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業詩:歷史、現狀與可能

2023-12-19 06:49蔣登科
當代作家評論 2023年5期
關鍵詞:工業詩人詩歌

蔣登科

在詩歌界,新工業詩這個說法存在很多年了,至少在進入21世紀之后就開始出現,但這一說法真正被廣泛使用和接受是在進一步倡導詩歌關注現實、關注時代、關注人民之后,不但出現了大量作品,而且舉行了一些分享、研討活動。我一直關注詩歌界的各種實驗和思潮,但沒有就工業詩、新工業詩發表過看法,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沒有想成熟?;蛟S是因為我的觀念比較傳統,總覺得詩歌和工業很難搭界,因為它需要在人與機器之間搭建橋梁,而這二者在很多時候是矛盾的,難以形成一種和諧相融的關系。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在當下的生存環境中,現代生活、現代精神,沒有哪一點不是和工業聯系在一起的,離開工業,我們就難以融入不斷變化的生存空間。面對這樣的現實,如果詩人和詩歌無視甚至回避這種既客觀存在又時刻影響我們的社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詩人和詩歌的失職、失責。

討論新工業詩的前提自然是先說清楚工業詩。具有近代特征的工業詩應該起始于歐洲的工業革命時代,就是機器逐漸取代人力、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時代。之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工業詩蔓延到世界各地。近代工業開啟了人類文明新的進程,自然值得詩人去關注、思考、呈現。

新詩誕生以來,中國有不少詩人創作過工業題材的詩作,以詩的方式關注工業發展,關注人類文明的新變。郭沫若是新詩的開拓者之一,其詩集《女神》中充滿了“摩托車”“煙囪”之類的工業意象。他在1920年6月創作的《筆立山頭展望》中寫道:“黑沉沉的海灣,停泊著的輪船,進行著的輪船,數不盡的輪船,/一枝枝的煙筒都開著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紀的名花!/近代文明的嚴母呀!”詩人寫的是其在留學日本時見到日本的城市、工廠、海港時的感受,熱情贊美了工廠、輪船的煙囪冒出的滾滾黑煙。從字面上看,這樣的寫法沒有什么問題,比喻似乎還比較新奇,我們可以由此感受到初期的工業詩更多地關注工業本身。1949年之后,中國工業發展帶給人們的驚喜和希望,使得一些詩人對廠房、煙囪、黑煙、工人等進行了由衷的贊美。但受時代局限,當時只考慮發展,沒有考慮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黑煙對環境的污染、對人類的傷害。新時期以來,也有不少詩人寫過工業詩,舒婷的《流水線》、歐陽江河的《玻璃工廠》、楊煉的《鑄》、梁小斌的《節奏感》、張學夢的《現代化和我們自己》等都是值得關注的作品。相比于過去的單純、單薄和狹窄的視野,以及為了工業而忽略其他的寫法,新時期的工業詩要豐富得多,開闊得多,也深刻得多,至少多了反思意識,多了對其負面影響的思考。工業詩也因為對人的發展與生存環境的深度關注而逐漸豐滿起來。對于百年新詩史上的工業詩,很少有人進行系統研究,霍俊明編選的《先鋒:百年工人詩歌》(1)霍俊明編:《先鋒:百年工人詩歌》,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1。以文本的方式進行了較好的總結。不過,他使用的是“工人詩歌”這個概念,既限定了作者身份,也限定了作品題材,只是“工人”的內涵比較寬泛。這部詩選中的很多作品是可以劃入工業詩范疇的,可以使我們對工業詩有比較直觀的認知?;艨∶髡f:“燦爛、豐實的百年工人詩歌和時代建立了血肉和靈魂關聯,它們真切地反映個體命運的激蕩和整體時代境遇的轉折,它們從詩歌內部機制出發重新激活了語言和技藝?!?2)霍俊明:《工人詩歌,在嶄新經驗中淬煉》,霍俊明編:《先鋒:百年工人詩歌》,第6頁,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1。這種經驗其實主要來自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工業的發展,是詩歌通過對工業的關注而實現的對時代、現實的一種藝術回應。

和既有的工業詩相比,新工業詩多了一個“新”字,對這種詩歌的討論,自然應該在“新”字上著力。時至今日,學術界關于工業詩、新工業詩的討論并不多。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截至2022年8月15日的數據,以“工業詩”作為關鍵詞檢索,只能檢索出十幾篇文章,(3)該數據庫只是常用數據資料來源之一。在網絡和一些報刊上,關于工業詩、新工業詩的相關報道、評論不少,霍俊明、李壯、張德明、汪峰,以及一些從事新工業詩探索的詩人,都發表過各自的觀點。只是這些文字有很多還沒有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中還包括一些出版信息、活動信息,且20世紀80年代的文獻占比超過一半。從90年代開始,幾乎沒有人專門討論這個話題,更難查詢到是誰最先使用了工業詩這一概念。以“新工業詩”作為關鍵詞檢索,只有一篇學術性文章,即汪峰的《工業新時代交給詩歌的任務——談談新工業詩的創作》。這說明,學術界對工業詩、新工業詩關注不多,其原因恐怕是工業詩還沒有出現足夠多的優秀文本,或者在藝術上沒有體現出特別之處。1990年6月的一次關于工業詩的討論會有如下記載:“由湘潭白石詩社、湘潭電纜廠聯合主辦的‘首次中華現代工業詩詞研討會’,于六月在湖南湘潭舉行。來自廣東、福建、江蘇、安徽、河南、湖南、上海、北京等八省市的詩人、詞家、教授120多人,探討工業詩的創作問題。多數同志認為,工業詩就是以現代工業(包括工廠、礦山、油田、交通、郵電、科技、環境保護等)為題材、以工人階級包括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為主要吟詠對象、從各個側面反映工礦生活的詩詞。也有同志認為,工業詩就是‘工業化時代寫四個現代化的詩’?!?4)丁巴:《八省市詩人探討工業詩》,《詩刊》1990年第9期。這條消息的表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當時工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不過,該討論會似乎是以舊體詩詞作為討論對象的,在以新詩為主體的詩壇,工業詩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2021年8月18日,《星星》詩刊組織了一場品讀會,其主題是分享龍小龍的組詩《新工業敘事》。(5)龍小龍:《新工業敘事》,《詩刊》2019年7月號(下)?;顒訄蟮乐杏羞@樣的文字:“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題材的詩歌作品,以其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關聯,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之后,由于時代語境的轉換,工業詩歌的影響力日漸沉寂。不過,隨著當下工業社會成為巨大的社會現實,工業題材的詩歌,又開始受到詩人的重視?!?6)張杰:《為“工業”重籌詩意〈星星〉詩刊開品讀會研討“新工業詩歌”》,引自“封面新聞”客戶端,2021年8月18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from=iosapp&id=7955074&channelId=null&userId=Njk3MTY=j。龍小龍的作品不是在《星星》發表的,之所以為他舉行品讀會,一方面可能因為作者是四川人,另一方面可能因為當下的工業詩(以及新工業詩)寫作并沒有取得多少值得驕傲的成果,而《新工業敘事》呈現了較高的水準?!对娍贰缎切恰穬纱笤姼杩锵喈斢诼擇峭瞥隽诵鹿I詩,體現了詩歌界對新現象的關注。后來,龍小龍出版了詩集《新工業敘事》,(7)龍小龍:《新工業敘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22。估計和詩歌界的推動有一定關系。

學術界對一種文體、題材、主題的關注和重視,對某一種新的創作現象的聚焦,往往不是先入為主的,而是來自對既有現象的梳理與總結。當某種新的創作現象推出了數量較多、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的作品時,學術界就會對其進行系統思考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其發展趨勢做出預測。還有一種情況,學術界有時候對于文學現象、文學作品的歷史化比較看重,就是要在一段時間之后,再回頭去梳理、總結某些文學現象和作品,從中發現文學的規律,挖掘其和當時社會、人心的深度關系。所以,在現當代文學研究中,20世紀20—40年代的文學、新時期文學至今還在不斷出現新的研究成果。我個人認為,對工業詩、新工業詩關注不多,不是因為學術界忽略了這種創作現象,更大的可能是因為新工業詩在文本上還缺乏具有文學價值、審美價值、思想價值,可以作為穩定的關注對象的優秀作品。當然,工業和長期以來積淀的文學觀念、詩歌觀念存在一定的沖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工業那么重要,工業和我們的生活、精神,甚至和人類進步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那么為什么寫作者和研究者都不太愿意涉及這個話題呢?為什么以工業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不多呢?汪峰分析了工業詩難寫的幾個原因:“第一,工業文明與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相對立?;貧w田園、回歸鄉土、回歸自然,一直是中國人的文化情結和理想化生活,而工業文明則相反。第二,集體意識和追求個性的對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中國文化精英個體精神進一步覺醒,張揚個性成為一個時代美學的共性追求。而大工業的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復制、3D打印的同一性,人成為工業時代一個眾多同一的器件之一,本質上取消了人的個性和獨立。第三,工業的機械性,器具的冰冷、堅硬和理性,本身拒絕著詩歌的生成。第四,工業對自然的破壞,對藍天碧水的侵害,嚴重危及人的生存,自然有一種唾棄的生理上的反應。由于以上原因,工業詩歌更難寫,并且更難引起更廣泛的共鳴。因此,工業詩歌更需要拓荒者來不斷往前推,需要天才詩人的加入,并成為抱薪者,才會引燃出工業詩歌的熊熊大火?!?8)汪峰:《工業新時代交給詩歌的任務——談談新工業詩的創作》,《星星·詩歌理論》2020年第4期。這幾方面的原因都是存在的,涉及詩歌觀念和工業及其產品的局限性。我也注意到,在具體論述中,作者幾乎沒有再使用新工業詩這個概念,而是使用工業詩。這說明,在作者眼里,當下很多名為新工業詩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工業詩貼上了一個時髦的標簽,其實是過去的工業詩的一種延續。

新工業詩依托的肯定是工業的發展,新工業詩的“新”首先來源于工業的“新”,新在工業領域的拓展與成就,新在工人隊伍的變化和發展,新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在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越來越凸顯的助力,新在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情感方式的巨大影響……如果不在這些“新”的方面著力,新工業詩就難以體現出自身的獨特性。同時,無論使用什么名號,貼上什么標簽,我們評價詩歌的標準一定是遵守詩的藝術特征和規律,而不能簡單地以題材、主題來劃分?;诖?我們只有對新工業詩的特點、成績、局限和可能的未來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才能對它的價值和出路有所預測和展望。

一、新工業詩的出現在當下中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無論我們怎樣強調詩歌的超越性、超然性,優秀的詩歌一定是和現實保持著關聯的,詩歌的題材、主題往往與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同步性。新時期以來,中國的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信息獲取等帶來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甚至在有些方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如汽車工業、道路建設、高鐵建設等帶來的交通變化,電子工業帶來的交流方式、工作方式的變化,家用電器帶來的生活智能化的變化,航天工業的發展更是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太空。作為記錄時代和精神變遷的詩歌,如果忽略這些變化,還是以過去的眼光看待世界,打量現實,那就說明我們詩歌的視野不夠開闊,觸覺不夠敏銳。

馬飆說:“新時代,工業已經成為一種思考和生活的方法論。面對日新月異的工業發展、工業生活和工業思維,我們的詩歌等文藝創作,還沒能跟上社會高速發展的步伐。詩壇上‘小情緒、假鄉愁、舊詞匯、重復多、少新說’頻現,創作工業題材詩歌的詩人不僅數量少,其作品取向更是表面化、生硬化、公式化、批判化,難有引起共鳴的高水平作品,導致詩歌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國新型工業化的輝煌成就,及其所帶來的新蘊含和新詩意?!?9)馬飆:《鋼鐵時代需要新表達——我的新工業詩歌寫作》,《攀枝花文學》2020年第3期。我不太贊同對所謂的“小情緒、假鄉愁、舊詞匯、重復多、少新說”的概括和批判,詩歌有其自身特征和規律,詩歌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多元化,不能因為倡導某種新的題材和風格,就否定其他詩歌現象。我們一定不能認為,只有直接寫了工業題材,寫了大飛機、“蛟龍”號、動車、高鐵、航天工程、大輪船、無人機、航空母艦的詩,才叫工業詩或者新工業詩。

事實上,從“打工詩”開始,當代的工業詩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我們可以通過詩歌感受中國社會的變化,尤其是農業文明、農耕文化在當代發生了巨變,取而代之的是工業的發展,是農民的市民化、工人化。最近這些年,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打工詩”,楊克、王學芯、龍小龍、彭志強、王二冬、馬飚、萬行等詩人嘗試著創作了一些以新的工業時代、新的工業產品、新的工人隊伍等為題材的作品,《詩刊》推出過新工業詩專欄,中國詩歌網、《星星》等開展過關于新工業詩的討論。這說明,我們的詩人是敏銳的,是有擔當的,我們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其中包括工業發展的步伐。

二、新工業詩關注的工業和傳統的工業肯定不同?,F在的工業涉及的領域比過去寬泛得多,現代工業的技術含量比過去高得多,現在的工業產品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影響比過去大得多。因此,新工業詩的“新”必須表現出對現代工業的全新認識,而不再是寬敞的廠房、穿梭的工人、高聳的煙囪、滾滾的鐵流、琳瑯滿目的產品等?,F代工業的很多方面是我們不熟悉的,這就需要詩人不能只看到表面現象,而要真正走進工廠,走進車間,走進工業生產一線,走進工人之中,甚至走進工業產品對人的影響之中,這樣才能寫出工業之“新”、時代之“新”、影響之“深”,也才能有詩歌精神的新發現、新表現。當然,如果有一些詩人直接來自工業行業,他們熟悉現代工業的發展,熟悉工業生產的流程,熟悉工業的參與者,熟悉工業發展對傳統文化、生活變遷等所產生的影響,甚至包括工業發展可能帶來的文化沖突、精神變異,那么,就更有可能寫出具有時代感、代入感的作品。

對于后者,有人總結說:“他們是工業流水線上的正式一員,每天都跟現代工業貼身擁抱在一起,因此,當他們進行新工業敘事時,便不再像以往的詩人那樣站在工業之外來看待工業,而是站在內部零距離地觸摸工業、審視工業,進而從內視角的層面發出對現代工業的生動而真實的經驗告白和情感抒發?!?10)張德明:《新時代詩歌有亮點,也有口水化痼疾》,《解放日報》2021年3月18日。不客氣地說,我們現在還缺乏這樣的作品。龍小龍的《新工業敘事》是一部集中關注工業的作品,但在創作手法和審美層面還沒有體現出獨特之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打工詩”的升級版。如《一位女巡檢員》寫的是巡檢工作的各個環節,讓人感覺到了一種模式化的禁錮。當然,我們在下面這些詩行中或許可以讀出一些新的味道:“化工廠,行走在裝置間的巡視人員很少/有女性/陳悅兒是一種美麗的例外/陳悅兒。她從塔底走到塔頂,要用210步/從一名農村女子走到部門主管/從烏絲走到白發叢生/從皮膚光滑亮澤,走到皮膚松弛蒼皺/用了10210天”。詩人首先肯定了女性在現代工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和早期的“打工詩”中進城務工者的艱難、落魄相比,詩作中“打工者”的身份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從自卑走向了自強。這種轉變是緩慢的、漸進的,確實和工業發展有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工業之“新”。其包括社會發展、技術發展,更包括了人的發展,但總體感覺還是寫得比較單薄,在詩意發現、表達技巧等方面缺乏無法模仿、難以超越的元素。

三、新工業詩應該具有開闊的視野,關注和工業有關的一切。對人的關注是詩歌的核心,也應該是新工業詩的核心?,F代工業產生的影響是廣泛的,新工業詩至少還應該關注工業發展與環境、生態、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人的發展等的關系。從詩歌的發展歷史看,詩歌是忌諱單純贊美的,贊美的詩往往缺乏豐富的情感交織、情緒波動、思想交鋒,難以產生共鳴。工業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升肯定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英國工業革命后,很多人因為機器的原因失業,引發了一些人對工業革命的反思,從而促進了詩歌藝術的進步。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繁榮、現代主義詩歌的誕生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工業發展、城市發展有關的。在工業詩歌寫作中,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肯定是人的處境,因為他們需要工作,需要依靠工作來維持基本的生存?,F代工業的發展其實也面臨這方面的問題,比如工業機器人對人力的擠壓,可能在推進工業發展的同時,使很多人失業,失去生存的依靠。最近幾年,出現了機器人寫詩的嘗試,對此現象有些人大加贊揚,有些人憂心忡忡。這些心態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都是很正常的,也許還會越來越多。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一切似乎都簡單化、便捷化了,但也可能導致人思考能力的萎縮、鈍化,甚至出現機器挑戰人類發展的可能。因此,新工業詩應該看到工業發展對人的影響,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這樣才能寫出真正具有時代感、思想性的作品。

與此相對應,工業的發展必定對傳統的農業文明、農耕文化產生沖擊,城市化、工業化使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已經不屑于、不懂得農業生產,甚至不關注四季更替,加上機器代替人的情形越來越普遍,以農業文化為基礎的傳統文化根基可能遭到顛覆性的動搖。優秀的詩歌至少應該具有反思意味,具有獨特的藝術發現和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藝術的方式,建構一種新的文明,比如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為人們的思想、情感、心靈、夢想打造一種可以依托、生長、調劑的文化方式。馬飆是較早倡導和創作新工業詩且成果較多的詩人之一,曾出版《太陽詩篇》等詩集。馬飆對現代工業的關注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作品在藝術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有些長篇詩作與敘事性的報告文學類似,內化程度顯然不夠,有些想象顯得生硬,而且情感線索相對單一,對人的內心世界的發掘還有欠缺,沒有體現出現代工業及其所帶來的豐富復雜的社會人生情態。換句話說,這類詩其實只是關注了一些新的工業現象,增加了一些新的工業術語,而藝術上的獨創性還有待提升。

有人提出了新工業詩的文學意義在于“照亮新工業生活中人們的生命”,具體來說就是“新工業詩歌嘗試詮釋普通人生的意義”“新工業詩歌努力滋養著現代生命”“新工業詩歌直面工業、自然與人類三者之間的共存關系”。(11)王四四:《新工業詩歌的審美向度、詩意生成和文學意義》,《百家評論》2022年第5期。而在當下的新工業詩創作中,不少詩人對這些的思考還不夠。

四、新工業詩必須以詩的方式呈現。我曾經見過一個資料,寫抗戰時期在重慶有一場關于詩歌的討論,其中一個話題就是“飛機是否可以入詩”。有人認為“飛機”是金屬的,和傳統的詩歌文化存在隔膜,因為傳統的詩歌文化關注的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幾乎沒有關注過機器;如果要用,最好也以“鐵鳥”代替,因為鳥是自然之物,即使是金屬的,在字面上也有自然的元素。也有人認為“飛機”是新的事物,既然出現了,就可以在詩中使用?,F在看起來,這種爭論有點滑稽,但在一些新的現象剛剛出現并被詩人關注的時候,由于受到傳統觀念、既有心態、社會現實的影響,產生這樣的疑慮、討論是很正常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這樣的討論會越來越少,因為工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工業產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詩歌的題材、主題等恰好就是在這樣看似不經意的爭論中發生著變化。面對不斷發展的工業,詩人首先要明白詩歌不是敘述外在世界的,而是抒寫人的情感世界的,必須通過人的視野、人的精神、人的困惑、人的進步來揭示工業的發展及其價值。

新詩史上的一些探索,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藝術上的啟示?!笆驮娙恕崩罴臼钱敶I詩創作的代表性詩人之一,他的《玉門詩抄》《玉門詩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等詩集在當代詩歌發展中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但他的詩中流淌著的是當時的人的精神風貌,不一定是對采油場面的描寫。郭小川的詩歌視野比較開闊,除了大氣磅礴的抒情詩,他還出版過詩集《兩都頌》,其中的“兩都”不是繁華的大都市,而是鋼鐵、煤炭之“都”鞍山和撫順,詩人對鞍山鋼鐵公司、撫順煤礦進行了詩意的贊頌,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關于人的?!懊禾吭娙恕睂O友田的《煤海之歌》《礦山鑼鼓》等,除了關注煤礦生產,更關注煤礦工人。被譽為“森林詩人”的傅仇幾乎走遍了四川的所有林區,先后創作出版《森林之歌》《雪山謠》《伐木者》等詩集,他寫得更多的是那些工人。這些詩人所寫的題材都屬于比較典型的傳統工業。新工業當然包括傳統工業,比如石油、煤炭開采,鋼鐵冶煉,森林養護和采伐,但很多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石油、煤炭的開采早已控制了數量,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技術,很多伐木工人已經轉變了身份,成為護林工人。如果李季們見到的是今天這樣的狀況,他們的詩肯定會是另一種寫法。

新工業詩以新時代的工業作為觀照對象,必須揭示新的工業形態、新的工人心態,比傳統工業詩的視角、視野應該更開闊。有些讀者對新工業現象可能還不太熟悉,進入詩作情境較難,但是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觀念都是逐漸培養起來的,新工業及其衍生的詩意可以通過詩人的藝術探索,逐漸成為新的詩歌意象、詩情載體,就像我們過去使用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一樣;工業生產的環節也可以逐漸成為詩歌思考社會發展、人生價值、生命意蘊的載體,就像我們過去常見的大河奔流、花開花謝一樣。只有這樣,我們的詩歌才能在以機器為代表的工業文明中找到存在的理由。張德明說:“新時代引人注目的新工業詩歌,則是詩人置身于異常鮮明的工業化歷史語境下,對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與生命體驗的精彩記錄與敘說,詩人們將工業視為現實生活的有機構成部分,工業與個體的生存處境和經驗構造之間,形成了某種水乳交融的關系?!?12)張德明:《新時代詩歌有亮點,也有口水化痼疾》,《解放日報》2021年3月18日?!吧罘绞健薄吧w驗”“經驗構造”“水乳交融”等詞語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工業與詩歌才能產生聯系,我們才能見到優秀的詩歌文本。如果新工業詩只是寫了工業發展如巨大的生產場面、繁忙的工廠、堆積如山的工業產品等,那只是表面化的存在,只是借用了非詩的敘事手段,借用了工業的外殼,而沒有寫出工業所具有的詩的味道,偏離了詩歌探索以人為中心的藝術路徑。新工業詩寫作必須使用詩的方式,拒絕過多的外在描述,即使有少量的描述,也是為了更好地進入內在體驗和思考,成為內在感悟的“引線”“載體”,其根本目標還是抒寫現代工業發展給社會、人生、未來所帶來的影響。向外擴展不是詩歌的任務,向內深入才是詩歌探索的目標。

五、新工業詩發展可能面臨諸多觀念上、技術上的制約。詩歌歷來是最自由的藝術樣式之一,主要是指詩歌對精神世界的無限追尋。優秀的詩歌往往抒寫詩人對理想世界的探尋,對看不見的靈魂世界的觸摸。當然,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樣式,詩歌應該講究自身的文體規范,不過,在基本文體元素確認之后,詩歌的文體規范不是一種可以不斷重復的定式,而是能夠最好地利用語言、文字表達對自由的追尋。這個目標,格律詩可以完成,自由詩也可以完成,關鍵是看作品的體式、語感、情感、思想如何達到最好的融合。如果只有格律而沒有詩,肯定不是好詩;如果沒有一定的規范,詩意也難以依附。

從題材上看,新工業詩存在局限,如果不能從工業中發現一些獨特的精神,不能對工業的負面影響有所警醒,不能消解、淡化這些工業詩與生俱來的局限的話,我們恐怕難以寫出優秀的工業詩。尤其是在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根深蒂固,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情感、精神模子,(13)詩人兼學者葉維廉在比較中外文化、詩歌的時候,經常使用“模子”這一術語,以揭示中外文化、詩歌所體現的不同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表達方式,甚至不同的價值觀念。見蔣登科:《葉維廉詩學術語輯釋》,《詩探索》2003年Z1期。這種模子和工業文明的模子存在很大差異,甚至是沖突的。具有比較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的詩人,很難用傳統的眼光去打量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比如工業。在傳統的農業文明中,雖然農民的勞作也存在一定的模式化,比如耕種、收獲、棲息總是隨著季節變化而重復,但這種重復畢竟是有變化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收獲。因此,中國傳統詩歌的意象主要是天然物象,甚至經過長期的積淀,一些物象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只要一談到春天,就會想起新生、希望;一談到秋天,就會想起收獲、豐滿;一談到月亮,就會和思念、團圓聯系起來。工業生產就不一樣了,幾乎和季節沒有關系,和收獲沒有關系,和生命沒有關系,每個崗位的工人往往長期從事單一、單調的工作,很難從中發現詩意,很難感受生命的舒展。如果以傳統的文化觀念、詩歌觀念、生命觀念來審視工業生產,就會出現明顯的觀念沖突,形成接受障礙。

工業詩發展了那么多年,我們似乎還沒有發現哪一個工業部件、哪一種工業產品在詩歌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就需要詩人探索出特別的表達方式,沖破傳統的文化、詩歌觀念,以優秀的作品來豐富它、完善它。鄭小瓊在《聲音》中寫道:“我看自己正像這些鑄鐵一樣/一小點,一小點的,被打磨,被裁剪,慢慢地/變成一塊無法言語的零件,工具,器械/變成這無聲的,沉默的,黯啞的生活”。冷冰冰的鑄鐵其實已經超越了鑄鐵本身,成了詩人審視人生與現實的對象,只是更有時代感,更有鄭小瓊的生命溫度。

“破”與“立”永遠是一對矛盾,詩歌發展需要“破”,不破則不立;但“立”的難度更大,“立”之后被人接受的難度也很大。所以,呂進才長期呼吁詩歌建設的“立”,他認為:“當下的新詩面臨三個‘立’的使命:在正確處理新詩的個人性和公共性的關系上的詩歌精神重建;在規范和增多詩體上的詩體重建;在現代科技條件下的詩歌傳播方式重建。推進三大重建,新詩才能擺脫危機,重新成為中國文學的王冠?!?14)呂進:《重破輕立,新詩的痼疾》,《中國藝術報》2011年10月26日。呂進談到的三個方面,自然也包括新的意象、新的表達方式的建立。從這些方面看,新工業詩的藝術探索還任重道遠。

六、詩歌的成就始終是以優秀的文本作為支撐的,只有出現了優秀的作品,新工業詩的處境才能得到改善。以傳承農業文明為主的中國詩歌,為適應現代文明的發展,出現過很多新的變化,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詩歌對城市的關注,80年代朦朧詩對人內心世界的關注與反思,90年代以來詩歌對日常性的關注,當下又出現了新工業詩對工業的關注。對這些新現象的關注,體現出詩人對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關注。

人的審美觀念的變化是漸進的,在很多時候,詩歌藝術的進步往往是由少數精英不斷打破成規,促成了詩歌題材、主題、樣式的不斷拓展。而對于讀者,甚至一些研究者,他們不一定一開始就對新現象持肯定態度,有些人甚至對新現象表現出抗拒。因此,對新的詩歌現象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新詩誕生之初,一些固守傳統的人對這種新的詩體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但當新詩藝術探索不斷出現新成果之后,這一形式被逐漸接受,甚而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主流。朦朧詩出現的時候,受到很多形成了模式化觀念的人們的強烈反對,甚至謾罵,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鳴,但是隨著審美觀念的變化,藝術視野的拓展,人們逐漸接受了朦朧詩的探索與超越價值,確認了朦朧詩在新詩史上的地位,使20世紀80年代成為新詩史上最繁榮的詩歌時代。當下正在生長的新工業詩也面臨這樣的處境。李壯說:“疲倦、失語甚至嘔吐,在本質上都是十足肉身化的精神體驗。它們暗示著工業生產在深刻介入個體生活深處時引發的‘排異反應’,也暗示著工業元素在進入詩歌的詞語譜系、審美系統時引發的‘排異反應’。今天,當情感和詞語的‘排異反應’能量被逐漸耗盡(被消化吸收掉),一種新的工業詩歌正在成為可能:工業既不僅僅再單方向指向亢奮宏大的歷史烏托邦激情,亦不再被癥候性的時代創傷體驗所裹挾綁定,而真正成了我們每日經驗細節的組成部分,甚至參與建構了我們對生命的記憶、對存在的感知、對生活的理解?!?15)李壯:《新工業詩歌:時代和歷史的感知》,《詩刊》2020年第1期。這種逐漸獲得的轉型,得益于人們對工業的更全面認識,也得益于詩歌寫作者在工業與詩之間找到了更豐富的嫁接方式,同時引發了對傳統詩歌觀念的反思、調整。

基于此,我們可以預測,讀者、評論界,甚至包括一部分詩人,對新工業詩的評價、接受可能不會像創作者期待的那樣順利,這是任何一種新的詩歌現象出現之時都可能面臨的尷尬。只是在當今的開放時代,在多元文化之中,人們不會像過去那樣劍拔弩張地爭論,而是棄之不顧,甚至不屑一顧。新工業詩的探索者,不能因為遭遇到批評、抵制、不認可,就對自己的嘗試失去信心,也不能因為有人肯定或贊美,就自以為是,沾沾自喜,一定要拿出更多讓人信服的作品,拿出可以接受藝術和時間檢驗的作品,拿出原創的、能夠產生共鳴的作品,通過對現代生活、現代情懷、現代語言等的綜合探索,使新工業詩為更多人所接受。

總之,優秀的新工業詩不應該只是利用了工業的外殼,為了新奇而販賣概念,而應該以工業題材抒寫豐富的人文精神、現代氣度、未來發展,和我們所處的時代、生活、環境、情感等結合起來,多側面地挖掘工業文明給人的生活、生命帶來的全方位的影響?;艨∶髡f:“真正的詩歌,無論其處理的是什么題材和主題,那些能夠一次次打動讀者甚至能夠穿越時代抵達未來的作品,往往讓我們在人類精神共識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上看到人性、命運,以及大時代的斑駁光影、炫目奇觀和復雜內里、真實面貌?!?16)霍俊明:《工人詩歌,在嶄新經驗中淬煉》,霍俊明編:《先鋒:百年工人詩歌》,第5頁,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1。只有胸懷這樣的理念,新工業詩才可能有出路,才可能為讀者所關注,才可能為文學史、詩歌史所接受,才可能在未來回顧這段探索的時候,從中發現值得提煉的詩學精神。

猜你喜歡
工業詩人詩歌
詩歌不除外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工業人
詩歌島·八面來風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詩人與花
“工業4.0”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