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冊封琉球使團從客及其在琉文化交流考論

2024-01-02 21:52方寶川
東南學術 2023年5期
關鍵詞:使團琉球刻本

方 遙 方寶川

明清時期,中國政府赴琉球的冊封使團除了職司員役外,還隨帶了部分的從客。這些從客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冊封正、副使邀請的同行者;二是自請隨行并得到冊封正、副使首肯者;三是根據冊封使團需求“補差”者。這些隨封的從客,涵蓋了從士大夫、高僧、道士到醫生、天文生、書畫家、琴師等各行各業的人才。隨封從客在琉球期間與社會各屆人士有著廣泛的交游,各施所長,在中琉文化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資料的匱乏,“無從查考每屆冊封使所聘重要從客的名單”,①楊仲揆:《琉球古今談——兼論釣魚臺問題》,商務印書館(臺北)1990 年版,第303 頁。因而目前學界關于隨封從客的專題研究幾乎付之闕如,這與冊封正、副使的研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過,清人詩文別集中有對隨封從客的零星記載,通過鉤稽爬梳,我們大致勾勒出隨封從客的輪廓,并闡明其在琉文化交流活動及其影響,希望引起學界對此問題的關注。

一、康熙年間冊封琉球使團從客及其在琉文化交流

清順治十一年(1654)七月,清世祖賜琉球詔曰:“爾琉球國,越在南徼,世子尚質達時識勢,祗奉明綸,即令王舅馬宗毅等獻方物,稟正朔,抒誠進表,繳上舊詔敕印。朕甚嘉之。故特遣正使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垓,赍捧詔印,往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仍錫以文幣等物?!雹佟肚迨雷鎸嶄洝肪戆耸濉绊樦问荒昙孜缜锲咴挛熳铀贰睏l,中華書局1986 年影印本。由于當時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抗清勢力活動十分頻繁,致使張學禮一行寓閩四載,一直不能如期出海。延至順治十五年(1658)六月,眼見冊封無望,清廷只得“命徹冊封琉球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行人司行人王垓回京。俟??芷饺?另行差遣”。②《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十八“順治十五年六月丙戌”條。

1662 年,康熙皇帝即位后即下旨:“張學禮、王垓仍差冊封琉球。事竣之日,以原官用?!雹蹚垖W禮:《使琉球紀》,《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大通書局(臺北)1971 年版,第3 頁。又“補差天文生李光宏、太醫吳燕時,聘請從客陳翼等,于十一月就道”。④張學禮:《使琉球紀》,《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大通書局(臺北)1971 年版,第3 頁??滴醵?1663)六月,清廷首次派遣的冊封使團順利抵達琉球。正使張學禮所撰的《中山紀略》對隨封從客有著詳細的介紹:

姑蘇陳翼,字友石,多才多藝,王持帖請授世子等三人琴。世子名曰彌多羅,王之婿名曰啞弗蘇,三法司子名曰喀難敏達羅。寓天界寺習一月,移至中山王府又月余。授世子思賢操《平沙》《落雁》《關雎》三曲,授王婿《秋鴻》《漁樵》《高山》三曲,授法司子《流水》《洞天》《涂山》三曲。求詣無虛日,皆稱曰“友石先生”。西湖吳燕時,字羽嘉,業岐黃,切脈知生死。國中求治者,無不立愈。亦有數人受其傳。⑤張學禮:《中山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4-15 頁。

學者葉方藹賦有《贈琴客陳生(生嘗從張御史渡海使琉球)》一詩,也對陳翼在琉球教授中華傳統名曲古調給予了由衷的贊譽,詩云:“一曲南風始奏熏,碧空飛盡海山云。莫言古調無人賞,猶有魚龍曾識君?!雹奕~方藹:《葉文敏公集·詩卷》卷十《贈琴客陳生(生嘗從張御史渡海使琉球)》,舊抄本。

1682 年,康熙皇帝又下旨,“命翰林院檢討汪楫為正使、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副使,往封琉球國世子尚貞為琉球國中山王”。⑦《清圣祖實錄》卷一百二“康熙二十一年夏四月辛卯”條。需要指出的是,自明代冊封琉球國王以來,汪楫是首個以翰林院“詞臣”身份受命往封琉球的。汪楫“學古通今,識體得宜,尤長于辭令”,⑧湯斌:《湯子遺書》卷三《送汪檢討奉使琉球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在當時的文壇頗負盛名,交游甚廣??滴醵?1683)六月,汪楫、林麟焻一行從福州出發往封琉球。據日本學者赤嶺誠紀所著《大航海時代の琉球》統計:汪楫、林麟焻往封琉球的使團人數大約453 名,其中包括冊封正副使、琉球隨員、從客、守備兵役以及伙長、舵手、水手等工作人員。⑨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沖縄タイムス社,1988 年,第91 頁。遺憾的是,此次冊封使團的從客,目前所見到的史料未有記載,只能留待后人查考。

康熙去世前三年(1719),再一次派海寶、徐葆光率領總計364 人的冊封使團使琉球。除了冊封,這次使團出使琉球還有其他目的??滴醵迥?1686),在平定三藩之亂與統一臺灣之后,康熙皇帝敕修《大清一統志》,進行全國范圍的實地測繪以編制《皇輿全覽圖》。使團之出使琉球,亦欲借此進行實地測繪??滴趸实墼谂汕泊舜蝺苑馐钩紩r,“命算法館二人隨以行,測日景,紀道里,將見其國風雨和年谷登在此行也”。①汪士:《秋泉居士集》卷二《海天植前輩徐澄齋館丈冊封琉球詩序》,清乾隆十三年(1748)清蔭堂刻本。徐葆光《奉使琉球詩》之《舶前集》卷一《六月十四日上御避暑山莊宮門命臣海寶臣徐葆光至陛前訓諭周詳恭紀二十韻》詩題下注亦云:“遣測量日景使二人同往,以定海程道里遠近?!雹谛燧峁?《海舶三集》,王菡選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上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版,第122 頁。

此次冊封琉球使團的從客,見于文獻記載的有翁長祚、陳利州、黃子云、吳份、徐尊光等5人。③徐葆光:《游山南記》記載:“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偕紫金大夫蔡溫,都通事紅士顯,從客翁長祚、黃士龍、吳份、弟尊光等上下騎從百余人,渡江截山而南?!眳⒁娦燧峁?《奉使琉球詩》附《游山南記》,王菡選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上冊),第322 頁。翁長祚《中山傳信錄·后序》自稱:

余隨封逾年,太史采風,幸附搜討。今三省五岳,太史圖錄已標其大;以余所聞,又有四森焉。森,猶云府也;其地有名山森森然,如首里有辨岳、龜山,泊府則有天久,久米有云巒,那霸有辻山。此四府,皆王公冠蓋里居,故得稱為“森”。其他民廬聚落,但稱間切而已……至其采訪之勤,蒙也不才,屢獲游從。披殘碑于荒草,問故壘于空山。涉海探奇,停驂吮墨;詳慎苦心,實所親見。故忘其固陋,為志數言于后,以見采風之使,誠未有如茲役者。日出海隅,彬彬文物。昔之稱斯邦者云何? 今之稱斯邦者云何? 覽是編者于圣朝風教之遠,不已略見其一斑矣乎!④翁長祚:《中山傳信錄·后序》,《臺灣文獻叢刊》第306 種,大通書局(臺北)1972 年版,第275-276 頁。

由此可見,作為徐葆光從客的翁長祚,一直追隨徐葆光在琉球的采風活動,并有所補益,為徐葆光在琉球期間的勘測調查、搜集史料、整理考訂、編摩成帙,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陳利州是一位著名的琴師,而琉球“國中無琴,但有琴譜”,琉球國王遂遣“那霸官毛光弼于從客福州陳利州處學琴。三、四月習數曲,并請留琴一具。從之”。⑤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六《風俗·器皿》,《臺灣文獻叢刊》第306 種,第235 頁。陳利州授成回國時,毛光弼作五絕《從天使幕從客陳君學琴成聲報謝》,表達了對陳利州的感激與懷念之情,詩云:“古樂入天末,七弦轉南熏。廣陵遺調在,拂珍一思君?!雹扌燧峁?《中山傳信錄》附《中山贈送詩文》,《臺灣文獻叢刊》第306 種,第270 頁。

黃子云,字士龍,號野鴻。江蘇昆山人。布衣,居吳縣。天賦俊才,少歲詩無一語平庸,無一字輕浮。中年詩名更著。清人韓騏《補瓢存稿》卷四有《黃野鴻六十次韻》詩曰:“長吟詩卷壓群賢(所著有《長吟閣集》),任爾名流孰敢前。海外久傳才子賦(君壯年曾至琉球),國中安用庶人旃(君以山林隱逸,被薦不就)。草堂櫻筍酣歌夕,華發山林著述年。廿載故交兄弟齒,稱觴還共一陶然?!雹唔n騏:《補瓢存稿》卷四,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南蔭書屋刻本。記述了黃子云詩文在琉球的影響。

福州鼓山靈源洞現存有“徐葆光題名”摩崖石刻一方,曰:“康熙己亥,長洲徐葆光亮直以使事至閩。四月之望,偕弟尊光日暄、昆山黃子云士龍、晉江王觀濤溶卿、僧常榮、載月、得人同游?!背它S子云、吳份、徐尊光已確認為使團從客之外,其他同游者王觀濤、常榮、載月、得人等人中,是否還有隨團之從客尚難考定。

二、乾隆、嘉慶年間冊封琉球使團從客及其在琉文化交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率冊封使團使琉球。此次赴琉冊封使團,共有兵丁、隨行人員約400 人。副使周煌《海山存稿》卷十一《閏九日同正使全穆齋從客王禹卿徐傅舟游涌田崎適雨不果至城岳因過察侍紀官馮纘宅即事二首》,①周煌:《海山存稿》卷十一,王菡選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上冊),第483 頁。明載了此次冊封有兩位隨團從客為王文治、徐傅舟。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別署快雨堂、柿葉軒。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年少即以詩文、書法名動京師。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侍讀全魁出使琉球,聞王文治詩書才華,邀其同往。王文治《海天游草》自題也說:“乙亥之冬,琉球國王尚穆表請冊封,使臣全魁斗南聘余偕行,余遽諾之。京中諸知交,以重瀛路險,勸阻甚力。余時性頗好奇,必欲一觀于海,以拓其胸臆,遂違眾議而往。既歸,得《海天游草》二卷。今刪并為一卷,古今體詩六十五首?!雹谕跷闹?《夢樓詩集》卷二,清乾隆六十年(1795)丹徒王氏食歸堂刻道光年間補修本?!逗L煊尾荨穮R集了王文治隨封期間所作的詩文。該卷依次收錄《觀冊封禮成兼贈紫金大夫鄭秉哲》《游東苑呈中山王》《贈前法司蔡溫二首》《虎巖行為今歸仁王子作》《王孫曲贈向文彥國王之同姓也》等與琉球國王、王子及官員交游的10 首詩。如《贈前法司蔡溫二首》之二云:“海外存文獻,三朝列上卿。高云歸岫早,泉水在山清。杯酒閑疏廣,蒲車老伏生。古人安可作,對爾一含情?!雹弁跷闹?《夢樓詩集》卷二,清乾隆六十年(1795)丹徒王氏食歸堂刻道光年間補修本。表達了對琉球宿儒前法司官蔡溫庋藏詩書、博學多才的景仰之情。而《虎巖行為今歸仁王子作》詩句“牽衣固請留筆跡(王叔求余大書虎巖字,摩巖刻之),為君飛灑臨高寒”④王文治:《夢樓詩集》卷二,清乾隆六十年(1795)丹徒王氏食歸堂刻道光年間補修本。與《王孫曲贈向文彥國王之同姓也》詩句“到處看人如堵壁,誰家嬌女笑書空。殷勤就我求奇字,螺盞香醪銀燭膩……王孫翰墨有深緣,國書懸腕揮云煙”⑤王文治:《夢樓詩集》卷二,清乾隆六十年(1795)丹徒王氏食歸堂刻道光年間補修本。等,則表明其翰墨在琉球被王室、士大夫甚至平民視為珍寶,求之者紛至沓來。由此可見,琉球的書法藝術與中華書道有著深深的不解之緣。至今,王文治當年在琉球揮毫潑墨之書作,尚珍藏于沖繩縣立圖書館4 件,沖繩縣立博物館2 件。此外,王文治所著《夢樓詩集》卷三《揚州集》,還收錄了《揚州逢琉球國謝恩使者馬宣哲鄭秉哲留飲舟中述別話歸慨然有作二首》和《徐傅舟將之山左贈行》,卷五《丁香館中集》收錄了《琉球刀歌》等,亦敘及中琉文化交流諸事,頗資參考。王文治隨封琉球回國四年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登進士第,名列榜眼,后授翰林院編修,擢侍讀。

徐傅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陳兆侖《紫竹山房詩文集》詩集卷六《徐傅舟自琉求回京語次即贈一篇(并序)》曰:“傅舟,少年善琴。仁和人。自請與冊封使周侍讀為海外游,亦奇士也?!雹揸愓讈?《紫竹山房詩文集·詩集》卷六,清乾隆年間刻本。其《題周侍讀海山奉使冊封琉球國王登舟圖八首》之七云:“新詩脫口譜隨傳,客為彈絲主扣舷。非此主應無此客,果然海上有成連(有徐生者,善琴。自言愿隨觀海,以進其技,且為使者譜新詩入操,亦奇士也)?!雹哧愓讈?《紫竹山房詩文集·詩集》卷十一,清乾隆年間刻本。董元度《舊雨草堂詩》卷三亦有《題徐傅舟移情圖》詩一首,曰:“域外誰能恣壯游? 海邦今始傳仙響?!雹喽?《舊雨草堂詩》卷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由此可見,徐傅舟是自告奮勇作為副使周煌的從客隨封琉球的。在琉球期間,徐傅舟教授首里四公子琴藝,與蔡溫交往甚深,曾與之討論琴藝。

嘉慶五年(1800),趙文楷、李鼎元受命往封琉球。雖然趙文楷、李鼎元二人一再對隨行人員進行削減,卻仍然各自邀請了好友作為從客一同前往。據李鼎元《使琉球記》載:二月“二十九日(壬子),陰,大風。介山(文楷)從客三人,王君文誥、秦君元鈞、繆君頌。余從客一人,楊君華才。俱于昨夜至,早起同行”。①李鼎元:《使琉球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27、153、152、154、153、219 頁。閏四月初八,一行抵達福州。二十三日,訪僧人寄塵于烏石山。②李鼎元:《使琉球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27、153、152、154、153、219 頁。因“寄塵有航海之興,愿與同行”,③李鼎元:《使琉球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27、153、152、154、153、219 頁。李鼎元遂邀之為往封琉球的從客?!岸迦?丁丑),晴。寄塵遣其徒李香崖來。蘇州人,亦善畫,將侍寄塵渡海?!雹芾疃υ?《使琉球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27、153、152、154、153、219 頁。由此可見,此次出使琉球的使團從客共有6 人。其中趙文楷的從客為王文誥、秦元鈞、繆頌3 人,李鼎元的從客為楊華才、寄塵及其弟子李香崖3 人。這6 位從客中,秦元鈞、繆頌、楊華才、李香崖僅見于李鼎元的《使琉球記》。

王文誥,字純生,號見大。浙江仁和人。張云璈有《送王見大(文誥)入趙介山(文楷)修撰幕冊封琉球》詩一首,敘及隨行往封琉球事:“三山分合考核疏,當時使者各著書。君試為按實與虛,補其不及刪其蕪……羨君壯游擬執殳,他日遄歸過我廬。紅螺酌酒烹佳酥,乞君橫掃鯨波圖?!雹輳堅骗H:《簡松堂詩集》卷十六,清道光年間刻《三影閣叢書》本。從所吟“君試為按實與虛,補其不及刪其蕪”,可見王文誥在琉球期間,參與了趙文楷、李鼎元等涉琉著述的編纂。

此次從客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福州烏石山高僧寄塵。寄塵,俗姓范,名衡麓,別號八九山人?!拔鍤q,度為僧。略窺內典,好吟詠,工書善畫。有奇術,人莫測也。喜作方丈書,新于烏石南崖刻‘壽山福?!?結密無間?!雹蘩疃υ?《使琉球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27、153、152、154、153、219 頁。因琉球貴族中頗多學書法者,借此以道其景仰中國之誠。李鼎元曾記曰:其在琉球時,“連日以紙索書者甚多……積既多,因與寄塵分寫之”。⑦李鼎元:《使琉球記》,《臺灣文獻叢刊》第292 種,第127、153、152、154、153、219 頁。他們的書畫作品曾在琉球廣為流傳,對促進琉球書法藝術的發展以及中琉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至今沖繩縣立博物館、上江洲智元家尚珍藏寄塵對聯墨寶各一幅。遺憾的是,寄塵在琉球回榕的船上舊病復發,上岸后不久便去世。

除了李鼎元《使琉球記》頗為詳細地記載了寄塵在琉球的活動外,其《師竹齋集》卷十二至卷十四,也收錄了《烏石山為寄塵上人作》《和寄塵上人見贈四首即邀之渡?!贰逗图膲m竹枝詞十首并序》《哭寄塵》等詩作。此外,《和寄塵竹枝詞十首并序》后還附錄了寄塵所作《琉球竹枝詞》原唱10 首,從中可補寄塵著述文獻之闕,了解其在琉文學創作與交游之點滴,彌足珍貴。

嘉慶十三年(1808)齊鯤、費錫章使琉球。遺憾的是,此次冊封使團的從客,也未見史料載及,只能留待后人查考。

三、道光、同治年間冊使琉球使團從客及其在琉文化交流

道光十八年(1838),林鴻年、高人鑒使琉球。隨林鴻年、高人鑒赴琉的從客,見于文獻記載有陳觀酉、龐文鴻以及佚名琴師等3 人。

陳觀酉,字仲博,號二山,室名含暉堂。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八年(1838),受副使高人鑒之邀,作為從客隨封琉球。其《含暉堂遺稿》二卷,幾經兵燹,殘留遺編。其卷二記錄了《高螺舟編修(人鑒)使琉球冊封邀余同往將行留別都中諸朋好》《道經武林留別里中諸子》《雨中同人餞余于吳山道院即席賦詩》《海上望琉球》等與赴琉相關詩作18 首。由于林鴻年、高人鑒往封琉球沒有留存“使錄”類的著述,《含暉堂遺稿》實為吉光片羽,彌足珍貴,有助于后人了解與研究此次乃至之前的冊封活動。例如:

《冊封禮成呈中山王二十四韻》曰:“綸音來日下,錦幣展庭中。王度龍紋胄,妃衣象服同(上賜王及妃錦幣等)。宸章輝杰閣(御賜“弼服海隅”額懸閣上),秩命冠元公。踐祚夸年富(王年二十有六),綏猷過歲豐(每冊封期,歲多豐稔)?!雹訇愑^酉:《含暉堂遺稿》卷二,清同治七年(1868)翥山官廨重刻本。說明當時冊封典禮上,琉球中山王及王妃,均著道光帝所賜龍紋胄、錦衣服,且御賜“弼服海隅”額懸閣上。

《琉球雜詠(組詩)》曰:“利涉由來憑福命,不須先勒玉棺銘?!毕伦?“冊使渡海造明器。前刻‘天朝使臣’釘大銀牌一面載以行,見《使職要務》?!雹陉愑^酉:《含暉堂遺稿》卷二,清同治七年(1868)翥山官廨重刻本。眾所周知,古代中琉之間的海上航路風險極大,甚至被視為九死一生的旅程,所以自明初開始,就有冊封琉球使團渡?!安毓揍斉啤倍械膫髡f?!妒孤氁獎铡酚涊d:“洪武、永樂時,出使琉球等國者……又藏棺二副,棺前刻‘天朝使臣之柩’,上釘銀牌若干兩。倘有風波之惡,知其不免,則請使臣仰臥其中,以鐵釘錮之,舟覆而任其漂泊也。庶人見之,取其銀物而棄其柩于山崖,俟后使者因便載歸?!雹坳愘?《使琉球錄·群書質異》,《臺灣文獻叢刊》第287 種,大通書局(臺北)1971 年版,第32 頁。明代冊封琉球使陳侃則駁斥了這種說法:“至于藏棺、釘牌之事,原無此例;縱有之,亦無益也。故令有司不設備焉?!雹荜愑^酉:《含暉堂遺稿》卷二,清同治七年(1868)翥山官廨重刻本。從陳觀酉詩注“冊使渡海造明器”得知,所謂的“藏棺釘牌”指的當是隨葬器物“明器”,即“冥器”,而非真正實用的棺材。

《琉球雜詠(組詩)》云:“將星兩見落軍前,萬里招魂悵海天。士卒桐棺歸不得,夜深磷火起蠻煙?!毕伦?“嘉慶五年,護封游擊陳瑞芳、道光十八年護封游擊周廷祥俱歿于球,載柩還。前后亡兵葬中山,今累累十三冢云?!雹蓐愑^酉:《含暉堂遺稿》卷二,清同治七年(1868)翥山官廨重刻本。由此可證,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所載“高螺舟扶棺歸國”之軼事,當為屬實,且此前已有13 位游擊兵丁亡葬中山。

《琉球雜詠(組詩)》還稱:“若秀攜來護壽紙,從余乞寫海東詩?!雹揸愑^酉:《含暉堂遺稿》卷二,清同治七年(1868)翥山官廨重刻本。記敘了琉球文童若秀攜護壽紙乞求海東詩之墨寶,體現了琉球士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追求。

《蔡氏宗祠謁端明學士像》詩曰:“君謨流澤遠,蔚起子孫賢。自食中山祿,于今五百年。本支蒙葛庇,異派衍瓜綿。買得西門地,春秋享祀虔。節女能兼孝,蘋繁薦特誠。帷房勤紡績,祠宇費經營(蔡氏女孫名亞隹度者,夫亡守節,嘗積女紅所入資建祠)。暖揚爐煙影,涼催木葉聲。點睛重拂拭,廟貌肅東瀛(學士像歷年既久,損一目,其后人屬余補成之)?!雹哧愑^酉:《含暉堂遺稿》卷二,清同治七年(1868)翥山官廨重刻本。載明久米村蔡氏是宋朝鼎甲端明殿大學士忠惠公蔡襄(字君謨)之世澤,移居琉球已五百年。

龐文鴻,見于丁午所輯《城北天后宮志·扁額》之所錄:“‘德媲慈航’,道光十有九年己亥春王正月,冊封琉球副使從客龐文鴻敬立?!雹喽∥巛?《城北天后宮志》,清光緒七年(1881)錢塘丁氏刻本。另從丁申《重修天后宮碑記》記載“道光丁酉歲,龐氏婿高編修人鑒奉命副林殿撰鴻年敕封琉球國王,道經浙水”,⑨丁午輯:《城北天后宮志》,清光緒七年(1881)錢塘丁氏刻本??芍呷髓b為龐氏婿,龐文鴻或以戚屬的身份作為從客隨赴琉球。

佚名琴師之記載,見于方浚頤《二知軒詩鈔》卷二《題琴士師泛海圖》。該詩云:“憶昨僦道院,星使門可羅(寓都中圓通觀,與林殿撰鴻年比鄰,殿撰曾出使琉球)。中懸海外書,濡然成擘窠(有‘長風萬里’匾額,中山王所書)?!雹夥娇nU:《二知軒詩鈔》,清同治五年(1866)廣州刻本??梢娯賻熢鳛榱著櫮甑膹目碗S行赴琉,并得到了琉球國王尚育所書的“長風萬里”匾額。

同治五年(1866),趙新、于光甲使琉球,這是中國政府最后一次冊封琉球活動。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吞并琉球國,琉球國滅亡。因此,這次冊封琉球活動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與重要的歷史意義。

趙新、于光甲的使團從客,見于文獻記載的有林熙、林筱銘、鄭琴坡、鄭玉甫、李蓮峰、李雨亭等六人。

林熙,字紹眉,以所居宅中有一古井,遂號井窗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布衣,工詩文,治書史,究醫道。曾應冊封琉球正使趙新之邀,作為從客隨封琉球。寓琉球五個多月,因以醫術救治多人,受到了琉球國中山王尚泰的款待。其在琉球期間,著有《中山紀游吟》。

從詩集的自序得知,林熙不僅是一名精通岐黃的醫官,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其為前任冊封琉球正使林鴻年族弟,與此任冊封琉球正使趙新又“夙有莩親”,為其作為從客隨封琉球提供了便利。

《中山紀游吟》不分卷,以創作的時間先后編排,收錄了作者赴琉期間所創作的有關行程、紀勝、酬唱、感懷等詩作。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段:一是從《趙又銘宮贊奉使中山招入節幕行有日矣次前使齊北瀛太史〈渡海吟〉原韻留別里門諸戚友》至《六月念二晚舟進那霸港翌曉入使館喜成》,凡11 首,詳細記錄了從福州招入節幕留別里門諸戚友,啟航赴琉、到那霸的旅程,在雞籠山病里行舟航海的心境,過釣魚島,渡黑水洋,抵姑米山的島嶼汪洋景象,以及舟進那霸港入使館時的欣喜之情。二是從《初進天使館即事》至《葭月初九日為予五十初度適在那霸港督葺漏舟卻憶是日兒女輩遙祝稱觴親朋咸集因成七絕二首聊以自遣》,凡42 首,敘述了在琉球期間的各種交游與公務活動,吐露了遠在異國天涯、思念故土親人的心聲。三是《十七日自怡山院破曉趕渡歸家喜以志之》一首,描繪了回國歸家的喜悅。由于此次冊封正使趙新所纂《續琉球國志略》略嫌簡略,副使于光甲亦未見有相關涉琉的詩文行世,因此,《中山紀游吟》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不足與缺憾。例如《五月十三日隨同冊使趙宮贊由南關啟行》詩稱:“萬迭爆聲鳴隔岸,一竿帆影揚中流。此行喜附乘槎客,兒女休添別后愁?!雹倭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梢姰敃r在福州南臺渡口啟航時閩江兩岸爆竹聲鳴震天的盛況,以及詩人心中的激情與喜悅?!哆^釣魚臺》詩曰:“卻非渭水與嚴灘,滄海伊誰寄釣竿。欲訪隱淪何處是,荒臺撮土夕陽寒?!雹诹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抖珊谒蟆吩娨?“波浪兼天冷迫秋,凜乎身世似輕鷗。斯間不借神靈護,履險何人再買舟。深淵我素警如臨,旦暮須捫一片心。對此茫茫皆彼岸,愁城何事日相尋?!雹哿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吨鄣止妹咨健吩婎}下注:“此山入《琉球界考》《琉球志略》,山勢似流虬,為西來第一山?!雹芰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并云:“中外茫難辨,茲山分界明。流虬形遠嶼,姑米指前程。時果盈筐獻,扁舟刳木行。西來峰第一,掛席脫風情?!雹萘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諸此,不僅形象描述了釣魚島、黑水洋、姑米山難得一見的浩瀚滄溟景觀,還呈現了詩人航行中的主觀心態與大自然客體契合的海洋文化意象,而且與此前的赴琉者一樣,再次重申了姑米山是中琉之間的明顯分界?!吨]蔡端明公祠》詩云:“政跡當年遺愛在,于今中外共流芳?!雹蘖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緬懷蔡襄后裔久米村蔡氏的世德澤長?!顿洊|禪寺清仁禪師》曰:“吾師談笑悟真禪,具足山門已耄年??椭琳吡糇镁?席闌試墨乞題箋。袈裟追感前王意,蓮缽何勞大眾緣? 海外得逢方外友,一聲捧唱醒心田?!雹吡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稙l行過東禪寺為清仁禪師索賦留別因成》曰:“彼岸迢迢奈別何,慈航許否濟鯨波。梵宮前度談經會,霸港明朝折柳歌。海外論交方外少,禪林結識士林多。愧無玉帶留相贈,為有行期此一過?!雹嗔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此兩首詩吟出了作者在琉球期間與琉球東禪寺清仁禪師的“試墨”“題箋”“談經”“賦詩”等雅集活動?!毒妹状宀檀蠓虻虏鬟^節幕并丐近作承面和東禪寺善應寺紀游二律走筆以謝》詩云:“草間蟲語不堪聽,何意君垂巨眼青? 絕少奚囊游海嶠,漫勞吟騎到郵亭。論交卻幸萍蹤合,乘興深慚蘭若經。倚馬才華洵足羨,名邦唱和欲忘形?!雹倭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稙l行蔡君德昌枉過節幕并攜酒饌話別通宵承贈送行詩因次原韻以酬》曰:“相逢文字喜論交,累月盤桓啟塞茅。聚首那堪鴻寄跡,歸舟恰似燕辭巢。愧無雜佩臨歧贈,聊和高吟剪燭敲。今夕離尊偏戀我,豈因中外易相拋?”②林熙:《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傾訴了作者與久米村大夫蔡德昌之間吟詠唱和的忘形之交,以及異域文明互鑒的茅塞頓開?!侗本┩ㄊ铝质谰敉涞苁缹氝^訪并訂通譜瀕行賦此志別》詩稱:“同是長林裔,依依相見時。漫言桑梓誼,且賦鹡鸰詩。久米成安宅,中山衍別支。貢舟時往復,握手豈無期?!雹哿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則記錄了作為同姓宗親的琉球通事林世爵及其弟林世寶曾過訪請教修訂久米村《林氏通譜》之事。

另外,從林熙《自序》所載“林筱銘孝廉同事節幕,互相唱和,借就正焉。舉凡躬親宴集,目睹勝跡,紀游之什,贈答之篇,每向筱銘商榷,悉充歸篋……余與筱翁同游又同病,他日質之,當不以余言為迂耶”,④林熙:《中山紀游吟·自序》,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以及《中山紀游吟》所收錄的《同林筱銘孝廉節幕夜話卻呈》《讀林筱銘孝廉詠秋吟館詩存即題其后》《九秋晦日招同鄭琴坡孝廉鄭玉甫茂才李蓮峰上舍夜飲東禪寺以踐清仁禪師試太平酒之約》《未赴餞別宴適李雨亭上舍招話停云樓》諸詩題,可以推知此次往封琉球的從客,除了林熙之外,還有林筱銘、鄭琴坡、鄭玉甫、李蓮峰、李雨亭等人。其《讀林筱銘孝廉詠秋吟館詩存即題其后》詩云:“秋聲客夜頻傾耳(君家嘯吟處為味秋吟館,即署其集),雁陣孤山愧比肩(君訂通譜)。披誦百回渾不厭,墨池虛席感當年?!雹萘治?《中山紀游吟》,清光緒十八年(1892)烏園讀畫亭刻本。從所注“君訂通譜”來看,林筱銘應該是參與了久米村《林氏通譜》的具體修訂。

結語

從歷史上看,中華傳統文化在琉球的傳播,是中琉友好關系發展與琉球社會文化進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清代冊封琉球使團之從客,同正、副冊封琉球使一樣,在中琉兩國之間的交往中,既是外交的使者,又是文化交流的積極推動者與踐行者。每次赴琉冊封,冊封使及其從客在琉球的時間,少則四五個月,多則八九個月。除了按規定完成各種冊封典禮的外交活動之外,使團從客比正、副使有著更充裕的時間與琉球社會各屆人士交游,“尤羨禮成工獻頌,一時珥筆遍公卿(球邦逢冊禮慶成,士大夫皆進頌)”⑥趙新:《還硯齋古近體詩略卷全》(清光緒年間刻本),王菡選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下),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版,第526 頁。,得以各施所長,將中華傳統的詩文、書法、禮教、音樂等,通過種種渠道廣泛地傳播于琉球,大大地激發了琉球士子與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敬熱情與接納高潮,促進了琉球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而每次冊封使團回國后,同樣也引發了中華士子與民眾對琉球社會與文化的進一步認知與新的興趣。從客們的涉琉著述,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翔實的中琉關系文獻史料,甚至可彌補冊封使“使錄”類著述的一些記載之不足??梢哉f,隨封從客聲名雖不顯赫,卻在中琉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使團琉球刻本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無錫“櫻花使團”的浪漫外交路
琉球的領土地位與自決權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山西發現北宋刻本《崇寧藏》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悲憤琉球
破譯《琉球國書》碑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志》
清朝賞賜琉球國王及其來華使節制度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