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體化時期鄭州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探析

2023-12-25 03:15申志鋒田雅閣
鄱陽湖學刊 2023年6期

申志鋒 田雅閣

[摘 要]自1938年花園口事件后,河南省鄭州市花園口地區土地沙堿化嚴重,農業產值低下,民眾一直深受黃河決口帶來的影響困擾。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治理工作,在集體化時期,尤其在1957—1960年展開了大規模的與“引黃”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運動,堤壩、水庫得以修建,鹽堿化土壤得到改良,更重要的是區域農作生態得到改善,出現了稻作生產?!按筌S進”時期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全民“大辦水利”之風盛行,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出現如次生鹽堿化等諸多問題,幸而錯誤得到及時撥正。通過完善排水設施,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得以發揮其巨大潛力,至今仍成效顯著。

[關鍵詞]集體化時期;鄭州花園口地區;引黃淤灌;農田水利建設

一、引言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長期泛濫,使得沿岸土地沙化與鹽堿化現象日積月累。從現代土壤學知識來看,“引洪放淤、漫砂是改良質地行之有效的辦法”。①河南省區域引黃灌溉以解決土壤問題的歷史非常悠久?!按呵飸饑鴷r期洛河兩岸已出現簡易灌溉工程,漢代汲縣(今新鄉衛輝)曾引黃灌溉稻田。宋代利用汴河引黃放淤”。②明末隨著“束水攻沙”的推行,黃河兩岸大堤不斷地修筑,引黃灌溉日趨衰落。③至“民國期間在(開封)柳園口曾裝吸水機,引水過堤灌田。1929年鄭州北郊花園口西建虹吸工程1處,開渠灌田”。④由此可知,雖然明末和清代都出現過引黃灌溉的停滯,但引用黃河水來進行土地改造卻是民眾熟知的地方經驗,特別是民國時期曾嘗試利用機器恢復引黃灌溉,但遺憾的是,還沒來得及大規模實施,就被“1938年花園口事件”打破。1938年,以鄭州花園口為起點,整個豫東南黃泛區以“引黃”為核心的農田水利建設(以下簡稱“引黃”農田水利建設)都遭受重創??梢哉f,黃河下游區域人與自然的互動是因黃河不斷泛濫而不斷被打破的過程。本文關注的是,對于區域民眾賴以生存的以“引黃”為核心的農田水利建設又是如何恢復與發展的。

目前學界關于中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研究成果已經十分豐富,代表作如:汪家倫、張芳主編的《中國農田水利史》具體研究了先秦至明清時期的農田水利成就等問題;①周魁一的《農田水利史略》分析了戰國至民國時期農田水利建設的分階段特點;②水利部農村水利司編撰的《新中國農田水利史略(1949—1998)》梳理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灌溉和排水工程等情況,也較為全面客觀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田水利建設的成功經驗及教訓。③這些著作或多或少都提到歷史時期的“引黃”農田水利建設。同時,關于農田水利史研究的論文也層出不窮,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從地域上看,局部視野下的區域性農田水利建設的研究頗多,涵蓋北京、河北、山西、甘肅、新疆、河套灌區、湖北、浙江等諸多地區,并且大部分論文均選取代表性縣、鄉進行研究,結合當地獨特的河流、土壤、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突出了所研究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的特殊性;④整體視野下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研究則較少,如李富強的《新中國農田水利建設研究(1949—1959)》、劉建輝的《1960—1965年農田水利建設調整研究》等,對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范圍內的農田水利建設情況進行了介紹。⑤二是從時間范圍上看,有對持續時間較長的集體化時期農田水利建設進行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聚焦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等特定階段的農田水利建設。⑥本文主要探討目前學界關注較少的集體化時期與“引黃”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情況。

河南是當今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對該省農業史進行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發現其中土地生態變遷的問題,以及農業發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正如前文所述,花園口地區是“1938年花園口事件”的首沖之地,以花園口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作為研究對象或可作為我們觀察黃河下游地區農田水利事業發展的典型案例之一。這一時期花園口農田水利建設具體情況究竟如何,是否真正在建設中貫徹了“三主”方針,是否受到大躍進時期“大辦水利”之風的影響,其建設成效究竟如何,又是否能夠體現黃河下游地區整體的農田水利建設情況?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利用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以及河南省檔案館、鄭州市檔案館所藏相關檔案,同時對花園口地區居民進行訪談,試圖描述集體化時期花園口農田水利建設基本工程情況,并探析農田水利建設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及其成效評價。

二、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

(一)花園口地區基本情況

花園口位于河南省鄭州市北部郊區,是黃河鄭州段的重要渡口。由于鄭州市行政區劃的變革,花園口行政區域隸屬與名稱幾經變更,今屬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盎▓@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還不是行政區名稱,那時屬于鄭縣第二區,1954年合并于祭城區,1958年屬鄭州市郊區老鴉陳人民公社,1963年屬于鄭州市郊區柳林人民公社,1969年才成立了花園口人民公社。至1983年,花園口人民公社改為如圖1所示的花園口鄉。①由于本文所探討的時間范圍為集體化時期,并且主要集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那時花園口歸屬變動頻繁,為行文方便本文統稱之為“花園口地區”?;▓@口公社成立之時,“總面積為65平方公里,東西橫長25公里,南北縱寬平均約4公里,解放初約有耕地46478畝……公社正處于黃泛故道之首,除西部常莊、馬莊、西黃劉、金洼、弓莊約萬畝耕地尚能耕種外,其它均系沙丘、沼澤,名為耕地,實則虛有”。②花園口公社當時共有13個大隊,③其中一半以上不能耕種,土地生態情況非常惡劣。1956年稻改試驗以前,花園口地區以種植旱田作物為主,主要有麥子、高粱、大豆、玉米等。耕作制度是秋麥兩季播種,冬前種麥,麥收播秋(俗稱晚秋);間有少量單作者,即麥收后不再種晚秋,而是等秋收后再種麥(俗稱傻汗麥),或秋收后不種麥,等春季播早秋(俗稱支秋)。④

影響花園口土地生態的最近一次黃河決口事件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國民政府決定挖開花園口河堤,“以水代兵”阻止日軍侵犯,致使花園口地區成為一片汪洋,黃河也因此改道,沿岸百姓深受其害。據民國時期行政院所編《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后救濟》載:民國“二十七年(1938)六月許州陷后,歷史上久禍中國的黃水,因為抗阻日軍西侵,又有第七次的改道。這次人為改道始自六月二日,河南中牟趙口首先潰決,同月六日復決于鄭縣花園口,兩口相距僅二六公里,釀成黃泛幾達九年,直至三十六年(1947)三月十五日花園口堵口工程合攏后,滾滾黃流始歸故道,災情之嚴重與往昔黃河決口常于短期內即行堵復者,自然大不相同,未可相提并論”。①根據相關文件記載,花園口事件共造成1250萬人受災,89萬人死亡,受災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②其中,河南共“二十縣被災,面積合新舊泛區計共5400平方公里,死亡人數434919人,逃徙人口1095325人,人口總數不詳,又損毀房屋2010320間”。③花園口地區受災也非常嚴重,該地區“原有2948戶,13672人,僅淹死就達219人,逃亡他鄉者有5945人。原有房屋11535間,沖毀和倒塌者即達8265間”。④此后由于在復堵工作中使用秸料而非石料,建成的“壩?!笔执嗳?,易被侵蝕,鼠洞、蟲洞遍布,河堤千瘡百孔,在黃河出現洪水時極易潰決,1946年起花園口地區人民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逐漸展開復堤工作,但規模上較小。⑤

(二)“大復堤”與險工建設

由于黃河決口的破壞,進行河堤與險工建設,是花園口地區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的前提。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在鄭州視察后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⑥1955年7月18日,時任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報告》,強調了自花園口事件后鄭州市花園口地區進行堤防重建與治黃問題的迫切性。⑦在黨中央的號召下,鄭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防洪、開發、利用鄭州段黃河的計劃。1950—1967年,花園口地區共完成兩次“大復堤”,其間引黃灌溉涵閘、險工、防洪防汛工程相繼建成。

據《鄭州黃河志》記載,自1950年起,鄭州黃河共進行三次“大復堤”工程:1950—1957年進行第一次復堤,施工過程以人力為主,主要使用木獨輪車采土、運土、填土,以人力夯實;1963—1967年進行第二次復堤,采用人力與機器相結合的施工方式,人工使用木獨輪車與架子車進行運土、填土,再輔以東方紅履帶式拖拉機共同夯實;1974—1983年進行第三次復堤,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施工多采用架子車與拖拉機。⑧

花園口段黃河大堤的建設從1950年開始,主要包含在第一、二次“大復堤”工程建設中。大堤主要有培修和新建兩種,花園口地區堤壩修建情況如下頁表1所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運用石料修建而成的險工成為堤防的重要屏障。1955—1960年間,花園口地區共用石料修筑近400單位護壩,21800米護囊工程,基本改變了柳秸土埽的險工局面。下頁表2是筆者根據《鄭州黃河志》整理而成的1955—1960年間護壩修建情況。

(三)引黃淤灌與稻改實驗

1.引黃淤灌

在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高潮與農業生產合作化迅猛發展的浪潮中,修建涵閘、引水灌溉使為患多年的河水造福沿岸百姓,促進農業生產成為花園口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耙晃濉庇媱澠陂g,花園口黃河淤灌工程處設立。①花園口淤灌工程又稱“花園口引黃閘修建工程”,設計流量為每秒20立方米,許可引水量500萬立方米的涵洞式自流閘。1955年12月,位于南岸大堤10+915處的花園口引黃閘開始修建,次年6月竣工。②“1956年是全面的緊張的施工的階段,截至年底止,也已基本完工”。③由于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工程分散、項目較多,引黃閘修建工程采取分項設計、分期施工的方式,人力輔以機器共同建造;進水閘修建工程由治淮工程總隊負責;其余工程由人力修建,工程共分為3期。據統計,各期工程共建成建筑物370座,涵閘35座,超額完成計劃1.4%。①隨著花園口淤灌工程地位越顯重要,至1957年3月23日又成立了花園口淤灌管理局,計劃當年下半年放淤。②

20世紀四五十年代,歷經花園口事件的黃河故道內沙丘、水洼、鹽堿地遍布,1956的花園口引黃閘工程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而建。當年6月自流閘建成后開始實施淤灌工程。據統計,截至當年8月,共淤平包括花園口、京水鎮在內的坑洼潭地6000余畝。③根據鄭州市檔案館藏《河南省花園口黃河淤灌局請核準使用花園口大潭的報告》記載:到1958年,大潭已逐漸淤淺,容量自300萬立方公尺減至150萬平方公尺。④自1955—1958年,花園口灌區三期工程全部竣工,引黃灌溉工程局勢一時向好。經過整改后的土地肥力上升,土壤松軟,土壤鹽堿化問題得到改善,為花園口公社人民進行農業生產帶來極大便利。

然而,1958年后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鄭州市也興起了“書記掛帥,全民大辦水利”之風。鄭州市檔案館藏的《省委批轉水利廳黨分組“關于全省灌溉管理工作會議的報告”》中明確提出,“各級黨委必須把它(灌溉)放在議事日程上,書記掛帥,經常領導”,并且要在“今冬明春開展一個規模巨大的水利建設運動”。⑤在缺乏科學理論與規劃的前提下,1958年4月7日東風渠引水閘建成,該工程位于“花園口公社最西端大堤樁號(5+704)處”,“閘門5孔,孔高5米,寬10米;閘身長23米,建筑物總長1405米;在黃河流量10500m3/秒時,可引水300m3/秒,最大可引水600m3/秒”。⑥1959年該閘劃歸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

1959年底,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破土施工。渠首閘建筑依托原來的東風渠引水閘,“總干渠(即東風渠)由渠首閘南至皋村,經鄭州市北側,東南直至周口市入沙河,并沿總干渠分出干渠12條,全長688公里,主要建筑物除渠首閘外,還有分水閘9處,攔水壩5處”。⑦1960年初《大力支援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的號召中提到:“建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已于去年(1959)11月29日破土施工。這是我省黃河繼三門峽樞紐工程之后的第二個重要工程,是當前全省水利工程的重點,是黃河綜合治理的主要樞紐工程之一。這項工程完成后,可以保證我省境內共產主義渠、人民勝利渠及東風渠等灌區內2500萬畝農田的灌溉引水,包括河北、山東灌區在內,灌溉面積可達5,000萬畝,并可限制黃河河床下切,聯系南北水陸交通,保證鐵路線黃河大橋的安全,在遠景規劃中還能夠發電,對我省我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雹唷逗幽鲜∴嵵菔腥嗣裎瘑T會關于做好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支援工作的報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大搞水利建設的同時必須在群眾中廣泛宣傳修建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動員全市人民在人力、物力、技術方面大力支援?!雹崾苓@些文件精神影響,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在設計時并未科學考慮泄洪閘合理能力運用,并且導流工程建設與閘門操作均出現失誤,導致閘門損毀嚴重,于1963年停用。①

2.稻改實驗

1958—1960年,由于片面理解“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的“三主”方針,“以蓄為主”轉變成了“大引、大灌、大蓄”,試圖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以求最快速度完成放淤任務。②急于求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新修成的東風渠引水閘配合花園口引黃閘自流排水,使得地下水位急劇上漲,次生鹽漬化現象嚴重。引黃淤灌工程原本為解決鹽堿化問題,稍有成效后在“大躍進”的影響下又回到了原點。1960年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2年又提出“用幾年的時間,通過綜合平衡、全面安排,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③在這一時期,鄭州市針對“大躍進”時期為追求速度而在淤灌工程中采用大水漫灌,最終導致灌區土地次生鹽漬化現象這一嚴重問題,于1961年暫停引水灌溉。

其實,黃河下游區域只要有足夠的水源即可發展水稻等多種農作模式,并不只適宜單一的小麥、玉米等旱田作物。比如“清光緒十三年(1887)黃河在石橋決口(石橋位于鄭州東北35里,即花園口東十五里處的一個臨河村莊),第二年堵口以后,在原口門南側(即石橋村西約一華里處)留下了一個在合龍時沖刷而成的幾千畝大的大潭坑,大潭坑的清水順著一條溝渠向東南流入索須河(當地群眾名之為龍泉),石橋的農民就利用這條清水在兩旁種了一百多畝水稻,石橋從此開始了種稻的歷史。這里產的稻米就叫‘龍泉仙米’,可以和鄭州市東郊鳳凰臺所產的‘風臺仙米’相媲美,它質堅性韌,光澤如玉,味美且透米香,馳名全國”。④可見早在清末時期該地就已利用黃河泛濫留下的水潭種植水稻,豐富了當地的農作結構。

至1964年,花園口地區人民在河南省水利廳與農業廳的指導下再度進行引黃灌溉,并且試種水稻,進行稻改示范。在稻改實驗中,當地群眾情緒比較高,“每張耬每天播種都達十余畝,全大隊每天都出動七、八張耬三十多個勞動力進行水稻播種工作,每畝下種量一般為十三、四斤。插秧稻共育秧二十二畝,秧令都在一個月,每畝下種量為一百四十五斤,育秧形式為合式秧田,由于抓的狠,秧苗生長都很良好”。⑤水稻種植按照“好苗不施或少施,弱苗、黃苗多施勤施的原則,全隊所有稻田都普遍施了一次化肥,追肥數量一般為四至五斤尿素。試驗田和豐產田,有的追肥二、三次,畝施尿素達十五斤左右。沒有化肥的生產隊有的每畝追肥一千至一千五百斤大糞和大麻子餅”。⑥

那么,花園口地區人民具體是如何在黃河灘區與淤平后的大潭上進行水稻種植呢?根據筆者田野調查時對當地農民的采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引黃淤灌過程當中,根據改良后的不同土質,可將水稻種植方式分為兩種:一是鹽堿化嚴重且兼有沼澤地的黃河灘區。這種區域在引黃淤灌后土質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土地肥力仍未達到種植水稻的要求。于是在鹽堿化土地改良初期,花園口地區農民首先在土地上種植田青或大麻等粗放作物,將成熟后的田青收割,將田青籽炒熟后加工成肥料,灑在田地中以提升土地肥力。經過幾年的田青種植,土地肥力上升,繼而種植水稻。二是淤平后的大潭。由于在淤灌過程當中引水較多,沉淀、排水后土壤中殘留水分仍然較多。尤其靠近排水口的區域,土壤大多為黏土,無法使用正常的農作工具(如鐵鍬等),正常的插秧根本無法進行。于是當地農民在淤平后大潭中的黏土上進行旱直播,即直接播種。根據調查,在稻改實驗中,田地畝產超多500斤,更有甚者可以超過800斤。①于是,鄭州“北郊黃河泛道,兩年多來進行了工程建筑和放淤工作,在省、市的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援下,已取得了很大成績。淤出土地肥沃,兩年來試種的小麥和水、旱稻均生長良好,并有較好的收成”。②據統計,當年共進行1041畝水稻試種,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畝產平均達257公斤,單產最高達500公斤。③1969年花園口人民公社成立,領導花園口人民進行稻改實驗,截至1972年,稻改實驗田面積已擴大至32000畝,平均畝產也得到巨大提升。④“大躍進”時期不合理灌溉造成的土地與糧食問題得到解決。

三、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管理

成功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切實可行的管理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國家層面重視是重要保障,社隊人民大力支持是中堅力量,“以社隊自辦為主”與“依靠群眾”的政策則是科學合理的建設方針。

(一)“以社隊自辦為主”與“依靠群眾”

1958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提出“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的“三主”建設方針。⑤水利電力副部長李葆華也曾在報告中強調,要“以群眾路線作為開展水利工作的根本思想”。⑥花園口地區在農田水利建設的隊伍管理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這在“大復堤”、消除害堤動物、堤防綠化、花園口引黃閘修建與防汛隊伍建設中均有體現。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在《我的治河實踐》中提到,修堤主要是依靠群眾,整險則主要依靠專業隊伍。由于實行“包工包做,按方給資”“工完賬結,糧款兌現”等政策,⑦人民的修堤熱情高漲。1951年第一次“大復堤”共動員群眾1500余人,1956年第二次大復堤共動員群眾7568人,具體情況可見表1。根據王化云的描述,在復堤過程中,為了改變原有大堤鼠洞、獾洞遍布的情況,一些地區發動群眾消滅害堤動物?!多嵵菔兄尽吩敿氂涊d了獎勵辦法:1952年,捕獲一只獾獎勵舊幣2萬元,捕獲一只鼢鼠獎勵舊幣2千元;1980年,捕獲一只獾獎勵6—10元,捕獲一只鼢鼠獎勵0.5元。據不完全統計,治黃以來,沿河人民群眾共捕獲獾357只,總計害堤動物73852只。⑧根據筆者在田野調查中對花園口地區居民的采訪,20世紀50—80年代,當地群眾多次參與捕捉害堤動物,并且總結出獨特的捕捉方法:使用鐵簽、木架、巨石制作機關,將捕獲的鼢鼠或獾的尾巴當作證據領取獎金。后來,捕捉一只害堤動物的獎金提升至30元。此外,在黃河灘區鹽堿地改造過程中,灘區田地中尚未修建水井時,用來引水淤灌的水渠也是由當地農民帶頭自主修建的。⑨這是水利建設中依靠群眾、發動群動的生動實踐。

在1956年花園口引黃閘修建的過程中,由于地形復雜,無法進行大機器施工,閘門修建多依靠沿河民工,花園口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成為引黃閘修建的重要人力來源。根據《鄭州黃河志》記載:1948—1983年黃河水利工程建設中基層施工組織以人民公社與人民公社下的生產大隊為基礎,公社下設施工隊。①據統計,引黃閘修建一期工程共有19143名民工參與,其后的修復與改建工程共有1800名民工參與,②這是農田水利建設“三主”方針中“以社隊自辦為主”與“依靠群眾”政策的生動寫照。

在發動群眾進行護堤的同時,還組建了5—7人的堤防管理委員會,各村還與修防段簽訂了護堤合同,在人民公社成立后護堤工作轉由社隊建立的防汛護堤基干隊負責,1960年后護堤人員縮減,由原有的每500米15人減至1人,群眾護堤員仍由大隊管理。③花園口地區防汛護堤隊的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二)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在花園口地區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黨中央與人民政府始終對此給予高度重視,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先后到花園口視察并對花園口地區的治黃、水利建設等工程提出指導意見。根據王化云的回憶,1952年10月毛澤東出京視察黃河,他匯報了當時治黃工程建設情況與灌溉成果,毛澤東對于邙山水庫修建、沿河堤壩修建以及如何降低黃河決堤風險等問題十分關心,并囑咐“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④1953年毛澤東再次視察黃河,并關切詢問邙山水庫改建三門峽水庫的決定。此后王化云又于1954年、1955年先后兩次向毛澤東匯報黃河水利建設工作,這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對黃河治理與沿岸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1958年,花園口地區出現罕見大洪水,水流量為每秒22300立方米。在抗擊洪水的過程中,黃河水利委員會內部對于是否分洪產生了分歧。在接到報告后,周恩來停止了正在進行的上海會議,乘坐飛機趕往鄭州,并在空中視察后聽取匯報,批準了王化云的不分洪提議,此后又前往黃河鐵路大橋視察,安慰并鼓勵鐵路局負責同志進行大橋搶修,提出“要同暴風雨和洪水做斗爭,像革命戰爭年代那樣,工農兵一齊干,盡快修復黃河大橋”。⑤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洪水最終被戰勝,花園口地區的防守堤線也進一步加固。此后,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到花園口地區視察,如1958年12月朱德在吳芝圃、王化云的陪同下視察花園口,1959年郭沫若視察花園口與東風渠并親筆題詞,1960年鄧小平視察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①

建設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防汛與水利建設大軍,在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中是至關重要的。實踐證明,黨和國家的重視與關切是工程建設的強心針與精神動力,而依靠群眾、以社隊基本民兵為骨干的隊伍建設與管理方針,則是行之有效的農田水利建設政策。在該方針指導下,花園口人民無論是在“大復堤”還是引黃閘的修建中都積極參與,配合機器與專業施工隊伍形成合力,且在灘區建設中積極響應稻改實驗工作,成立花園口人民公社后又成為鄭州市引黃灌溉與稻改實驗的中流砥柱。

四、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的成效、問題與應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花園口地區農田水利建設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及其隨后所作出的調整,可以說是集體化時期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縮影。在1961年11月25日發布的《關于當前水利工作的報告》中,水利電力部對當時水利工作的總結是:“經過三年的大躍進,當前的情況是:成就很大,問題很多,潛力很大?!雹谌珖r田水利建設成效如此,花園口地區的水利建設更是如此。

一方面,復堤建設與引黃灌溉取得了明顯成效。自50年代初響應毛澤東發出的“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花園口地區進行了多次“大復堤”運動,完成了數十萬米的大堤培修與加固工程,10年間新修護壩等險工成效突出。依托社隊群眾而建的堤防管理委員會與防汛基干隊使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不斷科學化,在清除害堤動物與堤防保護中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就。此外,在前期的引黃灌溉與灘區建設中花園口地區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自1956年花園口引黃閘建立后,引黃淤灌面積達6000余畝。

另一方面,過分追求速度和成效也導致土地鹽堿化加重和水利樞紐工程的廢棄。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水利工作指示》提出“堅持政治掛帥”,“只要再苦戰兩冬兩春,全國現有耕地,基本上完成水利化是完全可能的”,并且計劃將灌溉面積擴大四億九千萬畝。③一時間全國大辦水利之風盛行,全國大量勞動力投入農田水利建設。據統計,“1957年10月份兩三千萬人,11月份六七千萬人,12月份8000萬人,1958年1月達到一億”。④鄭州市也在“書記掛帥,全民大辦水利”之風中將“以蓄為主”的方針片面理解,對賈魯河大搞“河網化”梯級開發,大量引黃河水漫灌,導致稍見成效的引黃淤灌工程前功盡棄,反而加重了鹽堿化程度。⑤1960年6月12日,《中共中央關于水利工作指示》提到:“庫成渠不通,渠通地不平,互不配套,不能真正發揮灌溉效益,就不是多快好省?!雹抻纱丝梢?,當時全國各地的水利建設中已出現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而中央的方針政策卻依然停留在“大躍進”時期的“多快好省”上。1959年修建的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工程修建共投資5058.9萬元,使用了800余立方米土方與大量石方、混凝土方。①然而,耗資如此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僅用6個月便興建完成,確實做到了“多快好省”的“快”,但是結果可想而知,“經過當年秋冬和第二年(1961)幾次試放水和正式放水,不但淤積了渠道,而且耕地鹽堿化程度加重,不能繼續使用下去。否則,會造成豫東土地大面積鹽堿化,變水利為水害。領導機關當機立斷,決定停止使用”。②由于設計不合理,工程建造缺陷與實際運行中操作不當,閘門損毀,浩大的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于1963年廢棄停用。河南省《1958年以來基本情況資料(草稿)》中也提出,雖然大躍進以來河南省水利建設成績很大,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在平原地區不正確地執行“以蓄為主”的方針,盲目發展引黃灌溉,導致鹽堿化面積擴大,③同時也導致東風渠“除了雨季排水之外,逐漸成為鄭州由北向東的一條排污河道”。④由此可見,土地鹽堿化的加重與水利樞紐工程建造的失敗,是“大躍進”時期全國農田水利建設中諸多問題的縮影。

針對當時農田水利建設中出現的眾多問題,1962年3月,在時任副總理譚震林與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的主持下召開了“范縣會議”。譚震林將三年來的引黃灌溉工程出現的問題概括為:“一灌,二堵,三淤,四澇,五堿化?!雹輹h提出:“第一,所有引黃閘都停止引黃,由水電部管起來”;“第二,拆除一切阻水工程,全部恢復自然流勢”。⑥后來,會議通過了三條措施:一是,拆除阻水工程,使澇水自然下泄;二是三到五年內暫停引黃灌溉;三是臨時滯蓄,利用低洼地蓄澇,犧牲小片,保全大部。⑦這些措施使得河南省錯誤的治水方針得以糾正。1961—1965年鄭州市暫停引黃灌溉,1963停止使用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1963年,花園口地區石橋黨支部、八堡、黃莊沿黃大隊為了獲準引黃淤灌種稻,聯名向鄭州市郊委、鄭州市委、河南省農林廳、河南省委等部門遞交申請報告。⑧“1961年到1963年間國家就給了統銷糧達184000余斤?!雹?964年,花園口地區在河南省水利廳與農業廳的指導下再度進行引黃灌溉,并且試種水稻,進行稻改示范,并于1969年成立花園口稻改公社,稻改實驗取得了成功。1972年,水稻種植面積由11000畝擴大到32000畝,柳林人民公社、老鴉陳人民公社也先后加入稻改實驗。⑩實踐證明,在科學合理的方針指導下,引黃灌溉工程可以增加糧食產量,而農田水利建設工程也可以發揮其巨大潛力,促進生產發展,造福百姓。

結 語

通過回顧集體化時期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情況,可以發現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堤壩、險工與農田水利建設之間的關系。堤壩與險工的恢復與修建是黃河沿岸地區進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前提條件。二是土地鹽堿化與“引黃”之間的關系。黃河中下游地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加之人為破壞堤壩,造成黃河決口泛濫,從而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堿化嚴重。在合理地進行引黃淤灌后,可使鹽堿地得到改造,提升土地肥力,進行水稻種植,這是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中的重點。三是政策執行過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由于政策影響,花園口人民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對1938年以來千瘡百孔的黃河大堤進行培修,成立農田水利建設與治黃防汛隊伍,修建花園口引黃閘,引黃淤灌,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后期在“大躍進”時期激進思想影響下“大引、大蓄、大灌”,建設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但幸而水利工作方針得以及時調整,停止引黃漫灌,并在科學規劃下進行稻改實驗示范,使得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回歸正軌,至今仍然造福沿岸人民。

值得進一步注意的是,由于花園口地區緊鄰黃河的獨特地理位置,再加上1938年花園口事件造成的黃河決口、改道,堤壩與原有水利設施被沖毀、地下水位上升、土地鹽堿化嚴重等特殊情況,使得花園口地區“引黃”農田水利事業成為黃河下游地區在集體化時期農田水利建設情況的典型縮影之一。從集體化時期花園口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同樣可以窺見黃河下游地區“引黃”農田水利建設的三個要點:一是為了確保農業生產不被黃河不定時的決口泛濫破壞,黃河中下游地區在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時應與黃河治理工程相結合,比如修建、加固堤壩等;二是實行引黃淤灌,改造土壤鹽堿化,提升土地肥力,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的應有之義;三是黨和國家政策的影響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田水利建中至關重要。

此外,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引黃渠是1951年開始修建的,1952年一期工程的人民勝利渠完工。在1950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計劃書》指出該工程目的有二:“一個是為了灌溉,計劃灌溉新鄉、獲嘉、汲縣及延津四縣的農田三十六萬畝;另一個計劃是為了輸水濟衛,增加衛河水量,以增進新鄉至天津間的航運,并可附帶用渠水放淤與發生動力?!雹倏梢钥闯?,“灌溉”與“放淤”是這項工程要涵蓋的任務,而豫北黃河與衛河之間也恰面臨著與黃河南岸類似的土地沙堿化問題。所以,1938年花園口事件造成區域土地生態出現的混亂情況,是否使得新中國成立伊始河南省黃河南岸無法大規模引黃,轉而使得人民勝利渠先期修建,這是需要反思的。囿于篇幅,另文分析。

責任編輯:徐 敏

[作者簡介]申志鋒,博士,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田雅閣,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河南鄭州 450066)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青年項目“近代以來豫省黃河下游沿線土地生態變遷的文獻整理與研究(1855—1987)”(2022CLS020);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第八批課題青年項目“明清以來鄭州黃河沿線地區土地生態變遷與民眾生計適應研究(1578—1965)”(Q2022-4);第69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明清以來黃河下游豫魯交界地區沙堿地景觀變遷與生計研究(1578—1987)”(2021M692922)

①山西農學院土壤農業專業編:《土壤學》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第49頁。

②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河南省志》第27卷《水利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5頁。

③申志鋒:《黃土與沙地之間:豫省沿黃景觀變遷及其相關技術、生計問題研究(1578—1987)》,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第300頁。

④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河南省志》第27卷《水利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5頁。

①汪家倫、張芳:《中國農田水利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

②周魁一:《農田水利史略》,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6年。

③水利部農村水利司:《新中國農田水利史略(1949—1998)》,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9年。

④參見王樹德、張惠艦:《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農田水利建設》,《當代北京研究》2014年第4期;石小星:《河北沙河縣農田水利發展研究(1949—1990)》,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郝麗娟:《集體化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以平遙縣道備村為中心的考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李家偉:《1950—1979年甘肅省靖遠縣農田水利建設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殷娟:《20世紀50—80年代敦煌農田水利建設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滿麗娜:《1949—1965年新疆農田水利研究》,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王大偉:《浙江省蘭江流域農田水利研究(1949—1962)》,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⑤參見李富強:《新中國農田水利建設研究(1949—1959)》,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劉建輝:《1960—1965年農田水利建設調整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⑥參見王瑞芳:《大躍進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得失問題研究評述》,《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趙筱俠:《“大躍進”時期江蘇省的梯級河網化運動》,《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劉仲徽:《“文化大革命”時期洞口縣農田水利建設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紀志耿:《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農田水利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經驗》,《經濟研究導刊》2016年第2期;韓彥:《安國縣水利建設與鄉村社會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王彥:《集體化時期呂梁文峪河流域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考古》2018年第1期;李安峰:《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平調”錯誤糾偏——以貴州省為例》,《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李安峰:《集體化時期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工效運動——以昆明市為例(1957—1960)》,《學術探索》2019年第8期。

①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38頁。

②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40頁。

③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40頁。

④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122頁。

⑤根據花園口鄉志組編印《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二)》(1986年)中的“花園口地區一九四九年地圖”“一九六九年花園口公社行政區劃圖”“一九八三年花園口鄉行政區劃圖”改繪而成。圖中的村落名即為花園口地區所包含的村落名。

①韓啟桐、南鐘萬:《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后救濟》,南京:行政院善后救災總署編纂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1頁。

②鄧子恢:《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7頁。

③《泛區情形概述》,河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0123-001-00003-005。

④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二)》,內部資料,1986年,第95頁。

⑤鄧子恢:《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 7 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第 7—8 頁。

⑥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卷《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6頁。

⑦鄧子恢:《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7—8頁。

⑧鄭州黃河河務局編:《鄭州黃河志(1948—2015)》,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8年,第29頁。

①《關于黃河淤灌工程處管理局申請設在花園口的批復》,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216-007。

②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卷《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41頁。

③《河南省花園口黃河淤灌工程處1956年決算報告》,河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0123-003-00243-003。

①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103頁。

②《關于撤銷花園口淤灌工程處、建立花園口黃河淤灌管理局的通知》,河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0123-004-00350-016。

③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冊《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3頁。

④《請核準使用花園口大潭的報告》,(1958年9月20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334-030。

⑤《省委批轉水利廳黨分組“關于全省灌溉管理工作會議的報告”》,(1959年5月18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1-0062-004。

⑥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二)》,內部資料,1986年,第128-129頁。

⑦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二)》,內部資料,1986年,第130頁。

⑧《大力支援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425-009。

⑨《河南省鄭州市人民委員會關于做好黃河花園口樞紐工程支援工作的報告》,(1959年5月19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415-002。

①鄭州黃河河務局編:《鄭州黃河志(1948—2015)》,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8年,第101頁。

②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冊《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6頁。

③周恩來:《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和當前任務》,載《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0—371頁。

④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203頁。

⑤《荒地辟稻田 面貌大改變——柳林公社花園口大隊試種千畝水稻 畝產超過五百斤的經驗介紹》,(1965年3月25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653-020。

⑥《荒地辟稻田 面貌大改變——柳林公社花園口大隊試種千畝水稻 畝產超過五百斤的經驗介紹》,(1965年3月25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653-020。

①據2023年3月20日筆者于花園口鄉田野調查時對當地農民的采訪。

②《關于研究花園口黃泛道淤區土地利用的問題的統治》,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332-007。

③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冊《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77頁。

④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111頁。

⑤《中共中央關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人民日報》1958 年9 月11 日,第2版。

⑥李葆華:《反右傾、鼓干勁,掀起更大的水利高潮,為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水利化而斗爭》,載《當代中國的水利事業》編輯部:《歷次全國水利會議報告文件(1958—1978)》,內部資料,1987年,第64頁。

⑦王化云:《我的治河實踐》,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7年,第58頁。

⑧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冊《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33頁。

⑨據2023年3月20日筆者于花園口鄉田野調查時對當地農民的采訪。

①鄭州黃河河務局編:《鄭州黃河志(1948—2015)》,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8年,第97頁。

②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100頁。

③鄭州黃河河務局編:《鄭州黃河志(1948—2015)》,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8年,第190頁。

④王化云:《我的治河實踐》,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7年,第 93—96頁。

⑤王化云:《我的治河實踐》,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7年,第 74頁。

①鄭州黃河河務局編:《鄭州黃河志(1948—2015)》,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8年,第468—469頁。

②《關于當前水利工作的報告》,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859頁。

③《中共中央關于水利工作指示》,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455—456頁。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第479頁。

⑤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冊《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2頁。

⑥《中共中央關于水利建設問題的指示》,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415頁。

①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第4冊《工業卷、農業水利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44頁。

②王均智:《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的由來、作用及其他》,載《河南文史資料》第138輯,內部資料,2016年,第12頁。

③《河南省1958 年以來基本情況資料(草稿)》,1962年8月,河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123-8-108。

④王均智:《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的由來、作用及其他》,載《河南文史資料》第138輯,內部資料,2016年,第13頁。

⑤《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范縣會議》,(1962年3月17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1-0904-004。

⑥《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范縣會議》,(1962年3月17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1-0904-004。

⑦陳惺:《“大躍進”時期河南的水利建設追憶》,《中共黨史資料》2008年第4期。

⑧《花園口變遷》編寫組編:《花園口變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9頁。

⑨《荒地辟稻田 面貌大改變——柳林公社花園口大隊試種千畝水稻 畝產超過五百斤的經驗介紹》,(1965年3月25日),鄭州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02-0653-020。

⑩花園口鄉志編寫組編:《鄭州市郊區花園口鄉志(征求意見稿)》,內部資料,1984年,第111—112頁。

①黃河水利委員會:《引黃灌溉濟衛工程計劃書》,《新黃河》1950年第8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