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徐遲晚年的觀念轉變與創作危機

2023-12-19 06:49
當代作家評論 2023年5期
關鍵詞:徐遲文學科學

李 錚

徐遲是新時期文學的標志性作家。在“科學的春天”里,他的科學報告文學應運而生,大受歡迎,《哥德巴赫猜想》風靡一時,洛陽紙貴,甚至被許多地方的黨報爭相轉載。于是,知識和科學便成為徐遲晚年報告文學創作的核心主題。然而,文學上的困局與晚年的種種際遇交織在一起,造成了徐遲晚年人生和文學的雙重悲劇。

造成徐遲晚年危機的原因,固然有時代性因素,但徐遲自己在文學認知上的局限,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徐遲沉浸在科學世界中,對科學的認識漸趨片面和極端,最終將他晚年的文學創作引入封閉與僵化的境地。

談及晚年,我們的觀念通常如此:晚年意味著歲月的積淀、閱歷的豐富和經驗的累積,人會變得成熟而富有更高的智慧,人生信念和價值立場經過時間淬煉而愈發堅定?!扳仔盼恼吕细伞?對作家來說,得益于豐富的創作經驗,晚年寫作往往會更加嫻熟、圓融,形成健筆凌云的“晚年風格”。然而,正如薩義德所言,還有另外一種“晚期風格”:“它包含了一種不和諧的、不安寧的張力,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一種蓄意的、非創造性的、反對性的創造性?!?1)〔美〕愛德華·W.薩義德:《論晚期風格——反本質的音樂與文學》,第4頁,閻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徐遲晚年的創作,無疑蘊含了這種“不和諧的張力”。他放棄了已有的風格,否定“舊文學”,希望以科學為中心,創造一種與現代化合拍的“新文學”。然而,他的“晚年風格”不僅沒有達到“老成”的境界,反倒顯示出嚴重的混亂和困境。

從徐遲晚年的創作危機切入,分析他文學觀念的轉變及原因,有利于深化對徐遲晚年創作的全面理解。不僅如此,在科學技術和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在科技與人文的關系更顯復雜的當下,分析徐遲晚年文學創作的經驗與教訓,對我們思考和把握文學與科學的關系,對我們探索科技時代的文學寫作,亦大有裨益。

一、晚年的焦慮與危機

1994年6月,上海書店編輯出版了《來自高能粒子的信息》一書,收錄了徐遲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創作的9篇作品。按照徐遲自己的說法,這是他漫游在科技領域廣闊天地的記錄。(2)徐遲:《來自高能粒子的信息》,第158頁,上海,上海書店,1994。在很大程度上,這本書可視作徐遲晚年科學寫作成果的結晶。然而,這本匯集了徐遲晚年心血的文集,卻受到冷遇:“我寫了一本書,去年出版了,在上海書店的《文史探索系列》中,是柯靈和范泉主編的。但是在這系列的已出版的十七種書中,它卻像是踽踽獨行的,單身一個。形單影只,孤苦零仃的。因為是光棍一條,它的心里是特別的,冷落的,寂寞的?!?3)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365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這番“冷落”與“寂寞”也是徐遲晚年創作危機的縮影。在《哥德巴赫猜想》大獲成功之后,信心滿滿的徐遲響應號召,將書寫、弘揚科學作為自身使命。他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我們的國家需要科學,人民需要科學,是他們把我推到那個領域里去了?!?4)徐遲:《文藝和現代化》,第29、3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弘揚科學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此時的文藝工作者,自然要順應時勢,為科學鼓與呼。正是基于這番認知,徐遲對科技書寫的未來寄予厚望:“我們只要緊密團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我們一定能實現敬愛的周總理為我們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5)徐遲:《文藝和現代化》,第29、3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徐遲的態度積極且樂觀,他相信科技寫作擁有光明的未來,更相信作家能夠為實現現代化貢獻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事與愿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降,徐遲的科技寫作影響日漸減弱。徐魯清晰地記得:“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出版時,雖有一部分標明是‘非賣品’,卻也發行了百萬冊之多。然而到九十年代《來自高能粒子的信息》出版時,卻只有寥寥數千冊的印數了。徐遲為此百般焦慮?!?6)徐魯:《徐遲——猜想與幻滅》,第84、81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這種意料之外的反差,令徐遲極為不解。在他看來,為了迎接新時代,科技寫作應當得到積極響應。然而,徐遲對科學的推崇不僅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反而面臨著愈發嚴重的接受危機。珠流璧轉之間,徐遲困惑不解,逐漸心灰意冷。1996年6月,在與好友郁風的通信中,徐遲失望地感嘆:“我的時間不多了,還能寫多少字呢?世界觀改變了,許多東西不想寫了,沒有多少話是值得寫的?!?7)周明、向前主編:《難忘徐遲》,第83頁,上海,上海書店,1997。此時的徐遲,已深陷于思想的危機之中。

徐遲的危機與他晚年創作的變化同聲相應。自《哥德巴赫猜想》出版之后,徐遲創作的大量科技題材報告文學,逐漸從書寫科學家移至書寫科學本身,凸顯出愈發強烈的技術性特征。當然,在文學作品中展現科學并非不可。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徐遲有意羅列了抽象的數論推導公式。這些公式對普通讀者來說有如天書,但由于整篇文章凝心聚氣在人物上,這些公式反而成為凸顯科學魅力的亮眼點綴。

然而,徐遲此后的科技文學創作越來越沉溺于直接書寫科學知識。在報告文學《結晶》中,徐遲用大量筆墨介紹胰島素和肽鏈的相關內容。在《刑天舞干戚》里,關于葛洲壩工程中處理大壩基巖的泥化夾層技術的介紹,占據了大量篇幅。在《來自高能粒子和廣漠宇宙的信息》中,徐遲更是不厭其詳地介紹基礎物理學概念、量子力學發展歷史。毋庸諱言,大段的說明性文字,其實是對科學資料的通俗化翻譯。在徐遲晚年的創作中,對技術與理論的介紹與說明,占據了作品的大量篇幅。

面對徐遲這一階段的創作,作家洪洋曾這樣感嘆:“徐遲的《神“計”妙“算”小型機》,技術性太強,文學感較差?!?8)洪洋:《太陽從南邊升起——洪洋蛇口日記》,第169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徐魯也對徐遲的這些作品很不滿意:“到最后,別說讀者,就連徐遲自己也承認,‘寫起它們來實在太吃力了’,有些內容簡直無法形諸文字?!?9)徐魯:《徐遲——猜想與幻滅》,第84、81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這顯然表明,這種充斥著理論概念的創作方式,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與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這是誘發危機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徐遲對技術性內容的問題并非毫無察覺。事實上,隨著科技內容的增加,他完全能夠意識到接受危機與創作方式之間的關聯,他也開始對自身的創作公式產生懷疑。所謂公式,其實是徐遲所秉持的書寫范式。在《我的不解之緣》中,徐遲詳細介紹了公式的由來:

那時我說過“我不懂科學,但我可以懂得人,懂得科學家的為人,也就可以寫一點科學了”。這似乎是對的,我的作品也受讀者的歡迎。后來我卻改口了,我說:“我不懂科學,但我可以懂得科學家,所以寫了幾篇科學家和科學?,F在,為了更好地寫科學家,我想還是最好要懂得一點科學?!边@個公式一變為“要懂得一些科學”。在我接著寫《結晶》這個胰島素的科技項目時,我就寫科學家又多寫了一點兒科學。在我接著又寫《刑天舞干戚》的葛洲壩水利工地的水電工作者時,我硬是寫了兩大段的大壩基巖和河勢的科學內容,結果讀者就有點納悶了。效果就不怎么好。(10)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312、313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按照常理推斷,徐遲此時顯然應當適時調整,贏回讀者,“也許我應該回到我原來的公式上,不要再寫科學了,但可以寫科學家其人及其事”。然而,徐遲最終的選擇卻令人如墮五里霧中,他表示:“我當然是可以這樣做的,但這樣做,我會感到氣沮的?!奔热灰颜J識到科技寫作得不到歡迎,為何還要繼續堅持呢?徐遲隨后的表述,揭示了矛盾背后的真實邏輯:“我們國家在電子科技發展上,是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我們不能不在這上面努力奮進?,F在文學藝術界很少注意這些事?!?11)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312、313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在徐遲看來,文藝創作是提升我國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正因為這樣,即便科學內容不被接受,但為了推動科技發展,他還是要繼續寫下去。顯然,徐遲此時創作的核心出發點已非為了讀者,而是為了令科技“努力奮進”。在此基礎上,他的認知也發生了偏移:“擁抱信息時代和高科技時代,本是件火燒眉毛的事兒,可為什么似乎都不那么著急呢?即使偶爾有人報道了一下這方面的內容,卻又總如空谷之音,響應者寥寥呢?”(12)徐遲:《科學家需要更多的知音——報告文學集〈成功啟示錄〉序》,《博覽群書》1997年第2期。很顯然,徐遲已經凌駕于讀者之上,將科技寫作奉為圭臬。他無視了讀者的主體性,簡單地默認科技寫作必定能召喚萬千讀者走向新的時代。

這種反差無疑表明,危機背后有著不可忽視的觀念因素。如果說,徐遲之前的創作還是以文本為中心,以讀者接受為目的,那么,此時的他則已完全被科學統攝,被預設的觀念牽引,他的文學觀念體系已發生了整體性變動。晚年的徐遲在創作上遇冷,在期待中受挫,與這種變化有著密切聯系。

二、觀念的陡轉

徐遲的危機折射出他晚年文學觀念的重大轉變。在曾經的創作中,徐遲非常重視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構思和語言,反對“通篇不見一人”的文學作品,也極為擯棄“技術性的無法理解的文字”。在《1956年特寫選》的序言中,徐遲集中地表達了他的文學觀念:

有的特寫沒有描繪任何形象,不記錄生動的語言,常常通篇不見一人。偶然也提到幾個人名了,還作了一些敘述,也慳吝得很。較大的篇幅給了技術性的無法理解的文字和政治性的盡人皆知的文字。這種特寫,寫得四平八穩,可是內容乏味,文字枯澀,讀者不讀它們,它們不能到達讀者中間……特寫既是文學形式的一種,特寫的語言也應該是文學的語言,精煉的語言,漂漂亮亮的。特寫的思維也應該是形象的思維,為了把讀者引導到現場去,特寫要鮮明地描繪環境……特寫要精心地塑造人物……所以特寫有像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一樣的構思、布局,可以有高潮、有伏線,或有出奇制勝的結尾……此外,還必定要有行動,還可以有情節、有戲劇性等等。(13)中國作家協會編:《1956年特寫選》,第5-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在50年代,徐遲強調語言的生動形象,強調文學作品應描繪環境、塑造人物、構思布局,強調作品要充分考慮讀者的感受,到達受眾中間。彼時,在這種文學觀念影響下,徐遲的作品有著優雅的詩性特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細節豐富鮮活,語言風格優美流暢。這集中體現在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代表的一系列廣受歡迎的作品中。

然而,自80年代中期開始,徐遲的創作卻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在這一階段的作品中,描繪環境、塑造人物已不再是中心,而對技術與理論的介紹,逐漸占據了大量篇幅。在《談夸克》一文中,徐遲完全沉溺于對“夸克”的介紹。作品中沒有環境,更沒有人物,通篇皆在轉述量子力學的發展史以及相關科學知識。再如《大海之中的一滴水》,這篇文章將重點放在了對華中電網局供電管理流程的介紹,堆砌了大量文字資料,幾乎是“通篇不見一人”。

此外,徐遲往常重視的語言在這一階段也大為失色,幾乎不再通過聯想、比喻來觸發情感,而成為直指客觀存在的邏輯符號。在《攻主戰場者謂主力軍》一文中,徐遲用一段纏繞的語言,表達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細節:“他到撫順時又次日之晨,零下二十度,覺得足底心太冷。他在小攤上買了一雙羊毛氈鞋墊。他墊上鞋墊,以保護他的腳底心,免得寒氣從腳底心上升。照他的經驗,只要腳底心不冷,全身就不會冷?!?14)徐遲:《徐遲文集》第3卷,第410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這篇文章中的大量語言乏味枯澀,往常巧妙干練、富于靈氣的語言通篇難尋。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篇文章沒有分段,全文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流水賬式的布局,枯燥干癟的語言,毫無情節可言的結構,整篇作品幾乎難以卒讀。

再次,徐遲這一階段的創作逐漸省卻了精妙構思,他曾追求的“高潮、伏線、出奇制勝的結尾”,在文本中紛紛遁形?!缎烫煳韪善荨贰洞蠛V械囊坏嗡贰镀嚦怯^感》《這里是特殊的戰場》《新概念的中華自行車公司》《神“計”妙“算”小型機》等作品大多結構平鋪,內容直敘,沒有任何情節與細節,更遑論所謂的高潮與伏線。這些作品將重點放在了對客觀現實的介紹與描摹上,凸顯出強烈的“報告”特性?!缎烫煳韪善荨芬詴r間為序介紹葛洲壩建設情況,幾乎是面面俱到地介紹了工程的建設情況;《這里是特殊的戰場》是徐遲探訪武漢鋼鐵公司的采訪記錄,記述了高爐改擴建工程的始末;《新概念的中華自行車公司》是對中華自行車公司業務的介紹;《神“計”妙“算”小型機》則介紹了深圳賽格電子集團公司的相關情況。為了更好地達到創作的現實目的,徐遲在作品中堆砌大量資料,文本也因而成為運輸知識的載體、搬運概念的工具。

這些創作上的轉變,鮮明地反映出徐遲觀念的變化。新時期以來,徐遲的思想觀念與創作實踐大踏步地奔向科學。在《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他的寫作對象開始由科學家深入至科學領域。1979年,徐遲跟隨巴金率領的代表團訪問法國。兩國之間的巨大差異,令他深感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緊迫性。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徐遲主動將科技發展視為時代最主要的特征與方向,進而作為自身認知和價值評判的重要核心。

在80年代,徐遲多次公開表明他對科學的認識:“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其主要特點是工業革命。已經超過了并將遠遠超過工業革命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科技革命。這個時代主要特點是科學?!?15)徐遲:《文藝和現代化》,第27、26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與此同時,他更是明言:“科學,科學史,科學家,科學家之于人類……這樣一些問題,仍然在我的頭腦里揮之不去。不,我可以說,我的大腦幾乎是整個兒被它們占據著的?!?16)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162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這種強烈的科學中心傾向,不僅在根源上影響了徐遲對文學的多方面認識,更直接促成了他文學觀念的轉變。

徐遲將科學視作時代的重要特征。在他看來,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文藝形式也必然要發生新的變化。經濟現代化與文學現代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性的關聯?!耙磺形乃嚩疾豢赡懿皇且欢〞r空條件下的文藝家心靈的反映?!?17)徐遲:《文藝和現代化》,第27、26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在科技時代,文藝必然要以書寫科學為中心,“我們的文藝要有出息,為我們的時代而服務”。(18)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302、306、334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當人類的生產力水平進入更高階段之后,也必然會有與之匹配的新文藝??萍际俏磥淼谋厝环较?而科技書寫則必然其道大光。

在此基礎上,徐遲還更進一步以科學為量尺重新定義了文學。他認為:“今后的人類歷史離不開科學的歷史,今后的文學也將離不開科學家和工程師?!?19)徐遲:《文藝和現代化》,第26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只有書寫科學、與科學相結合的文學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新文學”:“科技寫作是具有進攻性的充滿生命力的新文學,它將來要替代我們現在的所謂的新潮派舊文學?!?20)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302、306、334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在徐遲看來,80年代重啟的先鋒派文學、新潮派文學已趕不上時代的潮流,已經是“舊文學”了;只有與80年代的科學大潮相結合的文學,只有反映科學的科技文學,才是代表未來的“新文學”??茖W是此時文學“新”“舊”之分的重要標志。在追求“進步”的巨大思想慣性中,未能反映科學的“舊文學”,瞬間便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徐遲的這種激進認識,無疑是他推崇科學的突出體現。

以科學為中心的認知傾向,促發了徐遲對“感性”“情感”認識的轉變。作為科學精神的重要代表,理性思維得到了徐遲的格外推崇。他曾指出:“人只能靠思維來意識到感覺的東西。感覺的錯誤太多,全靠思維來糾正感覺的錯誤,引上正確的道路?!敵醪恢烙性S多我們的感覺器官根本不能感覺的東西?!?21)徐遲:《網思想的小魚》,第302、306、334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這種對理性思維的推崇,也影響了他對文學中“感情”的看法。劉富道曾回憶,有一次拜訪徐遲時,看見他正在寫《談夸克》一文,談話間,徐遲便感嘆道:“不再寫什么了?!眲⒏坏来鬄轶@奇:“你剛才不是說寫了5000字的文章嗎?”徐遲接下來又補充道:“不寫感情的散文了?!?22)劉富道:《劉富道文集:散文隨筆卷》,第60、60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這雖不能表明徐遲完全放棄了“感情”,但也真實反映了徐遲的認識。在徐遲看來,人的感情有局限,而科學理性卻是比較完美的,代表了先進與進步的新認識。因此,文學中“情”的要素,要讓位于理性的科學。于是,在徐遲晚年的創作中,不見了“現場”,沒有了“環境”,更沒有了生動的“形象”,作品中唯一剩下的,只有高度“理性”的科學要素。

不斷強化的科學認識,令徐遲把科學推崇到了極致。他曾激動地斷言,這是人類最高的智慧,其他的一切都是過眼煙云。只有物理學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23)劉富道:《劉富道文集:散文隨筆卷》,第60、60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此時的徐遲,顯然已經將科學視作至高無上的“圣物”。在這種認知傾向下,文學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主體,而是完全淪為科學的附庸。

三、科學主義的偏至與困境

徐遲晚年的嚴重危機,表明他以科學為中心的創作實踐并未如愿。觀念的轉變讓他晚年的創作之路愈發促狹,最終難以為繼。徐遲的文學觀念究竟有何問題?為何會走向極端,帶來無可避免的危機?

徐遲以科學為中心的認知,模糊了文學自身的特性,他對文學與科學的認識被高度統攝在“工具論”框架下。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工具化”的文學與“技術化”的科學,被順暢地組合在一起。然而,文學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藝術表現,它的核心更多地依托在豐富的經驗與感覺上,是一種精神領域無目的的審美解放?!陡绲掳秃詹孪搿分阅軌虼騽尤诵?并非因為其中的抽象概念,而是陳景潤作為“人”體現出的經驗與感覺。至于科學,它更多地意味著嚴密的邏輯與抽象的概念。它不是模糊而開放的朦朧情感,而是高度收斂的具體認識。然而,徐遲卻以工具化的認識統攝兩者,以文學直接作為科學的傳聲筒。這令文學喪失了主體地位,最后變成技術的枯燥說明。

徐遲晚年的文學觀念之所以日趨極端,根源上與他對科學的片面認知密不可分??茖W在認識和改變世界過程中展現的巨大威力,全面改變了人類社會。這種前所未見的能量,能夠輕易地將人們征服??茖W以及它代表的思維方式,極易自然地成為人類推崇和向往的對象。因為近代以來飽受屈辱,國人對科學技術在崇拜之余,又有著更為虔誠的信仰。在時代大潮的席卷下,科學的魅力讓徐遲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眩暈”。他有些近乎極端地推崇科學,他篤信只有高科技才能拯救民族、國家甚至世界:中國和世界都處于勢不可抑的大動亂和大變化之中,只有電子計算機可以救中國,只有高科技可以拯救人類,從各種各樣的大災難中脫穎而出。(24)徐遲:《來自高能粒子的信息》,第159頁,上海,上海書店,1994。

這種情況在前現代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并不鮮見??茖W與理性的巨大威力,一定程度上驅逐了“舊神”而塑造了“新神”。20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爆發的一系列戰爭與危機,加深了人們對于科學理性局限的反思。正如吉萊斯皮所言:“20世紀初的一些事件使現代方案的信念和進步觀念遭到了動搖。第一次世界大戰尤其揭示了,人類力量的漸進式發展并非只有建設性,而且可能有可怕的破壞性,技術進步并不等于道德進步或人類幸福的增長?!?25)〔美〕邁克爾·艾倫·吉萊斯皮:《現代性的神學起源》,第15頁,張卜天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然而,同時期的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卻未認知到這一層次。甚至到了80年代,徐遲對于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很大程度上仍停滯在科學能夠改天換地、富國強兵的技術層面。這種片面認識,無疑會無限地放大對技術的萬能想象,最終極易變成不容置疑的科學霸權。

對科學技術層面的過分關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對科學精神本質的理解。相對于虔誠的相信,科學的本質特征更是一種不懈的懷疑。如果說科學在物質層面體現為威力巨大的技術,那么在精神層面則是一種求真愛智、沖破權威的質疑。這種精神層面的“科學”,恰恰是對物質層面“科學”的制衡。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科學才能通過揚棄而沖破定式,不斷調適和完善。而不容置疑的虔信,恰恰會封閉認知拓展的可能性。這種致命的封閉會令認識陷入僵化,進而走向難以自拔的極端。

我們還需看到,徐遲極端化的認知有著時代的深沉烙印。徐遲對科學寫作的效果有一種過于簡單化的想象,在他看來,通過寫作傳播科學,便可直接推進全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這種想法是高度一體化時代遺留的認知,是以政策為中心的動員模式下形成的觀念。然而,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的社會改革,很大程度上拆解、顛覆了之前的固有認知。隨著一體化框架消解,文學的影響也漸不如往日。在新環境下,意圖以科技寫作牽動社會認知,進而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水平的愿望,很大程度上已無法實現。此外,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迅速扭轉現狀,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時代的共識。這種急于轉變現狀、恨不得“減去十歲”的迫切愿望,不能說對徐遲絕無影響。以科學為核心的一日千里的發展圖景,一定程度上讓深沉的思索與冷靜的旁觀滯后。作為熱情書寫時代、積極擁抱時代的先鋒,激流勇進地走進科學、引領潮流,確實是徐遲順理成章的選擇。

這種時代的烙印,更深層次上也是20世紀上半葉時代意識的承續。20世紀以來救亡圖存的歷史背景,賦予了文化領域廣泛存在的激進觀念。作為深受五四精神影響的一代人,徹底打倒與否定“舊文化”,正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因此,當科學成為面向未來的“新文化”,那么對“舊文化”的全盤否定,便是極為自然的選擇。這種文學領域的發展觀,反映出一種片面化的進步觀念:將復雜的發展問題,化約為以時間為坐標的線性路徑。它依據時間的先后,劃分“新”與“舊”,并以“過去”與“現代”為區分,直接賦予其價值的標簽。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新”與“舊”之分,變成以科學為核心的價值判斷?!笆赖辣剡M,后勝于今”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是一代人對世界的認知。具體對徐遲而言,他對文學的認知,無疑受到這種進步觀的影響。紛繁復雜的文學發展,被置于線性迭代的方向性進程中。這種忽視文學自身演變規律,依靠單一標準和邏輯理念而推演出的認知,必然會在現實中遭遇重重挫折。

此外,以科學為中心的極端認知,讓徐遲觀念中的文學逐漸成為精英化的產物,精英化的姿態同樣封閉了以反思而至革新的路徑。這不僅加劇了創作的僵化與危機,更加深了作品與讀者的疏離。李傳鋒曾明確指出徐遲的這種精英觀念:“徐老是一個視文學為生命的人,他希望的是一種很純凈的精英文學。我當年主編《今古傳奇》,想探索文學真正走向大眾的路子,在作家協會從省文聯分立時,曾有一種意見認為《今古傳奇》屬于文學,應分給作協,但徐遲先生堅決不要……徐老不喜歡通俗文學是眾所周知的?!?26)李傳鋒:《李傳鋒文集》,第901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與精英文學相比,通俗文學無法有力地發揮動員、宣傳等工具性職能。徐遲對通俗文學的排斥,恰恰表明他對文學宣教價值的高度期待。這種期待在宣揚科學的強烈意愿中,嚴重扭曲了徐遲與讀者之間的關系。20世紀40年代以來,徐遲曾放逐了現代派文學,力圖走向現實與大眾。在50年代的創作中,徐遲高度貼近大眾,強調通過形象“引導讀者到現場”,通過細膩的表達“到達讀者中間”。然而,當宣揚科學成為使命,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很快被單向的“輸出”替代。此時的徐遲毫不遲疑地認定,知識分子的使命是引領大眾走向“四化”新世界。知識分子成為科學的布道者,而讀者則應當成為科學的傾聽者。作者與讀者之間復雜的關系,在徐遲的潛意識中就高度簡化為單向的“傳播—接收”和“引領—跟隨”的模式。在80年代以來的多元社會環境中,這種強烈的精英意識和引領姿態,必然受挫。

極端化的科學主義認識,帶來了極端化的文學觀念,這最終令徐遲晚年的創作走向了文學的反面,也讓他的文學認知趨于封閉和僵化——放逐了人物,淡化了感情,喪失了詩性。徐遲筆下的文學創作,已然完全成為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的傳聲筒。在這種近乎狂熱和僵化的認知狀態中,危機的出現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猜你喜歡
徐遲文學科學
我們需要文學
徐遲最后歲月的一頁日記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論徐遲詩歌創作中的都市色彩
最有情義的你在渡口等著我
徐遲永遠十八歲
科學拔牙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