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性神話 ” 和童年創傷 : 《天佑孩童》中家庭倫理的后現代轉向

2023-12-26 00:41?;弁?/span>
今古文創 2023年47期
關鍵詞:他者托尼莫里森

【摘要】非裔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描述了黑人女孩布萊德和母親甜蜜充滿創傷的家庭關系,以及布萊德和男友布克消除誤會、相知相愛的家庭。從后現代倫理學視角分析,現代性的“母性神話”只注重母親的社會角色承擔的責任,忽視對他者的關懷,造成了布萊德童年缺乏母愛所帶來的創傷。而布萊德和布克通過道德沖動了解彼此,又因承擔“為了他者”的道德責任療愈創傷、建立家庭的經歷,體現了家庭倫理的后現代轉向。

【關鍵詞】《天佑孩童》;托尼·莫里森;后現代倫理學;他者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7-00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09

《天佑孩童》是美國著名非裔女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十一本長篇小說,出版于2015年。在這部小說中,托尼·莫里森依舊著眼于黑人的困境、成長和救贖之旅。然而,與《秀拉》或是《寵兒》的時代背景不同,《天佑孩童》的女主人公布萊德出生在對黑人的限制性法案已成過去、黑人民權運動有所成就的20世紀90年代。布萊德的童年創傷,看起來完全歸咎于她母親甜蜜的冷漠:身為淺膚色黑人的甜蜜難以接受自己生下深黑膚色的女兒,甚至不愿讓布萊德叫她“母親”,以至于布萊德為了得到母親的愛,甚至指認無辜的女教師索菲亞性侵,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童年創傷。

因此,在家庭倫理和童年創傷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者多從后殖民主義視角出發,探討種族主義對家庭的傷害:內化的種族主義,讓甜蜜無法接受深黑膚色的女兒;甜蜜作為一個“失職的”、不愛孩子的母親,造成了布萊德的童年創傷。然而,這樣的觀點似乎剝奪了甜蜜為自己辯駁的機會,使文本中甜蜜視角的發言顯得累贅。在文本結尾甜蜜的自白中,甜蜜確信她沒有辜負女兒:“我知道我在這種情況下為她做了最好的事情?!盵1]131甜蜜甚至為女兒的成就而自豪:“看看她現在怎么樣?一個富有的職業女孩?!盵1]131作者并非將甜蜜塑造成不愛孩子的典型“惡母”,而是用甜蜜眼中自己對布萊德的愛,和布萊德眼中的童年創傷建構起矛盾,引發讀者深入思考造成布萊德創傷的根本原因。正如研究者所說,“文本……以第一人稱視角,任其回憶、訴說、解釋、辯駁,在將整個故事情節立體式地呈現給讀者的同時,也把疑惑拋給了讀者:為什么會這樣?誰該為這些不幸買單?”[2]109因此,重新審視甜蜜的發言,對探究布萊德童年創傷的根源意義重大。

回看文本,可以發現甜蜜認為,撫養原名露拉·安的布萊德長大成人的自己作為母親是合格的,這從她的自白中可以看出:“當我的丈夫遺棄我們的時候,露拉·安是一個負擔——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我好好背負了?!盵1]131“負擔”和“背負責任”等關鍵詞,與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眼中現代性的主要特征不謀而合。鮑曼認為,現代性倫理危機來源之一便是精細分工所導致的“責任漂流”:現代社會為每一個人規定社會角色和應負的責任,人們滿足于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行事,個體對他人的道德責任得以豁免。然而,“責任依賴于角色”[3]22,帶來了道德冷漠和對他者的漠視。因此,認為自己盡職盡責的甜蜜,無法拯救孩子免于無法呼喚母親的情感創傷,和無法援救他者帶來的良心創傷;母女感情充滿裂痕,與布萊德和男友布克坦誠以對、組建家庭的光明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出于道德沖動,因為誤會拋棄布萊德的布克,和勇于承擔對他者的道德責任的布萊德深入溝通,治愈了彼此的童年創傷。這種對道德沖動和道德責任的鼓勵,體現了后現代倫理的特征。同時,后現代性鼓勵個體“為了他者”承擔責任,看見他者的需求。兩代黑人家庭從重視社會角色的要求到重視他者需求的轉變,也體現了家庭倫理的后現代轉向。

一、“母性神話”的破滅:帶來創傷的現代性

鮑曼認為,現代性的基礎是秩序的建立,秩序是“其他任務的原型”[4]7。知識分子宣講一種適用于所有人的理性,他們期望這種理性帶來普世的道德,“彌補個人內在的弱點,其手段是由整個社會的代表——行政權力——引導出社會的無限的‘教育’潛能?!盵5]97在家庭倫理中,現代性倫理期望的秩序則表現為穩定的家庭:父母被賦予為社會撫養孩子的義務,而母親所負的責任更大,也就是“母性神話”。而在“母性神話”背后,是把維系家庭、養育孩子的責任與母親深度綁定的殘酷現實?,F代性的“母性神話”,不但讓甜蜜和布萊德在社會中遭遇歧視,讓布萊德缺乏來自母親的關愛;還在甜蜜接受這一社會分工,忽視他者的困境之后,為布萊德帶來了道德創傷。

(一)宣揚“母性神話”帶來缺愛創傷

在小說中,甜蜜的丈夫懷疑甜蜜出軌才生下深黑膚色的孩子,立刻拋棄了她們。然而,在社會上承擔更多惡名,被看作社會問題的則是單身母親。對“普遍性”家庭秩序的追求,理論上是為了保護母親和孩子不被拋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單身母親發現自己不只被丈夫拋棄,更被社會排斥,體現了“不寬容乃是現代實踐的自然傾向”[4]13。當甜蜜不得不領取補助金,官僚機構難掩對她的歧視和道德審判:“那些補助金辦事員真卑鄙……他們像乞丐一樣對待我們。尤其是當他們看看露拉·安,又看看我——好像我出軌了或者怎么的?!盵1]13領取救濟金的黑人單身母親因種族、家庭和貧困成為三重他者,被看作無力撫養孩子、也無法維系家庭的失敗者,被追求整齊劃一的“標準家庭”和“母性神話”的社會歧視。因此,甜蜜不得不“非常小心地撫養孩子”[1]13:“我讓她叫我‘甜蜜’,而非‘母親’或‘媽媽’。這更安全。那么黑的孩子,還長著照我看來太厚的嘴唇,叫我‘媽媽’會讓人迷惑的?!盵1]13對已經遭遇歧視的甜蜜來說,一旦被懷疑違背社會規范而出軌,或是孩子不是親生,面對的困境難以想象。社會歧視被懷疑違背“母性神話”要求的母親,本質上來源于社會排斥不符合現代性家庭秩序的他者。布萊德叫母親的權利被甜蜜剝奪,這一最初的童年創傷,并非出于甜蜜不愛孩子,而是母親面對打壓他者的社會,不得已而為之。宣揚“母性神話”的現代性,反而讓母女不敢、不能公開以母女相稱,為布萊德帶來了深深的童年創傷。

(二)內化“母性神話”帶來道德創傷

甜蜜本人接納甚至內化了“母性神話”,致力于滿足社會的要求,而不是滿足布萊德的道德需求,也是布萊德童年創傷的重要來源?,F代性社會中,每個人都只承擔自己的角色賦予的義務:“我們能做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們能做這件事就行?!盵3]7“母性神話”給母親提供了撫養孩子、照顧孩子的義務,而不需要考慮對他者的責任。當布萊德發現房東性侵兒童,甜蜜害怕失去來之不易的房子,讓布萊德忘掉這件事。甜蜜承擔了“母親”角色的責任,為孩子保住了住所;然而,甜蜜拋棄的道德責任,令布萊德始終生活在痛苦之中?!柏熑我蕾囉诮巧钡默F代性特點,在布萊德指認教師索菲亞猥褻時表現得更加明顯。身材高大、眼神怪異的索菲亞,因相貌被當作“異類”、被家長懷疑猥褻兒童,而八歲的布萊德作了偽證。索菲亞因為相貌被懷疑,布萊德則因為膚色被排斥,她們的經歷有相通之處。然而,布萊德參與毀掉了另一個他者的人生,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在這個過程中,布萊德得到了社會的鼓勵,還有她最想要的——母親的認可:“在法庭外,所有的母親都對我微笑,其中兩個真的碰了我一下,擁抱了我。父親們對我豎起了大拇指。最棒的是甜蜜。當我們走下法院的臺階時,她握著我的手,我的手?!盵1]30甜蜜為自己滿足了“母性神話”的要求,培養出了現代性需要的、排斥他者的孩子感到驕傲,然而被她無視的道德要求,導致無辜者橫遭指控,成了布萊德最深的童年創傷?,F代性引以為傲的精細勞動分工之下,無人對他者的傷痛承擔責任,出現了“有罪過,但無犯過者;有犯罪,但無罪犯;有罪狀,但無認罪者”[3]21的奇異景觀。甜蜜盡職盡責地培養被社會接納的孩子,拒絕對他者的道德責任,直接導致了布萊德因母親的“母性神話”,在他者面前成為旁觀者和加害者,承受道德良心帶來的童年創傷。

二、童年創傷的療愈:“為了他者”的后現代倫理

后現代倫理觀將人們從立法者規定的倫理秩序中解脫出來,讓每個人為自己的道德選擇負責。而在小說中,露拉·安改名布萊德,離開母親生活,對交往異性態度開放,這種“家庭生活”反叛了現代性的原則,如同一性、理性化等。同時,布萊德找到出獄的索菲亞對她道歉,試圖為童年的偽證贖罪,作為道德主體承擔道德責任。她不再滿足于社會角色指派給她的責任,也沒有因控告過程中她只占一部分而放棄悔改。后現代倫理認為,“道德呼吁我的責任,因而引起關心的迫切要求,不會因為我照著其他人的做法行事,而得到緩解和安撫?!盵3]69布萊德受到道德沖動的呼喚,承擔起關心他者困境的道德責任,不但療愈了她的童年創傷,還讓她與男友布克消除誤會,建立了相愛的家庭,體現出后現代道德要求之下,家庭倫理的溫暖轉向。

(一)道德沖動帶來互相了解

布萊德去探望索菲亞,不但讓她被索菲亞暴打,還讓男友布克誤會她同情戀童罪犯,離開了她,她的身體也逐漸變化,從一個成年女性,蛻變回“擔驚受怕的黑人小女孩”[1]105。研究者認為,“這一體型的回歸,說明被壓抑的童年創傷并沒有愈合?!盵6]125布萊德始終將自己的創傷壓抑在內心深處:因為她對索菲亞的加害,才帶來了童年創傷;因為她從未對布克表白自我,才導致了布克的誤會。這是現代性之下童年創傷的延伸,而非她承擔道德責任的錯誤。而當布萊德與布克重逢,在唇槍舌戰之后,布萊德了解到布克的童年創傷——他的兄長亞當被戀童罪犯所害,因此才痛恨布萊德與索菲亞接觸;布克也明白了布萊德的童年創傷和向索菲亞贖罪的意圖,他們才真正心意相通,創傷愈合的布萊德也重新變回成年女人。在他們的誤解、分手、辯白與和好之中,二人都做出了基于道德沖動的決定:布克為了自己的道德感離開布萊德,而布萊德為了證明自己的道德與愛情,放下高薪工作追逐布克,對布克表白自我,這樣的沖動讓雙方心靈交融。鮑曼贊美后現代倫理中,不計得失的道德沖動,認為只有在道德沖動中人才能作為道德主體存在。而布萊德和布克因道德沖動互相遠離,又重新走到一起,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建立了志同道合的家庭,似乎正說明了這一點。

(二)道德責任療愈童年創傷

在主人公依據道德沖動做出選擇的同時,他們也獲得了道德上的成長。在傳統的社會秩序中,家庭是最重要的負責對象,人對陌生人沒有責任:“如果與陌生人共處,那么就需要學會掌握視若陌路的藝術?!盵3]181然而,布萊德沒有對陌生人“視若陌路”,而是“找到彼此,并依憑這一共同紐帶(創傷經歷)的力量,結成某種伙伴關系?!盵7]178通過承擔對他者的責任,布萊德積極主動地釋放溫暖。在她承擔道德責任的過程中,布萊德不但找到了被她誣陷之后剛剛出獄的索菲亞,對她道歉,試圖幫助她;在之后的旅途中,她更是情急之下用身體替與她萍水相逢的小女孩蕾恩擋子彈,溫暖了蕾恩的心:“史蒂夫和伊芙琳收留了我,但是沒有人為了救我而把自己置于危險之中。為了救我一命,但這就是我的黑姑娘所做的,甚至沒有多想就這么做了?!盵1]82布萊德為陌生女孩自我犧牲的愛,正符合鮑曼對后現代倫理學道德復歸的期望。鮑曼贊同列維納斯“鄰居的面孔對我來說意味著一種不可抗拒的責任”[8]88的觀念,認為人應“為了他者”[3]92而生存,而責任沉默是不可容忍的:“道德實踐只能具有不切實際的根基……它從來不能用自我保證和他人保證已經達到了的標準安撫自己?!盵3]95面對需要幫助的個體,永遠不能說幫助已經足夠。出自本能而非計算的舉動,讓布萊德成為后現代的道德主體,也獲得了布克的尊敬和愛。布克則認識到,自己對亡兄亞當的愛,已經讓他只能愛理念中完美無缺的亞當,而非存在瑕疵的個體,因此他在聽說布萊德幫助索菲亞后,不聽解釋便拋棄了她。他反思了自己將亞當變成偶像的行為,其中包含著現代性對完美和“整齊劃一”的執著:“亞當沒有缺陷,純潔天真,易于去愛……什么樣的愛需要天使,只有天使能滿足呢?”[1]118

最終,布克放棄了對亡兄的執念,對現實中需要理解和愛的他者布萊德承擔道德責任,和犯過錯誤又盡力彌補的布萊德相知相愛,也療愈了自己的童年創傷。家庭關系在后現代倫理中,從只對彼此負責,到對每個他者承擔責任。布萊德和布克因此志同道合,他們的孩子將在這樣的家庭中誕生。結尾處,他們對新生命的期許,和甜蜜“愿天佑孩童”的祝愿,與后現代家庭倫理中,每個道德個體都為了他者和弱者生活的美好期望不謀而合。

三、結語

黑人家庭的道德倫理,始終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社會議題,而在《天佑孩童》中,作者對黑人、兒童等弱勢群體面臨困境的關切,對溫暖孩童、療愈創傷的家庭的呼喚躍然紙上。從后現代倫理學的視角分析,布萊德的童年創傷是現代性的必然后果。一方面,追求統一和秩序的現代性和“母性神話”反對一切不“標準”的他者,對甜蜜和布萊德進行道德審判,迫使母親無法與孩子相認,造成孩子缺乏關愛的創傷;另一方面,母親執著于履行“母性神話”的要求,拋棄對他者的社會責任,造成孩子道德與良心的創傷。然而,在下一代的家庭生活中,后現代性倫理中出于本能的道德沖動和對他者的責任感占據了上風。布萊德和布克,出于共同堅持的、對他者的道德責任,在溫暖他者的過程中,療愈了自己的童年創傷。從甜蜜忽視布萊德的道德訴求,到布萊德承擔道德責任的贖罪之旅,再到布萊德和布克真正了解彼此,撫慰彼此受傷的心靈,蘊含著黑人家庭倫理的后現代轉向。在“為了他者”的呼喚之下,家庭從囿于社會賦予的責任,到主動承擔對他者的道德責任,帶來創傷的家庭關系被互相了解、溫暖他人的新家庭所取代,“天佑孩童”的美好未來也有了實現的可能。

參考文獻:

[1]Morrison,Toni.God Help the Child[M].New York: Alfred A.Knopf,2015.

[2]焦小婷.又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天佑孩童》解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 25(03):108-110.

[3]齊格蒙特·鮑曼 .后現代倫理學[M].張成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M].邵迎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齊格蒙特·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后現代性與知識分子[M].洪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馬艷.論《天佑孩童》對“隱匿的非洲祖先”和“種族建構”的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1,(02):122-128+ 149.

[7]Caruth,Cathy.Trauma:Explorations in Memory[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8]Levinas,Emmanuel.Existence and Existents[M].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78.

作者簡介:

?;弁?,女,漢族,吉林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猜你喜歡
他者托尼莫里森
理發師托尼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托尼·莫里森筆下的女性形象解讀
為“他者”負責: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