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練與排演結合,落實教學評一體

2023-12-29 04:50林佳莉
校園英語·中旬 2023年6期
關鍵詞:初中英語

摘 要:面對初小銜接階段生情差異大的現狀,教師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因材施教。在英語課堂上,通過扮演微劇,讓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學習能力,幫助其度過初小銜接的困境,還能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施展才能”,提升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

關鍵詞:課堂微??;初中英語;初小銜接

作者簡介:林佳莉,廈門市蓮花中學。

初中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銜接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從廈門市范圍來看,我校的生源水平尚可,但是各班級均存在英語學習能力和水平差距較大的情況:個別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涉獵廣泛,英語水平較高;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存在英文字母認不全、無法正常拼讀單詞的情況。除了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差別之外,初中英語教學和小學英語教學也有所差異。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傾向于直觀的教學方式,聽、說、演等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分析總結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年級班級近50人的大班教學背景下,如何有效激發待優生的學習動力,同時維護學優生的學習熱情,縮小班級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對于初中英語教師而言,是一個常話常新、必須持續探索的問題。

基于此,筆者采用通過課堂微劇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課本中的重難點知識來設計微劇情境,操練句型,由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共同創作演出,將情境教學與對話教學、語篇教學結合起來,在真實的語境中提高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熟悉、掌握程度,直至自由使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能力。

一、借用微劇實施初小銜接,點燃待優生學習熱情

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下文簡稱A班和B班)在七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試中,班級平均分相距甚大,A班的平均分比B班高出近8分,在無差別教學的情況下,兩班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值得深思,亟需反省、改進。在詳細分析班情之后,筆者發現A班不及格人數為3人,而B班則高達8人。而兩班的學優生人數基本相同。眾所周知,待優生是班級的“生命線”。如何“有教無類”,如何在生情差距甚大的情況下提高B班的英語學習水平?筆者的自省重點落在待優生身上。因此在期中考試后,筆者有意識地在B班引入課堂微劇,依托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每單元Section A的2d部分,引導學優生帶動待優生創作、改編、呈現,提高待優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習自信心,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待優生敢說、能讀,在實踐中提升英語學科素養。

經過半學期的嘗試,同時輔以積極的家校溝通、落實,在七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B班的成績有了顯著提升,兩個班的平均分差距縮小為不到3分,且位居年段前茅。筆者再次分析班情,在知識難度遞增的前提下,B班的待優生人數由8人減為5人,同時學優生人數高于A班,進步的待優生皆為積極參與課堂微劇的學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名待優生認真面對每一次排練,小到服化細節,大到劇本內容,都認真與組員磨合。其雖然英語基礎薄弱,但態度端正,更可喜的是其期末成績上升了一個等級。

二、巧用微劇操練與排演,注重初小思維品質銜接

教育戲劇是指將戲劇元素融入教學過程,用戲劇的方式學習學科知識。課堂微劇作為教育戲劇的一種形式,可提供相對真實、有趣的語言學習情境,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提升英語核心素養。因此,應用小學階段寓教于樂的直觀教學方式,在戲劇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助力初小有效銜接。

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課堂微劇,形成操練課型與排演課型,引導學生完成特定微劇表演活動。操練課型是由既定的行動操練組成的,這些行動操練應當與戲劇內容相吻合。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不同模式、創設有效情境下的機械操練使學生獲得戲劇表演的真實感。排演課型則相當于戲劇導演組織的排演現場活動,即“拍戲”的活動。

鑒于課時有限,筆者將兩種課型進行整合,依托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每單元Section A的2d部分,通過創作、改編、呈現,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完成課堂微劇排演活動。

在課堂微劇正式“上演”前,筆者多角度、多維度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語言激活操練,幫助學生復現語言知識,熟悉語言環境,從而獲得對語境的深層理解,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9的課堂微劇“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排演前,筆者進行了如下操練:

首先,師生示范練習相關對話。筆者向學生拋出問題鏈“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Why do you like English? Why do you like your English teacher?”,問題可不拘泥于上述范圍,學生接力回答,答案也不做限制,完全開放。然后,學生分大組,根據以上師生示范進行Chain Game的操練。最后,由其中一大組學生進行展示。當現場學生的問題和回答有亮點有特色時,筆者及時板書,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差”的傳遞。例如,某學優生回答為何喜歡歷史老師時說到“Because I think the history teacher is humorous and knowledgeable.”,其回答完畢,筆者隨即板書“because”,并追問其使用because的原因。與此同時,筆者還及時講解humorous和knowledgeable等重要詞匯,并隨堂拓展相關詞綴“-ous”和“-able”,讓學生的知識得以“共享”的同時,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隨地歸納總結的意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筆者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歸納總結用于之后的課堂微劇中?!爸R的共享”讓生生之間的差距在潛移默化中縮小。

這樣的意義操練在微劇課前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語言內容的豐富輸入有利于之后的輸出。對于待優生而言,真實語言背景下的不斷復現輸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們說的欲望。待優生進行表達的時候,除了能用課本的語料進行輸出之外,也想嘗試用英語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他們出現卡殼的時候,引導學優生“救場”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表現,這樣的“信息差填補”提供給待優生優質的、有效的輸入。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7的課堂微劇“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表演前,一名學生聯系實際,想表達“我需要一條體育課上用的跳繩”,但只能說出“I need tiaosheng in P.E.”這樣中英詞匯雜糅的句子。此時,教師可鼓勵英語能力較好的學生伸出“援助之手”解答問題,不留痕跡地說出“I need a skipping rope for P.E. class.”,并及時對雙方給予肯定??傊?,微劇正式排演前的問題鏈式操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與小學英語學習相比,初一學生在運用because回答why的問題的互動中習得了因果關系的邏輯性,填平了小學英語學習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溝壑。因此,初小銜接階段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局限于聽,更應批判地、敏捷地從他人所陳述的信息中發現問題,并給出問題解決方案,慢慢培養在聆聽中運用邏輯梳理語言的能力。

在排演階段,筆者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自組隊伍,在排演前對教材Section A的2d部分進行個性化改編。在合作排練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負責執筆,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則積極表達自己對劇本的思考,并在演出時盡量實現脫稿表演。經過一次次磨合,本學期最后一次微劇表演中,大部分待優生已能做到脫稿演出,盡管輸出的語言尚有瑕疵,但能夠主動開口展示已屬不易。尤其是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9課堂微劇的表演中,筆者驚喜地發現一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描述為何喜歡英語老師時用到“She has a good way to make her class lively.”這個句子,很好地應用了隨堂練習中的閱讀文本。因此,即便是待優生,在學優生的“資源共享”的帶動下,也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遷移、運用、內化,極大地提升了待優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初小有效銜接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充分表明課堂微劇準備與排演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

三、善用多維評價手段,落實“教—學—評”一體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課堂中應有高質量的互動,即課堂評價應是在深入提問、有效追問、認真聆聽和反思性回應基礎上的高質量互動。

教師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事實,更需要有開放性、批判性、能激發想象力的問題,以問題引領的方式檢驗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因此,在每個單元的課堂微劇表演后,筆者都會引導學生基于本單元主題、目標語言運用、微劇表演表現等方面對展演的微劇進行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維度點評。

在單元主題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除了關注表演是否合乎主題邏輯外,還可關注基于本課主題的情境語言創新和拓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7的主題為“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一場課堂微劇中,飾演售貨員學生甲為推銷毛衣融入了之前學過的天氣表達方式“I think the weather report says it will get colder next week, so you need to buy a sweater.”,有創意的臺詞創編是基于本課購物的主題,但又增加了購物這個語境的真實程度。通過生生、師生評價點贊這一活學活用的遷移和應用,引領和激勵了更多學生這樣創編。在后續的表演中又出現了“It's raining now, so you had better buy an umbrella.”“We'll have a sports meeting next Friday. Why not buy a pair of sports shoes?”。筆者欣慰地看到學生從小學階段的模仿輸出進階到初中階段能夠聯系實際創編臺詞,這是初小銜接中一個質的跨越。

在目標語言運用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認真、積極聆聽、觀看同伴的臺詞編寫并進行評價,加強知識的復現,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6課堂微劇 “Do you like bananas?”的表演中,有一名學生說出“Miss Zeng need your help.”,教師現場并未發現這一錯誤,但是在后續的學生點評環節,有名學生這樣說“They are all good actors. They can speak fluent English. But the sentence‘Miss Zeng need your help.’should be ‘Miss Zeng needs your help.’”。教師在回看表演錄像后發現了這個錯誤。這樣的生生互評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力與傾聽力,促進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又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批判性思維。

在微劇表演方面,學生對表演的專業度、投入度、敬業度等,都是重要的評價指標。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7的課堂微劇“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表演中,多個小組帶來了家中的各種衣物進行表演,對于微劇細節的認真程度讓觀眾們動容。在表演中,A班一學生為表演出購買鞋子后不慎摔倒,竟在講臺上真摔了一跤,學生們在點評時說這名學生為表演逼真,排練時多次摔倒,令人感動,對他的敬業贊賞有加。順勢而為,教師在評價維度的設計上要充分體現多視角和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如通過提問和追問的評價、評價量表的打分和投票、“專家團”的評價、“家長團”的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等,讓優等生和待優生在微劇表演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更多的被動的英語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英語學習者,漸漸地愛上英語。

四、結語

基于生情差異的課堂微劇的探索,是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一種嘗試。核心素養不應只是個寬泛的學術概念,素養的形成單純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各個層面、水平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實踐。面對初小銜接生情差異大的現狀,教師要努力的方向是,在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進程中因材施教,在英語課堂上引導學優生帶動待優生,最終實現學生共同發展。通過微劇激發待優生的學習熱情,讓待優生擺脫初小銜接的困境。同時,學優生也能“施展才能”,縮小“兩頭”差距。這樣教學的結果已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而是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的共同提升。

借助課堂微劇操練,學生戰勝了英語記憶的困難;借助課堂微劇排演,學生攀登了英語創編之山;借助課堂微劇評價,學生在反思中成長。最終,借助課堂微劇,學生圓滿度過初小銜接期。

參考文獻:

[1]韓芳芳.“微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空中美語,2021(10):3193-3194.

[2]秦麗.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名師在線,2019(2):47-48.

猜你喜歡
初中英語
初中英語“三段四部式”寫作教學法的實踐探索
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實踐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