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財經類ESP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2023-12-29 08:21傅強
校園英語·中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財經大學英語

摘 要:如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熱點。本文嘗試運用產出導向法,以《財經學術英語》課程為例,從精準設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重塑教學內容和產出導向的教學流程設計三個維度探討了財經類ESP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力圖實現外語教學中價值、知識與能力的有機融合,從而為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啟示和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產出導向法;ESP課程;大學英語;財經

作者簡介:傅強,男,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

一、引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也明確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上述綱要和指南得到了廣大大學外語教師的共鳴和響應,相關研究人員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框架和流程以及教學評價等不同維度提出了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和注意的問題。本文嘗試運用產出導向法,結合筆者所教的《財經學術英語》課程,探討財經類ESP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以期為同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參考。

二、課程思政與產出導向法相契合

長期以來,大學外語課程主要重視語言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價值塑造較少涉及,主要講解國外文化,而對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不夠,亟需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它是一種教育理念,不是單獨開設一門課或者離開課程本身專門增加思政教育,而是要有機地將價值塑造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既成才也成人。

產出導向法完全契合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產出導向法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國問題意識和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外語教學理論。它由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中國教學流程三個部分組成。教學理念方面,它提倡“學習中心說”,認為教學活動設計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生;倡導“學用一體說”,將輸出與輸入統一起來;主張“文化交流說”,要求正確處理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關系;強調“關鍵能力說”,認為外語教學必須要為培養學生未來所需的關鍵能力服務。教學假設方面,它主張“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的假設。教學流程方面,它包含若干由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節組成的循環鏈,通過教師主導和師生共建方式最終完成總產出任務??梢?,產出導向法的“學習中心說”“產出導向”理念和教學流程不斷循環迭代改進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是一致的。前者可以為后者的實現提供可行的教學組織實施路徑,后者又為前者的設計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兩者共同統一在外語教學中。

三、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財經類ESP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一)精準設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精準設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這意味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能隱含于語言教學目標中,而是應該顯性設定,將之前以語言技能和知識為主的教學目標轉變為思政、知識與能力三者并列,有機融通。設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時要避免泛泛而談,要結合課程特點和語言素材進行挖掘提煉,精準地實現語言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有機統一。

以《財經學術英語》為例,它是一門基于財經內容、訓練學術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的綜合性ESP 課程。經過反復討論確定,該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主要體現在四個維度,即國家認同、家國情懷、科學創新精神和講好中國財經學術故事。首先,國家認同維度的目標是指以一種學術化和研究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認同中國的成就。比如,在學習“不平等與經濟增長”模塊時,學生在學習完“不平等和經濟增長”相關理論觀點后,會以研究小組的方式親自調查中國的精準扶貧,從而從學理和實踐兩個方面真正認同中國精準扶貧的意義和成就。家國情懷維度主要體現在課程主題和材料的選擇,即選擇那些關乎世界和中國命運的重大經濟議題和前沿研究課題,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發展狀況和國情,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 “人口和經濟增長”模塊,學生會閱讀關于二者理論關系的語言素材,從而全面和正確地看待目前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并激發他們對于國家命運的關注,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茖W創新精神和講好中國財經學術故事本身就是這門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完全契合這門財經類學術課程的特點。

(二)重塑教學內容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素材很難完全滿足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教師需要采取顯性增刪和隱形挖掘相結合的方式重塑教學內容。首先,顯性增刪。顯性增刪主要是指根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適當增加富含思政元素的語言素材替換掉一些思想性薄弱的素材。需要指出的是,顯性增加的這些更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內容并不是硬性地塞入富含思政元素的語言材料,為思政而思政,而是根據課程特點因地制宜,在不影響原有語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擇那些兼具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作用的外語學習材料和活動設計。以《財經學術英語》第一模塊“經濟學基本概念”為例,原有教學材料主要涉及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假設以及需求曲線等內容,很少涉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因此教師增加了有關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語言素材。增加的內容本身就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將其與西方經濟學內容進行對比思考,進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價值,還能夠與思政課程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知識相協同,用來分析財經現象。

其次,挖掘語言材料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是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更為重要的方式。實際上,無論是新增的語言素材還是原有的語言素材都不是拿來就用的外語版思政教育材料,教師需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對于學生來說,這些材料是以外語和學科內容形式呈現的,教師在外語教學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輸入到學生的頭腦中。同時,思政元素的挖掘并不是以犧牲外語課程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為代價的,而是相得益彰的。還以《財經學術英語》第一模塊為例,學生在學習一篇有關偏好變化對經濟重塑作用的文章后,教師會引導學生反思西方經濟學研究中常見的偏好給定假定,并引導學生尋找和討論中國歷史上的相關案例以及當代中國電商模式對于世界商業模式的影響和貢獻。這個過程既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習財經知識的過程,更是講述中國財經故事,培養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過程。

(三)產出導向的教學流程設計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包含若干由驅動、促成與評價三個環節組成的循環鏈。教師通常會按照單元教學目標設定一個總產出任務,然后按照教學邏輯順序將其分解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子產出任務,子產出任務可以繼續循環細分,每個子產出任務按照驅動、促成和評價的環節依次完成,最終完成總產出任務。

以《財經學術英語》“不平等與經濟增長”模塊為例,除了常規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外,還設定了思政教育目標:了解中國傳統思想中關于不平等和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觀點;能夠向國外聽眾講述中國扶貧故事,深刻認識中國精準扶貧的成就與意義,強化國家認同。為此,教師設置了一個總產出任務,并將其分解為兩個子產出任務,如表一所示。

驅動環節是教學流程的第一步,教師布置產出任務后讓學生立即產出,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能力不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設計任務場景時需要充分考慮話題、目的、身份和場合四要素,做到符合“交際真實性”“認知挑戰度”和“產出目標恰當性”。以表一中的子產出任務1為例,該任務清楚介紹了話題和目的,即作一個關于不平等和經濟發展關系的口頭匯報,身份是小組代表,場合是一門以英文授課的經濟類基礎課。這類任務場景在高水平財經類高校是真實和常見的,所涉及的知識對于財經類本科一年級學生來說有所了解但又具有一定的認知挑戰,學生英語水平若達到四級以上則初步具備了完成這項任務的語言基礎,因此產出目標比較恰當。在具體操作層面,教師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有關美國經濟收入不平等的兩句口號和孔子關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名言,自然而然地嵌入了思政教育內容,即中國哲人對于此問題的看法,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不平等和經濟發展問題,進而教師拋出子產出任務1,讓學生嘗試產出成果,實現教學驅動。

促成環節的主要任務是為幫助學生完成產出任務提供腳手架,一般涉及內容、語言以及話語結構三個層面的促成。在促成環節,教師要做到輸入材料和促成活動與產出目標精準對接,促成過程要循序漸進,促成形式要豐富多樣。還以子產出任務1為例,促成活動使用的語言材料是一篇選自《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題目為“How much inequality is necessary for growth”,還有一段有關講解匯報展示套路和套話的短視頻,選材與產出目標吻合。首先,結構促成。教師讓學生采用略讀法閱讀文章,之后繪制有關文章結構的思維導圖,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這種面向非專業學者展示研究成果的文章與之前所學的純學術論文在文章結構方面的異同。接著,進行內容促成。內容促成分為兩部分,一是以有獎競答的方式讓學生掃讀文章,歸納文章中關于不平等和經濟增長關系的不同觀點;二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身份視角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視角思考和拓展不同觀點及其理據,從而進行價值引領。最后,語言促成。教師先通過小組比賽等形式讓學生掃讀定位文中的經濟類相關術語和重點詞語,并通過填空、翻譯和故事接龍等語言練習活動鞏固語言表達,再通過觀看提前準備的那段視頻讓學生學習展示的相關套路和套話。

評價環節包括對促成活動隨時進行的即時評價和對產出成果進行的即時或者延時評價。產出導向法提出“以學促評”的教學假設,主張師生合作共同評價。以表一中的子產出任務2為例,該任務在課上采取招標方式,由招標成功的小組在完成調研之后進行課堂展示,教師在招標前向全體學生下發了課堂展示評價參考指標。這個參考指標不僅有語言維度和展示技巧等非語言維度,還增加了思政維度。展示小組在展示時,其余學生需要運用之前所學的筆記法做筆記,了解中國精準扶貧的成就,并準備提問。展示結束后,展示小組接受同學提問,以問答方式內化學生對于精準扶貧的認同。之后進入評價環節,先邀請非展示小組的學生參照之前下發的課堂展示評價參考指標對展示小組的展示進行口頭現場評價,然后教師對課堂展示和參與評價學生的評價進行雙重評價。之所以讓學生先評價,是因為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又可以以評促學。

四、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因課制宜,探索適合的教學方法,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本文嘗試將產出導向法運用到財經類ESP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探討了如何基于產出導向法精準設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語言素材,如何在驅動、促成和評價構成的教學流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價值塑造,并以《財經學術英語》為例展示了具體做法。當然,這些探討只是初步的,需要在今后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財經大學2022年度教學方法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財經學術英語》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0,29.

[2]劉建達.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外語課程改革[J].外語電化教學,2020(6):38-42.

[3]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4]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5]向明友.基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外語界,2022(3):20-27.

[6]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J].中國外語教育,2017(2):17-23,95-96.

猜你喜歡
產出導向法財經大學英語
財經日歷
財經閱讀時代
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嘗試
產出導向法驅動下的微課設計與實踐研究
校園網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財經簡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