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以抵達的真相: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困境

2024-01-02 12:22郭海濤
武漢廣播影視 2023年12期
關鍵詞:新聞報道受眾信息

郭海濤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庇玫腋沟倪@段話來描述當下的新聞傳播環境再適合不過了。受益于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技術進步和媒介融合,新聞報道獲得了以往從未有過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渠道,媒體融合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融媒體時代下人人皆是傳播者,又讓新聞報道的權威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沉浸在新聞資訊的海洋中,但是卻發現距離新聞真實越來越遠。層出不窮的反轉新聞、喧囂塵上的熱點事件,往往最終淪為一地雞毛,然后媒體又迅速奔向下一個事件。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撩動受眾脆弱的神經,一個又一個新聞反轉引發了受眾站隊爭論,屢禁不止的虛假新聞已經成為腐蝕社會肌體的毒瘤,扭曲了人們的認知。新聞報道豐富的技術手段讓我們從未如此接近真相,但紛繁雜亂的輿論聲場讓我們又從未如此遠離真相。要想厘清當下新聞傳播困境,或許我們需要從生產端探索虛假新聞的產生邏輯,從接收端了解融媒影響下的受眾心理變化,從技術端直面現代科技對媒體秩序重建的挑戰。

一、主體之變 眾聲喧嘩下信息累積遮蓋新聞真實

何謂新聞真實?李良榮在《新聞學導論》中寫到“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物必須合乎客觀實際?!盵1]李良榮對于新聞真實的定義,是基于傳統媒體模式下新聞報道主體(傳統記者)對新聞報道客體(新聞事件)主客二分法的論述,受眾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但是在融媒體背景下,如果僅僅以傳統媒體的視域來探討新聞宣傳真實性未免有失偏頗。從傳播效果來看,大量的自媒體賬號以其龐大的用戶群體,他們對于事件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因此他們的內容,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采編成果,但其傳播效果卻和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產生一致性,甚至部分傳統媒體會選擇普通用戶發布的資訊作為自己的新聞報道內容,新聞傳播者和新聞接受者的身份變成了一個動態流動的過程,這就導致了新聞真實性的判斷標準日趨復雜,而虛假新聞也以更加模糊的形式游走在新聞報道中。黃旦教授稱當下的媒介世界日趨復雜,各種媒介平臺在媒介網絡上互相疊加,成為一個又一個網絡節點,“節點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自身的屬性,而在于其展現的能力。如果節點表現不佳,其任務則會被其他節點接收。作為職業傳播者的新聞業也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但它并不天然占據高地,其位置仍然取決于吸收能力、連接能力和處理能力?!盵2]換而言之,融媒體時代已經從基于專業化的媒體發聲轉向基于大眾化的群體性發聲,不同的主體獲得了同臺發言的機會。這種眾聲喧嘩的媒體環境,一方面為受眾增加了對具體事件的觀看維度,但另一方面也為虛假言說大開方便之門,各方主體的連篇累牘言說,其本質是傳播了信息,但這無益于真相,正如德國學者韓斌哲所言,“信息是積累的、疊加的,而真相則是排他的、有選擇性的?!盵3]未經選擇的信息只會讓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二、局部真實 后真相時代難以完成的真相拼圖

在融媒體時代,有一個詞被反復提及:碎片化。美國西北大學媒體管理中心負責人約翰·拉文表示,“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體平臺最重要的趨勢”。從受眾角度來看,用戶的時間被切割成無數的碎塊,他們很少會用大段的時間觀看新聞信息,經常選擇在茶余飯后亦或是通勤路上的等待時間刷信息。受眾對信息的耐心也越來越有限,在抖音TIkTOK的影響下,全球人類似乎都已經習慣了拇指上下切換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對新聞生產者來說,為了迎合受眾的使用習慣,他們制作一些更適合媒體平臺傳播特點的新聞,一個顯而易見的表現就是:新聞越來越短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抓取用戶的眼球?聳人聽聞的標題和劇烈的沖突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允許媒體選擇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事實進行報道,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競爭性真相”。競爭性真相是赫克托·麥克唐納在《后真相時代》中提出的概念?!澳承┦虑橥ǔS胁恢挂环N真實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建設性地使用競爭性真相,鼓勵人們開展行動”[4]。當媒體選擇了事件的某個方面進行報道的時候,其實就是選擇了一個競爭性的真相,它會放大事件的某個方面,淡化未經選擇的事件真相,展現局部的真實。正如理查德伯頓所言:“真相是散落成無數碎片的鏡子,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倍⒙涞乃槠蝗艘灰皇捌鸷?,就容易產生我們常見的反轉新聞。這在當下大行其道的視頻新聞中表現的更為明顯?!耙曨l虛假新聞通常以斷章取義為主要表現形式,并加以誤導性的剪輯,導致讀者對真實情況的錯誤解讀”[5],只是選擇競爭性真相的新聞報道,經常會誘導用戶根據自己的合理想象補充新聞,或是盲人摸象將部分問題推廣到全局上,呈現出部分真實和整體真實的矛盾。當這些碎片化的真實競相出現時,用戶只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選擇事實并應用事實,事件的本來面目成了一副難以完成的拼圖。因為“我們都在通過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些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聽到和讀到的不同真相塑造而成的?!盵6]

三、深度仿造 真相遁跡網絡之中

如果說對一個新聞事件的集體討論和競爭性真相報道,還閃爍著真相的點點星光的話,那么仿造新聞,就徹底將新聞事件真相拉入黑洞中,所有的探討都陷入虛無。仿造新聞常見的類型有兩種,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虛假杜撰。這在文字新聞和視頻新聞上都較為常見,如財經雜志曾以《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丨返鄉日記》為題報道“禮崩樂壞”的東北鄉村,但事實上時間、人物、地點都是虛構的。近期一段“女子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的視頻報道也沖上熱搜,視頻中不顧女子意愿不停勸酒的男子遭到不少網友攻訐,一時間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后經警方證實該視頻其實是團隊擺拍。這些虛假新聞沒有擺脫傳統新聞的窠臼,用的是傳統的手段主觀惡意炮制新聞。另一類是技術層面的深度仿造。深度仿造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一個分支,根據大量的資訊訓練,它可以依靠算法生產出以假亂真的新聞,徹底顛覆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知。如前不久一則新聞稱,南京一醉酒女子疑遭男子當街侵犯,據相關視頻截圖顯示,涉事男子衣衫不整伏在一倒地女生身上,后“紅星新聞”詢問南京警方得知,該新聞是由“專門的AI軟件寫的”[7],為不實信息。ChatGPT出現后,這類機器制造的新聞越來越多,如2023年4月有多個網絡賬號陸續發布“今晨,甘肅一火車撞上修路工人,致9人死亡”的新聞,后經警方調查,該文章為ChatGPT自動生成的。除了文字外,圖像和視頻的造假也日趨普遍,眼見不再為實。2023年5月美國福布斯新聞網報道稱,一張顯示五角大樓附近發生爆炸的圖片在推特上瘋傳。該圖片在推特上流傳的瞬間,美國股市應聲下跌。事后這張照片被鑒別為人工智能生成的虛假圖片。而視頻造假較有影響的新聞有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南?!づ迓逦鳎∟ancy Pelosi)酒后談論特朗普的視頻,以及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吹噓自己“控制著數十億人被盜的數據,掌握著他們所有的秘密、生活和未來”。這些視頻后來被證實是由深度偽造技術生成,視頻的深度偽造技術層面上是將照片、聲音和視頻輸入到機器模型中,機器可以將視頻中的人臉替換為照片中的人臉,合成極為真實的換臉視頻,輕易地實現“面部操作”,隨著機器學習算法和移動應用軟件的普及,用深度偽造制作虛假視頻變得越來越簡單,大量的虛假視頻循跡網絡真跡難辨,這些迎合受眾心理的視頻一旦出現就會得到廣泛傳播,很容易使新聞媒體的權威信息“邊緣化”。

四、失控的媒介環境 如何抵達真相

融媒體的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場域的力量格局,真相讓位于情感,我們進入了“后真相時代”,“后真相”是2016年牛津詞典選的“年度詞匯”[8],其主要指客觀事實對于形塑公共輿論的影響力,不如訴諸個人的情感與信念。同時,其具有權威性與影響力倒置、客觀性“破產”等特征。那么在這樣失控的媒介環境中,我們該如何抵達真相呢?

1.守土有責 強化主流媒體的輿論領航作用

在融媒體的這場輿論主權爭奪戰中,我們發現主流媒體也凸顯出了許多問題,為了追求流量、爆款,迎合受眾及時滿足的需求,不少新聞工作者會以一種急迫的態度去追逐新聞,多了一些制造“熱點”的急切,少了一些求證的謹慎。這在新媒體平臺表現的尤為明顯,在盲目追求新聞時效性中出現了報道失范。主流媒體的錯誤報道往往會引起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這就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守土有責的觀念,強化主流媒體的輿論領航作用。具體說來新聞從業人員要堅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采編實踐,嚴格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媒體單位更應建立嚴密完善的采編制度體系,規范稿件選取來源,嚴格落實分級審核制度,規范導向把關,守護新聞凈土。

2.科技助力 借助科技處置虛假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盵9]技術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虛假新聞的批量制作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對虛假新聞進行限制。在這一方面國外許多新媒體平臺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值得我們借鑒。一是主動降級,如國外的主流平臺都會將用戶反饋的新聞真實性、有意義等指標納入信息流推薦算法中,降低新聞真實性低的信息曝光率;二是標注來源,Face book 和Google會在新聞添加背景信息顯示,用戶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了解新聞的源頭信息,從而判斷新聞的可信度。三是機構合作,目前國外的一些主流新媒體平臺都接入了FactCheck.org等事實核查網站,借助專業機構核查信息的真偽。四是用區塊鏈技術核查信息來源,區塊鏈具有的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等特征,可以大幅提升數據加密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媒體可以利用這個技術對信息來源進行及時的跟蹤和評估,從而確定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區塊鏈的所有記錄都是不可撤銷的,這就意味著任何人為篡改都會被捕捉記錄和公示,避免了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讓所有的虛假新聞有跡可循。

3.舉旗定向 加強法律法規監管力度

平臺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流量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平臺管理者和內容發布者有著相似的目標:流量。什么樣的內容有流量?真實的信息還是迎合人們情緒的內容?答案不言而喻。所以,依賴平臺自發的整治,無異于與虎謀皮。流量就是生意,有些平臺雖然有辟謠功能,但是其辟謠的滯后性難免讓人懷疑其是不是想先跑一波流量再說,畢竟流量多了,連平臺真假難辨的資訊都可以賣錢(筆者接觸到某些單位為了解行業輿情,為抓取收據不得不向平臺繳費)。所以在利益的誘惑下,如果僅僅靠平臺自治可能收效甚微。根治虛假新聞,需要主管部門完善相關法規,加強監管力度。2017年,國家網信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對虛假新聞的生產和發布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未能根本杜絕。2018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確立了賬號“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2022年8月,《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發布,要求平臺應當在用戶賬號信息頁面展示賬號的IP地址,且經濟、教育、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信息內容生產的賬號需要向平臺提供相關資料進行資質認證。2023年10月31日晚,微博、抖音、快手、微信等多家平臺發布了關于自媒體實名制的公告,各平臺均計劃分批次引導自媒體賬號對外展示實名信息,這個舉措背后和主管部門的監管不無關系。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會對虛假新聞的整治產生舉旗定向的作用,有助于從頂層設計鏟除虛假新聞滋生的土壤。

結語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正從根本上改變新聞報道的呈現形式和傳媒的發展業態,原有的傳播生態和傳播秩序遭遇了極大的沖擊。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起點,新的信息傳播秩序正在形成并影響深遠。對新聞真實性的追尋,其本質是對規范信息流走向,培養信息傳播價值觀,平衡技術、信息與人文之間關系屬性的思考。技術只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作為這場變革中的媒體參與者,唯有堅守初心,才能撥開遮擋在事實真相上的層層迷霧,抵達真相的彼岸。

猜你喜歡
新聞報道受眾信息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訂閱信息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展會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