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知道的臺灣:兩岸應知道的臺灣歷史故事 (十六)

2024-01-04 12:03熊子杰
黃埔 2023年6期
關鍵詞:日本

□ 熊子杰

第十六章

臺灣建設之父——沈葆楨:“中日終須一戰”

2006 年12 月12 日,為了紀念清末名臣沈葆楨,臺北市市長馬英九將臺北市府一樓大廳定為“沈葆楨廳”,并與沈葆楨第五代子孫沈冬共同揭牌。

臺灣為何要紀念沈葆楨?

因為他是“臺灣近代化之父”“臺灣建設之父”!

一般認為劉銘傳才是“臺灣近代化之父”,為何又說是沈葆楨呢?

沒錯,嚴格說沈葆楨才是開啟臺灣建設的第一人,他以宏觀視野繪制出臺灣現代化的藍圖,準備將臺灣打造成當時中國最先進的一省,他的規劃包含洋務、開山、撫番、開路、造橋、軍事、吏治、改制、設府(臺北府)、解禁(解除大陸禁行)、尊鄭(鄭成功)等等。沈葆楨促使大陸與臺灣渾然成為一體,可說是繼鄭成功之后,建設臺灣的第一人,絕對稱得上為“臺灣近代化之父”“臺灣建設之父”。沈葆楨的治臺理念乃承襲左宗棠的治臺觀。

遺憾的是,沈葆楨英年早逝,在他有生之年,并未能將他所有的臺灣治理計劃實現,后來福建巡撫丁日昌、臺灣兵備道劉璈、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大致皆依循左宗棠、沈葆楨兩人的治臺理念。

沈葆楨雖非湖南人,但他深受曾國藩與左宗棠兩人賞識、保薦,在清朝廷屬主戰派,與左宗棠意氣相投,事業上相互奧援,也算是湘軍成員。左宗棠一生未曾來臺,而沈葆楨來臺兩次僅停留約一年半。劉璈在臺四年多,劉銘傳在臺五年多,邵友濂在臺三年多。雖然左宗棠未曾來臺,而沈葆楨來臺時間最短,他們對臺灣的貢獻卻不亞于其他人,甚至有過之。最難得的是左、沈兩人革新、創新的治臺觀念,如今臺灣當局的理念都無法比擬。舉例來說,近年來,臺灣一直在搞狹隘的臺灣“本土意識”,不準域外人士來擔任執政機關公職,而當時左、沈時期,就大量聘雇洋人參與興建船艦、船務、海防等重要軍事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學習洋人船堅炮利之專業及技術。清政府能改變心態開放心胸,左、沈兩位戰功彪炳的大鷹派功不可沒。沈葆楨以非凡的毅力及魄力在臺灣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為日后臺灣正式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871 年,一艘琉球船在海上遭遇臺風,漂流到臺灣南部八瑤灣(今屏東滿州),船上人員上岸后誤入少數民族部落而遭到殺害。以此船難為借口,1874 年5 月8 日,倭 將西鄉從道率3600 名日軍在臺灣屏東社寮登陸。5 月18 日到5 月21 日,日軍與臺灣少數民族有小規模戰斗,互有傷亡。5 月22 日,日軍進攻石門,遭到少數民族強烈抵抗。6 月1 日,日軍分三路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少數民族部落,臺灣少數民族奮勇抵抗,日軍對少數民族瘋狂燒殺搶掠。6 月中,臺灣少數民族投降。7月,日軍占領龜山,修筑營房、道路,準備長期占領龜山。此事件稱為牡丹社事件。

/ 臺灣建設之父沈葆楨。

/ 臺北市政府為紀念沈葆楨對臺灣的卓著貢獻,特將市政大廳命名為“沈葆楨廳”。

西鄉從道準備出兵前,日本曾透過李仙得向英、法租借船艦,但英、法等國皆不愿出借,亦反對出兵臺灣,西鄉從道不顧英、法反對而執意出兵。英使威妥瑪即于1874 年4 月18 日致函清廷,告知日本即將出兵臺灣屏東一事,并于函中詢問“生番居住之地,是否隸屬清國版圖”以提醒清廷,清廷才驚覺日本侵略臺灣屏東的嚴重性。英政府為何如此好心主動通知清廷?因為臺灣也是他們覬覦的肥羊,豈能讓日本捷足先登?標準的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只是不知當時清廷是否覺悟此點。

5 月14 日,清廷諭令在福建擔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名,前往臺灣生番一帶察看,不動聲色,相機籌辦”。

同月29 日,緊急任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所有福建鎮、道等官均歸節制,江蘇、廣東等沿海各口輪船準其調遣,俾得與日本及各國按約辯論”。

6 月17 日,沈葆楨臨危 受命抵臺后,原希望以外交、和平方式解決,派福建布政使潘霨、臺灣道夏獻綸赴瑯嶠與倭將西鄉從道商議退兵之事。西鄉從道不肯撤兵,并推諉要清廷與柳原前光(第一任日本駐華公使)交涉。

沈葆楨深知日本竊占臺灣之心,認為中日終須一戰。他一邊與日方協商撤兵,一邊積極部署,調兵遣將,加強防務。

南路:由臺灣總兵張其光負責,原有一營,再增五營;北路:由臺灣道夏獻綸負責,原有一營,再增一營;中路:由營務處黎兆棠募兵勇駐扎水沙連至秀姑巒山。

沈葆楨又調撥提督唐定奎所部徐州武毅軍13 營共6500名洋槍兵,命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率2000 余名士兵增援。另令前署鎮曾元福在臺招募500 名臺勇訓練成洋槍隊。

援軍部隊先后抵臺,進駐屏東枋寮、東港等地,積極備戰。

此時,臺灣軍隊人數已達15000 余人,日軍號稱5000 人,實際僅3600 人,扣除病亡及陣亡者所剩僅2000 多人,而且后援不濟,中日雙方兵力懸殊。

為鞏固南部防衛,沈葆楨在臺南安平(億載金城)設置西洋巨炮,在旗后(旗津)等地建設先進炮臺,并籌設廈門、福州到臺灣的電纜線。

雙方最后并未開戰,而是在英、美、法三國出面調停下,于10 月31 日簽訂了《中日北京專條》(或稱《北京專約》)。日軍于12 月1 日撤出臺灣。不幸的是,原為清朝藩屬國的琉球,莫名其妙地落入日本手中,因為日本以合約第一條中“保民義舉”文字認為雙方認定琉球是日本的屬地,簡直像極了1884 年中法戰爭的荒謬結局。諷刺的是,在沈葆楨逝世那年(1879年),日本將“琉球”改名為今日的名稱“沖繩”。清朝也以合約條文第三條中“至于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認為,雙方承認臺灣為中國一省,以及清政府主張擁有臺灣全島的合法性。

事實上,當時沈葆楨反對和談。當時臺灣南部瘧疾肆虐,侵臺日軍因氣候炎熱,水土不服,疫情蔓延,每日日軍病亡者多達10 名。加上日軍彈盡糧絕,援軍、補給又遲遲未到,士氣低落,正處于進退維谷、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根本不堪一擊。日本知道快玩不下去了,才會主動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沈葆楨也早已識破日本人的詭計及困境,在交涉中,沈葆楨堅持不同意朝廷給日本賠償,他奏稱:

……愿堅持定見,力為拒卻。

沈葆楨又致書李鴻章:

我既以逸待勞,以主待客,自不必急于行成。(王偉《大清的角落: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碎片》,2010 年。)

日本侵犯臺灣是對中國在臺灣主權的一次挑戰,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嚴重的邊疆危機。經過此事,沈葆楨感覺到東南沿海危機及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他提出“倭熾可憂”“東洋則終須一戰”的警語。

經歷此次日本侵臺事件,沈葆楨意識到如不積極建設及開發臺灣將后患無窮。為消除外患、調和臺灣內部,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改善前山(西部)與后山(東部)的阻隔,其目的是避免列強再以“化外之地”為由,效法日本占地為王。沈葆楨為促進臺灣東部繁榮,促進番漢族群融合,改善臺灣少數民族生活,造橋修路,普設漢學,有計劃地使臺灣少數民族漢化。為開發臺灣北部,增設臺北府,此后因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及日本占據臺灣后,臺灣政經中心逐漸由臺南移轉至臺北,這是沈葆楨及劉璈始料未及的。

沈葆楨兩次來臺,雖停留僅約一年半時間,但他的治臺策略動見觀瞻,他掌握時代脈動(積極推動洋務、學習西方技術),開放舊制(廢除劣制、建立良制),開明務實(番漢平等、族群融合),勇于革新(近代化、科技化),積極建設(造橋修路、興學招商),全島開發(三路開山、貫穿東西),對清末臺灣的發展與繁榮具有重大影響。如未有《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沈葆楨的藍圖下,臺灣勢必成為中國的模范省。

牡丹社事件落幕后,沈葆楨立即向清朝廷提出他治臺的九支箭(謝紀康《沈葆楨對臺灣的開發建設——兼論臺灣近代化的由來》):

第一箭,行政體制改革:福建巡撫駐臺及行政區域重新劃分。首先要求福建巡撫須春冬駐臺,夏秋駐閩,以利推動臺灣建設,否則臺灣群龍無首;將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原來的一府四縣三廳調整為二府(臺北府、臺灣府)八縣四廳。形成了臺北府(北)與臺灣府(南)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利推動北部建設。新設的臺北府(大甲溪以北地區)下增設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在瑯嶠地區設置恒春縣,隸屬于臺灣府,臺灣府下轄彰化、嘉義、臺灣、鳳山、恒春(五縣)及埔里、卑南、澎湖(三廳)。

第二箭,開山修路:為打通臺灣東西分隔狀態,開山建設三條橫貫山路,將東西貫通。開山修路分北路、中路、南路三路,同時進行開墾。北路由噶瑪蘭廳蘇澳至花蓮奇萊,共計205里;中路由彰化林圯埔至花蓮璞石閣,共計265 里;南路由屏東社寮至臺東卑南,共計214 里。

/ 臺南安平炮臺(二鯤鯓炮臺)城門外側“億載金城”門匾。

/ 臺南安平炮臺(二鯤鯓炮臺)城門內側“萬流砥柱”門匾。

第三箭,族群融合:打破自古以漢為尊的不平權政策及法律,實行族群平等、少數民族漢化計劃,包括番漢權利平等、開放番漢通婚、開放番區出入、招商開發、教耕種、設學校、通語言、修道路等等,所有有利于番漢族群融合之政策。

第四箭,獎勵投資,政策扶持:廢除清初“三不”政策,解除大陸人來臺禁令,開放漢人自由進入、開墾番區。在福建廈門、廣東汕頭和香港設立招墾局(即今日的招商局),負責招商引資,獎勵大陸人來臺投資、經商、移民等,提供獎勵政策,如提供船票、種子、房屋及一年半的口糧,提供每人水田1 甲、旱地1 甲,每10 人耕牛4 頭、農具4 副,租稅減免政策(三年免租)等等。

第五箭,表彰忠節(鄭成功):化解族群仇恨,激勵團結民心。在臺灣府建鄭成功專祠,并奏請朝廷追謚“忠節”,以祭祀南明諸臣。沈葆楨并親書對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第六箭,推動軍事改革,加強海防:推行新政、洋務,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引進洋人協助建設臺灣,新建炮臺,加強臺灣海防。在臺南安平(今日的億載金城),聘法國工程師伯爾陀(Berthaud)設計建造一座西洋巨炮臺(二鯤鯓炮臺),在炮臺城門兩側,他親題“萬流砥柱”與“億載金城”兩匾額。為保護屏東人民安全,興建恒春城,至今為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購買先進軍事設備,如洋炮、軍械、鐵甲艦、水雷等等。

第七箭,發展民營工業:鼓勵采礦業,引進先進開采技術,減輕煤礦出口稅率,促進臺灣經濟發展;設置輪船航行閩臺,方便閩臺航運。

第八箭,解除一切劣禁:解除漢人入臺、漢人進入山地、漢人娶少數民族為妻等禁令,并于1875 年2 月奏準解除對臺灣的一切禁令。

第九箭,現代化臺灣:建閩臺水陸電線、電報機、電燈等當時現代化的設施,此舉正是臺灣近代化的濫觴。(丘子銘《晚清臺灣的開山“撫番”政策》,碩士論文,2006 年。)

牡丹社事件剛落幕,日軍一撤,沈葆楨立刻上奏清朝廷,在奏折中提到臺灣對于中國疆域的重要性,外族虎視眈眈侵略臺灣的野心,警示清政府如再不積極改革、建設臺灣,臺灣終將再次落入列強之手。雖然最后還是不幸被他言中,但畢竟他與左宗棠的努力給了清末臺灣人民一個美好夢想,他在奏折中說:

/ 臺南安平炮臺。

/ 臺南市億載金城公園內的沈葆楨銅像。

臺地向稱饒沃,久為他族所垂涎。今雖外患漸平,旁人仍眈眈相視,未雨綢繆之計正在斯時?!瓫r年來洋務日密,偏重在于東南,臺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系非輕。欲固地險,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為臺民計,為閩省計,為沿海等防計,有不得不出于此者。(黃曉玲《晚清治臺政策演變與臺灣政經社會發展(1874—1895)》,佛光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牡丹社事件后,190 多年以來一向不重視臺灣的清政府,在左宗棠、沈葆楨等的不斷建言下,終于體認到這是一次嚴重的國家分裂危機,于是采納左宗棠及沈葆楨等人的建議,從1875 年11 月起規定福建巡撫冬春駐臺,夏秋守福建,此一小小的改變對臺灣有極重要的意義。一直群龍無首的臺灣,如今有了大家長,也確立了臺灣為中國大陸“七省門戶”之重要地位。

不過對奄奄一息、茍延殘喘的清朝而言,一切似乎為時已晚,由于失敗主義、保守主義、享樂主義仍彌漫朝廷,清廷改革速度太慢、動作太小,內部的權斗更削減了原本微弱的改革力量,清廷改革無法符合人民的期待,最后還是被列強蠶食,20年后臺灣終究還是落入日本人手里。然而沈葆楨雖在臺僅一年多,卻成績斐然,他的新政、洋務、建設臺灣的藍圖及行動,把臺灣打造成為現代化省份,曾帶給臺灣人民一股朝氣、一段美好時光、一個夢想及強盛的生命力,讓人們對回光返照的腐敗清政府抱有一絲希望,但最后一切還是成為泡影。

沈葆楨把一生奉獻給國家,臨終仍不忘日本竊占臺灣之賊心,他提醒清廷:

……倭人夷我屬國,虎視眈眈,凡有血氣者,咸思滅此朝食……臣所每飯不忘者……倭人萬不可輕視,伏望皇太后圣斷施行……

猜你喜歡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強烈地震
探尋日本
日本的流浪漢與我
《黃金時代》日本版
Pets萌寵
美哭了的日本點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日本訪學隨筆
第 位首相考驗日本耐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