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培育的路徑探析

2024-01-02 18:38葉碩果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9期
關鍵詞:歷史使命使命感校園文化

葉碩果,高 樂

(吉林農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培育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意識,不僅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之一?!吧昶鋾r,也重任在肩”的理念提醒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不僅擁有巨大的潛力,更擔負著極其繁重的發展使命。為了讓學子更好地了解并擔當起他們的社會責任,必須加強對他們的使命意識的培養。

一、高校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培育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需要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念塑造的重要階段,大學生由于年齡、社會經驗不足等原因,他們沒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很容易接納國外的思想。一些大學生已經逐漸淡忘了他們對“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而更多地追求著“物質”的滿足。在面對誘惑和敵對勢力的時候,歷史使命教育是一種能夠幫助大學生面對各種挑戰的思想武器,它可以讓大學生一直保持著心中的使命不動搖,并不斷地引導著他們的行動。因此在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重任,并培養自身的責任感。大學時期是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發揮自己才能的絕佳機會,因此在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重任,并培養自身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可以有效激發大學生抓住未知機會,勇敢地擔當責任,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從而更好地適應未知的環境,并且有效地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全面發展。

(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需要

“加強思政課教學研究與改革,打造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兼具的思政金課 ,使思政課在對解決學生當下的思想困惑、引領學生的思想進步方面“切實管用”[1]。歷史使命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之間存在著一定觀點上的一致性。理想信念教育闡釋了歷史使命的宏大意義;傳承發展和愛國主義教育探討了歷史使命的歷史淵源,分析了中國愛國者的英雄事跡,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傳遞了甘于奉獻、追求夢想的價值觀,使他們承擔起培育和實現的歷史責任。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社會主義歷史使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使命課程的重點在于深刻了解基本國情、形勢政策,以及培養大學生成為國家未來蓬勃發展的人才。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社會主義歷史使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把歷史使命教育納入教學管理體系,強化歷史使命教育,以拓展意識形態政治系統的內容,增強其影響力,不僅能確保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學順暢進行,讓學生們主動參與,也是有助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實效性。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這個夢想,把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為一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表達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2]。近代以來,我們黨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自己的歷史初心和使命,在這種歷史初心和使命的支持下,我們黨領導著廣大人民,不斷地進行著中國革命,建立和改造著社會主義。如今,我們黨離“中國夢”的目標越來越近,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也是一個新的時代所面對的重要問題,更要求年輕學子繼續努力,努力成為“中國夢”的現實實踐者。通過培養學生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感,提高他們在新時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可以激發他們的熱情和潛力,在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進程中捕捉他們的想法和愿望,激發出更多的活力和創造力。

二、高校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培育所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認知不夠完備

在大學生建立使命意識的過程中,他們的認知過程構成了使命意識的心理建設基礎,是形成和踐行歷史使命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在大學生的使命教育中,理論和價值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很好,甚至在一些學生的認知里已經發生了理論與價值支撐之間的錯位。導致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不夠完整,難以形成強烈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針對當下社會熱點問題,部分思政教師未能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理論解釋,再加上大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較淺,西方多元文化思想的的影響甚至可能會扭曲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影響價值觀形成的,從而打斷生成使命感的過程。

(二)使命意志不夠堅定

在使命感形成的過程中,使命意志是促進使命認知并外化為具體實踐的重要環節,它可以激發個體去實現自身的使命,從而讓他們更加自覺地去履行職責。而高校開展使命感教育活動的實效性不強,使得高校的思想引領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一方面,今天的大學生缺乏對發展的深刻理解,他們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長大,直接享有發展的成果,從而無法充分體會到時代賦予的使命。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可以從多元的社會思潮中獲取信息,使得高校校園主流文化的思想引領與引導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大學生使命意識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表現為一些學生的使命意識不夠堅定。

(三)歷史使命的實踐不足

踐行歷史使命,要做到“知思行”三者合一。首先要做到“知”,也就是認知歷史使命的內涵和深刻意義;其次是“思”,思考是歷史使命與大學生的關系,探索大學生歷史使命培育的路徑;最后是“行”,也就是“知”與“思”的外化。僅僅依靠理論講解是遠遠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的,因此,要想真正喚醒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就必須把理論轉化為行動。在使命感教育的過程當中,一些高校教師對于實踐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教育都有所忽略,在教育引導方面也僅僅局限于課堂問題上,過多地注重課堂知識內容的轉移,這就使得大學生們在實際工作以及生活當中對于使命感的感受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缺失。使得他們的理論和技能很難真正融入到他們的日常工作中,也難以轉化為自身的本領。

三、高校歷史使命感培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未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大學生使命感教育作為一種育人實踐活動,重點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保持定期的雙向交流,而不是傳統的灌輸或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的教學方式。教師肩負著向學生傳授知識和促進學生成長的責任,應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在對大學生進行使命感教育的現實進程中,教師個別課堂內容并不新穎,不符合學生的現實需求,既不能使他們理性地認識到自己的作用,又很難引導他們形成歷史使命意識?!包h的十九大會議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方法、新內容”[3],負責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師需要積極關注這些動向,將其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課堂上準確落實,加強大學生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在團建全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二)教育實效性不強

首先從內容上看,使命感教育總體上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僅涵蓋“中國夢”的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僅涵蓋“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愛國主義精神”等內容,盡管這些教材內容引入了一些使命感知識”[3],但并未對其進行充分的分析與細化。就方法而言,使命感的教育途徑和手段單一,但由于大學生人數眾多,個性各異,高校對學生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一些老師對新時代的新思想、新特點、新狀況沒有把握好,沒有區別地根據教育對象開展教學的途徑和手段,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造成使命感教育實效性下降。

(三)教育環體未能及時優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它能夠對全校師生起到一種思想上的指導作用。構筑一個充滿激情、創意和現實意義的校園環境,將“中國夢”融入其中,可以大大地激發和促使大學生實現自身的使命。比如,一些高校以建立咨詢平臺的方式開展宣教工作,咨詢平臺卻未真正發揮其推動校園文化的作用??偟膩碚f,大學在構建傳教校園文化的過程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因此,必須強化培育大學生使命意識校園文化的構建。

四、加強高校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培育的路徑

(一)注重理論學習,強化教師引導

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和實力。是新時期賦予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作為高等教育使命的執行者,高校教師應當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錘煉出卓越的專業技能。要想讓人信服,理論必須深入透徹地闡述,這也是使命感教育教師職責所在。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若具備卓越的業務能力,則可將“中國夢”所蘊含的價值內涵真正地傳遞給學生,使其真正領悟、信任和應用。因此,使命感教育的教育者,必須不斷注重拓展自己的學術知識,完善教學內容,將課程與當下的社會環境、人們的日常需求相結合,并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來指導學生,讓他們了解我國的國情、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了解我們作為公民所承載的責任。通過深入開展“國史”、“國情”、“世情”課程的研究,將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中,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認清當下的社會環境,并將追求個人發展的目標融入到他們的日常行為中,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增進他們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正確看待所肩負歷史使命,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為建設美好的未來做出貢獻。還要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體現出人文關懷精神。除了加強高校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外,還應該自覺成為身先士卒的榜樣。高等教育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堅持將教學與育人融為一體,踐行言傳身教的統一,不斷提升自身的師德修養水平。

(二)拓寬培育方式,增強社會實踐

重視使命感的培養,應當以現代化的視角、以前沿的理念、以及豐富的形式來指導學習,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所接觸到的信息,從而達到更好的發展。另外,應當重視課堂教育,并采取創新的教學方法。為了更有效地傳授知識,可以利用各類多媒體教學資源,采取啟發性的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規范,并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當選取案例時,可以著眼于當前的時事熱點,引導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促進他們的獨立思考、交流。同時,充分地利用現代科技,如電腦、互聯網、多媒體教學科技,將其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中,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加強他們對當前社會熱點的認知。其次,要拉近使命教育理論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大學生在體驗中更多地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潛力,讓他們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訓練,在課外的社會中體驗真正的人際關系。帶動學生多參與一些實踐,比如進行調查、支持他們的工作或者進行實習。這不僅可以增加思想道德課的樂趣,還可以讓教育者進一步認識自身的職責。建立一個專門的社會實踐平臺,并且結合本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來豐富體驗。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赴吉林省博物院開展“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聯合主題黨團日活動暨德育教育基地“信仰之光”展館講解團“傳承紅色血脈·筑牢信仰之堤”研學活動,大家在講解員的引領下走進展廳,認真聽取講解,使同學們深刻感受革命年代的艱苦、戰火紛飛的殘酷。通過參與相關課外實踐,將歷史使命內涵與具體的實踐活動聯系起來,逐步加深當代大學生對歷史使命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

(三)重視使命教育,營造先進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 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4]。所以,大學生歷史使命培育過程應受到高度重視。學校的全方位育人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因為它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使命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是培養大學生使命感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就要借助多種教育教學手段以豐富高校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來提高對大學生歷史責任教育。首先,要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這與大學生實際生活和學習密不可分,也是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學校各項活動中,歷史使命教育精神融入其中,借助校內報刊、學校網絡、宣傳欄、教學櫥窗等多種媒介,廣泛宣傳歷史使命精神,營造出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導向和形塑,從而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二是要創新高校校園文化載體和形式,發揮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以文化為核心,塑造校園文化品牌,提升其在校園文化中的影響力。注重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化大學生責任感教育。使命意識為主題的書法、觀影、攝影等校園文化活動,創造出優秀的校園文化作品,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助力大學生使命意識的形成。

五、結語

綜上,大學生的價值追求與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不謀而合。他們不僅要成為國家建設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也應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所要求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在擔負著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的過程中,我們的青年一代才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以更加優秀的表現,并最終取得更加優異的成就。學校是培養大學生歷史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最主要場地,更要努力改進培育方式來提升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猜你喜歡
歷史使命使命感校園文化
中小學教師感知使命感對踐行使命感的作用機制研究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為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斗
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擔起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美國青年華人熱議十九大:激發強烈使命感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