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謙縣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2023-12-29 08:00石大存
黨的生活·青海 2023年12期
關鍵詞:農畜產品農牧業基地

石大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著眼統籌“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為我們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囊謙縣緊盯全省建設產業“四地”目標和州委“樹好三個形象、打造好六個區”要求,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好、高原綠色有機、無污染農牧業等優勢資源,著力加快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一、發展現狀

囊謙縣地處青海省最南端,玉樹州東南部,青海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4000 米,是一個以牧業為主,農牧兼營的半農半牧地區,全縣下轄9 鄉1 鎮69 個行政村,總人口12 萬人,政區面積1.21 萬平方公里。全縣現有可利用草場面積1663.12 萬畝、耕地面積13.48萬畝、林地面積809 萬畝,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農業產值占全州的50%以上,有玉樹“糧倉”之稱。

——從產品結構情況來看。全縣農畜產品主要集中在牦牛、藏羊、青稞、藏小麥、馬鈴薯、芫根等農畜產品。截至2023 年10 月底,全縣共有存欄牦牛28.94 萬頭,出欄5.23萬頭,肉產量5012.34 噸,奶產3942.14 噸。存欄藏羊3181 只,出欄330 只,肉產量1.73噸。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59 萬畝,總產1.5 萬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900 畝,總產379.9 噸。蔬菜:種植面積2200 畝,總產7348 噸。飼料作物(含糧改飼):總播種面積5.45 萬畝,總產18.56 萬噸。此外,另有圈窩種草9.7 萬畝,總產30.77 萬噸。

——從生產體系建設來看。全縣現有新型經營主體241 家,其中,生態畜牧業合作社41 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69 家、家庭農牧場31 家。打造千頭牦牛養殖基地19 處,千只藏羊養殖基地2 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示范社10 家。建立飼草料生產基地19 處,其中萬畝基地1 處、千畝基地2 處、百畝基地16 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20 萬畝,吉曲鄉被評為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黑青稞基地,總面積2 萬畝。

作者在覺拉鄉肖尚村田間地頭調研農業生產情況。 許菊/攝

——從品牌培育情況來看。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主供區為目標,不斷培育產業發展品牌,切實發揮資源稟賦,強化“以農補牧,以牧惠農”農牧互補優勢,不斷融入“玉樹牦?!眳^域公用品牌,加快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認證進程,不斷擴大囊謙“紅鹽牦牛肉”等“三黑一紅”品牌影響力。2023 年8月,中綠華夏有機認證管理中心的專家組赴囊謙縣開展實地監測認證,對囊謙縣7 個鄉鎮種植基地和3 個鄉鎮天然草場、牦牛、藏羊進行實地監測和有機認證,有待2024 年底正式發放有機產品證書。

——從科技助農情況來看。依托“組團式”幫扶科技特派員力量,重點圍繞牦牛、青稞產業,堅持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社為核心,建立“串聯農牧局+科技特派團+示范基地和合作社+種養戶”的幫扶模式,建立吉曲鄉外戶卡村、娘拉鄉娘多村和縣農場3 處青稞品種示范基地,示范面積600 畝,建立東壩鄉尤達村吉鬧吾拉澤合作社牦牛良種繁育和牦?!胺拍?補飼”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基地,示范牦牛1200 余頭,科技種植試驗田種植的白青稞高產達每畝1000 斤,飼用豌豆和燕麥混合播種產量高產達每畝3051 公斤。

從調研情況來看,通過多年的全力推進,全縣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長足提升,為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生產經營方式落后。傳統的農牧業生產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單打獨斗的經營觀念根深蒂固,與規模發展、集約經營、標準化生產的新型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要求相差甚遠。粗放的農田耕作方式、無序的耕作制度及以家庭經營為主的種植業生產,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要求未能融合。農牧結合的特色沒有發揮,草畜聯動的意識樹得不牢,優勢資源變不成優勢產業。

(二)經營管理水平滯后。支持、引導、服務農牧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作用未能充分顯現,指導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能力匱乏,形不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合力。農牧業經濟組織與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龍頭示范帶動不夠,沒能建立充分信任的合作機制,一些農牧民只想回報不愿投入的思想較為頑固,難以建立合作社與農牧民的利益共同體。

作者在著曉鄉交西村調研畜牧業工作,并與鄉村干部座談交流。 許菊/攝

(三)生產經營效率較低。畜群中老弱病殘及公畜占50%以上,公畜養殖周期長達7—8 年,養殖效益難以維持生計。種一歇一的耕作制度、粗放的耕作方式、雜亂無章的輪作倒茬現象,導致耕地利用率低下、單位面積產量減少、耕地質量下降,精耕細作的務農意識受其它產業利益驅使有所弱化,耕地產出預計只有常規產出的50%。如除去國家在種植方面的補貼,投入產出難以持平。

(四)農技服務能力偏弱。全縣各類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共有93 人,其中,農經4 人、農藝32 人、農機10 人、畜牧獸醫31 人。全縣13.48 萬畝耕地,只有1 名副高職稱的農藝人員,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無法滿足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農經部門指導規?;洜I、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股份制合作社建立的措施不夠有力。畜牧獸醫部門對畜種改良、畜群結構調整、如何提高繁殖率與母畜比例及養殖技術的服務無法跟進。農藝農機部門對耕作制度、精耕細作措施、機械化利用、精細化管理等技術服務工作措施不力。

三、應對措施

(一)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多l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明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是區域鄉村振興工作的第一負責人,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鄉村振興工作上。始終堅持以農牧業為基礎,把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切實加強對農牧業的領導,著力解決農牧業發展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把熱愛農牧民、熱愛農牧業、懂農牧業經濟與技術的干部,調配到“三農”工作崗位上,為“三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二)穩步開展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工作。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實現農牧民共同富裕的唯一組織形式,是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化農牧業轉型的重要載體。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全縣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在現有10 家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社的基礎上,分批次持續推進其余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工作。全面實現資源、資金、資產股份合作,草場劃區輪牧(耕地輪作倒茬)、牲畜分類組群、收益按股分紅、勞動力按勞取酬、農畜產品統一銷售、草畜聯動平衡的資本運作新機制,引領全縣農牧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大力開展種植業精細化耕作提質增效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我們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抓緊抓實。一是根據氣候特征、地理環境、種植特點、品種特色、生產習俗,建立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二是把精耕細作作為種植業精細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提升耕作質量,奠定豐收基礎。加大良種補貼及推廣應用力度。三是引導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工企業、種植大戶,通過股份合作、流轉經營、托管服務等形式,培育種植業新型經營主體。出臺扶持政策,培育科技服務型組織,實現良種良法到田、農技人員到村、技術要領到人。四是科學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推進農業生產向規?;?、集約化轉變,為穩定糧食生產、推動農業增效打下堅實基礎。

(四)啟動農牧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挖掘本縣糧油草作物、家畜種質資源,對曾經在縣域內利用過,并且生產性能穩定、瀕臨滅絕的種質資源,要收集保存,采取措施,有條件的要繁殖利用。加快糧油、馬鈴薯、芫根、燕麥等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步伐,提高統一供種比例和良種覆蓋率。在吉曲鄉外戶卡村,借助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建立黑青稞、油菜良種擴繁基地(良種場)。遴選生產經營實現整村股份經營、1—2 級能繁母牛數量達到500 頭左右、基礎設施條件好的著曉鄉尖作村、交西村和覺拉鄉尕少村3 處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牦牛擴繁場。

(五)著力打造農牧業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以黑青稞、馬鈴薯、芫根、燕麥為主導品種,在香達、娘拉、吉曲、吉尼賽四個鄉鎮,建設4 個萬畝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六高目標。即良種覆蓋率高,良種供給優先保障4個萬畝基地,到2025 年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0%;機械利用率高,4 個萬畝基地耕耙壓播收選儲等耕作、初加工過程逐步實現機械化,到2025 年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5%;綠色種植水平高,嚴格管控4 個萬畝基地投入品,加大有機肥使用力度,確保產品100%達到綠色標準;組織化程度高,4 個萬畝基地生產經營全部由村集體合作經濟組織、種植大戶、加工企業統一經營;效益與產品品質高,4 個萬畝基地生產成本下降20%左右,增產幅度40%左右,產品全部達到綠色標準;標準化程度高,把好耕耙壓播收選儲精細化管理關口,科學倒茬,實現標準化生產。

(六)努力構建農牧結合草畜聯動新機制。樹立農牧結合的新理念,建立草畜聯動的新格局,開展飼草料種植加工及進村入戶提質增效行動,建立牧戶、村集體、鄉鎮政府、縣農牧部門四級飼草料生產、加工、儲備體系,加大飼草料進村入戶推進力度。一是用好秸稈。利用好縣內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將秸稈轉化為飼草料,讓農作物秸稈解決牲畜最基本的吃飽問題,實現農牧互補。二是用好耕地。在一般農田、輪歇地、低產田建立飼草料基地,鼓勵牧民搞好圈窩子種草,形成牧戶種草、儲草及自我防災的新觀念。三是培育經營主體。著力培育草產業新型經營主體,優先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飼草料加工企業、種草大戶發展草產業,讓其成為飼草料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七)聚力打造名特優新農畜產品品牌。以“三黑一紅”為主導產業,加大“三品一標”建設,加快培育名特優新農畜產品步伐。優先選擇紅鹽牦牛肉、黑青稞、黑啤酒、藏黑陶及紅鹽、馬鈴薯、燕麥、芫根等產品,開展名特優新農畜產品認證工作,逐步開展耕地、草場、飼草、牦牛、藏羊綠色有機產地及產品認證,實施地標、地名認證,加快農畜產品商標注冊,培育縣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加強與科研機構、食品企業合作,共同研發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培育品牌知名度。

作者在香達鎮坎達村調研牲畜出欄情況。 許菊/攝

四、對策建議

(一)統籌培育壯大名特優新農畜產品加工業。目前,對縣級而言,普遍存在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品質差、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及小作坊式占主導地位的情況,小而散的加工主體、小作坊的加工產品、多而亂的產品商標、無證生產的農畜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難以參與市場競爭與流通,更難滿足原料供給者生產的要求。建議加快引進或培育全州龍頭企業,統一規劃、統一引領,不斷壯大全州名特優新農畜產品,切實發揮全州共用品牌引領作用和地標產品保障作用,真正把玉樹州打造成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主供區。

(二)統籌加大對農牧業的投入和指導,推進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當前,農牧業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賬較多,高標準農田建設滯后,標準化畜棚需求難以滿足,合作社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夠,科學種養技術亟待提升,追溯體系不盡完善,產業鏈過短,農產品產得出、運不走、沒處存、賣不上價等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議出臺支持農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搭建線上線下推介、宣傳及產品銷售平臺,不斷加大對農牧業的指導、支持、投入和帶動力度,切實帶農增收,促農就業,讓農牧業真正發揮主導產業的作用。

(三)進一步健全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保障體系。農牧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才、技術、裝備、設施強有力支撐,沒有這個支撐,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是人才支撐更為關鍵。下決心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優化組合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愛農牧業、懂農牧業、技術熟練、能夠實地指導農牧民生產的人才隊伍,對其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建立人才有效支撐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建議建立健全農牧業發展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配齊配強農牧系統干部人才隊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打造一支活躍在田間地頭、草原牧場的專業指導隊伍。加大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力度,培養一大批鄉土專家和致富帶頭人。

猜你喜歡
農畜產品農牧業基地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無人機放?!弊屴r牧業走在時尚前端
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研討
我的基地我的連
第2屆中蒙博覽會國際綠色農畜產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辦
西藏農畜產品產業化現狀與發展對策
西藏農畜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需求趨勢研究
銳意創新 扎實推進農牧業經濟發展
以科技創新轉變生產方式 發展現代農牧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