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與策略

2023-12-25 03:18王淏仝余欣欣
教育研討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族認同中小學教育少數民族

王淏仝 余欣欣

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當前民族工作的重要議題,其研究范圍也逐漸從高校教育拓展到中小學教育,民族地區中小學是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將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將各族學生結合為學習小組、組織學生體驗各民族的傳統習俗以及建立網絡平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將共同體意識融入校園,使學生深入了解實踐共同體意識。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促進學生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從而實現學生的知行合一,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中小學教育;民族認同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團結至關重要。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這一命題,此后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必須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國當下民族工作的主線,深入推進各民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認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地區,加強和改善民族工作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緊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不斷推動少數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兒女這一共有身份的內心認同,把鑄牢民族地區學生的共同體意識、培育其中華民族認同感作為重中之重。樹立起民族地區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化教育理念,既有助于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重要思想,也是推動不同地區和學校鑄牢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有效化和系統化的重要途徑[3]。我國是多民族緊密聯系的大家庭,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元一體、求同存異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中華燦爛文化。

2 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2.1 民族地區中小學是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25億,占總人口的8.89%。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這些地方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和政策的扶持,位于邊疆的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迅速。但有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向境外流失的現象依然存在[4],部分地區還存在一些錯誤思想,這些思想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因此,在民族地區學校開展共同體意識教育尤為重要,民族地區中小學是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內地學校相比,民族地區學校的民族成分更加復雜、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少數民族師生占比較高。通過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來培育中華民族共生共存、共建共享、交往交融意識是民族團結進步、學校安定團結、社會和諧友好的需要。在民族地區實施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夠更深入地推動民族團結。

2.2 中小學階段是個體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小學階段是個體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學生開始在學校系統地學習知識,構建自己的認知,其社會性也迅速發展,有了固定的交友圈。學校會從三個方面影響學生的國家觀:首先是教師方面,中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的態度逐漸從崇拜轉變為辯證地評價,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知,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傳遞共同體意識,在親密的師生互動中自覺踐行共同體意識;其次是同學和朋友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學和朋友的評價對于中小學生愈加重要。與身邊親密的同齡人相處也會影響學生的民族觀,與不同民族的朋友和同學交往能有效減少民族偏見和民族刻板印象;最后是校園輿論方面,中小學階段,學生中通常存在潛在的思想潮流和行為準則,學生會潛移默化地認同這種“共同的思想”并使自己的行為與其一致,這是從眾的一種表現。學校應通過廣播平臺和宣傳手冊引導正確的校園輿論??偟膩碚f,中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較高,教師可以通過言傳身教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國家觀;中小學生處于友誼敏感階段,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是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的重要條件;由于中小學生心智不夠成熟,易受校園輿論的影響,學??赏ㄟ^政策宣傳來培養學生的共同體意識。

2.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指導思想的核心內容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總結并提出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確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這一指示說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的一件大事,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新時代學校教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學校教育[5]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指出:“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敝挥许槕獣r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包h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6]。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7],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進一步改善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認同的重視。

3 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路徑

3.1 開展一類課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課程體系

學校是傳遞、接收和內化知識的主陣地,學校課程是系統培養學生的活動。民族地區中小學應在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在中小學段開設共同體意識的公共課程,將共同體意識與學校課程體系深度融合,將民族觀教育的具體內容添加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在課堂上引導中小學生了解、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內容。構建由思想政治教育課、文化課、實踐活動課“三合一”的課程體系[8],通過思政課學習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容、通過文化課思考共同體意識的深刻意義、通過實踐活動課體驗共同體意識的行為反饋。打牢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培育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觀念、鑄牢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構建,將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覆蓋全體師生和課程體系。

3.2 設置一類小組:將各民族學生結合為學習互助小組

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較高,將各民族的學生結合為學習小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間的良好互動。學習互助小組在文化課上共同完成任務,在實踐課上共同體驗活動。促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建立和諧友善的民族關系,這有助于學生建立共有的價值觀和民族觀。首先,不同民族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傳播,對于形成共有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成立學習互助小組來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其次,小組活動能夠促進各族學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和語言交流,拉近彼此的親密距離[9],促進在校園中建立和諧友善的民族關系。最后,在小組結合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觀念,不要害怕民族文化的沖突和碰撞,而是要通過合作的方式來理解和認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3.3 體驗一項活動:組織學生體驗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文化

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與眾不同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文化,如壯族的三月三歌會(祭龍節)、傣族的潑水節、回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學??山M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體驗各種少數民族節日活動,并安排不同民族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民族文化,帶領學生了解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感受豐富的民族文化的魅力[10],使學生對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產生興趣,營造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深入師生心中,這種“身臨其境”的實踐活動會使學生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內涵產生親密感,有助于不同民族的學生將其相異的文化習俗融入各民族集體所共有的中華民族文化中,以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進而提高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學??梢悦吭略O置一個民族主題,在月末組織學生體驗各民族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內容包括舞蹈、歌曲、手工、服飾等,使體驗活動成為學生們了解中華各民族文化、感受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種有效途徑。

3.4 建立一種平臺:利用網絡平臺促進師生和學生之間的民族文化交流

學校也要建立合適的媒介平臺來促進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可以通過電子設備獲取大量知識,進行溝通交流和互動學習,這種信息傳遞方式也深受中小學生的歡迎。正確利用新媒體手段促進文化交流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共同體意識的積極性。學校應建立一個網絡平臺以促進各民族學生的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該網絡平臺上應建立民族文化科普、民族知識競賽、民族思想實時互動與交流三大模塊。首先,在民族文化科普模塊,可利用文字或短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將學生共同體驗不同民族傳統節日和習俗文化活動的經歷記錄下來上傳到科普區,使學生在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文化時更有參與感;其次,在民族知識競賽模塊,學??梢跃幹坪瓦x取一些民族知識問題,每周發布一個小競賽讓學生踴躍參與,設置不同的獎項,對獲得名次的同學給予獎勵;最后,在民族思想實時互動與交流模塊,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分享自己對于各民族的看法和了解,并積極與其他同學互動。同時,在該模塊建立一個“你問我答角”,教師和學生都可參與提問和答復,這樣在課下也能促進師生和學生間的交流。通過網絡平臺來連接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師生,能夠更有力地推動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 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分析

4.1 認知策略:將“五個認同”融入課程,培育和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保?1]“五個認同”是國家協調統一、民族穩定團結、社會友善和諧的思想基礎,也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源泉。通過不斷增強各民族群眾的“五個認同”,能夠有效促進各民族同舟共濟、友好相處、協調發展,從而在更深的層面上鞏固和發展團結友善的大好局面。首先,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要將愛國主義融入課程,通過培育學生團結奮斗、和諧統一的民族精神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將民族史融入課程,通過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以樹立起各族始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統一的信念;最后,將中華文化、黨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融入課程,通過民族自信、深化對黨的認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針和政策來培育和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感。

4.2 情感策略:通過強化歷史記憶和文化自信激發愛國情感

“現代社會催生了民族國家的形成,民族國家作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必須要靠分享以及承擔共同的情感積淀和文化共識來支撐”[12]。人類的族群認同常借由共同的族源記憶來產生一體情感,所以我們要通過強化歷史記憶來激發愛國情感[13]。歷史是共同體意識生成的載體,民族文化認同是共同體意識形成的粘合劑,愛國情感是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歷史記憶能夠激發共同體成員的愛國情感:“中國人”是一個在歷史上延續與變遷的人類生態系統,民族歷史能夠激發和強化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同胞情感。文化影響個體的認知和行為,通過強化各民族成員的文化自信來激發愛國情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各族人民把自己劃歸到中華民族這一群體中,有共同的歸屬感,這就使整個民族擰成了一股繩。愛國情感是凝聚各民族成員的情感紐帶,同時也是各民族成員相互認同的思想基礎[14]。

4.3 行為策略:鼓勵學生嵌入式交往,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通過安排各族學生混班混宿來鼓勵學生嵌入式交往,促進各族學生間的交流交融,進一步培養學生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行為是鑄牢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策略。首先,推動各民族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友好相處是培育共同體意識的前提和基礎[15]。由于民族地區中小學生受到民族家庭教育和自身民族特質的影響,彼此在行為習慣、生活觀念上存在特殊性和差異性,需要在日常交往中保持友好態度,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這樣才能實現和睦相處;其次,強化各民族中小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交流互動是鑄牢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需要,由于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各不相同,可以提倡各民族學生相互學習彼此的語言,尊重彼此的思想文化差異,通過友好的交流互動,能夠了解差異并尊重差異,拉近身心距離,加深各民族中小學生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最后,在日常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會達到一種高度統一的穩定狀態,實現知行合一,在心理上產生中華民族認同感從而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凝聚起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N].人民日報,2021-10-02(1).

[2]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30(1).

[3]李寅,李翠,牛銳,等.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教育體系[N].中國民族報,2022-02-15(5).

[4]李懷宇.云南邊境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的困惑與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04(6):5-9.

[5]李安輝,鄧婕.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體系的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5):45-53,183.

[6]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9(1).

[7]李貴文.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J].實踐(思想理論版),2021(10):60.

[8]包銀山.民族地區高校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64-68.

[9]王易,陳玲.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問題及路徑選擇[J].民族教育研究,2019(4):48-53.

[10]桂署欽.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11]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N].人民日報,2015-09-23(1).

[12]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212.

[13]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5.

[14]楊卉霖,陳薈.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中國民族報,2018-03-16(6).

[15]侯大鵬.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Promo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Ethnic Community: Paths and Strategies

Wang Haotong Yu Xinxin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urrent ethnic work, and its research scope ha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are important posi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wareness. By integrat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to the curriculum, combining stu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to study groups, organiz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establishing online platforms to promote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ampus, enabling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Promot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further build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Ethnic minor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thnic identity

猜你喜歡
民族認同中小學教育少數民族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中小學教育管理機制研究
中小學教育中的教育技術應用有效性研究
發展心理學在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取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疆民族問題的特點
法治變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蘭教消費觀與回族穆斯林消費行為研究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