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聯合穴位貼敷療法對顱腦損傷神志清醒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等的改善效果

2024-01-05 06:07呂海燕蔣蔓菁
中國鄉村醫藥 2023年24期
關鍵詞:性潰瘍胃腸功能艾灸

呂海燕 蔣蔓菁

顱腦損傷指在外力作用下造成患者頭部腦組織損傷,出現頭暈、昏迷、血瘀等癥狀,是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颊甙l生顱腦損傷后,支配脾胃的神經在傳輸過程中發生紊亂或中斷,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惡心嘔吐、消化功能障礙、腹痛、腹瀉、應激性潰瘍等。此時,需積極干預原發病,應用保護胃黏膜藥物或健脾益胃措施[1]。中醫認為,顱腦損傷為瘀血所致,瘀血日久損傷陽氣,脾胃之陽受損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癥狀,治療上除服用湯藥外,還可行艾灸和中藥貼敷調理干預[2]。本文探討艾灸與穴位貼敷療法對顱腦損傷神志清醒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與分組

選取我院2021 年9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顱腦損傷神志清醒胃腸功能紊亂患者100 例。納入標準:符合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3],且神志清醒。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臟器功能及組織異常、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及其他胃腸疾病等。本方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 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常規藥物治療,記錄胃腸功能紊亂癥狀、持續時間及輕重程度。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艾灸與穴位敷貼療法。選取中脘、關元、神闕、足三里、天樞、血海等穴位進行艾灸,由護理人員將艾條插入大小適宜的艾灸盒中再置于穴位上,30 ~40 min,早晚各1 次,與藥物治療同時進行,7 d 為1 個療程,共兩個療程。選取厚樸、吳茱萸、生姜、枳實、萊菔子、柴胡、白術、木香、紅花等中草藥研成細末,并用醋調至黏稠狀,制成橢圓體的藥餅。采用醫用藥物貼將藥餅固定于患者艾灸的穴位上,每日貼8 ~10 h,與藥物治療同時進行,7 d 為1 個療程,共兩個療程。在艾灸與貼敷過程中,護理人員及時詢問患者感受,注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① 治療前與治療7、14 d 后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包括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與腹瀉、應激性潰瘍4 項指標,無0 分,輕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分,根據患者自身感受填寫并由醫護人員統計。② 治療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50 ~59 分為輕度,60 ~69 分為中度,70 分及以上為重度。③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以問卷形式詢問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 項。非常滿意與滿意合計為總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性別、不良反應發生率、護理滿意度)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體重指數、各項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SAS 評分、SDS評分等)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對照組:男27 例(54.0%),女23 例(46.0%);年齡28 ~74 歲,平均(57.5±4.3)歲;體重指數19.1 ~25.5 kg/m2,平均(23.2±2.5)kg/m2。觀察組:男24 例(48.0%),女26 例(52.0%);年齡29 ~75 歲,平均(57.1±2.9)歲;體重指數19.2 ~26.0 kg/m2,平均(23.4±3.1)kg/m2。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36,t= 0.55、0.36;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SDS 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SAS、SDS 評分較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比較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比較 ()

組 別 例數 SAS 評分 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0 68.2±3.2 47.2±5.4 57.2±2.1 46.2±3.3對照組 50 68.5±3.5 59.1±5.1 57.3±2.3 52.2±2.3 t,P 0.45,>0.05 11.33,<0.01 0.23,>0.05 10.55,<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與腹瀉、應激性潰瘍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0.001、1.00、0.001、0.001,P>0.05)。隨治療時間延長,兩組上述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呈下降趨勢。兩組治療14 d 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與腹瀉、應激性潰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t觀察組= 29.07、10.00、16.97、14.23,t對照組= 11.77、5.43、8.83、6.32,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比較 ()

組 別 例數 惡心嘔吐 食欲減退 腹痛與腹瀉 應激性潰瘍治療前 治療7 d 治療14 d 治療前 治療7 d 治療14 d 治療前 治療7 d 治療14 d 治療前 治療7 d 治療14 d觀察組 50 2.0±0.3 1.1±0.1 0.7±0.1 2.2±0.5 1.7±0.4 1.2±0.5 2.2±0.3 1.8±0.4 1.0±0.4 1.5±0.4 1.1±0.3 0.6±0.2對照組 50 2.0±0.3 1.5±0.3 1.4±0.2 2.3±0.5 2.0±0.4 1.7±0.6 2.2±0.4 2.0±0.5 1.4±0.5 1.5±0.6 1.3±0.1 0.9±0.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7 例(14.0%),其中皮膚過敏5 例(癥狀不嚴重,不影響治療),消化道出血、便秘各1 例。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6 例(12.0%),其中嘔吐加重3 例,消化道出血2 例,便秘1 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09,P>0.05)。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88.0%(44/50),高于對照組的70.0%(3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88,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3 討論

顱腦損傷由多種因素導致,常見的外傷原因是由銳器或火器致頭皮裂傷、顱骨骨折而形成開放性顱損傷;間接暴力、物體打擊致頭皮顱骨完整的閉合性腦損傷[4]。

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予艾灸聯合穴位貼敷療法,神闕、關元、中脘是任脈常用穴位,均位于腹部,神闕穴周圍有豐富的神經及靜脈網,艾灸神闕穴有回陽固脫、溫陽健脾作用;中脘、關元二穴配合,可明顯改善胃腸功能紊亂。中脘與關元穴位解剖學定位在胃底部與乙狀結腸處,表里相結合針灸治療,可改善胃-腸代謝水平,胃-腸激素有促進胃腸蠕動、食物消化和吸收作用,其水平異常直接導致患者出現納差、應激性潰瘍等表現[5]。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其下為小腸,還伴有神經、腹壁下動靜脈分支,艾灸此穴有改善腹脹、腹瀉等作用;足三里為調節腸胃的關鍵穴位,血海穴為脾經本穴,是血液聚集之處,不僅能夠調節脾臟功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還能活血化瘀輔助治療顱腦損傷[6]。此外,穴位貼敷療法中厚樸與枳實一溫一寒有明顯的行氣消滯作用,吳茱萸與生姜兩藥刺激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有明顯止嘔作用;萊菔子與木香有良好的理氣消脹作用,藥物的有效成分滲入中樞、足三里等穴位后,可以刺激穴位的功能,改善氣機的運行狀態,氣機通暢,才能改善腹脹、腹痛癥狀;柴胡與紅花的配伍使用通過藥物貼敷刺激血海穴位,可加強活血化瘀作用,調節胃腸功能紊亂的同時,輔助治療顱腦損傷[7]。本文結果顯示,干預14 d 后觀察組各項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顱腦損傷神志清醒患者出現腸胃功能紊亂會誘發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大腦神經受損,情緒不能自控,隨著胃腸功能的紊亂癥狀明顯,進一步加重情緒異常[8]。而穴位貼敷療法中的柴胡可有效調節患者負性情緒。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將艾灸聯合穴位貼敷療法用于顱腦損傷神志清醒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可調節胃腸功能紊亂,減輕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

猜你喜歡
性潰瘍胃腸功能艾灸
四磨湯口服液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艾灸與耳穴治療假性近視
促進患者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輔助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護理干預對腹膜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
艾灸配合按摩治療尿潴留50例
重型顱腦損傷并發應激性潰瘍的預防與治療
ICU病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與應激性潰瘍的預防及護理
創傷應激性潰瘍診斷與治療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