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國家—民族意識的升華與隱曲※

2023-12-20 18:20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3年9期
關鍵詞:老舍

李 怡

內容提要:基于滿族在現代民族國家創立之初的復雜命運,滿人老舍的現代國家—民族意識也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形態。一方面,他衷心認同“中華民族”的總體意識,將自己當作與漢文化密不可分的中華民族的一員,在抗戰時代高舉“國家至上”的旗幟;另一方面,他又難掩對本民族近代以來坎坷命運的關切和眷顧。他的國家—民族意識較之于一般的漢族作家多了一份精神深處的隱微和曲折,這對我們重新解讀老舍的相關文學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

老舍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具有與許多現代作家和知識分子不一樣的特點。他與現代主流的知識分子群體有所不同,有著舒乙所謂的“隱性滿族”身份。眾所周知,在現代中國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凸顯的歷史過程中,因為“排滿革命”的出現,滿族人的地位和心態都十分尷尬和復雜,并不能毫無隔閡地融入主流社會思想,滿族人曾經的政權已經被民國推翻,他們的存在更讓人想到孑然孤立的“遺民”,滿族作為族群也一度在歷史的興替中飽受創傷和委屈,這都使得他們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染上了一層斑駁混沌的色彩。但是作為現代社會文化進程積極的參與者,老舍的思想和情感又絕對有別于視“民國乃敵國”的前朝遺民,當然更與東北淪陷時代認賊作父的偽滿洲國作家根本不同,在“中華認同”的鮮明的方向上呈現出一種豐富而復雜的個人特色,是我們剖析現代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的獨特樣本。

總的說來,老舍獨特的族群身份和人生經歷讓他以“旁觀者”的姿態介入了現代文化的進程,其結果就是“五四”給予他的雙重影響:作為獨立思考的思想者的開始以及對“五四”個人主義的某種疏離,這是一種不無矛盾的精神狀態。不過,因為現代中國歷史命運的普遍性氛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與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的這種間隙反倒是推動老舍將自身的族群資源上升為一種廣闊的現代國家—民族認同,從而避免了遺民心態的狹隘和局促。沿著這樣的創作道路,老舍穩健地提升著文學的高度,直至成為抗戰文學運動的中堅。當然,細致觀察,他那微妙的疏離心態依然存在,并在現代中國人的基本敘事中,袒露出了與某些國家—民族宏大主題有所甄別的思想和情感,就是這些微妙的文學意識的發展,最終又使得老舍的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包含著一些自我的裂隙,形成了思想的復雜性。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誕生自近代以后列強環伺、危如累卵的現實。然而,這一“覺悟”的過程同時也是漢族主流知識分子以“排滿革命”為旗幟,抨擊和推翻滿清政府的歷史進程。為了適應世界大勢,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傳統帝制的腐朽被集中到滿族政權這樣一個現實目標上予以精確打擊,從而有效地激活了漢族主流知識分子的新仇舊恨,喚醒了夷夏之辨的傳統情懷。革命人士堅持認為,在滿漢之間,“利害不兩立者也,人我不相容者也”,“滿政府必不能實行立憲也明矣”,所以,“吾漢之切勿為那拉氏之言所愚焉可也”。1宋教仁:《清太后之憲政談》,《醒獅》1905年9月第1期。文中前一個“之”疑為“人”?!爸袊楇y,能立憲者惟我漢人,漢人欲立憲,則必革命。彼滿洲即欲立憲亦非其所能也?!?蟄伸:《論滿洲雖欲立憲而不能》,《民報》1905年11月第1期。連保守陣營中的梁啟超也一度發出過“革命排滿共和之論”3梁啟超:“啟超既日倡革命排滿共和之論,而其師康有為深不謂然,屢責備之,繼以婉勸,兩年間函札數萬言?!眳⒁娏簡⒊肚宕鷮W術概論》,《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九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6829頁。,而在另外一面,滿清統治者亦在排滿革命的風潮中將平“滿漢畛域”的立憲轉化為維護自身特權的手段,滿漢對立日益加劇。至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者重述明末清初的痛史,大量翻刻《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等控訴滿清入關的血腥故事,《猛回頭》《警世鐘》《革命軍》等排滿仇滿的激進之論流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一時間成為激勵民眾的旗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雖然理性的革命者也將滿人政府與一般的滿人區別開來,強調“排滿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若夫列為編氓,相從耕牧,是滿人者,則豈欲倳刃其腹哉”1章太炎:《排滿平議》,《民報》1908年6月第21期。,“所謂民族革命者,本欲復我主權,勿令他人攘奪耳,非欲屠夷滿族,使無孑遺,效昔日揚州十日之為也; 亦非欲奴視滿人不與齊民齒敘也”2章太炎:《致留日滿洲學生書》,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19頁。,“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3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25頁?!贿^,在清政權覆滅期間遭遇了驚嚇恐慌,卻是事實,脫籍改姓,不在少數。許多滿人在民國之后貧困化,更是不爭的事實?!白怨埠秃?,八旗生計,愈形困難,入偏僻之處,老弱乞丐,擁擠滿前無論矣,即通衢大道,鳩形鵠面,追逐車塵者,到處皆是,其中漢人較少,而旗人實占多數,但見八旗籌辦生計處籌邊事務所,招牌高掛,未聞有若何之成績?!?《北京近來之十大發達》(續),《大公報》1913年10月30日。老舍《正紅旗下》描寫晚清以后,“窮旗兵們,雖然好歹地還有點鐵桿莊稼,可是已經覺得脖子上仿佛有根繩子,越勒越緊”5老舍:《正紅旗下》,《老舍全集》第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62頁。。話劇《茶館》中旗人松二爺感嘆:“嗻,誰愿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要咱們旗人呢!想起來呀,大清國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6老舍:《茶館》,《老舍全集》第11卷,第285頁。穆儒丐的長篇小說《北京,1912》對此的刻繪最是全面:旗兵德三“如今只落得拉車了”,因為“有母親,有妻子,孩子都小,不能掙錢。我今年四十多歲,賣苦力氣養活他們”。7穆儒丐:《北京,1912》,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7頁。家中的女兒呢,“自革命以后,北京土著的人民,一天比一天困苦,家里有女兒的,除了學戲便是下窯子,仿佛這兩行倒是一種正常營業了”1穆儒丐:《北京,1912》,第161、59、14、29頁。。連知識分子也如此可悲可憐:“念書的只為依人作嫁,為一個貧字所誤,直不如當姨太太的一雙鞋值得多。文人要打算吐氣,便是??菔癄€,也沒有指望了?!?穆儒丐:《北京,1912》,第161、59、14、29頁。

顯然,這些歷史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滿漢之間的心理隔膜,形成了滿人民國時代在精神和情感深處的某種癥結。不過,不同的環境與不同的經歷也形成了大相徑庭的精神狀態。比如穆儒丐,北京香山健銳營正藍旗宗室旗人家庭出身,少年時食清八旗前鋒餉,可以說完整地接受了滿族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他曾先后在虎神學堂、知方學社、武備學堂及宗室覺羅八旗學堂(后更名經正書院)就讀,既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又接受騎射訓練。1905年他被選拔為官費留學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先后在歷史地理專業、政治經濟學專業留學6年,1911年上半年畢業回國,通過清政府考驗游學畢業生考試,于當年農歷九月被授予法政舉人。但辛亥革命爆發,大清覆滅,他也因此失去入仕的機會,一度到禁衛軍做書記長,不久即辭職回家。穆儒丐真可謂旗人中的精英,如果沒有清王朝的滅亡,他的人生很可能是另外一番輝煌,因此,他的情感長期與旗人的榮光糾纏在一起,始終對新生的民國心懷芥蒂,格格不入,在文學中不斷表現旗人的不幸,以及對新時代新政權的拒斥,不僅是生存現實讓他大失所望,精神價值觀念更是難以接受。就像他筆下的人物一樣,“他視改革人心、增長國民道德,比胡亂革命要緊得多,所以革命軍一起,他就很抱悲觀。他以為今后的政局,不但沒個好結果,人的行為心術,從此更加墮落了,所以他甘心隱居,不問世事”3穆儒丐:《北京,1912》,第161、59、14、29頁。。對民國所崇尚的基本觀念如平等自由、民主政治等也嗤之以鼻:

人是平等的嗎?平等不過是一句啞謎,不知冤死多少人了。智者、黠者、悍者、滑者,都能猜得破,說是假的。不過他們不肯說破,還拿著去冤人。人們一天不明白,還以為平等是真的,便一天一天地受人家的欺弄。他們要做不平等事,必得先說人家不平等,等到他們把人推倒,他們的不平等,比人家還厲害。4穆儒丐:《北京,1912》,第161、59、14、29頁。

民國以來,有好多事,不但去仁義太遠,并且有許多不足掛于齒頰的,自己以為很豪了,殊不知每每為識者齒冷的。1穆儒丐:《北京,1912》,第58、270頁。

中國以前講究賢人政治,現在雖然共和,應當講究庶民政治,卻不想成了滑頭政治、無賴子政治,而白又添了一種有槍階級,滑頭無賴子。有槍階級,都是以發財為能事的,他們為急于發財,什么事都敢做,什么權利都敢貪。2穆儒丐:《北京,1912》,第58、270頁。

不能不說作家在這里所揭露的社會現實具有相當的真實性,但問題是他分明是帶有十分強烈的“現代進程之外”的心態來旁觀這個新生的政權的一切,處處都感到奇形怪狀,時時都升起厭惡唾棄,由此一來,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宏大理想和內含著的真正的問題其實就被他不假思索地排除了,“遺民”穆儒丐多少和那些前清的遺老一般,視民國為敵國,逐漸落入了作繭自縛的偏狹的民族意識之中,難以發現現代中國的新鮮和豐富,錯過現代國家觀念的諸多熏染和激蕩,雖然他始終都沒有否認自己的“中國人”視野,但卻還是在抗戰的淪陷區淪陷了自己的主體性,成為殖民主義者意識形態的應和者與附庸。

老舍,作為滿清旗人的后裔,同樣也承襲了民國以后的“被壓抑”的族群身份,他長時間隱族埋籍,本身就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族群意識,他的創作中也不時流露出對民國事物的抵觸和批判:

你瞧,在大清國的時候,凡事都有個準譜兒;該穿藍布大褂的就得穿藍布大褂,有錢也不行。這個,大概就應叫作專制吧!一到民國來,宅門里可有了自由,只要有錢,你愛穿什么,吃什么,戴什么,都可以,沒人敢管你。所以,為爭自由,得拼命的去摟錢;摟錢也自由,因為民國沒有御史?!匀蝗缃駬уX也比從前自由的多。別的我不敢說,我準知道宅門里的姨太太擦五十塊錢一小盒的香粉,是由什么巴黎來的;巴黎在哪兒?我不知道,反正那里來的粉是很貴。我的鄰居李四,把個胖小子賣了,才得到四十塊錢,足見這香粉貴到什么地步了,一定是又細又香呀,一定!

好了,我不再說這個了;緊自貧嘴惡舌,倒好像我不贊成自由似的,那我哪敢呢!

……剛才我說人家宅門里怎樣自由,怎樣闊氣,誰可也別誤會了人家作老爺的就整天的大把往外扔洋錢,老爺們才不這么傻呢!……人家作老爺的給姨太太買那么貴的粉,正因為人家有地方可以摳出來。你就這么說吧,好比你作了老爺,我就能按著宅門的規矩告訴你許多訣竅:你的電燈,自來水,煤,電話,手紙,車馬,天棚,家具,信封信紙,花草,都不用花錢;最后,你還可以白使喚幾名巡警。這是規矩,你要不明白這個,你簡直不配作老爺。告訴你一句到底的話吧,作老爺的要空著手兒來,滿膛滿餡的去,就好像剛驚蟄后的臭蟲,來的時候是兩張皮,一會兒就變成肚大腰圓,滿兜兒血。這個比喻稍粗一點,意思可是不錯。自由的摟錢,專制的省錢,兩下里一合,你的姨太太就可以擦巴黎的香粉了。這句話也許說得太深奧了一些,隨便吧!你愛懂不懂。1老舍:《我這一輩子》,《老舍全集》第7卷,第533~535頁。

老舍在這里對“自由”俏皮的諷刺的確讓人聯想到穆儒丐小說里對平等、共和等理念的抨擊,看來,滿人與新民國的距離具有普泛性。不過,認真細讀,我們還是不難品出其中的差異來。相對于穆儒丐大義凜然的憤懣,老舍的感受更為曲折和深邃,在我看來,與其說這僅僅是一種修辭的技巧,還不如說是作家對現實的一種更為豐富的感受:大清的專制特權“有譜兒”,堅硬不動,等級分明;民國的享受打破了等級,顯得“沒譜兒”,但這樣的“自由”卻也可能照樣由新的特權來埋單,特權假借自由居然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而自由也還是淪為特權所有。這可不是大清/民國的二元對立,或者是“世風日下、今不如昔”的遺民的感喟,而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新的觀察和發現,是一雙真正底層的眼睛從生存的“根兒”上來照見社會的全貌。較之于穆儒丐式的道德判斷的清晰與單一,老舍的發現是新與舊在當下現實的相互糾纏,“自由的摟錢,專制的省錢,兩下里一合”,這社會的秘密的確相當 “深奧”,不那么單純了。

而這樣的“深奧”所包裹著的人生感受的豐富性正好折射出了老舍作為滿洲旗人的別樣性。

與穆儒丐那樣曾經春風得意的貴族精英有別,老舍本來就生活在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之中。這位下層八旗兵丁家的孩子、“小羊圈胡同”中的貧民,幼年喪父,從小挨餓受窮,早已經沒有了貴族子弟的夢想。他繼承了自己族群的身份記憶,“他覺得他的祖先,主要是指清朝末年的滿族統治者,給中國丟了人,現了眼,很不光彩”1舒乙:《隱式滿族文學》,《我的思念——關于老舍先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頁。,但是卻也減少了貴族子弟眼見大好前程被民國斷送的怨憤?!恫桊^》中常四爺的這番表述既是老舍自我成長的故事,可能也是他自強不息、融入新民國的基本心態:“扶清滅洋,我當了義和團,跟洋人打了幾仗!鬧來鬧去,大清國到底是亡了,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公道話!現在,每天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繞到十點來鐘就賣光。憑力氣掙飯吃,我的身上更有勁了!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預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2老舍:《茶館》,《老舍全集》第11卷,第286頁。對于新時代的新的文化價值觀念,他也自然是浸潤其中,耳濡目染:“‘五四’運動送給了我一雙新眼睛”,“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帝國主義使我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這兩種認識就是我后來寫作的基本思想”。3老舍:《“五四”給了我什么》,《老舍全集》第14卷,第636、637頁。新時代的思想已經成為老舍的一部分。

與滿清遺民嚴重的心理對抗不同,老舍的旗人記憶在很大的程度上和“五四”以后的現代文化觀念相互融合,這推動了他對現代國家的自覺認同,也促使他的民族意識跳出滿人的族群限制,進入到大中華的民族視野之中。在這里,筆者想強調的是,所謂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對老舍來說并不是某種人云亦云的概念,而是他族群傳統與現代關懷的真切的體現,是他用祖先的血脈與生命的體驗所刻寫出來的氣質與性格。

旗人文化的核心是八旗制度。八旗是清代旗人社會生活與軍事組織的基本形式,它起源于最初的集體狩獵活動,幾經改造完善,最終形成了融軍事動員、征伐戰斗和物資分配、生活供給于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鞍似熘贫?,是伴隨著滿洲的崛起而出現的,這種制度曾經打造了一個磅礴向上的民族,推出了一個輝煌的時代,鑄就了雖然屬于封建末世卻空前統一繁榮的大中華?!?關紀新:《旗人老舍的文化解析》,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9年版,第11~12頁。更重要的是,八旗制度的存在實際上是打造了一種以軍事為基礎的生存共同體意識,這綿延在滿人的思維中,構成了他們群體認同的堅實基礎?!叭后w觀念的深層根源在于內化于旗人心中的八旗制度所形成的秩序觀念”,“盡管八旗制度在晚清已經衰落,不過群體意識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民族性格的一個部分,從而作用于其精神生產的方面”。2劉大先:《觀念的潛流——清末民初京旗小說與老舍》,《滿族研究》2009 年第2 期。老舍的父親舒永壽,是正紅旗滿洲下屬的一名“巴牙喇”(護軍),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舒永壽在保衛紫禁城的戰斗中飲彈犧牲,老舍幼年失怙?!拔业男愿?,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3老舍:《我的母親》,《老舍全集》第14卷,第330、329頁。而“母親口中的那些洋兵是比童話中巨口獠牙的惡魔更為兇暴的。況且,童話只是童話,母親講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4老舍:《神拳·后記》,《老舍全集》第11卷,第618~619頁。。這是鮮血凝成的國仇家恨,它無疑就是作家家國情懷的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族作為概念是晚近才得以啟用的5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的著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提出,以后,又有顧頡剛、費孝通等學者在不同時期加以論述,豐富了這一觀念的學理認識。,不過,多民族不斷融合、協同生長的傳統卻早就流淌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漢文化雖然常常是中華文化的主導,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卻不斷接納和融入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即便是蒙元、滿清這樣的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漢文化的主導地位也依然得到了確立。尤其是滿人入關以后,全面接受漢文化已經成為不二之選。對此,“中華民族”這一觀念的提出者梁啟超就曾經準確地指出:“種界者本難定者也,于難定之中而強定之,則對于白棕紅黑諸種,吾輩劃然黃種也。對于苗圖伯特蒙古匈奴滿洲諸種,吾輩龐然漢種也。號稱四萬萬同胞,誰曰不宜?”6梁啟超:《中國史敘論》,《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冊,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67頁?!爸袊N族不一,而其學術思想之源泉,則皆自黃帝子孫”7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冊,第580頁。,梁啟超闡述了中國各個“小民族”之上的“大民族”觀,道出了中國歷史和現實的重要事實。大、小民族主義的提出是以“國家”為基礎的對傳統中國以文化認同為內涵的“夷夏之辨”“天下主義”等思想的揚棄和改造。他以歐洲政治學家伯倫知理(Bluntchli Johann Caspar)的“國家”理論解析中國:“今謂滿洲已盡同化于中國,微特排滿家所不欲道,即吾亦不欲道。然其大端,歷歷之跡,固不可誣矣”,“今關內之滿人,其能通滿文操滿語者,已如鳳毛麟角,他無論矣。故如伯氏之說,雖謂滿人已化成于漢民俗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1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五冊,第1194頁?,F代的“國家”概念成為躍居于“小民族”之上的更大的整合性概念。1906年,梁啟超又撰文提出:“今日欲救中國,惟有昌國家主義,其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皆當詘于國家主義之下?!?梁啟超:《雜答某報》,《新民叢報》第4卷第14號,1906年9月3日。其實,“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本為英文“nationalism”不同的中文譯法,梁啟超強作區分,又自設等差,以“國家主義”作為大民族主義的統合方式,這既著意彰顯了彌合民族間隙的現實目的,又的確道出了中國多民族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一體化事實——平民老舍理所當然以“中國人”自認,而貴族穆儒丐也不曾拒絕中國人的指稱,盡管到偽滿時代可能有點別扭。在老舍那里,近代以降、“五四”以來的國家民族憂患當然也就順理成章地內化為他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隨著現代民族危機的加深,到抗戰時期更演化為一種鮮明的“國家至上”觀念和理直氣壯的中華民族的大情懷。

老舍的創作,在一開始是呼應“五四”新文學主流的“國民性”改造主題,他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主流知識分子在國家憂患時代所設立的文學話題之中,并沒有偏離民國文學的基本方向?!独蠌埖恼軐W》《趙子曰》就是這樣。我們注意到,老舍特別留意的國民性缺失恰恰就是國家觀念的淡薄。他批評“老張的哲學”,因為老張的哲學就是混世的哲學,沒有任何真正的信念,“錢本位而三位一體”?!八淖诮淌侨N:回,耶,佛;職業是三種:兵,學,商”,在老張的世界里,“鄉下人們對于城里掛著‘龍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關心的。對于皇帝,總統,或皇后當權,是不大注意的。城里的人們卻大不同了:他們走在街上,坐在茶肆,睡在家里,自覺的得著什么權柄似的。由學堂出身的人們,坐在公園的竹椅上,拿著報紙,四六句兒的念,更是毫無疑惑的自認為國家的主人翁。責任義務且先不用說,反正國家的主人翁是有發財升官的機會,是有財上加財,官上加官的機會的。誰敢說我想的不對,誰敢說我沒得權柄?嘔!米更貴了,兵更多了,稅更重了,管他作甚。那是鄉下人的事,那是鄉下人的事!……”1老舍:《老張的哲學》,《老舍全集》第1卷,第3、37頁??傊?,無論鄉下還是城里,都沒有絲毫的國家公民的意識,包括責任和義務。

講學英國的經歷更將老舍的國家觀念提升到一個理性的自覺的層面,《二馬》被文學史家認為是老舍民族國家意識誕生的標志,在這里,個人的人生體驗很自然地被置放在中西文明比較的背景之上,而國家就是文明區隔的自然命名?!氨容^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2老舍:《我怎樣寫〈二馬〉》,《老舍全集》第16卷,第172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如此清晰而直接的國家文明的比較可能還是第一次。這位老馬,屬于“中國人的一個代表,只是糊里糊涂有點審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識??上Ю像R只想回國,而不明白國家是什么東西”3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26、530、466、392頁。。小馬則不同,“他是個新青年,新青年最高的目的是為國家社會做點事。這個責任比什么也重要!為老中國喪了命,比為一個美女死了,要高上千萬倍!為愛情犧牲只是在詩料上增加了一朵小花,為國家死是在中國史上加上極光明的一頁”4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26、530、466、392頁。。小馬說出了影響老舍一生的判斷,“只有國家主義能救中國”5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26、530、466、392頁。。當然,這里的國家主義并不是中國青年黨、醒獅社那樣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張,也不是聞一多、大江會的執著的傳統文化追求,而是老舍對國家認同的一種情感表達。

《二馬》對國際關系的強弱態勢頗為敏感,并從中生發出自強不息的意志:“二十世紀的‘人’是與‘國家’相對待的;強國的人是‘人’,弱國的呢?狗!” “中國人!你們該睜開眼看一看了,到了該睜眼的時候了!你們該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時候了!——除非你們愿意永遠當狗!”6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26、530、466、392頁。在從英國歸來途經新加坡創作的《小坡的生日》中,南洋中國人的不屈奮斗再一次成了老舍激情頌揚的對象:“南洋的開發設若沒有中國人行么?中國人能忍受最大的苦處,中國人能抵抗一切疾痛:毒蟒猛虎所盤踞的荒林被中國人鏟平,不毛之地被中國人種滿了菜蔬。中國人不怕死,因為他曉得怎樣應付環境,怎樣活著?!墒悄涎笾詾槟涎?,顯然的大部分是中國人的成績?!?老舍:《我怎樣寫〈小坡的生日〉》,《老舍全集》第16卷,第175、176頁。這些開發南洋的中國人讓老舍看到了“挺腰板”的民族力量。

抗戰爆發極大地激發了老舍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他的一系列作品——小說、話劇、詩歌、散文、文論及通俗文學創作都鮮明地表達了這一思想情感?!端氖劳谩访枥L了家族意識如何服膺于國家利益,他抗戰時期的所有話劇,從合作的《國家至上》《桃李春風》《王老虎》,到獨作的《張自忠》《大地龍蛇》《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殘霧》等,無一例外都始終貫穿了一個“國家至上”的主題。他的大量通俗文學創作,包括大鼓詞《王小趕驢》《張忠定計》《打小日本》,京劇《新刺虎》《忠烈圖》《烈婦殉國》《王家鎮》,及通俗小說《兄妹從軍》等也都是傳統“精忠報國”思想的真誠實踐。更不必說諸多的文論直接為抗戰文藝發聲,闡述文學服從國家民族需要的重要意義:

在沒有認清文藝是民族的呼聲以前,文人只能為自己道出苦情,或進一步而嗟悼——是嗟悼!——國破家亡;把自己放在團體里充一名戰士,去復興民族,維護正義,是萬難作到的?!挥羞@么著,我們才足以自證是時代的兒女,把民族復興作為共同的意志與信仰,把個人的一切都放在團體里去,在全民族抗敵的肉長城前有我們的一座筆陣。這還不該欣喜么?1老舍:《快活的要飛》,《老舍全集》第14卷,第134頁。

今天的一個藝術家必須以他的國民的資格去效勞于國家,否則他既已不算個國民,還說什么藝術不藝術呢?2老舍:《藝術家也要殺上去》,《老舍全集》第17卷,第244頁。

我們愿把心血獻給國家,所以我們愿接受命令,切盼我們能在保衛大武漢的工作中分得我們的責任,共同負起救亡圖存的責任。3老舍:《保衛武漢與文藝工作》,《老舍全集》第17卷,第144、145頁。

設若文藝者,在民族生死關頭,而投筆從閑,鉆入防空洞去,則文運絕,廉恥喪矣。4老舍:《哀莫大于心死》,《老舍全集》第14卷,第308頁。

應該說,“感時憂國”本來就是現代中國文學的基本特質,這些國家民族情懷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現代中國作家的普遍共識。不過,在經過了晚清經濟政治改革的失敗之后,中國知識分子也從“興國”轉換為“立人”,從“國權”的維護轉向“人權”的倡導,也就是“五四”思想啟蒙中對個人權利與自由的強調,這其實又為我們埋下了另外一條思想發展的線索。在整個現代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對國家民族整體利益的維護與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追求往往交錯生長,也不時迸發出矛盾沖突的火花,許多真誠的在啟蒙中救亡的人士,也是小心謹慎地處理著兩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在許多的文學表述中都努力將對國家民族的情懷潛存在理性的深處,與個人命運的關切形成自然的互動。所以,能夠在文學寫作中大聲疾呼,直接表述國家主題,甚至作品標題也公開標示“國家至上”的,就不多見了。老舍的“國家至上”至少有兩重內涵,一是個人對國家整體利益的服從甚至犧牲,就像《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爺所獲得的新的生存經驗:亂世當頭,傳統的“家”已經不可能庇護個人了,只有現代的“國”才可以,或者是錢默吟的覺悟:“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個英雄!”1老舍:《四世同堂》,《老舍全集》第4卷,第41~42頁。二是超越“小民族”狹隘利益之上的大中華的“大民族主義”情懷,在話劇《國家至上》中就是回漢團結,一致抗日的選擇,在詩歌《蒙古青年進行曲》中就是五族一家,共衛中華:“國仇必報,不準敵人侵入漢北,也不準他犯/到海南?。遄逡患?,同苦同甘?!薄敖虚L城南北,都鞏似陰山,/中華民國萬年萬萬年!”2老舍:《蒙古青年進行曲》,《老舍全集》第13卷,第490頁。朱自清先生曾經認為,聞一多是抗戰之前“唯一有意大聲歌詠愛國的詩人”3朱自清:《愛國詩》,《新詩雜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51頁。。在筆者看來,老舍之于中國現代小說的形象也與之十分近似。

不過,老舍也并不是單純的國家觀念的宣傳者,這就像他與“五四”新文化的主流思潮也不無距離一樣?!拔抑皇强匆娏宋逅倪\動,而沒有在這個運動里面。那時候我已做了事,雖然做的是教育界的事,可是到底對于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磻虻?,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明白演戲的。雖然我極同情于學生們的熱烈與活動,可是我不能完全把自己當作個學生,所以我在那個解放與自由的聲浪中,在那嚴重而混亂的場面里,僅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縫子,而沒有真摯的同情。所以在《趙子曰》里面風涼話非常多,而真摯的同情卻很少?!?老舍:《創作經驗談》,《老舍全集》第17卷,第425頁。

總的說來,無論是“五四”時期盛行個人主義還是我們所熟悉的國家—民族的思想表達,老舍都各有迎拒,最終體現為“老舍式”的信念與追求。

老舍說過“‘五四’運動送給了我一雙新眼睛”,然而“五四”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魯迅堅持“任個人而排眾數”2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頁。,周作人則斷言“最需要的愛國心應該是個人主義的而不是國家主義的”3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 集外文 上集1904—1925》,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401頁。。這些對個人主義的充分肯定并沒有成為老舍的思想基礎,所以他的作品始終流露著對個人主義的克服,不僅克服于國家的責任之下,也敗退于人生的磨礪之中,包括對個人命運特別關注的《駱駝祥子》以這樣的陳述令讀者久久地唏噓感嘆:“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4老舍:《駱駝祥子》,《老舍全集》第3卷,第215頁。

老舍并不完全認同這種個人主義的信念,但他執著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也不似其他國家主義流派中人那樣,來自對國際政治經濟狀況的學術觀察,或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研究。出身寒門、跋涉于社會基層的老舍無緣這些精英式的知識探求,對于我們所熟悉的那一套學院文化而言,他的人生經驗,還有他的族群身份都注定了一種“邊緣”化的地位,在一開始是社會角色的無奈的邊緣化,到后來則是精神和心理的自覺的邊緣化。

老舍對國家、民族問題的種種表達,從來都不是書院式的、知識型的,而是質樸的、民間的、情感體驗式的,它不是精英的先知先覺的判斷,而是普通百姓的對生存的感性訴求。老舍創造了一種基于平民立場的對歷史主題的表達方式。

這一平民立場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日常生活”是老舍關切和表現的主體,也就是說,雖然老舍心系國家民族的命運,但文學的著眼點卻還是平民的日常人生。他并不是直接書寫國家興亡、民族沉浮的重大題材,也不對國家民族的發展方向、戰略決策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見和建議,他是從平民百姓的生計與生活現象出發,在人生的細節中品味國家民族問題的沉淀,透視社會歷史的變化之于個人生活的點滴影響。老張“他的宗教是三種:回,耶,佛;職業是三種:兵,學,商”1老舍:《老張的哲學》,《老舍全集》第1卷,第3頁。,但《老張的哲學》并不展現民初的宗教狀況與社會各階層的狀況,只描寫老張如何在這些駁雜的人群和社會關系間攫取利益;《二馬》關乎中英兩國的歷史文化比較,但學者津津樂道的比較文化課題卻不是作者的興趣所在,他眼中的“比較”其實就是二馬父子與溫都母女的交往和對視;《駱駝祥子》涉及革命的沉浮,但重要的不是革命的性質、方向和意義,而是為革命風波所攪動的車夫祥子的日常;《四世同堂》的背景是北平淪陷的重大事變,但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家庭的生計展開。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我們可以從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茅盾的《子夜》、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讀到國家社會的歷史演變,需要確證中國文化的世界價值也可以在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讀到對中國文化的世界價值的確證。

因為著眼于日常,老舍對相關話題的觀察和表達都有一種特殊的時效感與包容性。遵從生活的日常邏輯本身就具有順應時代變遷的趨勢,只有頑固的文化信仰者才會固執地回避時代的發展,所以老舍的日常生活的書寫十分自然地應和了時代發展的節拍;因為日常的煙火會削弱各種矛盾的尖銳程度,老舍當然有自己的是非,但看慣了世間風云的老百姓也不會刻意去強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因此他的平民故事的批評也滿含溫和,并非劍拔弩張的抨擊和斗爭。這是老舍文學平民精神的顯著特征。

從榮耀的八旗子弟淪為普通的北平市民,這是現代國家與民族歷史轉變的結果,在這樣一種國家—民族框架中生存的平民本身就體驗著社會歷史的變動性。所以,作為平民世界的表現者,老舍自然就不等同于中國古代作家對百姓生活的擷取,“五四”的這雙新眼睛讓他描繪出了人生的新景觀:宋元至明清的中國文學的中國市民階層盡管也彰顯著形形色色的世俗情態,甚至包括縱浪聲色、偷雞摸狗、愛財如命、賣官鬻爵的各種非道德表現,但那大多數都還是被視為“因果報應”的案例,是重溫“警世恒言”之理由。而像杜少卿(《儒林外史》)這類的理想人物又都是視功名富貴如浮云的超脫之士,超脫得已經出離了質樸的平民階層。在老舍作品中,一些市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新的卻又是從屬于平民人生邏輯的變化——他們開始重視自己的人格的尊嚴、自我的價值,大膽追求個人的幸福與理想。如《趙子曰》中的李景純,《二馬》中的馬威、李子榮,《黑白李》中的白李,《貓城記》中的大鷹,《四世同堂》中的錢默吟、祁瑞全,《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尤大興,《月牙兒》中的“新爸”,《鼓書藝人》中的秀蓮,《方珍珠》中的方珍珠,等等,他們一般地位不高,從出生到后來所擔當的社會角色來看都可以被劃入“市民”類(盡管其中一些人知書識禮,但畢竟與那些整日埋頭于書山文海的知識分子不同),但都比較看重個人的意義和價值,有比較強的自我意識,也都執著于各自的人生追求——不管這追求是什么?!抖R》中的李子榮是學生,但是卻與五四文學中那些活在青春夢想中的學生截然不同,更像一位有見識的社會青年,或者說新一代的市民,他對愛情、婚姻、金錢、商業的現實主義態度給人印象深刻。雖然李子榮的政治理想并不如“赤黨分子”李景純、投入民族革命戰爭的祁瑞全那樣的光彩照人,在人生選擇上也顯得相當實際,不如那些現代知識青年更富有幻想和朝氣,但是,從那一番對“金錢”的長篇大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建立在實用主義基礎上的人生觀是他長期體驗、深入思考、自由選擇的結果,并且這一人生選擇又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么偏狹市儈,它也有自身遼遠的構想,僅就這一點也足以使李子榮超越了傳統市民階層的生活態度,在思想上呈現了屬于這個階層的歷史超越:

我告訴你,老馬,我就佩服外國人一樣:他們會掙錢!你看伊太太那個家伙,她也掙三四百一年。你看瑪力,小布人似的,她也會賣帽子。你看亞歷山大那個野調無腔,他也會給電影廠寫布景。你看博物院的林肯,一個小詩人,他也會翻譯中國詩賣錢。我有一天問他,中國詩一定是有價值,不然你為什么翻譯呢?你猜,他說什么?“中國東西現在時興,翻點中國詩好賣錢!”他們的掙錢能力真是大,真厲害。有了這種能力,然后他們的美術,音樂,文學,才會發達,因為這些東西是精神上的奢侈品,沒錢不能做出來。你看西門爵士那一屋子古玩,值多少錢!他說啦,他死的時候,把那些東西都送給倫敦博物院。中國人可有把一屋子古玩送給博物院的?連窩窩頭還吃不上,還買古玩,笑話!有了錢才會寬宏大量,有了錢才敢提倡美術,和慈善事業。錢不是壞東西,假如人們把錢用到高尚的事業上去。我希望成個財主,拿出多少萬來,辦圖書館,辦好報紙,辦博物院,辦美術館,辦新戲園,多了!多了!好事情多了!1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96、383~384頁。

這一段自述真是十分的精彩,它的核心是金錢。從錢中看世界,從周遭的人們里也到處見錢!這是一個精通世事的現代市民,他如此的現實、功利,對這個世界的運轉法則了如指掌。然而,他卻不是《初刻拍案驚奇》中的衛朝奉,《二刻拍案驚奇》中的毛烈、陳祈,貪婪成性,謀害他人,連親人好友也不放過,不是《綴耕錄》中“作偽欺生”的杭州人,不是《初刻拍案驚奇》中官商勾結、買官行賄的郭七郎,當然更不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孫富、李甲,以及明清小說中那些林林總總為富不仁、欲壑難填的奸商惡霸。作為現代國家進程中的新興市民,李子榮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他對生存原則的了悟、對利益的看重公開而直接,但是這些現實的追逐卻并不狹隘和猥瑣,同樣包含著一種社會文化的理想,或者說是對國家民族有所助益的愿望。

老舍不僅為我們呈現了現代國家中平民理想的新質,也能夠葆有平民世界中的那一份深厚的寬容和溫情,對這里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西方與東方的種種矛盾、間隙保持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沒有夸大它們彼此的對立和斗爭?!囤w子曰》中的主人公趙子曰膚淺、庸俗、不學無術,套用淺薄的新思潮為自己的享樂主義服務,是老舍譏諷的對象,即便是這樣的人物,也在李景純的“讀書報國”的真誠下,終獲感化?!抖R》一開篇是勞資矛盾,群眾游行,老舍的感受是:這些沖突“把天下所有的壞事全加在資本家的身上,連昨兒晚上沒睡好覺,也是資本家鬧的”。另外一方呢,“把天下所有的罪惡都撂在工人的肩膀上,連今天早晨下雨,和早飯的時候煮了一個臭雞蛋,全是工人搗亂的結果”2老舍:《二馬》,《老舍全集》第1卷,第596、383~384頁。。也就是說,老舍對是非的判斷已經超越了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在小說中,代際分歧、華洋差異、民族矛盾,都被寬厚視之、溫和待之,沒有卑躬屈膝,也沒有尖酸刻薄,更沒有我們所熟悉的種種民粹的狹隘。短篇小說《黑白李》,一“黑”一“白”的兩兄弟性格迥異,“黑李要是古人,白李是現代的”3老舍:《黑白李》,《老舍全集》第7卷,第100頁。,但作家卻沒有作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道德選擇,而是各有張揚,兼容并包。

在筆者看來,在本質上,這依然體現了平民日常的生活態度,因為,人類社會雖然存在一系列不易調和的矛盾和對立,但認真核查,它們其實并不是貫通于人生的各個領域,真正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主要還是在政治、軍事的重大事件上,或者某些關乎政治意識形態的思想交鋒的特殊時刻,回到日常生活場景,人與人的分歧固然存在,但分割邊界卻常常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生活世界的觀念本身就不那么僵硬刻板,而生活選擇中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流變不居,在這個時候,能夠報以一種寬容的、溫和的態度,不是怯弱,不是放棄是非和原則,恰恰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對世界——我們的國家與民族的“可能性”的預留。眾所周知,由于五四新文學運動發動之初承受了太重的歷史壓力,在努力爭取現實話語權的過程中,我們的文學曾經表達過較多的峻急和剛猛,容易給人留下較多的二元斗爭的痕跡,老舍式平民文學的出現正好是對這一文學現象的有益的補充和調整,或者也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我的救正。在過去,我們有時還停留在慣性的斗爭思維當中,視老舍式的溫厚為“歷史的局限”,其實,越是到了和平時代的今天,我們越能從老舍的平和中讀出一種文化心態的廣闊和寬大,讀出中國現代國家發展與民族精神成長的多種未來。

抗日烽火中,老舍高擎“國家至上”大旗,誓言不惜投江明志1蕭伯青:《老舍在北碚》,《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2期。,《四世同堂》是一部北平老百姓的抗戰巨著,小說最后的圖景是,抗戰勝利了,瑞宣以身體擋住了那些試圖圍攻日本平民的街坊四鄰。這種發自內心的人性友善也是老舍本人的寫照。這個情節出現在《四世同堂》馬小彌回譯的哈考特公司編輯的英文版中,而當年老舍與美國朋友艾達·普羅斯特(Ida Pruitt,又譯浦愛德)合作翻譯的完整原稿,則一直保存在哈佛大學施萊辛格圖書館中。2017年,趙武平根據原稿補譯的《四世同堂》由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雖然英文稿的“回譯”肯定與原作有所差異,但是在總體構思、主要思想傾向等方面還是具有極高的反映度,可以成為我們一窺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據。完整版的《四世同堂》以錢先生在報紙上刊登的“悔過書”作結,全文長達5000字,是一篇入情入理、蕩氣回腸,又充滿“老舍特征”的檄文。

之所以以“檄文”稱之,乃是在一部長篇小說中,竟然出現了如此嚴肅、激昂而且大篇幅的說理論述,本身也具有完全的獨立性,實在少見,不僅在老舍文學常見的“京白聊天”體式中頗為特別,就是放在整個中國現代小說的歷史上也十分罕見,值得我們冠以特殊的概念。筆者覺得,這種思想的激情陳述充分體現了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在抗戰時期老舍文學中的激蕩升華,即便是如此平和的平民作家,也有忍不住跳出身邊瑣事直奔時代主題的沖動:

在戰前,沒有原因,我甚至連蚊子都不傷。你們逼迫我起來抵抗。你們殺害我的家人,毀滅我的家。我會為自己的抵抗后悔?小蟲被逼急了,不會回過頭來咬人?出于這個原因,說真的,我是有點要感激你們。你們的虐待,讓我的人生有了成就。我不是輕看我戰前的生活。說實話,作詩,畫畫,種花,很難說是可恥的。但是,受到你們的虐待,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變得更深刻,更豐富。我受到的最殘酷的折磨,讓我下決心起來抵抗——打破你們的皮骨。我開始理解受到的最大折磨,我忍受苦痛,想到我也會得到抵抗的快樂。疼痛是鉆心的,但是快樂也必須盡情喊出來。感謝你們,給了我這個機會。發動戰爭的人,把虐待用作毀滅的手段,可是他們不知道,虐待也會引起決一死戰。假若虐待和抵抗的決心僵持著,就不容易看出來,誰會取勝。感謝你們,給了我作一個完美的人的機會,教我能有斗爭到死的機會。

我也想感謝我這一輩人,和我的這個時代。假若你們五十年前發動侵略戰爭,而我也早五十年出生,我也許,在我的家被毀滅后,只會想到自殺,而不是抵抗。你們的侵略基于五十年前的思想,你們沒有認識到,就算你們的思想停止了,可是中國人卻仍在摸索著前進。你們的武器比中國人先進五十年,但是中國人的思想,卻比你們先進五十年。這是你們看不到的。假若不是這樣,就說我自己吧,我就不會想到我的國家,我的同胞,而只會想用我的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我被迫思索的時候,我不能不把五十年來,為我所準備的思想找出來。因此,我想到比個人報仇雪恨更大的事情,我就心平氣和的,愉快的,去參加抗戰。1老舍著,趙武平譯補:《四世同堂》,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1068~1069頁。

這兩大段陳述是詩,也是自述狀,詩飽蘸了生命的激情,而自述狀則是自我思想的駁詰,在這種熱力四射的詩劇一般的獨白中,老舍對一個個體的家國情懷作了自我超越式的論述,它讓我們看到,一位普通民眾的國家觀念如何可以被充分地激發,而民族整體的意識又如何充溢、擴大一個一個弱小者的靈魂。

當然,雖然是嚴肅的民族論戰,老舍借助錢先生所闡述的道理既有大氣磅礴的哲理沖擊,又有娓娓道來、入情入理的勸誡,在樸實平和中盡顯老北京市民的雍容氣概,從而與純粹知識人的論斷有別:

你們說,你們的國土小,人口多,所以必須侵略中國。讓我們反過來想一想。中國難道不是從來就人口過多嗎?中國種的糧食,自己的人吃還不夠。加上日本人,就夠吃了?小孩子都能看出來,這個想法多么愚蠢。

假若你們把用于制造戰爭物資,飛機,和戰艦的心智和人力,拿來用于研究和嘗試同中國人變成朋友,用于同中國人協力同心合作的學問上面,我想,我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還可以成為世界上所有民族學習的好榜樣。要考慮怎樣以這種精神來相互幫助,而不是用武力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得告訴你們,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際上說,我都不懂政治,經濟,和諸如此類的事。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在監牢里和在小廟里的時候思索的。你們也許笑話我,說我的思索和老婦人的沒有什么差別??墒俏也荒?,因為你們笑話我,就壓制自己,不寫下這些想法。就算我的想法不實際,請不要忘記,據說人性的,也是最高貴的東西,通常被看作是不實際的。我認為,只要我們兩國人民互相幫助,互相尊敬,就沒什么問題不能解決。你們是人類,我們也是人類。我們有相同的問題和困難,假若能坐下來,誠懇的,討論我們的問題,就肯定能想出解決它們的正確的辦法。要不然,我怕,世界上就不可能有和平。1老舍著,趙武平譯補:《四世同堂》,第1071~1072頁。

這又是一段市民風格的坦誠交流,前述的詩性的升華和這里的平實相互交融,就是老舍國家—民族意識的主要特點,就是“老舍式”的精神風范。

猜你喜歡
老舍
老舍的舊體詩
北平的秋
跟隨老舍尋“京味兒”
解人之難的老舍
印象·老舍紀念館
濟南的冬天
周恩來與老舍肝膽相照的友誼
“對話”小伙伴老舍
老舍的求婚
丹柿小院憶老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