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茲拉·龐德譯《胡關饒風沙》的繪畫因子

2023-12-28 10:35黃丹霞
海外文摘·藝術 2023年9期
關鍵詞:龐德原詩譯文

□黃丹霞/文

關于詩歌藝術與繪畫藝術的一致性,中西方都早有代表性的論述,如我國北宋文學家蘇軾評王維詩畫時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毕ED抒情詩人西摩尼得斯也曾說過:“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笨梢?,詩歌藝術與繪畫藝術具有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特點。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是美國意象派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意象派詩歌理論以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為基礎,為現代英美詩歌注入了中國文化元素,推動了意象派詩歌運動在美國的發展。意象派詩人主張用鮮明的意象,直接體現詩人的感受與體驗,力求用最恰當、最少的筆墨產生最豐富的意蘊,這與中國古典詩歌與山水畫的意境效果異曲同工。龐德的著名短詩《在地鐵站內》(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便是這一主張的代表作,該詩色彩強烈,意象鮮明,讀來頗具有中國詩“詩中有畫”的審美意味。除寫詩之外,埃茲拉·龐德也進行詩歌翻譯,他翻譯了不少中國古典詩歌,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鑒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漢詩譯作《華夏集》(Cathay)一經出版,即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其中,譯作《長干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送友人》(Taking Leave of a Friend)、《玉階怨》(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等廣受關注,而《古風十四·胡關饒風沙》(The 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卻鮮有研究,研究視角尚未得到全面挖掘?!逗P饒風沙》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十四首,是針對詩中“陽和變殺氣”“安得營農圃”的現實所作,表達對當時唐朝無可安邊之良策、無能勝任之良將的現狀的批判。龐德在對此詩進行創造性譯作時運用了繪畫藝術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使譯作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鑒于此,本文將以這一譯作為例,從“無筆墨處”“意象并置”“富于孕育性的頃刻”及“圖畫”創造四個方面探析其中體現的繪畫因子,力求探尋龐德譯作對繪畫藝術美與技巧的運用,以及探討繪畫藝術視角下進行詩歌翻譯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1 “無筆墨處”

中國山水畫惜墨如金,計白當黑,三筆兩畫,神韻皆出。黑與白的組合,矛盾又統一,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法則之一。其“留白”藝術經過漫長的積淀和發展,形成了中國畫中獨特的一門藝術語言,雖看似無形,實則內容豐富。清代畫論家華琳在《南宗抉秘》中說:“白,即是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石坡之平面處,及畫外之水、天空闊處,云物空明處,水足之杳冥處,樹頭之虛靈處,以之作天、作水、作煙斷、作云斷、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筆墨所不及,能令為畫中之白,并非紙素之白,乃為有情,否則畫無生趣矣。[1]”也就是說,畫家在用筆用墨的同時,精心安排留下空白,不僅傳達了畫中物象的情致,更賦予了物象之外的深意?!盁o筆墨處”是畫外之畫,能激起觀者無盡的想象。筆者認為,將中國山水畫中的有意留白移植到詩歌藝術中,也會產生有“有情之白”帶來的審美意蘊呢?下面就龐德英譯《胡關饒風沙》進行探討。

龐德在《胡關饒風沙》英譯詩中兩次運用了跨行的手段進行有意留白,強化了詩中“筆墨所及處”的意蘊表現,成為傳遞詩作整體意蘊的有機構成部分:

(1)原文:(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

譯文: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

(2)原文: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譯文: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No longer the men for offence and defence.

試將例文(1)改為以下兩種句式:1)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2)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第2行跨行與第1行左對齊)。在這兩種句式中,第1種失去了“尾重”的特征,變成了情感空白的概念陳述,無法傳遞出戍守邊防的士兵為了防范胡人進犯而爬樓登高遠望的重大責任感;而第2種句式減少了經驗直感的過程和空間距離的暗示,無法傳遞出龐德譯文所凝練的士兵步履沉重感和梯級之多、塔樓之高的語義內涵。因士兵登高的這一望可能望見的是國家興衰的歷史命運,登高時不免步履沉重、心情壓抑。而跨行留白所傳達出的梯級之多、塔樓之高更能襯托出后文居高遠眺、目光所及看到“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時的觸目驚心。爬梯登“萬丈”高,目光所及皆悲涼無生機,更能加深邊塞之地的荒涼和戰爭帶來的巨大痛苦。

例文(2)對應原詩“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意為“若不是親眼見到保衛邊防的戰士,(誰能深切體會到轉戰關山之苦)”,而龐德將“征戍兒”譯為“children of warfare”,這里應屬誤譯。但他隨之還加上了“the men for offence and defence”,并作了跨行縮進留白處理,巧妙地讓讀者體驗到“時間流逝,孩童長大成人,便立即奔赴戰場,抵抗外敵,守衛邊防”的跨時空審美意蘊。

龐德在《華夏集》的翻譯實踐中通過跨行、跨節等手段創造了諸多空白,最具代表性的是《長干行》英譯詩(The River Merchant's Wife)中的“留白”處理。他通過跨節將全詩分為五節,使譯文宛如一部五幕戲劇,層次分明,不同詩節演繹不同的劇情階段。還有結尾處的跨行留白處理,

原文: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譯文:And I will come out to meet you

As far as Cho-fu-sa.

譯文的大幅度縮進暗示了路途遙遠,也暗示了“I/妾”迎接“you/君”歸來的真誠與決心,款款深情盡在“空白”中不斷孕化[2]。在《華夏集》里龐德多次以跨節、跨行留白手段進行創譯,以上分析便足以見其藝術用心之妙。

2 “意象并置”

與西方的形象繪畫藝術和抽象繪畫藝術相比,傳統中國畫在創作過程中更注重意象思維的運用。畫家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觀察,在繪畫作品中加入自身主觀情感,把感情內涵寄托于具體事物。而后在對畫中意象進行構圖、墨色運用等獨特的安排中,形成中國畫獨有的意境。如傳統中國畫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本不可能同時開放和存在,卻因超時空束縛并置在一起,成為了中國繪畫中經典和常用的表現手法[3]。

隨著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的意象思維逐漸演變為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中的意象并置藝術表現手法。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有相當多的詩句使用了這一手法。最為典型的意象并置詩句當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此句十八個字,由九個意象并列鋪排,無需一個動詞,卻勾畫出秋天傍晚里中國古村落的景觀。

龐德從研究東方的學者厄內斯特·費諾羅薩(Earnest Fenollosa)的筆記中領略到中國古詩及中國文字的奇妙:(中國古典詩歌)通過意象并置直接體現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他并把這種意象并置的手法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和翻譯實踐中[4]。在《胡關饒風沙》的譯文中也可見龐德巧妙運用意象并置的例子。

(3)原文: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

譯文: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原詩沒有使用意象并置的手法,費諾羅薩對此句的翻譯也沒有運用這一手法,而是譯成主謂賓齊全的句子(“I see a ruined fortress in a large blank desert”),但龐德顯然不滿足于費諾羅薩的翻譯,而是將其譯成并列鋪排的三個意象。這一妙手安排猶如在讀者想象的畫布上信手勾畫出荒城大漠、廬舍為墟的中國畫。近處是荒涼蕭瑟的“荒城”,高處是陰霾遍布的“天空”,低處是塵沙飛揚的“大漠”。他創造性的譯法產生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意象并置的效果,很好地重現了原詩邊塞蕭條凄涼的畫面,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雖然龐德把“空”(blank或empty)誤解為“天空”(the sky),但還是不得不承認這種意象并置的譯法的確很傳神。

龐德不僅在翻譯中國古詩詞的時候運用意象并置的手法,他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也模仿和使用這一創造性技巧,如《七湖詩章》中的以下幾行詩: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The reeds are heavy; bent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

這幾行詩讀來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梢婟嫷吕靡庀蟛⒅檬址O力追求中國古詩的真正意境和獨特風格的匠心獨運。

3 “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

“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是德國美學家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在其美學著作《拉奧孔》中提到的美學觀點。他認為:“繪畫在它的同時并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5]”因此他用這一詞來指畫家描寫動作時所應選用的發展頂點前的一頃刻,這一頃刻既包含過去、也暗示未來,讓想象有發揮的余地。錢鐘書在《讀<拉奧孔>》中指出:“‘富于包孕的片刻’那個原則,在文字藝術里同樣可以應用?!贝_實,萊辛的這一學說已被廣泛應用到文學藝術和文學批評中。將這一學說放諸詩學而言,富于孕育性的詩境如同孕育性畫境,是最具再造性和生發性的意境,讀者可以從詩中描寫的瞬間片斷,生發出情境的前因后果和完整過程,憑借詩中的“不全”之象,生發出詩外的“完全”之境[6]。

龐德在研究洞察原詩時善于發現原詩中“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并從句子構建和審美角度重現這一充滿審美意蘊的“頃刻”,給予讀者生發再造出言外之意的審美體驗。下文將對龐德英譯《胡關饒風沙》中所呈現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進行分析。

(4)原文:(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

譯文:...There is no wall left to this village.

(5)原文: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譯文: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No longer the men for offence and defence...

例文(4)劃線部分是龐德作為譯者注意到原詩中的“孕育性頃刻”并通過語言手段再現出來的部分,“no wall left”讓讀者自然而然回想到生活于此地的人們曾經一度幸福安康的生活場景,乃至戰爭將此地祥和寧靜的生活和完整的家園全部摧毀的慘狀。從這一小小譯句,讀者仿佛可以窺見這一邊塞村莊的興衰發展史。例文(5)劃線部分讓讀者回想到戰爭爆發前田野上孩童嬉戲、青年耕作的有如“桃花源”的美妙畫面。而此時,戰爭迫使耕作的青年都去從軍打仗,孩童只得藏于已成廢墟的屋舍之中。讀此句時,一股家國破碎、人民受難的痛苦心情不免油然而生。

4 “圖畫”創造

人們談論“詩中有畫”“詩畫合一”時,常常偏向從內容上來認識畫的意趣,通過想象來再現畫的境界,而往往忽略從形式上來考量,從視覺外形上來徑直體悟[7]。事實上,歐美詩壇一直流行著一種獨特的詩體,它以巧妙的構思和獨具匠心的形體吸引著眾多詩人和讀者。這種詩體以形象具體的形式取勝:詩人經過巧妙的設計,利用印刷術,把詩行(或詞匯,或字母,或標點符號等)組成某種物體形狀的圖案,代表或象征某一具體事物,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8]。這種在語言形式上追求“詩畫合一”的表現手法也被運用到詩歌翻譯實踐中,頗為典型的是許淵沖先生創譯的毛澤東詩詞《十六字令三首》。從譯者創造的“山”之圖像中,讀者既可領略三首原詩分別傳遞的抽象語義——山之高、山之眾、山之堅,又可直接體味與感知其超語義的蘊涵。譯文中的“圖畫”構筑深化并拓展了原詩的審美意蘊,給予讀者超脫于語言文字之上的繪畫審美體驗。下面就龐德英譯《胡關饒風沙》對此進行分析。

(6)原文:(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

譯文:...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

關于這兩句詩的翻譯,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從中國古典詩歌中“疊字”的組詞手法來探析,認為龐德有意識地忽略了原句中的“淚如雨”,將其翻譯成了“哀哀如雨”,創造性地運用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疊字”的組詞手法,使譯文獲得了雙聲疊韻的音樂美。筆者深受這些文獻的審美啟發,在閱讀過程中拓寬了視野,然而也認為不妨從詩歌翻譯的“圖畫”創造角度來探析這兩句詩句。龐德的確有意識地忽略了原詩中的“淚如雨”,但他為什么認為沒有必要將其譯出呢?原來,是因為他已經巧妙地把原詩中的“淚”(tears)藏在了譯文中。上述所說的詩歌創作或翻譯實踐中的“圖畫”創造多把詩行、詞匯、字母、標點符號等組成具體事物的形狀,以此達到“詩畫合一”。但筆者認為,正如美國詩人愛德華·埃斯特林·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的小詩《L(a)》所體現的詩歌創作觀,詩人在創作中賦予了每個字母(或字母組合)以新鮮而豐富的寓意,每個字母都有其自身審美的分量。單詞“sorrow”中的字母“o”恰如淚珠的形狀,這兩句詩句中的五個“sorrow”錯落分置,恰似一滴滴淚珠如雨水般從天而降,敲擊讀者心頭,讓讀者體驗到三十六萬人哀哀落淚、淚如雨下的經驗直感。龐德將此詩句譯成了兩句攜淚雨而來的詩句,情景具備,詩畫合一,實為妙哉。

5 結語

中國詩重視意象,詩風生動、簡練、清朗、恬淡,中國畫更是可以寓激情于清靜。龐德認為中國詩所注重的“意象”“神韻”“簡潔”“音樂”等主張與他所領導的英美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的詩學觀不謀而合[9],其中的意象感與中國詩畫中的形象感可以說屬于同一審美范疇。因此,龐德吸取了大量豐富而新鮮的中國元素,在其詩歌創作與翻譯實踐中常見中國古典詩歌與繪畫藝術的痕跡。本文從繪畫藝術的四個方面對龐德英譯《胡關饒風沙》進行研究探討,旨在從繪畫藝術視角探尋龐德譯作中對非文學藝術美與技巧的運用,一方面有利于引導文學創作者在創作實踐中重視運用繪畫藝術或其他藝術的審美表現手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導文學研究者從跨藝術視角進行詩歌翻譯或文學翻譯的研究鑒賞?!?/p>

猜你喜歡
龐德原詩譯文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峨眉山月歌
譯文摘要
“走過同一塊地毯”:龐德與詹姆斯美學思想比較研究
改詩為文三步走
I Like Thinking
“我”與“你”的相遇——龐德、斯奈德所譯漢詩的主體間性管窺
龐德子
譯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