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地域特色,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構建對外話語和敘事體系的地方實踐探析

2023-12-22 09:50
視聽界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

夏 濤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此新時代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成為當下迫切待解的新課題。

一、新機遇,新主業

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首先是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我國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與之伴隨的是,大國間戰略博弈加劇,海外民眾關注中國卻長期被片面信息蒙蔽,“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3]。國際傳播能力與新時代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明顯不匹配,亟待全面提升。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之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需要多元主體參與。我國近年在地方上舉行多場國際交流活動,如在天津舉辦“世界智能大會”、在大連舉辦“夏季達沃斯論壇”、在臺州舉辦“和合文化全球論壇”,將在成都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杭州舉辦“亞運會”。豐富多彩的地方敘事,作為宏大國家敘事的多維補充,讓中國形象更立體豐盈。

國家多項政策也為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賦能?!稄V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和支持中央和地方媒體、視聽機構與境外媒體開展深度合作;構建中央與地方媒體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國際傳播格局。2022 年7 月,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27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完善投入機制、創新金融服務、落實稅收政策、提升便利化水平等七方面28 項具體舉措。

其次,是地方主流媒體守正創新、轉型升級的需要。經過近十年發展,我國形成中央、省、市、縣四級新型主流融媒體傳播體系,地方融媒在內容生產、平臺建設、機制創新、區域協同等方面不斷進步,媒介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增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48 字”職責使命中“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為地方融媒發展指明了國際化方向。

2023 年2-5 月,泉州海絲國際傳播中心、大灣區(南沙)國際傳播中心、湖南省湖湘文化譯介與國際傳播中心、廣東省中山市海外傳播中心、海南自貿港(陵水)國際傳播中心、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國際傳播中心、長江(武漢)國際傳播中心等相繼掛牌成立。積極參與國際傳播,成為地方融媒新主業之一。從近三年《對外傳播》雜志等評選的年度“對外傳播十大案例”來看,地方外宣成績亮眼,江西景德鎮陶瓷、甘肅敦煌莫高窟、四川成都三星堆等地域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標識,成為海外民眾感知中國、了解地方媒體當下發展水平的具象化載體。

再次,是順應網絡傳播規律,多節點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需要。2023 年全球社交媒體平臺用戶預計將超48 億,占世界總人口一半以上。信息傳播進入數智時代,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趨勢明顯?!皞鳌辈⒉灰馕吨斑_”,網絡主權成為大國競爭新賽道,網絡輿情爭奪成為國際斗爭新焦點。我國提出“網絡空間全球治理”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凝聚國際共識、增進相互依賴,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方面“國家隊”是主力,“地方隊”也大有可為。協同聯動、矩陣化傳播,為打破某些西方國家的渠道壟斷、信息封鎖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新案例,新突破

近年來,我國國際傳播體系不斷完善、傳播能力不斷增強,其中,地方主流媒體順應時代之變、國家之需、自身所能,扛起參與對外宣傳“中國式現代化”新使命,探索出新經驗,成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新實踐中的顯著亮點。

以“地方題材”構建對外話語和敘事體系的故事內容。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4]。地方主流媒體不僅講故事,還要在故事中說清楚: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很多當代現實題材成功破圈“出?!?,以實踐成效對外證實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價值。

圍繞脫貧攻堅這一題材,地方主流媒體制作播出了專報、短視頻、影視、紀錄片等多樣態融媒體產品。其中,福建廣電局申報立項的電視劇《山海情》講述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西海固百姓搬遷脫貧的故事,以普通人物命運故事折射時代巨變,寧夏衛視將這部劇以阿拉伯語言譯配并推動在阿拉伯地區播出。這部劇還被譯制成英語、印尼語、俄語、西語、葡語等多個版本,在全球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平臺上播出,引發收視熱潮。劇中農技專家凌一農及其現實原型林占熺,在非洲某國被視為菌草技術的代言人。這個發生在中國西北的脫貧故事,讓海外觀眾感動和折服。

以“鄉土人文”豐富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修辭調性。對于新時代政治話語的國際傳播,首先必須精準,且能適配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多重解讀。地方主流媒體發揮其“接地氣”稟賦特點,把國家理念和地方表達巧妙結合,以鄉土人文色彩增加中國話語的吸引力感染力,實現外宣修辭調性上的突破。例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本是一句眾人熟悉的北京俚語,被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提及,舉重若輕地闡明“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的理念[5]。地方主流媒體應學習借鑒這樣高超的語言技巧。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達,必須“把我們想講的和外國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中國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6]。江蘇廣電總臺制作的大型理論解讀節目《中國智慧中國行》,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代表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等十個古語切入,追本溯源、借古開今,不僅體現中國人的社會觀道德觀,還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吨袊腔壑袊小窂牟邉澲?,就明確其兼顧內外宣屬性,邀請海外知華友華專家學者參與制作,邀請來自法國、意大利、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0 多個國家青年代表參與探訪,運用富有江蘇特色的文藝手法增強表現力,增加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說服力。

以“國家本位”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立場邏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利益,是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的重要任務。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邏輯起點,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各地抓住輿情引導窗口期,理性面對認知分歧,不膽怯不回避,主動突破“他塑”藩籬,自主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北京“新發地突發聚集性疫情”國際傳播案例、武漢南京等地積極為外媒報道提供服務引導的做法、江蘇廣西等地主流媒體通過中外合拍紀錄片并海外播出的方式,理直氣壯地講述我國防疫理念、抗疫故事,扭轉了國際負面輿情。地方主流媒體在經歷幾次國際輿情處置歷練后,引導國際輿論的業務能力也得以不斷提升。

以“跨越地緣”擴展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載體渠道。地緣政治已不再是國際傳播中唯一主導因素?;诒憬莼W絡設施的“網緣”、基于志趣情感交流的“趣緣”正成為人際連接的新紐帶。網絡視聽、網絡游戲、網絡文學對“Z 世代”影響巨大,如米哈游的游戲《原神》、網文及視聽IP《瑯琊榜》等,也是我國對外傳播的世界級優質資源。西安通過“秦兵馬俑數字教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美國中小學課堂,其創新創意令人耳目一新。湖南衛視和芒果TV 國際APP 并駕齊驅向海外推廣優質視聽內容,因其導向正確且青春活潑的特質,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影響力。不僅“送”出去,而且還能“賣”出去。2022 年我國網絡視聽內容出口總額同比翻了一番[7]。借助市場和網絡之力,地方主流媒體跨越地緣,在海外拓展載體渠道,中華文明在全球特別是東南亞、非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感召力不斷提高。

以“央地協同”賦能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運行機制。地方主流媒體明確其定位目標方向,和中央主流媒體、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在信息、業務、渠道上密切配合,“一地一策”精準傳達,體現出我國制度和組織上的強大優勢。江蘇廣電總臺聯合拉薩融媒、中新社西藏分社,在“十四五”江蘇援藏資金支持下,制作中英文雙語字幕的非遺類紀錄片《發現拉薩》,除在央視紀錄頻道、央視頻、江蘇衛視頻道、江蘇國際頻道等10 多個主流平臺播出外,還參與國家廣電總局兩輪海外展映,在尼泊爾國家電視臺等境外渠道播出,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非遺文化保護的現實成就,整個協同過程非常順暢。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云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亞洲象群北移”“蝴蝶大爆發”這兩個國際傳播案例,從生態環境角度切入故事講述,提出了人類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反思性話題,不僅國家、地方有關部門及媒體緊密高效協同,還和西方主流媒體實現了少有的良性互動。全球社交媒體平臺點擊量超110 億次,有關視聽內容被譽為“最好的國家形象宣傳片”。這些地方外宣成果的背后,是國家扶持優質內容“走出去”的大布局,如國家廣電總局自2019 年起推廣的“視聽中國”播映活動,包括絲綢之路視聽工程、“中國聯合展臺”線上平臺、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外電視(網絡視聽)合拍”項目等[8],為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提供了廣闊舞臺。

三、新挑戰,新愿景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國際傳播中“西強東弱” 格局仍在,國際話語權爭奪更加激烈。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下的網絡輿情更趨復雜,負面信息的傳播容易形成“滾雪球”效應[9]。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始終面臨人才資金不足、內容產品不夠豐富、對海外情況缺乏深入了解等短板。為了高質量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中可側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統籌體制內外各種資源中發現新動能。2023 年適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正是地方外宣大好時機。地方主流媒體可加強和中央對接,落實好國家政策和戰略布局,將我國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充分轉化為國際傳播效能。同時,對接好市場、智庫、社會組織、民間達人等各方資源,發揮地方主流媒體MCN 機構打造正能量網紅甚至“洋網紅”功能,讓民眾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日常圖景的敘事主體,推出更多“李子柒”“滇西小哥”“阿木爺爺”。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更注重發揮非官方載體渠道的作用,并逐步把內宣和外宣有機融合起來,尊重傳播規律,實現功能上的互促相哺。

二是在“話語與敘事體系”要素重構中演練新技巧。平衡好傳統人文題材與當代現實題材、正面宣傳與多側面呈現、中國道理與“全人類共同價值”比重關系,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地方主流媒體還應策劃創作傳播更多有分量的精品內容,“他者”視角值得借用。2023 年,美劇《西游記ABC》、Netflix 版動畫電影《美猴王》陸續推出,加上之前1998 年和2020 年迪士尼接連推出動畫版和真人版電影《花木蘭》,西方世界對中華傳統故事的興趣熱情可見一斑。其實,當代中國故事也不遜色。再進一步想,如能用我們的視角來講述外國經典故事,融入中華文化的理解,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或許不僅更自立自信,而且更包容開放。

三是在打造“數實融合”新場景中開拓新空間。Web3.0 成為下一代“網緣政治”競爭的戰略高地,其理念與實踐深刻改寫對外傳播的游戲規則與權力格局[10]。在地方外宣的認知爭奪中,數據和算法驅動智能化的內容生成分發推送,也將催生共情共識的新模態。我國在5G 技術上具有優勢,地方主流媒體可加強技術和創意的嫁接研發,探索運用虛擬現實、人機交互、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技術,適時逐步地推進建設“元宇宙里的中國”。以沉浸式感知為最大亮點,營造互動新場域,這將是更高維度的軟實力競爭。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 地方特色內容+ 新技術應用,將成為地方主流媒體參與對外傳播不斷升級的巨大新空間。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