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中戲” 里的愛情

2023-12-26 01:47別蓉
今古文創 2023年48期
關鍵詞:戲中戲電影

【摘要】電影《如果·愛》在時空處理上跨越了現實與歌舞劇兩個層疊的時空,在敘事結構上采用“戲中戲”的套層結構模式,以愛情片和歌舞劇兩種表現形式,在多重時空的轉換中,以全知視角建立起首尾呼應的完整閉合結構,為華語電影帶來了一次觀念和創造手法的革新。

【關鍵詞】電影《如果·愛》;戲中戲;時空轉換;全知視角;閉合結構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8-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34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2016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6G141)。

2005年,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如果·愛》在各大華語頒獎禮上風光無限,橫掃港臺各大獎項。除了片中張揚華麗的歌舞劇形式的掩映,這一切都不得不歸功于該片在敘事結構上的紛繁復雜,不同尋常。影片在時空處理上跨越了現實與歌舞劇兩個層疊的時空,一方面采用“戲中戲”套層結構,在講述歌舞劇中“三角戀”的同時,穿插現實中三人情感糾纏;另一方面又通過多重時空的轉換交代了男女主角十年前在北京的經歷以及十年后在上海的情感走向;最后,以全知敘述者的出場和退場形成首尾呼應的完整閉合結構。這種結構不僅顛覆了傳統愛情電影的敘事方式,而且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解構了愛情本身,同時融合愛情片和歌舞劇這兩種表現形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現代愛情故事”。

一、影片簡介

由陳可辛導演執導的電影《如果·愛》由金城武、周迅和張學友等實力派演員共同演繹。影片以愛情歌舞片為載體,講述了出身貧苦的女星孫納和男星林見東、導演聶文三人的戀情糾葛,即孫納在功成名就后,努力遺忘過往之時,這兩個男人竟同時出現在她生命里,使她不得不面臨抉擇的故事。

十年前的北京,孫納和林見東相識相愛于微時。見東是個來自香港的大學生,在電影學院導演系就讀。窮學生見東偶然認識了打工妹孫納。彼時的孫納只是一個洗燙工,在歌舞團找不到出路,但她雄心壯志的她身兼數職,拼命賺錢養活家人,立志成為一流的歌舞演員。孫納的野心和斗志激勵了見東,他們逐漸相愛后在一起共同生活,編織未來。

然而這段美好的回憶很快就被打破,孫納為了出人頭地,不擇手段地背叛了見東和他們的愛情,狠心拋棄了無法給她的夢想提供幫助的見東。而見東在遭遇女友背叛,導演夢想也幾乎被現實擊垮后,傷心欲絕地離開了北京。孫納在圈子里兜兜轉轉,最終投向了導演聶文的懷抱。她終于成了當紅的大明星,能演出聶文給她的戲。

十年后的見東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演員,前往上海參加一部影片的發布會。影片名為《勿忘我》,是由內地著名導演聶文執導的一部歌舞片。而影片的女主角,正是當紅明星孫納,同時也是導演聶文的女朋友。過往的記憶在見東的腦海里一一浮現,他想要解開自己十年前的心結,于是同意接下這部戲。然而孫納卻渴望抓牢自己當紅明星的身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愿和見東相認。

歌舞片開拍后,孫納和見東在戲中再度相逢,飾演一對與他們真實關系相似的情侶。盡管他們都試圖忘記過去,但內心深處的情感卻始終無法釋懷。更令人稱奇的是,劇情在這時出現戲劇性的一幕。聶文的加入,由導演變為戲中的“班主”,使得三人將要一同出演這部“劇情與他們之間情恨糾葛驚人相似的戲”[1]。

戲中歌舞片《勿忘我》的劇情與現實生活高度重合。一邊是真心愛過的戀人,一邊是讓自己名利唾手可得的男友,孫納左右為難。隨著影片拍攝的深入,她終于忍不住與見東相認,舊情復燃。隨之二人的私情被聶文發現,聶文借拍戲之機給了孫納狠狠的一耳光。三人陷入一種痛苦而又糾結的關系中。最終歌舞片拍攝結束,曲終人散,三人都走向了別離。

二、“戲中戲”的套層結構

影片采用“戲中戲”套層結構模式,在拍攝歌舞劇的同時,講述歌舞劇演職人員之間的愛恨糾纏,與《法國中尉的女人》一片如出一轍。金城武、周迅與張學友既是影片的主角,同時又是影片中歌舞劇的主角,三人在戲里戲外都產生了三角戀情。20世紀九十年代,周迅扮演的女主角孫納還是個做著明星夢的“北漂”女孩,窮困、落魄;而金城武扮演的男主角林見東,也只是個電影學院的學生,除了年輕之外,一無所有。二人在寒冷而艱難的環境中相互取暖,相互依賴,彼此深愛。然而孫納為了成功,一次次拋棄見東,周旋于多個導演之間,直到遇到張學友扮演的導演聶文,才如愿以償被捧紅。聶文為打破事業僵局,決定拍攝一部歌舞劇,孫納順理成章成為女主角。而此時的見東也成了當紅明星,受邀出演歌舞劇的男主角。正是這部歌舞劇,讓他和孫納重新有了交集。巧合的是,歌舞劇故事與現實故事極 為相似,女孩因意外而失憶,忘了青梅竹馬的戀人,之后遇到新的愛人并助她獲得成功,此時又重遇舊時戀人,出現令人糾結的三角戀情。

正是這種“戲中戲”的套層結構,讓人物在戲里戲外遭遇了相似的情感經歷,真實的情感與角色的情感融為一體,讓人真假難辨。在戲中,張揚、小雨和馬戲班班主的感情陷入了三角苦戀,而在現實中由于見東和孫納的重逢,三人也陷入到曖昧和尷尬的境地。在歌舞劇發布會上,林見東、孫納和聶文第一次同臺出場。孫納在記者面前急切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立場,而見東也很急躁,他想表達卻又不敢表達,只能盡量掩飾自己內心的波動?,F實中的孫納和見東,除了電影之外已無交集,因此唯有在歌舞劇中通過演戲來宣泄自己。孫納不想面對過去,選擇了躲避的態度,仿如在歌舞劇中失卻記憶的小雨。而一直難以忘情的見東,深情唱著“怎么你會忍心,把我忘記”,直指孫納的內心,讓她無法回避。但孫納抑或是小雨的回答卻是:“為何你要問我,問我是誰?”這既是歌舞劇的唱詞,又是人物對現實情感的追問與答復。這里頗為意味深長的一點是,戲里小雨忘記張揚是無意的,而戲外孫納拋棄見東卻是有意的。而聶文在發現二人舊情后,或許是為了探尋內情,又或許為了挽回愛情,他決定親自出演與自己角色類似的馬戲班班主。至此,戲里戲外的三人情感糾纏正式拉開帷幕,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戲中戲”。

然而整部影片中,戲里戲外的男女主角不僅角色重疊,身份也完全重疊,因此劇中對白時常讓人無法分辨到底是歌舞劇的表演,還是演員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一方面是劇情與現實的高度重合,另一方面也是演員難以從角色中抽離。比如林見東努力想喚醒孫納對自己的感情,所以在歌舞劇中借張揚之口一遍遍追問小雨。而孫納始終想和見東撇清關系,一再回避追問。再如聶文一直認為劇中的愛情過于牽強,三個角色之間也并不是真正的“愛情”。然而現實卻促使他借班主這一角色來宣泄自己,并最終控制不住情緒,打了孫納一巴掌。這時的他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流露了出來,已分不清是演戲還是生活了。而劇中他反復唱到“就這樣吧,不要回答,因為你是愛我的,也許是愛我的”,很明顯,聶文是在借歌抒懷。

全片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戲中結尾處聶文在說了一句“孫納,放手吧”之后,陡然放手,從高空墜落。而正當大家以為聶文的墜地是為了成全孫納和見東而感到震撼時,鏡頭中卻出現工作人員平靜地拿走道具,觀眾這時才意識到這只是歌舞劇的結束,而并非現實。影片在這里再次充分利用了戲里戲外的情感交錯,以戲里的三角戀情結束來同時結束現實生活中的三角戀。

三、時空的多重轉換

影片中,我們看到戲里戲外、十年前十年后的時空反復穿插交錯,時空的轉換,敘述聲音的交錯,向我們展現出戲里、戲外、過去、現實四個維度的時空?!斑@在結構上就構成了某種具有‘對話’關系的形象結構,形成了時空的多重轉換結構”[2]。

影片一條主線是以自然時空順序敘述孫納和林見東在上海片場合作拍攝歌舞劇,另一條主線則穿插其中,運用相當的場景來講述他們過去的情感歷程。然而在追溯兩人十年前的經歷時,影片并非按自然時間順序來講述這個愛情故事,而是通過閃回的方式將“過去”鑲嵌在“今天”之中,“用多種蒙太奇的手法不斷地在現實的過去、現實的現在和虛擬的舞臺上轉換”[3],從而形成了一種隱喻式的對比與“對話”關系,進而推動現在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聶文決定拍攝歌舞劇,到他拍攝的劇情逐步變成現實,戲里戲外的時間與空間相互穿插,不停轉換。

這種進行時空對比的敘述方法在影片中具體表現為,“通過對不同時空的區分來達到時空的多重轉換,形成不同時空之間的對話關系”[4]。影片不僅以較為老式的房屋來造就時間感,在造型上,也以男女主角服裝、發型等的轉變來制造一種強烈的時代差異。比如孫納十年前被稱為“老孫”,長發,穿大紅棉衣,較為土氣;而作為當紅明星出現的孫納則一頭短發,衣著光鮮靚麗;十年前的林見東是典型的學生裝扮,戴一副笨拙的大眼鏡,顯得非常淳樸;而十年后的他已經是香港知名演員,氣質時尚,也不再佩戴眼鏡。再如二人十年前住在北京地下室的灰冷暗淡,與十年后作為當紅明星住在上海高檔酒店的華麗精致,都在視覺上形成巨大的反差,進而為時空的轉換提供可察覺的視角。同時,影片還通過冬季北京的冷色調與上海片場的暖色調之間的差異性在上海與北京兩個不同的時空之間進行靈活的轉換。

此外,影片在多重時空轉換的敘事結構中展現了人物內心的糾纏和彼此心靈的掙扎。細節上的精雕細琢,同樣能給人以驚嘆。見東和聶文,一個試圖喚醒曾經逝去的愛情,找到心靈的歸宿,另一個想要挽回現有的愛情,宣泄現實中無法表達的情感。見東問:“小雨,你快樂嗎?還記不記得以前你喜歡我從后面這樣抱著你?”問的人既是張揚,也是見東,問話既是戲中的臺詞,卻又包含著見東的心聲。而此時聽的人到底是選擇遺忘的孫納,還是失去記憶的小雨,又或者孫納與小雨已經合二為一?兩重時空,兩種語境,既是前塵往事,又是現今此刻,人物的兩難困境霎時間便顯現出來。而聶文扮演的馬戲班班主在戲中結尾處陡然放手、縱身墜落,當觀眾以為這是戲中人物的安排時,他對小雨說的卻是:“孫納,放手吧?!贝藭r,戲里戲外已然混淆,戲中有實,實中帶戲。人物在戲劇與現實之間游走,分不清何時是戲劇,何時是現實。于此,“戲里戲外,場上場下,影片敘事結構的‘對話’關系最大限度地展開了敘事的時空意義”[5]。

四、全知視角與首尾呼應

前面談到過影片并不按自然時間順序講述,而是用蒙太奇手法在多重時空之間靈活轉換,但這樣的時空跳躍時常會讓觀眾眼花繚亂,一時難以理清頭緒。因此影片還精心設置了一個把握全知視角的角色——全知敘述者,即由韓國演員池珍熙扮演的“天使”Monty。片中分別以Monty的出場和退場作為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從而構筑了一個首尾呼應的完整閉合結構。

全知敘述者的存在能充分利用敘事空間的不確定性,因此天使Monty這個角色的設置在首尾呼應的閉合結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Monty作為全知者以天使的身份出現,即代表了他的全知視角。他的職責是送還記憶,因此不斷化身為各種身份出現在男女主角身邊。他時而是作家,為孫納撰寫回憶錄;時而又是餐館服務員,在聶文落魄時傾聽;時而是司機,見證孫納與見東的重遇;時而還是歌舞劇中的演員,用歌聲來講述歌舞劇背后的故事。影片開頭,天使Monty在一輛老舊的公交車上自白,這次他要送還回憶的地方是一個片場。而到結尾,Monty又登上了那輛老舊的公交車慢慢遠去,他深情回眸,用神情告知觀眾回憶已經送還完畢。Monty的出現和離去,剝離了戲中人物的愛恨,使得觀眾從故事中抽離,進而產生了一種“間離”的效果。

對于劇中角色來說,情感曖昧隱晦而又錯綜復雜,因此采用全知敘述者的視角來把握全局,其作用不言而喻。影片在天使Monty的旁白中開始,又在他的深情回眸中結束,他的歌聲引入故事,又解釋一切。他“既是一個引路人也是一個敘述者,作為旁觀者把故事看得清清楚楚,引導觀眾理解情節,并在關鍵時刻深化影片內容”[6]。當招待會上見東和孫納的種種奇怪表現讓人感覺詫異時,是Monty重新為觀眾理清頭緒:“他們是一對青梅竹馬,男的歡,女的愛,好令人妒忌,然后女主角遺失了回憶……”而當張揚問“孫納,可不可以教一下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樣活得這么快樂”時,觀眾也被帶入二人情感糾纏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又是Monty唱出了“又何必固執于偶然的事,忘了吧,忘了吧……”把觀眾帶回清醒的現實。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起初觀眾可能疑惑Monty這個角色的存在,甚至認為這個人物是多余的。而隨著劇情發展,觀眾才慢慢明白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影片中Monty不僅化身為各種身份來推動故事的進程,又對男女主角紛繁復雜的戀情給予理智的解釋,更引領三人走出情感糾纏的陰霾,讓觀眾了解到男女主角最終的情感歸宿。影片最后,他回眸一笑,登上影片開頭時出現的舊式公交車緩緩離去。至此,全知敘述者從片頭出場到片尾退場,形成了一個首尾呼應的完整閉合結構。

五、結語

這部影片看似歌舞劇,但它“其實是一個愛情片,只是用了歌舞的元素去表達愛情這個狀態” ①。在影片看似復雜的時空順序顛倒和現實與歌舞劇相互錯雜的背后,我們發現導演正是將回憶與現實穿插在“戲中戲”的套層結構中,通過多重時空的轉換,以全知敘述者的出現和離去建立起完整的首尾呼應的閉合結構。這是華語電影一次觀念和創造手法上的革新,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注釋:

①《著名導演陳可辛新浪聊〈如果·愛〉》,新浪網http://ent.sina.com.cn/m/c/2005-11-14/ba896539.shtml,2005年11月14日。

參考文獻:

[1]少彤.歌舞中的別樣人生[J].大眾電影,2009,(5).

[2]羅岳.電影敘事結構的對話性[J].當代電影,2005,(2):97.

[3]劉爽.復調結構與多元敘事:小說與電影的互文[J].齊魯藝苑,2006,(2):89.

[4]龐建.一切只因為我們愛的不夠[J].電影文學,2006,(2):62.

[5]劉爽.復調與對話:兼談《如果·愛》的敘事策略[J]. 電影評介,2007,(8):39.

[6]包莉秋.論影片《如果·愛》中陌生化技巧的運用[J]. 電影評介,2007,(2):39.

作者簡介:

別蓉,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電影敘事理論、職業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戲中戲電影
戲劇之我見——《我愛桃花》小劇場話劇的探索精神
論《陽臺》中的人物與鏡像的關系
論胡玫《孔子》編劇藝術得失
莫言文學作品電影改編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解讀張藝謀影片的視覺審美
后現代視域下香港電影的解構與建構
國產“現象級”影片的跨文化癥候
一半戲夢,一半現實——探析電影《霸王別姬》中的“戲中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