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視域下語言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

2023-12-25 08:40高亞楠劉宏飛
教育研討 2023年4期
關鍵詞:三全育人立德樹人教學模式

高亞楠 劉宏飛

摘 要|本文嘗試探究語言學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有效教學模式,以求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以中國優秀文化為立足點,把思政教育、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有機融合在一起,增強學生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關鍵詞|立德樹人;民族自信;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結合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三全育人”的重要教育思想,提出高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以知促行,以行踐知。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實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教師,應注重科技媒介與學科的融合,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教學維度,將優秀的線上資源引入到課堂,提升教學內容前沿性與時代性,教學方法的先進性與互動性。

近年來,學者已對高?!叭恕钡纳罨窂胶瓦\作機制、實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內涵和實施路徑進行了探究。如單珣和賈寒(2023)提出“三全育人”視角下構立主題型區塊化、專業型項目化、自主型全程化和環境型全員化的實踐育人機制。馮剛(2023)提出“三全育人”的深化路徑,即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多方主體互動中推進具體實踐和加強完善體制建設。祝智庭和胡姣(2021)指出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借助技術手段旨在以全場景融合的方式促進教學與服務向個性、精準、智能化轉型,對教育和學習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田愛麗和侯春笑(2022)提出推進融合教育發展路徑創造的舉措。

在新時期,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面臨著挑戰,教師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態等方面進行變革。而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針對研究生語言類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具體教學內容和實施方案的探究還不是很充分。鑒于此,本文嘗試探究語言學專業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傳授理論知識基礎上以中國優秀文化為立足點培養學生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感。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同時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彰顯思政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把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2 “三全育人”視域下混合式教學內容

2.1 語言學課程線上資源的挖掘

線上的語言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大學慕課、Pilipili兩大平臺匯集了北大、南大等語言學頂級高校的精品課程。二是學術大牛的前沿講座、語言學學術會議均在線上進行,且免費對語言學教師和學生開放。三是學校圖書館提供了SSCI、A&HCI、CSSCI語言學核心論文數據庫和盈科電子文獻平臺,國內外文獻均可免費獲取。四是實驗分析軟件和語料庫助力語言學量化研究,如CITESPACE文獻分析、PRAAT語音分析、SPSS社會科學數據分析軟件、北京大學CCL和北京語言大學BCC等語料庫。

2.2 語言課程思政內容的挖掘

一是解密古代詩歌魅力背后的動因。以學生熟知的《詩經》和唐詩名篇為切入點,引入上古、中古時期古代聲母、韻母和聲調的語音理論。同時注重講練的結合,給出其他詩歌名篇,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探究古代詩歌聲韻美的表現和背后的原因。如在講授中古韻母的時候,可將《靜夜思》作為導引,通過該詩講解“韻”(韻腹、韻尾和聲調一致)的概念,再剖析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表現和原因,即該詩是首句入韻,偶句押韻的押韻方式,三句韻腳“光[guang55]”“霜[shuang55]”“鄉[xiang55]”的韻腹、韻尾和聲調相同使其韻律優美。

二是老一輩語音學者研究理念和治學態度。不僅要講授語音學者的理論觀點,還要將其研究理念和治學態度融合進來。使枯燥的理論故事化、情節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悟老一輩學者的人生價值觀和研究精神。如王力先生是我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傳統的“小學”和現代語言科學相結合,指出中國語言學有著重視實踐、重視材料和觀點相結合、善于吸收外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應當加以繼承并發揚光大,同時應該積極研究、吸收外國新的、先進的語言學理論方法,聯系漢語的實際,以發展中國語言學。他還注重創新與求實相結合。在古韻研究上,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說,“古韻十一類二十九(或三十)部系統”的學說。這不僅正確揭示了漢語的重要特點,而且是中國語言學家首次真正擺脫西洋語法的束縛,歷史地、求實地研究漢語自身特點而取得的重大成果。

三是基于古音理論的家鄉方音調查分析。古代語音雖然遠離生活,但在現代漢語,特別是粵方言和吳方言中卻仍有較多的保留。因此本課程廣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根據他們所掌握的語言情況、所具備的語言知識儲備和學業上的需求創設探究項目,將古代語音與學生家鄉方言語音相聯系,指導學生運用現代語音方法和技術處理家鄉語音。如可讓學生依托PRAAT軟件對家鄉方言的聲調進行實驗數據量化分析,基于中古韻母理論進行對家鄉方言韻母特點和動因的分析等。

四是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下的最新學術成果研討。將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發表在《中國語文》《方言》《古漢語研究》等語言學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拿到課堂中與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研讀。閱讀匯報中不是簡單內容的陳述,而是用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眼光看問題。即從文章中學到了哪些,又發現了哪些疏漏?該觀點是基于哪些前人的觀點提出的,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哪些創新,其觀點又得到了哪些語言事實證據的支持?

3 三全育人視域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3.1 古代詩詞導入+語音原理解析+詩詞實例操練

針對“中國文化+古代詩歌魅力背后的動因探究”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本課程采用“古代詩詞導入+語音原理解析+詩詞實例操練”的講練結合方式。傳統的音韻學課程主要以教師的語音原理講授為主,教學內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本課程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古代語音知識結合,一方面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另一方面通過古代詩詞聲韻的分析,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領悟中國古人的智慧和漢語語言的魅力。

3.2 課前精品慕課+課中理論觀點產生歷程考析+課后文獻拓展閱讀

針對“三觀培育:老一輩語音學者研究理念和治學態度”的課程思政內容,采用“課前精品慕課+課中理論觀點產生歷程考析+課后文獻拓展閱讀”的線上線下結合與方式進行。將武漢大學萬獻初、北京大學李小凡等老師的慕課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自主學習,課中結合學者的治學經歷和探究過程與學生共同探究該理論觀點提出的歷史過程。將理論知識的價值維度納入學生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中,引導學生通過該過程感受厚德載物的人格魅力,去體悟以天下為己任、家國情懷和孜孜以求、不恥下問的個體修身的自覺追求。

3.3 家鄉方言調查+數據分析實操及釋疑+課程論文撰寫

針對“愛家鄉、重實踐:基于古音理論的家鄉方音調查分析”的課程思政內容,采用“調查+計算機處理+課程論文”的量化實驗形式進行。具體包括以下五個環節:第一步是中古時期語音基礎,所用到的語音知識包括中古36字母,206韻,平上去入4聲。第二步是依托線上慕課資源,走進北京大學李小凡老師的《漢語方言學》,學習方音調查的基本方法。第三步是學生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漢語方言調查字表》手冊對家鄉方言展開調查。中國的語言資源十分豐富,全國大致可劃分為十大方言區,每個方言區又分為不同的片和小片,每個區和片在語音上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學生通過該活動能夠切實體驗中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激發對家鄉的熱愛。同時,學生的動手實踐應用能力也會大幅提高。第四步是學生自行安裝漢化版的語音處理軟件PRAAT,通過貝先明的《實驗語音學的基本原理與PRAAT軟件操作》自主學習PRAAT軟件操作,學會計算聲調、聲母和韻母的實驗數據。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原理解讀和PRAAT實操,分組練習,老師答疑。第五步是學生將家鄉方言調查分析撰寫成論文作為本課程的考核任務,教師給出修改意見。

3.4 課前前沿文獻推送+課中學生PPT閱讀匯報+師生互動討論

針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下的最新學術成果研討”的課程思政內容,采用“課前前沿文獻推送+課中學生PPT閱讀匯報+師生討論”的互動方式進行。首先,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選定最新文獻,讓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接著,通過學生講解加深理解,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最后,師生就該文章思路、觀點、方法和語言表述等方面開展互動研討。

4 結語

本研究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將中國優秀文化與語言學知識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感。本課程以漢語語言學中的古代語音為研究對象,將語言視為文化的一部分,力圖在講授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同時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彰顯思政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把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認識我國各民族語言文化的特點,切實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豐富多彩。培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文化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展現民族自信心。

二是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使得教學內容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教學方法體現先進性與互動性。一方面我們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教學時空,使學生在課前、課上和課后,不管身處何地都能進行語言學的學習,另一方面將優秀的線上資源,如國內外前沿講座、最新發表的論著和學術大家的慕課引入課堂。

三是建立以思辨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用古音理論分析當代方音”的教學新模式。古代語音知識遠離當下的社會生活,古代也沒有拼音來進行記錄。本研究秉承著繼承與創新的理念,將古代語音知識與學生所熟知的家鄉方言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來和學生一起探究漢語語音的產生與發展,用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考察古音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遺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單珣,賈寒.“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4):81-83.

[2]馮剛.新時代高?!叭恕钡睦碚撎N含與深化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1):1-8.

[3]田愛麗,侯春笑.線上線下融合教育(OMO)發展的突破路徑研究:基于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2(1):73-78,85.

[4]祝智庭,胡姣.教育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與戰略場景[J].中國教育學刊,2021(5):45-52.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Linguistics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Gao Yanan Liu Hongfei

1. College of Literatur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for linguistics majors,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Based on China’s excellen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ability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ogether, increasing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ivate virtue and cultivate talents; National confidence; Teaching model; 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猜你喜歡
三全育人立德樹人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探析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