域腹地內以及縣域行政單元之間實現協同發展,通過消除產業重復設置,匯聚產業力量和提升產業優勢,在縣域腹地內或者縣域腹地間培育新的增長點。冀中南地區在以石家莊市為中心構建京津冀城市體系的“第三極”過程中,需要在“一城+四星”的城市空間布局前提下發展出“一城+四星+多點+多微”的發展格局,其中“一城”即石家莊市主城區,“四星”即“欒城區+藁城區+鹿泉區+正定縣”,“多點”即衡水市、滄州市、邢臺市、邯鄲市,“多微”即冀中南地區以鄉鎮中心地或者以鄉鎮中心地組合為中心在縣域腹地內或縣域腹地間形成的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岸辔ⅰ笔羌街心铣鞘腥哼M一步提升質量的底層支撐,冀中南城市群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多微”的空間布局以及發展秩序。

三、縣域腹地內部與縣域腹地之間建構微中心的不同發展路徑的理論探索

(一)縣域腹地內部建構微中心的發展路徑的理論分析

1.縣域腹地內構建鏈形布局的副中心呼應縣級中心地發展

縣域腹地內依托鄉鎮中心地構建微中心是進一步完善縣域城市團的重要方式。自然情況下形成的縣域中心地不一定位于縣域腹地的中心,縣域腹地由于歷史原因也不一定以縣級中心地為核心呈圓面展開,在這種情況下,縣級中心地不能對腹地內的鄉鎮中心地均勻施加影響,為了推動縣域城市團均衡發展就需要在縣域腹地內適當的區位上基于鄉鎮中心地構建與縣級中心地高效互動的微中心,這些微中心在行政力量的影響下發展起來,在合理布局微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縣域中心地的影響力。這種類型的縣域腹地在冀中南地區的各設區市中均不同程度存在,包括石家莊市的靈壽縣、唐縣、平山縣、井陘縣、元氏縣、贊皇縣、晉州市;邢臺市的南宮市、威縣、內丘縣;邯鄲市的武安市、臨漳縣、魏縣、大名縣、廣平縣;滄州的鹽山縣、南皮縣、東光縣、泊頭市、河間市;衡水市的景縣、阜城縣;保定市的滿城區、唐縣、淶水縣、易縣、高碑店市;廊坊市的安次區、固安縣、霸州市等。由于縣級中心地偏離行政腹地的幾何重心,不能對腹地內的鄉鎮中心地均勻施加影響,因此需要通過布局微中心對腹地內不均衡的中心地空間布局狀態進行矯正,更好地以縣級中心地為中心重構中心地空間布局(如圖1)。在圖1中,如果區域A假定為一個縣域腹地,縣級中心地布局在XA,由于XA位于區域A的西北角,不易對整個區域施加均勻影響,在縣域交通網絡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除了XA依托行政優勢能夠得到較快發展外,區域A中的其他鄉鎮中心地不能與XA得到協同發展。為了讓XA對全域施加均勻影響,就需要在區域A的XB和XC位置上設置XA的副中心,分別在區域A的中部、南部產生匯聚資源和發揮新的增長點的作用。XA、XB、XC通過Y1A串聯在一起,XA的城市影響力分散到XB和XC上,XB成為將XA和XC連接在一起的節點。XA、XB、XC然后按照相同的方式拓展第一級別的中心地:以XA為中心發展X1A、X2A、……X8A;以XB為中心發展X1B、X2B、……X8B;以XC為中心發展X1C、X2C、……X8C。為了進一步增強區域A中部地區的發展潛力,沿Y4A方向發展XXB和XYB,XXB和XYB成為XB的次級中心地。Y4A成為區域A上沿東西方向發展的主軸。XXB和XYB同時也為形成Y2A和Y3A創造了條件。在圖1中,Y2A和Y3A成為Y1A的輔助城市鏈,縣級中心地和微中心可以將更大腹地內的鄉鎮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區域A內的縣級中心地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中通過副中心與微中心建立聯系,在整個區域內形成了“一心+兩副+多微”的中心地體系空間布局。

2.縣級腹地內構建三角形布局的副中心呼應縣級中心地發展

除了前文論及的情況外,縣級中心地雖然可能并非布局在腹地的一隅,但可能布局在縣級腹地中部地區的一側。這時仍然需要以縣級中心地為核心在腹地內構建副中心,進而協調區域內的中心地均衡布局??h級中心地布局在縣域腹地中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縣域中心地布局在縣域腹地一隅的弊端,但由于是布局在中部區域一側,仍然不能對縣域腹地均勻施加影響力。前瞻性地布局副中心以及微中心就成為理性選擇。如圖2展示了在區域B內的縣級中心地Y1B布局在區域B中部偏西側的位置的情況。圖2抽象掉了區域內影響資源均質化布局的負面影響因素,在不存在該前提的情況下,Y1B對區域B東側的影響力就會受到影響。為了在區域B內實現中心地均衡布局,需要在區域東側設置Y2B、Y3B等副中心,與Y1B在整個區域內實現鼎足發展格局。Y1B—Y2B、Y1B—Y3B、Y2B—Y3B成為將Y1B、Y2B、Y3B連接在一起的城市鏈。鼎足發展格局的目標并不在于三角形三邊的發展,而是三角形的三邊與三角形區域共同得到發展。因此,在構建鼎足發展格局的基礎上,在三角形內部Y4B的區位上還要形成新的微中心,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建立聯系形成更加便捷的通道,Y4B成為將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連接在一起的節點。三角形的鼎足發展格局是中心地之間聯系的基本方式,同一個中心地可以受到來自多個方向的中心地的影響,拓展了中心地的發展空間。在克氏中心地體系中,雖然是以正六邊形為基本單元構建起中心地等級體系,但正六邊形可以拆分為六個正三角形,因此克氏中心地理論的基本單元可以理解為正三角形?!叭切巍钡陌l展格局使得面積廣大的腹地內的中心地空間布局的復雜問題降低為三角形的三邊與三角形圍成區域的問題。中心地在空間內的布局更加均衡,中心地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縣級中心地對腹地的影響更強。

3.縣域腹地不規則情況下的微中心建構及其呼應縣級中心地發展

前面兩種情況論及的均為規則的行政腹地。實際上行政腹地并非總是呈現為規則狀,與鄰近的縣域腹地呈現為“包圍”或者“半包圍”的情況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用不同于前面論及的方法構建微中心呼應縣級中心地發展,保定市的滿城區、滄州市的滄縣、石家莊市的藁城區、衡水市的冀州區等都屬于這種情況。如圖3,圖中包括了兩個區域即區域C1和區域C2,C1與C2呈現為半包圍狀??h級中心地無論位于Y1C2、Y2C2、Y3C2中的任何位置,都不能很好地將行政腹地的其他區域整合在一起構建起以縣級中心地為中心的城市團。如果Y1C2為縣級中心地,Y1C2需要通過C形城市鏈CC1與Y2C2、Y3C2建立聯系,但是在區域C2內不能形成Y2C2、Y3C2建立聯系的機制。但是建立Y2C2、Y3C2作為Y1C2的副中心非常必要。Y2C2、Y3C2在區域C2內分別通過建構Y21C2、Y22C2、……Y26C2以及Y31C2、Y32C2、……Y36C2等完成副中心的次級城市團的建設。在這種不規則的行政腹地內以縣級中心地為中心構建城市團,并通過構建副中心的方式在行政腹地內均衡中心地空間布局過程中,必須通過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圖3中,為了進一步完善Y1C2、Y2C2、Y3C2間的關系,需要在區域C1中設置YC1,并通過YC1建立與Y1C2、Y2C2、Y3C2的聯系,這時YC1就成為將Y1C2、Y2C2、Y3C2連接在一起的節點,于是Y1C2與Y2C2、Y3C2聯系的通道除了C1C城市鏈之外,增加了Y1C2—Y2C2、Y1C2—Y3C2、Y2C2—Y3C2等城市鏈,Y2C2—Y3C2城市鏈使得Y2C2與Y3C2直接建立聯系,不必通過C1C或C2C進行,區域C2在得以更好地完成中心地體系的建構的同時,也為區域C1中心地體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二)縣域腹地之間建構微中心的發展路徑的理論分析

冀中南地區建構以石家莊市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體系“第三極”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縣級中心地間的關系。尤其在縣級中心地存在前文論及的空間布局不均衡問題時,更需要加強辛集中心地的跨行政區劃組合。石家莊市的“平山縣+靈壽縣+行唐縣+新樂市”、邯鄲市的“沙河市+永年區+武安市”、邯鄲市的“魏縣+廣平縣”、邢臺市的“威縣+邱縣”、保定市的“唐縣+望都縣+順平縣”、保定市的“易縣+淶水縣+高碑店市+定興縣”等都屬于這種情況??h級中心地之間通過整合或者在縣域行政單元邊界處的鄉鎮中心地之間進行整合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城市組團。

1.通過縣級行政區劃邊界處的鄉鎮中心地進行整合構建微中心

無論是縣級中心地布局在行政腹地中心與否,加強行政區劃邊界處鄉鎮中心地的融合發展質量都非常必要。如圖4,區域D1和區域D2分別代表兩個縣域腹地,區域D1的縣級中心地布局在Y1D1,區域D2的縣級中心地布局在Y2D2。根據前文,為了均衡布局縣域腹地內的微中心,在區域D1和區域D2需要分別布局Y2D1、Y3D1和Y2D2、Y3D2等副中心,Y1D1和Y2D1是通過“Y2D1+Y2D2”“Y3D1+Y3D2”建立聯系的。從圖4可以看出,Y2D1、Y3D1和Y2D2、Y3D2分別是Y1D1、Y2D1的副中心。如果每個副中心均以行政區劃邊界為限進行中心地空間布局,在區域D1與區域D2之間就會存在縫隙,即行政區劃邊界處因存在城市化邊緣化問題而導致行政區劃邊界處城市化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在行政區劃邊界處構建跨行政區劃邊界的微中心,行政區劃邊界則由城市發展的洼地變為城市發展的隆起。圖4展示了行政區劃邊界近乎為直線情況下跨行政區劃構建微中心的情形。在抽象掉各種導致中心地非均衡布局的影響因素后,中心地可以按照均勻布局方式建構微中心間的空間關系。兩個縣級中心地在這樣的融合發展格局中逐漸形成兩條彎曲的城市鏈:其一是“Y1D1—Y2D1—Y2D2—Y1D2”城市鏈;其二是“Y1D1—Y3D1—Y3D2—Y1D2”城市鏈。實際上,“Y1D1—Y4D1—Y5D1D2—Y4D2—Y1D2”是兩個縣級中心地之間聯系最為直接的城市鏈,這條城市鏈需要在“Y2D1 +Y2D2”“Y3D1+Y3D2”兩個微中心的發展力的相向作用下才能夠形成,Y5D1D2成為Y4D1與Y4D2的節點,Y4D1既是Y2D1與Y3D1的節點,也是Y1D1與Y5D1D2的節點,Y4D2既是Y2D2與Y3D2的節點,也是Y1D2與Y5D1D2的節點。行政區劃邊界的中心地(副中心)在城市發展融合力的作用下被焊接在一起。

2.行政腹地為“嵌套”關系時跨行政區劃微中心的構建

嵌套關系是行政腹地關系中比較突出但實際案例并非非常多的情況。行政區劃調整前的邯鄲市主城區與邯鄲縣之間、邢臺市主城區與邢臺縣之間以及目前的滄州市主城區與滄縣之間都近乎這樣的關系。存在這樣的行政區劃發展樣態時,就需要將被包裹的行政單元納入包裹其他行政單元的中心地空間布局中。圖5展示的就是這樣的行政區劃關系,圖5中的區域E1包裹在區域E2之內,區域E2在建構自身的中心地體系過程中,需要將區域E1納入E2的中心地體系當中,這樣的中心地體系既有利于E2的中心地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也有助于E1的中心地體系發展更加充分。在圖5中,分別以Y1E2、Y2E2、Y3E2、Y1E1為中心劃分為四個子片區,各片區分別以其中心為基礎構建起微中心。在區域E2內通過“Y1E2—Y2E2—Y3E2”三角形在Y1E2、Y2E2、Y3E2之間進行高效互動。Y1E1是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在以Y1E1為核心整合在一起的次級中心中,Y11E1、Y12E1、Y17E1位于區域E2內,Y14E1、Y15E1位于區域E1內,Y13E1、Y16E1位于區域E1與區域E2的分界線上,這時候行政區劃邊界處具有發展基礎較好的次級中心就成為Y13E1、Y16E1的區位選擇。以Y1E1為核心的子片區是由區域E1與部分區域E2整合在一起的片區。通過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Y3E2子片區的南部區域“Y3NE2(南)”以及Y2E2子片區的南部區域“Y2NE2(南)”可以與區域E1整合在一起發展,避免由于行政區劃限制在區域E1將“Y3NE2(南)與“Y2NE2(南)”隔開情況下“Y3NE2(南)與“Y2NE2(南)”不能協同發展的問題。圖5中在南北方向上最終形成三條城市鏈,即“Y1E2—Y14E2—Y21E2—Y2E2—Y23E2—Y16E1—Y1E1”城市鏈(“西鏈”)、“Y1E2—Y16E2—Y11E1—Y1E1”城市鏈(“中鏈”)、“Y1E2—Y13E2—Y32E2—Y3E2—Y36E2—Y13E1—Y1E1”城市鏈(“東鏈”)。三條城市鏈中,“中鏈”是將Y1E2與Y1E1連接在一起的最為直接的城市鏈。在如上將區域E1與區域E2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心地空間布局重構過程中,劃分子片區和在子片區內分別構建子片區城市團,而后加強子片區之間的聯系是鄰近行政單元存在嵌套情況下加強行政區劃邊界處中心地間相互聯系的基本措施。圖5中將區域E2劃分為三個子片區是在抽象掉其他因素后單純從中心地的關系層面進行的純理性思考,只是提供一種思考方案,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區域E2與區域E1之間的關系具體考慮劃分子片區的數量以及以Y1E1為核心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的方式。

3.行政腹地為“半包圍”關系時跨行政區劃微中心的構建

相鄰的兩個行政單元在形成半包圍關系時,突破行政區劃構建跨行政單元的中心地體系是以“包圍主體”為主導還是以“包圍客體”為主導建立起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論證,構建跨行政區劃的中心地體系中的“主導者”是重構中心地體系的力量提供者,“主導者”在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中心地體系的同時,也為“被包裹者”創造著發展條件。如圖6展示了鄰近行政單元呈“包圍與被包圍關系”的情形。在圖6中區域F1被區域F2半包圍。區域F2中的縣級中心地Y1F2與腹地內的其他兩個副中心Y2F2、Y3F2通過“C”形城市鏈連接在一起。但是從圖6可以看出,Y2F2與Y3F2只有繞過區域F1,通過Y1F2連接在一起,這樣的連接方式缺乏效率。只有將區域F1與區域F2整合在一起,并通過Y1F1使Y2F2與Y3F2建立起的聯系才是有效率的聯系。因此在區域F2內建立中心地體系時,必須將區域F1考慮進來,即Y1F1和Y2F1必須成為“區域F1+區域F2”整合在一起的中心地等級體系中的平等成員才能實現兩個區域的協同發展。在圖6中最終形成兩個邏輯下的中心地體系:其一是在區域F2獨立發展邏輯下的中心地體系,即沿“Y2F2—Y1F2—Y3F2”形成的“C”形城市鏈中心地體系;其二是由“Y1F2—Y1F1—Y2F1”+“Y2F2—Y1F1—Y3F2”交叉形成的“+”字形中心地體系。在“C++”的中心地體系構架中,Y1F1實際上成為“區域F1+區域F2”的核心。從圖6可以看出,這樣的中心地布局,Y1F1既是整個區域的幾何中心,也是整個區域的中心地體系的核心,在整個區域內形成了“1+4”的中心地體系發展格局。

四、冀中南地區建構以縣級中心地為基礎的微中心的思考

(一)“藁晉無”區域內的微中心空間布局

“藁晉無”區域即“藁城區+晉州市+無極縣”整合在一起的區域。從圖7中可以看出,藁城區將無極縣半包圍,而藁城區的南北區域也存在很大差別,單純將“藁城區+無極縣”整合在一起,整合在一起的區域東北區域則突出出來,因此可以考慮將晉州市整合進來成為“藁晉無”區域。藁城區、無極縣和晉州市都以縣級中心地為依托為使縣域腹地內的中心地布局更加均衡,都在縣級中心地之外通過設置子片區的方式構建起了微中心:藁城區的南孟鎮、南董鎮、崗上鎮、南營鎮、常安鎮;無極縣的郭莊鎮、大陳鎮、七級鎮、高頭回族鄉;晉州市的槐樹鎮、馬于鎮、總十莊鎮、桃源鎮。在這些微中心的基礎上,在三個縣(市)行政區劃邊界處最終形成三個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其一是“南孟鎮+高頭回族鄉+南董鎮”微中心(“南高南微中心”);其二是“七級鎮+槐樹鎮”微中心(“七槐微中心”);其三是“桃源鎮+常安鎮”微中心(“桃常微中心”)。在基于如上微中心的中心地空間布局中,三個縣級中心地反而成為將微中心連接在一起的節點:其一是“七級鎮—槐樹鎮—晉州市主城區—桃源鎮—常安鎮”城市鏈,晉州市主城區在這條城市鏈上成為將“七槐微中心”與“桃常微中心”連接起來的節點(“七常鏈”);其二是“南孟鎮—東侯坊鄉—無極縣主城區—七級鎮”城市鏈,無極縣主城區在這條城市鏈上成為將“南高南微中心”與“七槐微中心”連接在一起的節點(“南七鏈”);其三是“南孟鎮—南董鎮—藁城市主城區—常安鎮”城市鏈(“南常鏈”),藁城市主城區在該城市鏈上成為將“南高南微中心”與“桃常微中心”連接在一起的節點。在圖7中,由“七常鏈”“南常鏈”和“南七鏈”形成的“▽”(“外三角形”)與以無極縣中心地、晉州市中心地和藁城區中心地為頂點的“△”(“內三角形”)呼應,“內三角形”成為“外三角形”的核心,“外三角形”成為“內三角形”的拓展。在“外三角形”的外面最終形成沿“七級鎮—小樵鎮—周家莊鄉—常安鎮—南營鎮—崗上鎮—九門回族鄉—張家莊鎮—南孟鎮—郭莊鎮—里城道鄉—大陳鎮”的“〇”形城市環(“藁晉無”城市環)?!稗粫x無”城市環最終在更大范圍內將“藁城區+晉州市+無極縣”整合在一起的區域的微中心、鄉鎮中心地以及縣級中心地等整合在一起,微中心成為縣級行政腹地邊緣的新的發展隆起,同時也為縣域腹地平添了新的發展動力,與縣級中心地在高效互動基礎上重構了縣級城市群的發展空間。

(二)以“黑鴨”組合為中心的“六點”微中心

“黑鴨組合”即“黑城鄉+鴨鴿營鄉”整合在一起的區域,“六點”微中心即在“黑鴨組合”基礎上進而將“南清河鄉+南邢郭鄉+富村鎮”整合在一起的區域,該區域內包含了六個鄉鎮中心地即“六點”。從圖8中可以看出,“六點”位于贊皇縣、高邑縣、柏鄉縣、臨城縣等縣級中心地之間,成為將縣級中心地連接在一起的紐帶。在“六點”微中心中,黑城鄉、鴨鴿營鄉和富村鎮是多條城市鏈的交匯點,在“六點”區域內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圖8中,各縣級中心地主要通過七條城市鏈連接起來:其一是“贊皇縣主城區—萬城鎮—高邑縣主城區”城市鏈(“贊高鏈”);其二是“高邑縣主城區—龍華鄉—柏鄉縣主城區”(“高柏鏈”);其三是“贊皇縣主城區—南邢郭鄉—富村鎮—鴨鴿營鄉—內步鄉—柏鄉縣主城區”城市鏈(“贊柏鏈”);其四是“贊皇縣主城區—南清河鄉—黑城鄉—臨城縣主城區”(“贊臨鏈”);其五是“臨城縣主城區—東鎮鎮—王家莊鄉—柏鄉縣主城區”(“臨柏鏈”);其六是“黑城鄉—富村鎮—高邑縣主城區”城市鏈(“黑高鏈”);其七是“高邑縣主城區—鴨鴿營鄉—臨城縣主城區”城市鏈(“高臨鏈”)。如上七條城市鏈中,高邑縣主城區是“贊高鏈”“高柏鏈”“黑高鏈”“高臨鏈”的交匯點,黑城鄉是“贊臨鏈”“黑高鏈”的交匯點,鴨鴿營鄉處于“贊柏鏈”和“高臨鏈”的交匯點上?!昂邙喗M合”在其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黑鴨組合”拓展到由“黑城鄉+鴨鴿營鄉+南清河鄉+南邢郭鄉+萬城鎮+富村鎮”形成的“六點”再到進一步將“龍華鄉+內步鄉+王家莊鄉+東鎮鎮”整合在一起的“十點”,進一步提升了“黑鴨組合”在由“贊皇縣+高邑縣+柏鄉縣+臨城縣”(“四縣區域”)整合在一起的區域內的微中心角色,使得“四縣區域”內鄉鎮中心地間聯系更加緊密。微中心的規模在此期間不斷拓展,在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應該還是“黑鴨組合”微中心。

(三)“平靈組團”“兩心+七微”的微中心空間布局

“平靈組團”即“平山縣+靈壽縣”組團,“兩心”即靈壽縣主城區和平山縣主城區,“七微”即南甸鎮、西柏坡鎮、小覺鎮、蛟潭莊鎮、陳莊鎮、南燕川鄉、青銅鎮等微中心。從圖9可以看出,兩個縣級中心地都布局在縣級腹地的東南端,只有通過在縣域腹地內構建微中心進而發展為縣級中心地的副中心:在平山縣腹地內,要發展南甸鎮、西柏坡鎮、小覺鎮、蛟潭莊鎮等微中心;在靈壽縣內要發展青銅鎮、南燕川鄉、陳莊鎮等微中心。在靈壽縣內形成“陳莊鎮—南燕川鄉—青銅鎮—靈壽縣主城區”城市鏈(“陳靈東鏈”),沿著行政區劃的狹長方向,將靈壽縣中心地的影響力向西北方向展開;在平山縣腹地內形成沿行政區劃狹長方向的城市鏈:其一是“營里鄉—小覺鎮—古月鎮—溫塘鎮—東回舍鎮—平山縣主城區”城市鏈(“營平鏈”);其二是“西柏坡鎮—崗南鎮—平山縣主城區”城市鏈(“西平鏈”);其三是“南甸鎮—平山縣主城區”城市鏈(南平鏈)。小覺鎮、西柏坡鎮和南甸鎮等三個微中心在平山縣腹地中央展開,分別與平山縣主城區構建城市鏈,有助于平衡平山縣中心地的空間布局。除了前面論及的四條城市鏈外,還要構建五條跨行政區劃的城市鏈,將靈壽縣與平山縣整合在一起:其一是“平山縣主城區—靈壽縣主城區”城市鏈(“平靈鏈”);其二是“陳莊鎮—東王坡鄉—南甸鎮—上三汲鄉—靈壽縣主城區”城市鏈(“陳靈西鏈”);其三是“小覺鎮—西柏坡鎮—南甸鎮—南燕川鄉”城市鏈(“小南鏈”);其四是“西柏坡鎮—蘇家莊鄉—寨北鄉—寨頭鎮—陳莊鎮”城市鏈(“西陳鏈”);其五是“營里鄉—蛟潭莊鎮—上觀音堂鄉—陳莊鎮”城市鏈(“營陳鏈”)。如上論及的“營陳鏈”“西陳鏈”“小南鏈”“陳靈西鏈”在靈壽縣行政腹地西端與平山縣行政腹地東端之間建立聯系,最終形成由“小南鏈”“西陳鏈”的“西柏坡鎮—南燕川鄉”段以及“陳靈東鏈”的“陳莊鎮—南燕川鄉”段圍成的區域,在“靈山縣+平山縣”整合在一起的腹地中心區域形成新的增長點。

五、冀中南形成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的進一步思考

(一)縣域腹地內構建微中心需著眼于縣域中心地的空間均衡布局

前文分別列數了縣級中心在縣域腹地內的布局情況,并針對不同情況下中心地空間布局狀況進行了建設性思考。充分挖掘縣域腹地內的微中心,并基于既有微中心發展副中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縣域腹地內中心地的均衡布局。微中心的構建需要以既有鄉鎮中心地為依托,并基于既有交通網絡進行構建??h級城市團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偶然因素,重要交通線的建設以及資源開發、產業布局等的調整等都會為縣級中心地體系的重構創造條件。微中心基于既有鄉鎮中心地得以構建,在區位原則下需要盡量考慮如下條件:其一是近臨重要交通干線;其二是近鄰縣級中心地;其三是彼此間便于聯系。微中心整合在一起構建微中心組團,與縣級中心地高效互動,進一步完善縣域腹地內的多層次中心地體系。

(二)通過構建縣級行政邊界處的微中心組合創造新的發展隆起

縣域腹地在中心地空間布局在重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行政腹地內部的中心地布局,也需要考慮在行政區劃邊界處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組合。按照城市發展的“攤大餅”原則與地租衰減原則,行政區劃邊界處作為中心城市影響力最弱的地方,在中心地體系建構過程中往往被邊緣化。在鄰近行政單元城市化狀態不對等的情況下,行政區劃邊界線一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另外一側可能存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如果存在行政區劃限制,發展不充分一側就不能充分吸收過度發展一側的發展紅利。因此,行政區劃邊界處構建跨行政區劃的微中心組合就顯得非常必要,通過優勢互補和借力發展,使得城市發展的洼地轉為城市發展的隆起。

(三)跨行政區劃中心地體系的核心應布局在區域的幾何重心

鄰近的縣域行政單元整合在一起構建跨行政區劃的中心地體系時,行政腹地存在“包圍”或者“半包圍”情況時,重構中心地體系就需要將兩個行政單元整個在一起考慮問題,為了使得跨行政區劃的中心地體系的中心能更好地推進中心地體系完善,中心地體系的核心應該將區域的幾何重心作為發展選擇。前文論及的諸多問題,實際上都是在圍繞“使中心地體系空間布局由非均衡趨向均衡”這個論題展開,在排除各種非均質化影響因素后,區域的幾何重心由于到腹地內各微中心距離相當,便于區域中心對腹地均勻施加影響力。在行政腹地存在“包圍”或者“半包圍”關系時,被包圍的行政腹地作為整合在一起的中心地體系的中心更為適合,便于在整個區域內進一步完善多層次中心地體系的建構。

六、結語

冀中南地區在以石家莊為核心構建京津冀城市體系的“第三極”過程中,需要在關注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同時,前瞻性地基于鄉鎮中心地或者鄉鎮中心地組合構建微中心,在縣級中心地間扮演節點角色,在縣級行政腹地邊界處扮演紐帶角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但有利于環京津地區城市體系的建構,也為冀中南地區的城市體系的重構提供了發展機會。以石家莊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體系的“第三極”需要在“京津石三角形”中完成自身的城市體系的建構。在此過程中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微中心”在城市體系建構中扮演的角色。構建微中心不但需要遵循自在自然的城市發展秩序,也需要適當介入行政力量?;跉v史的邏輯形成的行政腹地,在構建以縣級中心地為核心的中心地體系過程中,由于縣級中心地嚴重偏離行政腹地的幾何重心而不能對腹地均勻施加影響。通過構建微中心進而以微中心為基礎發展副中心,在克服縣級城市團的中心地空間布局不均衡問題過程中就具有重要的區域經濟學意義??h域腹地內不但需要形成基于微中心的城市發展隆起,縣域行政區劃邊界處也要通過微中心組合構建城市發展的紐帶或者節點。

參考文獻:

孟祥林.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雄安新區——滄州市城市鏈的構建[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4):1-7.

孟祥林.石家莊市“第三極”背景下趙縣城市體系思考[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9(6) 5-14.

孟祥林.“聚”抑或“散”:城市化進程中省會城市拓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燕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2(4):52-58.

孟祥林.石家莊“一核四星”發展模式的區域經濟學分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 2014(6):43-49.

孟祥林.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安徽省城市團的總節點角色與發展構想[J].上海城市管理, 2021(3):12-21.

孟祥林.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石保廊城市鏈的構建[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1-8.

孟祥林,柴寶芬.“保石衡”三角形城鎮體系發展構想——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雄安新區設立背景下的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7(6):70-79.

孟祥林.石家莊市“第三極”背景下晉州城市團發展構想[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3): 5-15.

克里斯塔勒.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興中,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Myrdal, Gunnar.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Gerald Duckworth&Co.,1957.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patial Layout of“Micro Center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Meng Xianglin

(School of Marxism i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building the “third pole” of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urban system with Shijiazhuang as the cor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However, due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county-level centers within the county hinterland, the underlying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ystem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affected. To achieve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micro center based on township centers in a forward-looking manner,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spatial layout of county cent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ounty centers.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centers within the county hinter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b centers based on micro centers in county-level central areas can promote the balanced layout of the central areas in the county hinterland. Developing micro centers at the boundaries of county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quality between micro centers can build a bond connecting county centers at the county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creating a bump for urban development at the county boundaries. Micro centers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centers,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unty-level centers, forming a “multi-center+multi-micro” central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in the integrated hinterland, promoting the balanced layout of central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entral and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Micro-center; spatial layout; group strateg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猜你喜歡
京津冀協同發展空間布局
前置化空間布局,龍湖驅動TOD的未來模式
淺析美術館建筑的選址與空間布局
黃山市屯溪區城市道路系統的空間布局
姑臧城空間布局與五涼河西政治
空間布局圖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基于市場導向下的城市產業空間布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