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重慶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2024-01-04 11:58田友明,夏詩謀,范永洋
農家科技中旬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特色產業區縣發展

巫溪縣紅池壩鎮華僑城巴渝民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重慶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產業扶貧的內涵、模式、機制不斷完善和豐富,圍繞做精做好“土特產”,著力打造幫扶產業“升級版”。2023 年前三季度,重慶市脫貧區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7 元、同比增長7.8%,增速高于全市0.7%、全國0.2%,特別是經營性凈收入迅速增長,高于全國1.7%。幫扶產業逐步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幫扶舉措。然而受歷史和自然因素影響,重慶脫貧地區( 重點指14 個脫貧縣) 產業基礎仍然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仍然不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仍然非常重,只有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脫貧戶穩定增收。因此,本文在總結重慶產業幫扶成效、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重慶脫貧地區優勢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重慶市產業幫扶做法及成效

1.扣緊“責任鏈”,保持產業幫扶力度不減。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即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設立5 年過渡期,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確保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壓實責任、環環相扣,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重慶市不斷完善全域統籌的區域協作機制,樹牢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堅持幫扶與協同并舉、“輸血”與“造血”并重,建立健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機制,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體謀劃,推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協同聯動,形成“一盤棋”“一起抓”的工作局面;強化一抓到底的責任落實機制,落實17位市領導“一對一”幫扶鄉村振興重點區縣責任、紀委監委監督責任、部門屬事主管責任、區縣屬地主體責任、鎮街具體落實責任、干部幫扶責任“六個責任”,形成工作落實閉環管理;把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可持續發展納入市委市政府“七張高分報表”和“八張問題清單”,作為重慶市農業農村系統賽馬比拼工作內容,開展季度比拼,將結果納入到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

2.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項目內生動力。聚焦“一主兩輔”,不斷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延產成鏈、集鏈成群,做深做實“土特產”大文章。開展經營性幫扶產業“四個一批”清理工作,按照“拳頭型、成長型、閑置型、重建型”幫扶產業類型建立臺賬,分類分項制定“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轉型一批”的措施,促進幫扶產業健康發展。聚力加工“延鏈條”,出臺《重慶市關于大力度推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納入“33618”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一體布局,優先發展。力爭5 年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00家,帶動脫貧地區發展標準化加工原料基地100 萬畝。前三季度14 個脫貧區縣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約530 億元,同比增長14.7%左右。挖掘潛力“拓功能”,深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旅全網融合化發展,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試點示范。14 個脫貧區縣新認定鄉村旅游示范縣2 個,預計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400 億元。立足資源稟賦,對接市場需求,在“土”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前三季度,新認證綠色食品483 個,“巴味渝珍”授權脫貧地區產品701 個、實現銷售收入突破50 億元,市場溢價17.6%。

3.拓寬“增收鏈”,探索強村富民增收模式。重慶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舉措,持續拓展增收渠道,探索多種聯農帶農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突出科技支撐、綠色生態、品牌提升,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全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和都市休閑農業,讓農民吃上“特色飯”“旅游飯”,產業覆蓋農民909.67 萬人,其中脫貧人口124.3 萬人。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鄉村驛站,打造“邊城秀娘”“忠橙電商”“寧河巧姐”等鄉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云陽面工”“大足雕客”等特色勞務品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以工代賑、拓展就地就近就業崗位。深入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集成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強村公司”改革、農業“標準地”改革。推廣黨建領航、集體領辦、黨員領干、村民領紅“四領”模式。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社6420 個,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17 億元,盤活閑置農房6550套,撬動社會資本17 億元,550 萬農民受益。前三季度,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5.5 億元,村均達到17.7 萬元。

4.強化“保障鏈”,賦能鄉村發展全新活力。堅持系統觀念、長短結合、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注重要素保障的延續性和可持續性,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序銜接、平穩過渡。一是升級“政策包”。出臺《關于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十條措施》《促進脫貧地區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實施意見》《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等,優化升級57 條產業政策,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二是做大“資金池”。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前三季度,14 個脫貧區縣投入各級涉農財政整合資金80.6 億元,實施項目9871 個。其中用于產業發展資金50.6 億元,占比整合資金的62.8%。三是用好“人才庫”。制定《重慶市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重點措施》,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計劃,持續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派遣36 名專家指導員駐點技術指導和1275名科技特派員、2871 名專技人員、2.87 萬名到戶產業指導員。14 個脫貧區縣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 15610人,占全市56%以上,農業科技對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61%。

黔江區太極鎮桑枝菌基地

二、實踐困境

1.從主觀上來看,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不夠足。脫貧區縣人口流失嚴重,2010 年至2022 年常住人口年均流出近3 萬人,大中專畢業生、青壯年流出多,返鄉就業創業少,技術型人才留住難。老齡化持續加深,65 歲及以上人口已占18.56%,遠高于老年型社會7%的標準。文化程度偏低,脫貧人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掌握新技術新技能能力弱。

2.從客觀上來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能力不夠強。脫貧區縣新型農業經營規模偏小,14 個脫貧區縣培育市級龍頭企業419 家,僅占全市42%,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320 家,只有全市的24%,其中城口、武隆、彭水不足10 家,14 個脫貧區縣均無上市企業。缺乏拳頭市場主體引領,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帶動脫貧群眾增收能力有限。

3.從未來發展看,脫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基礎不夠牢。農業基礎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起步晚、基礎弱,設施化水平較低,抗風險能力不強,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比如,重慶市15°以上耕地占比高達39.14%,然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55%,低于全國17 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4 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抓“一縣一策”落實。制定《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政策和項目清單2024 年工作要點》,“一縣一策”精準抓好城口、巫溪、酉陽、彭水4 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工作,持續優化落實213 項政策清單、實施168 個重大項目,在脫貧區縣探索出一條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融合推動山區庫區現代化和“三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一縣一策”推動山區庫區強縣富民。

2.抓“兩個鏈條”建設。一方面,穩定供應鏈。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另一方面,延伸產業鏈。將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納入現代先進制造業體系一體布局、優先發展,專班專人專項培育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3.抓“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強化技術服務。組建魯渝農業科技專家巡回服務團,選派產業指導組,筑牢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科技保障。二是強化聯農帶農。要求產業幫扶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資金入股、資產收益、房屋聯營、產品代銷、生產托管、租賃經營等與脫貧戶建立利益聯結,發揮聯農帶農功能。三是強化工作調度。開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月調度,嚴格項目管理,確保政策措施到位,惠及脫貧群眾。

4.抓“四個一批”清理。在全市開展“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經營性幫扶產業項目摸底、清理、處置工作,鞏固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項目,提升一批產業鏈條有短板的產業項目,盤活一批暫時停產閑置的產業項目,轉型重塑一批發展失敗的產業項目,促進脫貧地區幫扶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豐都縣栗子鄉辣椒生產車間

5.抓“五良行動”實施。務實開展魯渝農業產業協作,助力打造魯渝協作“升級版”。一是以“良園”為載體,共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二是以“良種”為牽引,加大山東良種選育引進和重慶本土優良品種改良。三是以“良技”為支撐,聯合開展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技術示范、技術攻關。四是以“良才”為紐帶,推動“三農”人才互派、互訪、互學。五是以“良品”為抓手,打造“巴味渝珍·香落齊魯”魯渝農產品協作品牌。

猜你喜歡
特色產業區縣發展
黨建引領謀發展,特色產業促振興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產業“化蛹成蝶”
西海岸:特色產業振興鄉村
多個特色產業在全國領先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區縣電視臺如何做好重大賽事報道
北京:上游水質不合格 下游區縣將收補償金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