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模式探索

2023-12-25 11:44瞿孜諾費智濤郭小東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規劃

王 威, 瞿孜諾, 費智濤, 郭小東,薛 飛

(北京工業大學 a.城市建設學部;b.抗震減災研究所,北京 100124)

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代中國的發展也迫切渴求卓越的專業人才。目前,高校教學重知識灌輸,輕學科德育和工程思維的培養,導致思政教育缺乏系統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诖?,所有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同目標前行,從而形成政治理論課程為主體、通識課和專業課作兩翼[2]的協同現象,以達到全面的育人目的[3]。此外,普遍的“思政課堂化”現象,隱性弱化了思政教育原初設計的效果,加劇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風險,導致其在生活與工作中崗位倦怠、失德的可能性。因此,以城鄉規劃專業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為例,深入剖析可融合的思政元素,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設計與展開模式,使“課程育人”真正得以落實。

一、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教學開展課程思政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是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的學科基礎必修課,旨在為本專業的學生提供城鄉防災規劃及其密切相關的知識,包括基礎知識和綜合防災規劃技術等方面內容。然而,理工科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專業領域,也可應用于人文社科問題,理工科課堂應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方法,包括為人處世的能力[4]。因此,本課程需在傳統授課內容基礎上,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出發點,深入挖掘有關城市防災減災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現有防災減災知識傳授過程中。

(一) 城市防災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切實可行

歷經苦難的中國人民逐漸凝聚起危難關頭化險為夷的中國精神,在2008 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樹地震等危難面前展現出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抗震救災精神,在2020年長江流域抗洪斗爭中凝聚了“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抗洪精神,2020 年以來暴發的新冠疫情也體現出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與此同時,大災大難面前也涌現了無數值得傳頌的英雄事跡。以此為例,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中可挖掘防災減災精神、抗洪抗疫精神、國家情懷、以人為本等思政知識的傳授內容,達到知識體系中思政元素層層滲透、逐步遞進的目的。傳授思路明確、教育內容豐富,城市防災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切實可行。

(二) 城市防災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十分必要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提出統籌發展與安全,要以人民為中心,增加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城市安全與綜合防災行業任重道遠,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時,不僅要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術,還要提升責任心和使命感。此外,我國城市化已達到64.72%,防災減災工作一旦疏忽,必將造成現階段難以接受的后果。防災減災從業人員必須擁有顧全大局且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因此,實現本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使專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必要的。

二、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思政要素融入內容

思政教學需要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做到與時俱進,促進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合理優化。針對課程知識體系特點,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 基于課內知識相關內容的顯性思政教育

1. 我國災害防治歷程與經驗

作為城市安全主導方向的專業課程,結合專業知識傳授我國災害防治歷程與經驗是新時代背景下課程展開的基本要求,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現其詳細內容[5],激發課下的求學興趣。這一顯性思政要素的融入以講授引導為主,可在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章節中引入2017 年度防震減災聯席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面向新時代的防災減災方針與理念[6],或者單獨開展相關課堂拓展內容,學習防災減災救災經驗,領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實踐智慧[7]。

2. 有關災害管理的政治理論知識

通過有關防災減災的政治理論知識傳授引導,使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背后的理論指引,同樣,這一要素的融入是在課程設計中實現的,例如,講解自然災害“防”與“治”的辯證法,學習“防”與“治”的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自然管理論災害觀、災害發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統一、災害風險累積的量變質變、防災規劃配置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關系等。

(二) 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隱性思政教育

1. 學習我國抗災精神,宣揚安全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指出,國家的防災、減災和救災能力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與穩定[8]。災難面前,及時化解險情,形成了“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共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等中國特色救災策略[8]。授課過程中,結合與自然災害斗爭的過程,重點強調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震抗災精神,向學生展現中華民族無所畏懼、敢于抗爭、患難與共的英雄氣魄。同樣,在相關風險評估章節可向學生灌輸“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的觀念,在課程中結合“卡特里娜事件”等因救災意識缺失導致大量傷亡的負面案例,傳遞安全理念,教導學生防微杜漸,做好防御避險減災工作,與安全并肩同行。

2.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和諧共生

城鄉防災減災規劃關系到國土的開發與利用,如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發展的主旋律,各項工作都應將保護生態環境、順應自然走勢作為基本要求。課程大綱中包含著大量思政切入點,例如,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地質災害以及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等內容均與生態建設息息相關,城市抗震防災專題研究過程中少不了對地震環境的綜合評價和城市土地利用的評價,特定的城市防災規劃也需要地質地貌等重要的環境勘查資料,從而進行用地適宜分析,城市基礎設施的給排水網抗震防災同樣要重視排水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城市避難場所的選址更要考慮地質環境對避難安全的影響,這方面思政元素的融入,除了在知識點中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著重強調,還可選擇反面案例,介紹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公害類人為災害的嚴重性和止損困難性。教導學生順勢而為,與自然共生發展。

3.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民族情懷

我國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在歷次特大災害中不斷優化災害防治思路與策略,也表現出了高效的決策力和行動力,取得了無數救援勝利[8]。這一思政要素的課程融入至關重要。例如,在課程緒論中介紹防災規劃的范疇與定位時,講解“切實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疫理念,理解以人為本的永恒話題。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通過視聽感染方式介紹感人救災實例,播放汶川地震視頻短片、“最美逆行者”影視視頻等,展現“人民生命至上”的永恒宗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懷,在專業課中宣揚中華民族團結、勤奮、自律、守紀的傳統美德。

4.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行為指引

在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理工課程應注重意識形態和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不僅要培養渴求探索、具有創造力的科技人才,更要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求真務實的學術研究態度和勇于拼搏的創新意識。助力城市防災職業道德的行為落實,主要目的是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城鄉規劃師在提升城市綜合防災能力中應承擔的責任,培養職業道德,增強使命感。對此思政內容的融入較為靈活,以潛在思想傳授與感染為主,例如,在城市防洪規劃章節中,通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洪精神的引入,展現中華民族面對挑戰勇往直前、力挽狂瀾的英雄氣概,從而指引學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吃苦、堅守信念。結合城市綜合防災規劃標準的內容講授和撰寫過程的介紹,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生活中要腳踏實地、誠實守信,通過步步實踐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習慣。

三、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思政教育建設途徑

(一) 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思政改革實踐思路

1. 創新教學形式,讓學生真正受益于課程思政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拘泥于知識講授,無法達到課程思政的預期目標,專業課思政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整體上的“直接灌輸”而采取“滴灌”的方式因材施教[9],通過課堂互動、答辯、師生交流、觀看前沿學術報告、實踐技術討論等途徑展開。線下教學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為目的,增加師生互動的課堂形式,線上可搭建多元化教育平臺,增加虛擬教室的情景教學模式,運用思政內容構建新的命題,開展個人或集體研究成果匯報等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2. 逐步提高教師思政教育素質與能力

如今的高校課堂上,教師更傾向于把課堂還給學生,單元化進行學術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以身作則,時刻以高標準嚴格要求,使學生耳濡目染。采取集體教學的研究討論方式,交流思政課程的講授技巧,課后可與思政教師交流與探討如何更生動地講授思政內容。

3. 學習資源獲取途徑的拓展

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課程開展也需要師生之間探索與時俱進、更加前沿的技術方法[10]。傳統的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觸發力不足,課堂上采用互聯網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將生動直觀的圖紙生成過程演示引入課堂,在課堂上進行基本的數據分析教學,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城鄉防災減災工作過程,在學好這門課程的同時,緊跟行業前沿和發展方向。

(二) 持續創新和發展思政融入形式

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不僅應注重理論知識教學,更要對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與技巧進行考慮,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城市安全與綜合防災工作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主動性。對兩類思政要素,提出以講授引導法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務驅動法為輔的融入模式(圖1),三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成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切入。

圖1 思政要素的融入形式

1. 課堂講授法為主導的思政融入方式

將黨中央最新的防災減災政策方針、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內化到防災減災課程知識體系里。例如,綜合防災規劃章節,從內容層面,在以因地制宜、平災結合為基本要求的城市綜合防災規劃內容講授過程中,引出我國防災減災方針、生態建設理念以及總體國家安全觀,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對生態環境高度重視的設計習慣,在防災規劃工作中提升安全防范意識。

2. 正反面案例法是實現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徑

結合專業認知與理論知識的學習去思考和討論熱點問題,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基因式”融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1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引入與課程知識相關的新聞事例、人物采訪等思政教育案例。正面案例按照思政要素切入點不同分為兩種:一是在課程中引入的相關工程案例,例如,抗震防災規劃章節借助某市的防災減災規劃編制內容,強調生態環境質量在前期條件分析方面占據的重要地位,通過生態文明理念的植入,提高學生對生態問題的重視程度;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我國抗災救災的紅色視聽案例,更為直觀地宣揚抗震救災精神等感化類思政要素,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達到深入人心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樣,反面案例的恰當應用能更好發揮必要的警醒作用,例如工程類負面新聞的介紹,從而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予以重視。

3. 任務驅動法是衡量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任務驅動才能激發動手實踐的能力,課程的避難場所設計環節可以使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點,有效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將思政元素滲透到完成作品的實踐過程中,如獨自克服挑戰的能力培養、發現并分析問題的主動性、團隊協作意識和學生間互相溝通合作的能力等,促進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任務過程中固化正確的三觀,實現素質教育,形成良性循環狀態。

(三) 按知識章節建立思政改革整體框架

城市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切入點,在教材和指導用書的編制或選用、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編制教學計劃、課堂授課過程、實驗培訓、課后作業等教學過程中,都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基因式”融入[12],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教學體系。梳理知識體系,每一章都有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切入點,表1 列舉了部分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知識單元的思政元素對標設計內容,包括知識章節、課程設計、可融入的思政要素、思政融入形式和思政元素對標切入點。其中,“知識章節”是課堂基本知識模塊,是城市防災減災規劃課程的知識組合單元;“課程設計”為每章節的課程占比和課堂形式;“可融入的思政要素”是思政視角下,各章節單元應完成的德育目標;“思政融入形式”為采取有針對性的融入方式;“思政元素對標切入點”是將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體系的細化坐標。

表1 課程設計部分內容

四、結語

在新工科和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面對新時代新挑戰,城鄉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課程在教學模式的設計上,不僅要傳授專業內容相關思政理論知識,更要注重體系教學,采用講授引導法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務驅動法為輔的思政融入模式,在課程教學中以適當的形式切入愛國主義、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抗震精神、防洪精神、安全理念、工匠精神、生態理念、使命感和科學家精神等相關思政元素。同時順應新時代科技發展的契機,注重教學形式的創新,以多種方式在專業課程中自然展開思政教育,通過資源途徑的拓展和教師思政教育素質及能力的提高,不斷優化教學效果,潛移默化地培養專業知識掌握牢固,又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和創新才干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培育未來發展潛力。

猜你喜歡
防災減災規劃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防火防災”大作戰
規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十三五規劃發布
多管齊下落實規劃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農業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迎接“十三五”規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