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語文課程與經典教育

2024-01-02 13:02劉芝慶
華夏文化 2023年3期
關鍵詞:國學語文課程生命

劉芝慶

在《莊子》里,有則西施病心的故事,某人(里之丑人,即俗稱的“東施效顰”)模仿西施,結果嚇得村民不敢出門。一般多以為是里人長相不佳,畫虎不成反類犬,好像外型才是主因。其實不是,書中已明確告訴我們答案:“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用最簡單的話來講,美與丑,不是這則故事的核心,只是呈現的外相罷了。重點是:里人不夠了解自己。因為不了解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因為不清楚自己特長,所以會去模仿不適合自己的事物,會跟著潮流走,不斷追逐跟風,失去了自我。

對的,就是自己,我為什么活在世上?活著與死亡,有什么差別?我在別人眼中,又是什么模樣?我看別人,又如何看出了自己?在人世與人際的網路關系里,我又是什么位置?如此種種,皆可歸于一,那就是我們總在不斷反思──我是誰?又是怎么樣的歷史文化塑造了我?怎么促使我發生改變?而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對于當下社會氛圍的產生,又是如何?以致于對我造成影響?但是,認識自己還不夠,更要認識他者,理解他者。擺脫時空與空間,還有個人經驗的諸多局限,學習從不熟悉的角度與領域看別人、看群體、看世界,嘗試多方面了解他者的立場。

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特別是人文教育。

教育的目地,除了傳授專業知識之外,其實都在給我們提供認識自己與社會的各種資源。更可以這么說,相對來講,知識可以是客觀的,但怎么理解、運用知識,仍在于主觀的自己。同樣在《莊子》中,也說明這個道理,一帖可以讓手不龜裂的藥方,有人靠它得到封地獎賞,有人卻把它用來漂洗棉麻,其因何在?不仍是在于“認識”的深淺不同,影響了運用的范圍嗎?

大學語文課程,之所以提供了許多世界的經典,上下古今談,藉由這種生命的感受,興發標舉,浸潤涵咀。故語文課所教授之經典,往往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經典的重要性,經典的價值在于永恒性。永恒性,用布魯姆(Harold Bloom)的書來講,就是《影響的焦慮》。所謂經典,不同于其它的書,就在于讀者在面對它時,不是一昧地崇拜或信仰,而是引起了我們的焦慮,在閱讀過程中,與經典對話,可能想去抗議、修正、調整,或“標舉興會,發引性靈”,或“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于時序”。我們甚至可以說,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年紀或環境,讀經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經典還是經典,文字內容并不會變,變的只是我們,這就是當下的生命感受。

因此,所謂的經典,或是傳統,并非一個封閉的系統,也非僵化的鐵板一塊,它永遠跟我們的“當下”有關??墒?,經典的意義固然豐饒,總得我們去讀出來,我們不讀,經典只能是孤獨而寂寞的,經典的意義與價值,永遠是從閱讀中產生。

更進一步來講,語文教育,除了世界各國經典之外,更該先提供本國的傳統歷史文化的資源,這也是語文課程中,以本國經典居多的原因。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傳統之所以為傳統,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有積累漸變的過程,所以先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讀歷史,才能對現今的許多現象,擁有豐富充足的反思與批判,以及同情之理解。語文課程所提供的國學教材,對于不是以文史哲為專業的學生來講,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向。我們最喜歡引用陳寅恪《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話,但陳寅恪也說了:“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币绾蚊撔闹居谒字B之桎梏,而不落入東施效顰之困境?說到底,還是認識自己與歷史文化。

胡適與梁啟超等人,當年給學生開書單,就叫《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所開書單未必客觀,書目總類,哪本該讀哪本不該列入,言人人殊,也難有絕對的規范,但他們一致同意:“不肯多讀點國學書,所以他們在國外既不能代表中國,回國后也沒有多大影響?!薄盁o論學礦、學工程……,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薄白x書自然不限于讀中國書,但中國人對于中國書,至少也該和外國書作平等待遇。你這樣待遇他,給回你的愉快報酬,最少也和讀外國書所得的有同等分量?!绷簡⒊f中國書該與外國書同等份量,那是謙詞,因當時反傳統,主張不讀中國書,丟進茅坑等言論,過于偏激,所以梁啟超才針對這些現象來講,兩不偏廢。不管如何,語文教育、經典教育、國學教育、生命教育,息息相關,從這些類似的說法,皆可見到端倪。

自近代以來,因為一些誤解與宣傳,以及五四運動諸公“矯枉必須過正”的運用策略,讓國學蒙上了陰影,不科學、老古董、迂腐、落后、醬缸、退步、封建、顢頇、保守、反動等等,似乎皆與其有關,講國學,大談國學,似乎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反過來說,“國學”常常也是最好的利器,批判社會、反思時代,沖決羅網,開一代精神風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脫心志于俗諦桎梏,上述所言之人事物,班班可考,古有明證,不正是國學的益處?而語文教育之目的,接觸國學,閱讀經典,溫故而知新,傳統的豐饒意義,不正在這里么?

而大學語文教育,就個人看來,正是國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學語文所選之課文,以中國經典占絕大部分,也符合如上的思考與做法??墒?,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的大學語文課程,看似尋常最奇崛。在授課上,其實并不像外院師生所想,只是必修課、只是高中語文課的延伸,好似容易,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其實大學語文課程,真要講得精彩,深入淺出,頗有難度,考驗老師功力。因為學生來源多元,既有學商的、也有理工,各有專業,他們的語文基礎,程度難齊,理科、文科生混雜,在名詞解釋上,例如你說到鴉片戰爭,文科生可以明白,但理科生往往難以理解前因后果,情況就類似文科生學習高數一樣,往往如墮五里霧中。

因此在教學上,更應該注重啟發,先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包括作業在內,都應該讓學生盡量投入理解,不要覺得語文課是枯燥乏味的,得先讓學生不討厭,想來上課,才能進一步去談,如何讓他們對語文能有更多的涉獵,想接觸更多文史哲知識。老師在授課時,更應該要有博通的精神,結合生活閱歷上的各種資源,也不要排斥使用現代科技手段,更不要都當成專業課,以致于名詞太多,常識太少,缺乏人生的趣味。所以,看似尋常最奇崛,語文所收課文頗眾,牽涉多種學問,而傳統學問又該怎么跟當代結合,以達成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銓釋,都在考驗老師本身,所以不止是學生學習,老師也要教學相長,持續閱讀思考,學而時習,不斷進步與吸收,學無止境。

況且此又非知識性的傳授而已,知識固然可分門別類,但我們的知、情、意、行,往往是整體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有了內在的生命,才有外在的各種表現。宋代二程早就說過,你讀《論語》之前,是這個樣子,讀《論語》之后,還是這個樣子,讀了等于沒讀,就是白讀了。故語文教育,既是國學、經典教育,也要是生命教育才好。而現今社會,往往重理工重商業,輕視人文,將其視為無用之學,缺乏產值,人文學者往往也同意這種說法,只能以“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開解,其實莊子早就說了,人要處在有用無用之間,況且怎么定義“用”,還是個大問題。有志于文史哲之人,為往圣繼絕學,對于生命生活的學問,該如何透過課堂上的教授,默會致知,秘響旁通,或可深思。

猜你喜歡
國學語文課程生命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中的學校擔當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更加貼近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