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中國地球獎”獲得者高燕茜

2024-01-04 12:01鄧世強
黃埔 2023年6期
關鍵詞: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同學會

□ 鄧世強

高燕茜,黃埔9 期生高憲崗之女,曾任《中國環境》報主任記者,先后創辦了內蒙古呼和浩特首份環境報刊——《青城環境報》和《呼和浩特環境》雜志,曾任內蒙古政協九屆經濟科技委員會特邀委員,呼和浩特市政協八屆、九屆委員,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和自治區環保宣傳先進工作者、呼和浩特市巾幗百星女標兵、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2003 年榮獲中國環保最高獎——地球獎。

高燕茜之父髙憲崗是黃埔9 期生,后又于陸軍大學第16 期深造,曾任國民黨76 軍少將參謀長,生前在甘肅省政協文史研究委員會任職,是甘肅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髙憲崗是一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父親,在高燕茜6 歲時就把她送到寄宿學校,有意識地培養她獨立生活的能力,后又鼓勵她上山下鄉,以磨礪其艱苦生活的意志。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高燕茜自幼胸有大志、誠信做人,養成了多做好事、多看好書的習慣。高燕茜常說,她的寫作能力就是父親從小鼓勵她天天寫日記而練就的。她記得父親每當在報刊上發現好的文章,就會專門留給她看,常教導她“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父親臨終前,將全套全國文史資料及有關史料留給了她,這是父親留給她最寶貴的財富。

1984 年,《中國環境報》作為全球唯一一張國家級環境保護報紙面世時,正值盛年的高燕茜有幸成為一名環境報人。隨后,她先后創辦了內蒙古呼和浩特首份環境報刊——《青城環境報》和《呼和浩特環境》雜志,多年集采編攝影于一身,被稱為高產多能記者。其新聞采編文章和論文獲國家、內蒙古自治區級獎勵30 次;作品被收入全國自學考試和中學教材;38 萬字的專著《藍天綠地碧水情》獲“五個一”工程獎;攝影作品多次獲國家、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獎勵,大量圖片或刊登報刊或載入畫冊,獲獎攝影作品還曾先后在北京美術館和自然博物館展出。她曾赴美國、俄羅斯、歐洲多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及港澳臺地區考察訪問。

高燕茜的工作成績得到了許多人的高度評價,她中學時的班長李國民(著名化工專家、學者)有詩云:

燕茜出生將軍府,少小聰睿品學優。

隨父輾轉赴興安,求學一中讀高中。

天生麗質性豁達,善歌能舞遂出眾。

文章初露有靈氣,歲月蹉跎人未識。

命運多舛時不濟,上山下鄉到農墾。

躬耕拓荒年復年,才女扶犁仰天嘆。

告別軍墾進工廠,工裝一身從不棄。

/ 高燕茜(右三)出席哥本哈根環保論壇期間與同行者參觀丹麥垃圾處理場后合影。

/ 高燕茜擔任呼和浩特首次舉辦的“全球關燈一小時 ”活動宣傳大使。

文化舞臺顯才藝,鴻鵠之志難自抑。

一朝回到塞外城,踏進新聞記者門。

才華終得用武處,猶魚入水躍龍庭。

字字珠璣有推敲,句句精髓寓意新。

文如行云下筆神,華章篇篇碩果豐。

功底厚重因執著,業績非凡緣勤奮。

筆耕不已苦為樂,環保使者非莫屬。

榮耀大獎踏踵至,名人地位人仰慕。

燕茜一生為敬業,心系藍天碧水情。

1965 年高考時,高燕茜由于歷史原因而未能被錄取,她即隨同學們奔向寧夏賀蘭山軍墾農場,開始了亦農亦兵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生活,后來又進工廠當了工人,可謂工農兵生活全都實踐過。1974 年,內蒙古呼和浩特開創環保事業,她即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直到上世紀80 年代末,已逾不惑之年的她終于踏入夢寐以求的最理想的學習殿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的大門。在研究生班里,她被選為班長,得到諸多新聞界泰斗的指點,在新聞專業理論學習上受益匪淺,為后來從事新聞事業打下了基礎。

高燕茜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潮頭,通過輿論導向,作引導時代潮流的弄潮兒?!鄙鲜兰o80 年代至今,高燕茜先后在中央、地方多家媒體發表諸多關于環境的深度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促成了諸多環境問題的解決。她在對呼和浩特周邊垃圾污染狀況進行調查后,在《中國環境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呼市垃圾亂倒危害市民健康,建立垃圾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刻不容緩》一文,呼和浩特市市政府當即召開市長辦公會議,決定新建4 個垃圾處理場,受到市民的稱贊。1993年,她隨同醫學專家深入呼和浩特砷中毒病區考察采訪,在國家和地方媒體發表了《砷中毒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引起了兩岸學者、專家的重視。臺灣醫學專家曾文賓、陳建仁一行專程赴病區考察調研,經過雙方論證后認定: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是繼上世紀60 年代臺灣西南沿海和80 年代初新疆奎屯發現砷中毒之后的第三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對此,國務院副秘書長徐志堅帶領國家20 多個部、委、辦領導赴內蒙古慰問,責成有關部門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年努力,治理成效顯著,終于讓老百姓喝上了清潔水。同年,呼和浩特市煉油廠發生硫化氫泄漏事故,市民一片驚慌。高燕茜深入一線,對事故的發生原因和處理結果進行跟蹤調查,連夜趕稿發表多篇報道,穩定了人心,系列報道還獲得內蒙古好新聞獎。

/ 高燕茜(右)采訪文強后與他合影。

/ 高燕茜在北京環保國際論壇上演講。

1996 年,呼和浩特市煉油廠、化肥廠含氰廢水泄漏,流入小黑河、大黑河,毒死沿河一帶農民的100 多頭奶牛,農民怨聲載道。高燕茜及時趕赴現場,捕捉到許多奶牛慘死的鏡頭。她邊安撫農民,邊寫內參,讓農民及時得到補償。同年,根據當地群眾舉報,她冒著酷暑和蚊蟲叮咬,到呼和浩特市郊外沿護城河一帶調查污染情況,邊發稿,邊以提案的形式上報市政協。經有關部門現場調研,市政府撥款600 萬元用于治理,深受其害的農民拍手稱快。她所寫的《護城河何日披上新裝》一文獲當年中國環境好新聞獎。1997 年,全國掀起關、停、取締“十五小”企業治理高潮,高燕茜作為記者團團長帶領各路記者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兩級人大、環保和監察等部門赴呼和浩特市所轄旗、縣、區,行程1000 多公里考察貫徹落實情況,并把考察情況寫成長篇紀實文章在多家媒體刊發,在社會上引起了震動,全市共關停224 家“十五小”企業,真正顯示了新聞監督的威力。她還經常深入風蝕沙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旗縣采訪,披露沙進人退的生態現狀,稿件在多家媒體播發后,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1998 年冬,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小古城村村民來到她的辦公室,訴說伊克昭盟煤炭總公司西蒙公司將他們村邊的火車站當成了煤炭轉運站,火車、汽車噪聲晝夜不停,煤炭揚起的粉塵將莊稼染成了黑色,糖菜、煙葉等經濟作物無法再種植,白菜變色不能食用……了解事情真相后,她秉筆直書,通過新聞媒體曝光,最終使每戶農民每年得到1.5 噸煤的補償,還讓煤炭公司為村里硬化了路面,并加強了對車輛的管理。

如今,內蒙古城市建設、環境保護事業飛速發展,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高燕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興奮之余,她經常如數家珍地對年輕記者談起當年她報道的許多環境新聞,如呼和浩特第一次通煤氣、通熱力管道,第一個煙塵控制區誕生,第一列精煤列車到青城,每年的中華環保世紀行……那真是高燕茜的一段難忘歲月??!

可謂天道酬勤。高燕茜通過不懈努力獲得了諸多榮譽,被選為內蒙古政協九屆經濟科技委員會特邀委員,呼和浩特市政協八屆、九屆委員;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宣傳先進工作者、呼和浩特市巾幗百星女標兵、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2003 年榮獲中國環保最高獎——地球獎。

2009 年,高燕茜作為祖國大陸三名資深記者之一應邀赴丹麥哥本哈根,出席主題為“從京都到哥本哈根,應對全球變暖,實現能源保障”的全球記者編輯論壇。論壇期間,她把內蒙古草原飛速發展的信息傳遞給世界各地的參會者。

退休后,高燕茜更加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為自己、為更多的老人創建高品質的晚年生活而努力著。她擔任了許多社會職務,如香港《地球之友》榮譽會員、中國《自然之友》會員、內蒙古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會學術顧問、內蒙古生態保護促進會理事、呼和浩特市黃河經濟文化生態研究會副秘書長、內蒙古土默川環保志愿者工作組組長,還擔任呼和浩特市政協老委員聯誼會副會長、秘書長,呼和浩特城市科學研究會顧問等職,兢兢業業為社會公益事業忙碌著。她連續多年在內蒙古各個層面開展環境教育工作。她組織老年人舉辦“共建和諧社會,讓環保走進我們的生活”“加強環境宣傳教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講座。她還宣傳新的環保教育理念,諸如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環境友好企業、環境優美鄉鎮、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教育基地及創建環保模范城市等,給大家灌輸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老年人的特點,她特別講述了綠色生活如何從一點一滴做起。為了弘揚“綠色奧運”的主題,她與有關單位合作開展免費為市民贈送環保手提袋活動。她撰寫的有關液態奶包裝袋回收利用問題的文章在《北方新報》頭版頭條刊出,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為宣傳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她筆耕不輟,撰寫環保論文多篇,如《呼和浩特生態環境現狀、存在問題及保護對策》《呼和浩特水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呼市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探討》等,分別在國家級和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文化經濟生態研究會宣讀并獲獎,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政府和環保部門提供了環境治理決策依據。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兩級黃河文化經濟生態研究會關于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水資源及對大青山生態環境的調研要求,她隨同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離退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老專家們組成的考察團不辭辛苦,先后到呼和浩特市有關部門調研考察,又長途跋涉,前往黃河中下游的諸多城市考察水資源環境保護,就合理利用黃河水資源等提出了許多供決策部門參考的意見建議。

/ 高燕茜專著。

身為黃埔后代,高燕茜熱情為內蒙古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服務。自1989 年內蒙古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呼和浩特成立后,每次開會和舉辦活動,秘書長高啟柏都請她參加并幫助邀請新聞媒體予以報道,大部分電視臺的文字稿及平面媒體的稿件都由她提供。她還在《黃埔》《甘肅黃埔》《老年世界》《內蒙古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緬懷侯鏡如會長》《文強將軍塞外行》《修書告慰在天靈》等文章。黃埔4 期同學文強曾兩次到呼和浩特,第一次是作為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祝賀內蒙古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第二次是隨全國政協委員到內蒙古考察,高燕茜都隨訪過。文強對內蒙古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工作很關心,希望黃埔二代多作貢獻,回京后專門為她寄來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發展二代聯誼會的有關資料和文件。當時,內蒙古的黃埔老人大多六七十歲,他們不愧是行伍出身,開會從不遲到且坐姿端正,開會前必唱黃埔軍歌。黃埔老人中不乏多才多藝者,開會后或唱歌或揮毫潑墨,十分活躍。高燕茜看在眼里,更增添了對他們的崇敬,為此,她總是忙前忙后地給老人們攝影留念,還征集他們的老照片在各媒體宣傳,特別是《內蒙古畫報》予以整版刊登。她還竭力為黃埔同學之間聯系搭橋。

如今,互聯網更是聯結起了全球黃埔人。她利用互聯網幫助許多黃埔后代找到了先輩的珍貴資料,讓他們欣喜無比。她還牽線搭橋,幫助黃埔13 期學生賈廣義之女賈美美找到了其父的同期同學——年近百歲的閆秉心老人。那時,閆老正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和賈美美見面時如同一對失散多年重聚的父女抱頭痛哭,互訴衷腸。通過與閆老多次交談,賈美美心中那個素未謀面的父親的抗日英雄形象日漸清晰,賈美美以此為基礎為父親出了一本書。

高燕茜被內蒙古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聘請為副主編,參與編輯出版《內蒙古黃埔同學風采錄》。她撰寫前言并采寫多篇稿件。2021 年,內蒙古政協出版文史資料生態保護專輯,她作為資深環境記者提供了一批環保稿件。同年,她被呼和浩特市政協聘請為副主編,編輯出版《呼和浩特文史資料生態保護專輯》。

高燕茜為自己是黃埔后代而驕傲,正積極為黃埔事業奔走呼號。她還常常教育晚輩要繼承發揚黃埔精神,為實現祖國統一而奮斗。

猜你喜歡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同學會
呼和浩特之旅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中的應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學為例
工商企業管理的知識與操作實例
同學會
詩書畫印
呼和浩特
美麗的呼和浩特
我的同學會發光
留學同學會之超級社團
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現狀、危害及治理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