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BE理念的學科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研究
——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

2023-12-25 11:44高士凱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培養目標思政學科

魯 正, 高士凱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一、思政評價體系現狀觀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绷暯娇倳浽谌珖咝K枷胝喂ぷ鲿h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強調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共進,將黨的領導貫穿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土木工程作為一門工科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傳統的教學方式普遍基于自然認知,教學過程突出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及應用。因此,土木工程專業由于學科知識與思政理念的差異性,往往存在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不同頻、不共振的現象。傳統土木工程學科普遍按照課程導向的正向設計原則進行教學,如圖1(a)所示。在這種教學體系下,課程思政建設只是將思政元素簡單地羅列,將立德樹人和學科育人口號化、標簽化,由于無法從思政教育的深層次需求出發,自然無法把握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的內在聯系,進而無法形成針對課程思政成果的教學評價體系,使課程思政建設流于形式,造成學生思政層面知行脫節的現象,無法達成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

圖1 課程設計原則

“成果導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學理念遵循反向設計原則,即教學的出發點不是教師教什么,而是學生學什么,如圖1(b)所示。反向設計從需求出發,依次確定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以及教學評價體系,最大限度保證教育目標和教育結果的一致性。因此,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優勢在于能準確根據需求細化培養目標,形成明確、可衡量的評價指標,進而構建可持續改進的教學成果評價體系。

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國后[1],OBE 理念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大量圍繞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工作得到開展[2-5]。以此為契機,將OBE 理念引入工程學科層面的思政教育改革,考慮學科子課程間的思政教育協同作用,構建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成果導向”理念的土木工程學科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建設,旨在解決傳統理工學科中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脫節、流于形式且成果模糊、難以衡量的問題。根據土木工程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確學科思政的具體培養需求,確定學生思政素養的畢業要求,進一步達到思政畢業要求全覆蓋的培養目標。通過形成成果明確、量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構建完整閉環的學科思政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提升學科思政質量建設的長效性和精準性,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

二、學科思政評價體系理論構建

(一) 學科思政評價體系構建邏輯線

OBE 理念的教育觀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分析學生所需來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以此持續深挖學生內在潛能,從多角度出發,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在土木工程學科思政建設的背景下,明確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這一成果為導向,確定土木工程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層次需求,通過深挖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能與之有機結合的學科思政指標點。依據學科思政指標點,將學科思政培養目標分解為明確、可衡量的教學成果評價指標點,輔以考慮教學過程評估的成果達成分析方法和持續改進的反饋機制,建立學科思政質量評價的閉環體系。學科思政評價體系建設邏輯線如圖2所示。

圖2 學科思政評價體系建設邏輯線

(二) 學科思政評價體系建設理論基礎

1. 以成果為導向的思政教育需求

建立基于OBE的土木學科思政教育評價體系,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并分解指標點,發掘學科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思政教育大綱,以此支撐培養目標的形成,并為可衡量的教學成果評價體系提供指標依據。

2. 學科與課程的關系

發掘學科思政元素首先必須明確根本教育任務為“立德樹人”,需要歷史地看待問題,更要加強價值引領與方法創新。同時,學科思政教育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學科子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不能追求全方位、全元素,各門課程要保證思政元素是課程內涵的本質體現,根據課程內容與特點有機、隱性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各課程間的思政教育相融共進,形成協同效應。

3. 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確定

從教材、教師、教學3個層面出發,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以提高課程教材及課件質量為基本條件,以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核心力量,以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為重要抓手,圍繞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目標開展教學團隊、教學組織、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教材及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4. 過程評估與評價指標點并重的達成分析

課程思想政治內容學習情況一般難以利用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因此,應采用答辯或撰寫研究報告等更為合理的考核形式,在考查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思政內容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同時,可以結合學生課堂互動表現,包括案例分析、情景學習、問題學習、出勤和作業完成情況,對學生思政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定。

5.“跟蹤—反饋—改進”思政教育持續改進路徑

思政教育持續改進的目的是建立合理的監控機制,以保證評價體系的實用性和發展性,滿足現代學生教育成長的需要。為達成持續性改進學科思政建設目標,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至關重要。根據教師自評、督導評價和學生評教定期進行思政教育質量的評價。建立跟蹤反饋機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手段,綜合歷屆學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對思政培養目標是否達成進行定期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用于學科思政教學的持續改進。通過這種動態評價機制,構建學科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的完整閉環。

三、學科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建設實踐

(一) 以成果為導向的學科思政目標確定

與專業教育以成果為導向的培養目標設定相似[6],以成果為導向所制定的學科思政培養目標,應在傳統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根據黨和國家、社會、行業對于學生畢業后的要求,確定思想政治品質層面的培養目標,并以此明確畢業要求的具體內容。學科思政畢業要求反映學生從該專業畢業所應具備的思想品質、價值取向、職業道德等綜合能力,可反映學生今后的綜合發展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理念。

在基于工程認證理念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建設基礎框架上(圖3),進一步明確了學科在思政教育層面的需求,即面向未來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據需求,明確了五點學科思政畢業要求,形成了學科思政畢業要求對于通用標準畢業要求[7]的覆蓋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覆蓋

圖3 土木工程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根據表1,土木工程學科思政畢業要求能完全覆蓋通用標準畢業要求的人格標準相關內容。并且,通用標準每項畢業要求都有思政標準兩條以上對應的專業培養標準,即從程度上看,專業培養標準描述的學生能力和素養不低于通用標準中人格標準部分的基本要求。

(二) 基于課程分類的典型課程思政改革

從課程思政元素發掘方式和課程思政融入方法即課程思政教育改革開展方式兩個角度,將土木工程學科專業課程分成專業知識課程、工程素養類課程、實踐類課程3類,如圖4所示。

圖4 土木工程學科專業課程分類

根據課程思政改革分類,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進行了一系列典型課程教學改革實踐[6-11],總結歸納出一般性課程思政元素發掘方式,以及相應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方法。

專業知識課程以結構力學、鋼結構基本原理、混凝土基本原理為例,注重知識育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并培養辯證唯物的系統分析思想。

結構力學課程內容覆蓋面廣,理論性強,知識結構緊湊,邏輯性強,是專業知識課程思政改革中的難點,因此以結構力學為例具體說明。結構力學著名專家龍馭球先生以“花落夢深處,道藏技里邊”[12]指出結構力學學習技巧的多樣性。因而,考慮到該課程與哲學方法論具有的緊密聯系,在具體的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應發揮這一優勢,著重培養學生辯證統一的唯物主義系統分析思想。例如,在講述基本概念和方法后,啟發學生思考能量法與虛功法之間“殊途同歸、實質相通”的關系,“平衡”與“幾何”之間的“互借、互伴”關系,讓學生理解如何用“辯證統一”的哲學思維思考力學問題[13]。又如,將復雜結構抽象簡化為桿件組合,建立合理的計算模型是結構力學的首要任務,從這個角度出發,在專業知識講授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分清主次,略去細枝末節,培養學生去繁取簡,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思維能力。

工程素養課程以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案例分析、建筑工程法規講解為例,在學生心中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民族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實踐類課程以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創新能力拓展項目為例,注重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以及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實干創新的精神,指導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倫理、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履行土木工程師的責任,并理解持續、主動學習的必要性。

依據課程分類所得到的一般性課程思政元素發掘方式,旨在總結不同類型課程的特征性思政元素發掘方法,指導各課程“挖好各自一段渠”;而對于土木工程學科共性思政元素,如,鋼結構基本原理課程涉及的用鋼政策變化,應結合我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滲透愛國情懷和擔當意識等思政元素,這與混凝土基本原理等課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存在重疊,從學科思政層面上,各課程如何分配共性思政元素的評價權重,是學科思政評價體系將解決的問題。

2.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發展

在發掘各類型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后,為將其深入、有機地融入課程中應發展與課程思政教育相適應的課程教學方法,構建科學化、規范化的“專業知識+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專業知識課程強調專業基本概念、理論傳授,不僅要讓學生建立相關概念,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比較、研究等高階能力。例如,在專業英語課程中,從研究生的學術英語學習需求及學習興趣出發,形成結合認知論和歸因論的配套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計形成“讀寫譯聽說”培養模式[14],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修養。

考慮到自然、人文學科性質的差異,教材在自然地理部分應加強對“地理過程”的探究,在人文地理部分應加強對“相互作用”的探究。此外,建議教材在設計探究活動時,將“人地關系”這條主線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以具有相似性的混凝土基本原理和鋼結構基本原理兩門課程為例,在專業知識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合理運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利用案例教學,引入上海中心大廈工程案例,培養文化自信和愛國熱情,引入因輕視構造要求而引起的各類工程事故案例,起到警示作用,使學生意識到提升職業素養和責任擔當的重要性;利用實踐教學,通過基本原理課程配套的實驗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實踐、多角度思考、創造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利用啟發式教學,通過介紹鋼結構、混凝土等領域的前沿內容,引領學生敢于創新,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欲。

工程素養類課程通過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專注度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10]。

課堂教學雖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忽略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依托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類課程,將課程思政建設理念輻射至實踐教學基地,在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等環節有效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如,通過參觀土木領域標志性工程,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在生產實踐中學習土建工程質量法律、管理知識,培育學生法治理念,教育學生在工程實踐中嚴守法律底線。

(三) 多課程間的思政教育協同效應

為達成土木學科各課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內容,對于思政教育需求形成全覆蓋的目標,同時保證各課程思政元素生動有效地融入專業教育,在發掘一般課程思政元素的基礎上,結合以成果為導向的思政畢業要求,考慮課程之間的協同關系,形成學科思政指標點覆蓋思政畢業要求、思政元素支撐學科思政指標點的對應關系,如表2 所示,以此達成土木學科內部子課程間同向同行的學科思政建設目標。

表2 畢業要求指標點支撐矩陣

(四) 教學成果評價方法

OBE 理念下學科課程的教育評價方式應摒棄傳統評價體系重形式輕實質的模式,動態提升自身的長效性和精準度?;贠BE 理念形成適于課程形式的多元量化評價標準,并在不同階段對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果進行定量分析與測評,通過教學反饋持續改進學科思政建設,這是學科思政教育建設的關鍵閉合環節。

1. 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并重的多元考核形式

課程思政教育成果難以僅通過期末卷面考試來實現,因此,思政教育成果達成分析,既需要讓教與學的評價從關注結果向關注過程轉變,也需要根據基于成果導向的學科思政教學需求提出學科思政評價指標點,進行完備、明確的評估分析。在實踐層面,由學業負責人及教師代表組成的評價工作組對課程思政教育達成度評價依據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即首先由工作組對課程教學過程中所涉及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作業、報告、考核等教學記錄進行檢查,特別是對思政教育內容開展過程性評估。評價課程思政培養內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合課程思政教育指標點的要求;評價課程考核形式和考核方式是否合理,例如,除期終考試外,是否采用作業、提問、討論、小論文等形式考核學生是否獲取思政教育要求指標點的對應素養;評價課程考核結果的判定是否嚴格等。

2. 教學效果達成情況定量計算方法

課程評價的目的是證明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后,工程素養和思政素養有所提高。為此,在課程考核中,需要對過程性考核和試卷進行合理性分析,分析試卷能否覆蓋課程內容,能否支撐課程目標的達成(表3)。如果學生考試及格,則證明掌握了相應的課程內容,達到課程目標,滿足相應畢業要求。為全面評價學生通過課程獲得的專業能力,采用形成性評價方法,將學生的平時表現納入課程評價結果,即學生在平時作業、課程論文、課程討論中體現的思政素養,通過思政育人效果達成情況予以反映。同時,分析課程思政育人評價的最終結果并發現問題,促進下一輪教學的持續改進。

表3 思政育人效果達成情況定量計算方法

以同濟大學開展的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思政改革為例[15],該課程成績由過程考核(50%)、考勤(10%)和考試成績(40%)構成。過程考核部分,依據案例分析、情景學習和問題學習中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表達能力、法治思維等綜合表現,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在教師評分、匯報展示、學生互評環節均引入30%權重的課程思政點考察評價。在教學反饋中得到了學生肯定的評價:“考慮思想政治角度的過程性考核,能讓我們更注重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從更多的角度看待國家的發展需求?!?/p>

根據思政育人效果達成情況定量計算方法,可得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思政教育評價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建設工程法規思政教育達成情況

(五) 基于思政評價體系的持續改進機制

學科思政教育達成情況評價不局限于課程完成后的評估,而是與子課程教學過程同步開展。根據教學效果反饋機制,形成學科內子課程思政教育整體達成情況評價。依據這兩個層面的量化結果,共同評估教學思政教育成果的達成情況和學科思政教育設計的合理性,持續改進教學工作。

1. 子課程思政教學持續改進

在單一課程思政教育設計層面,學科思政點E4(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達成度較低,達成度在0.6以下的學生占25.6%,其他指標點以及綜合評價均在80%以上,說明課程思政教育效果較好,但應加強對學科思政點E4的重視。根據該結果,在下一輪教學周期中采用相應的改進措施,在建設工程其他相關法規及糾紛處理章節引入案例講解環節,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兩山”理念及生態文明新思想新戰略,在下一輪教學中各項學科思政指標點達成度高于80%。

2. 課程間思政協同作用持續改進

在學科思政建設完善程度層面,依托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機制,評價學科思政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需綜合考慮學校發展對辦學定位的調整、行業發展趨勢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和支撐條件。思政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與周期性修訂工作由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組織實施,與專業工程認證同步,每4年開展一次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和修訂,即對學科思政指標點支撐矩陣進行合理性評價,給出培養目標是否合理的結論及修改建議。同時,對學科思政培養目標與學校辦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及其期望的吻合度進行調研與評價。

(六) 教學改革實施效果

經過思政教學改革的課程,在教學反饋中的評價穩步提升,這表明,一方面基于OBE 理念的學科思政教育評價機制,促進完善土木工程學科內各門課程思政建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做到全課程全過程育人,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學科內子課程教學思政達成情況的定量評價,了解每門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并制定相應的改進完善方法及建設目標。同時,利用學科思政建設完善程度分析方法,研究學科整體課程思政元素分配權重的合理性,在后續教育中重點關注達成度較低的學科思政指標點,持續改進。

四、結語

通過對土木工程專業基于OBE 理念的學科思政教育評價機制的探索,在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分類、發掘典型課程思政要素的基礎上,總結土木學科一般性課程思政元素發掘方式及相應的思政教學方法,提出過程考核與評價指標點并重的學科思政達成情況分析方法,建立學科思政教育質量評價的閉環體系,并依托同濟大學工程教育認證體系,根據機制運行情況進行了實例分析,實現了對思政教學質量評估的發展性跟蹤評價,依靠“跟蹤—反饋—改進”機制,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學科思政評價體系,為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猜你喜歡
培養目標思政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論博物館學教育的名實關系與培養目標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我國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偏失與矯正探析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