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培養研究

2024-01-08 00:52陳春林
關鍵詞:挫折院校高職

陳春林,顧 敏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5)

0 引言

2023 年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通知《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 年)》強調,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培養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如果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不能正確對待挫折以及挫折帶來的緊張、悲觀、焦慮等消極情緒,將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學生的生命安全,給學校、學生、家庭甚至社會帶來危害。

(2)施工流程劃分:該項目包括主要施工工序有:現場施工準備、土方工程施工、基礎工程施工、主體結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裝飾工程施工、安裝工程施工等。

本文對某高職院校在校生進行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問卷調研,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組建專業教師團隊、開設心理訪談工作室、進行情境模擬訓練、搭建校企共育實踐平臺等措施,實現“事前預防、事中調節、事后跟蹤反饋”的模式,探尋培養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徑。

穿插了解對聯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知道對聯的分類、粘貼方法。介紹李漁的《聲律啟蒙》、誦讀丁慈礦的《晨讀對韻》、朗讀《增廣賢文》聯句,進一步感受對聯的特點與魅力。

1 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3 拓寬實踐教育路徑

圖1 學生抗挫折能力的自我評價情況

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影響因素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2 種??陀^因素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就業等外部環境給學生個體帶來的挫折經歷,例如高職院校的學習內容、方法和管理方式與學生之前的學習經歷相比有較大差異,因此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問題[1]。主觀因素包括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不夠清晰、對自己期望值過高等,導致學生挫折心理的產生。

1.1 學生對挫折認知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基本上都是“00后”,是在父母的保護和互聯網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進入大學前,學生所經歷的困難和挫折相對較少。多數學生無法客觀地預測一件事情可能會碰到的困難,對挫折缺乏理性、全面的認知,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抗挫折能力培養體系,學生對抗挫折方面的整體認知不足。

1.2 學生挫折承受能力較弱

2.3.1 規范媒體凈化空間

1.3 學生調節能力欠缺

人際交往挫折調節能力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后的自我化解以及掙脫挫折的能力,是個體對遭受的挫折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2]。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7.21%的學生容易心情低落、緊張焦慮、恐懼社交、固執己見,說明學生的人際交往調節能力有所欠缺,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及時有效地調整到正常的心理狀態。

上古介見紐月韻,丯溪紐月韻,疊韻旁紐。結合字形分析,可以得出“介”借“丯”契刻的意義,由契刻可引申出畫的意義,所以許慎用“畫”來解釋“介”。典籍中也常用此義,例如:

那能算是個么法子啊,那是自討羞辱!在焦躁不安的等待中,我跟賽十娘商量對策??謶窒衩┎菀粯?,把心都塞滿了。

互聯網的出現開辟了人際交往的新渠道,但也成為了部分學生用來逃避現實的工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1.61%的學生認為網絡中的自己更真實,有33.67%的學生認為自己在網絡中更健談。在對學校及二級學院挫折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中,有49.92%的學生認為學校及所在二級學院開展挫折教育的頻率較低,有18.93%的學生認為學校及所在二級學院從未開展過挫折教育相關課程或講座,這說明學校未能通過教育手段有效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調節能力。

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癥結。父母忙于工作會疏忽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通過換位思考獲得孩子的信任,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7]。

1.4 學生挫折總結能力不強

人際交往挫折總結指學生在人際交往挫折中總結經驗、不斷反思、分析及改進的過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59.18%的學生人際交往挫折總結能力不強。相比于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影響,更重要的應當是學生自身對其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思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0.82%的學生會主動應對社交上的困難和挫折,有27.21%的學生會選擇逃避,有31.97%的學生未發揮過主觀能動性去應對人際交往挫折,學校只有通過挫折教育充分激發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幫助學生改變被動的狀態。

2 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提升策略

2.1 加強高職院校教育管理作用

高職院校是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提升的重要場所,也是進行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教育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教育教學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員、全方位育人體系,將人際交往挫折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切實發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3]。

2.1.1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高職院??梢酝ㄟ^開展主題講座,加強宣傳、引導,普及學生對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認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教育環境。

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在教室、走廊、宿舍等區域張貼挫折教育小故事的方式,培養學生無意識學習小故事的環境。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可以通過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建設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心理。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在系部(二級學院)增設“心理訪談工作室”,制定計劃文件,經常性地開展相關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系部(二級學院)的人文關懷建設。

2.1.2 豐富挫折教育內涵

建立健全高職院校人際交往挫折教育培養體系,將思想政治、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等互相融合,豐富挫折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

帶著等待投水神氣的大學生,似乎也記起了自己應做的事情,不能盡在這烈日下捧場作呆二,沿著前海大路擠進游人中不見了。

根據十堰市氣候條件,選擇最適宜本地實際情況的砧木育苗方式。砧木苗一般采用實生繁殖,在進行嫁接的時候,如果砧木苗較小,則會影響嫁接的時間以及苗木出圃時的規格。

以某高職院校在校生為調研對象,進行高職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問卷調研,共收回有效問卷597 份,調研對象包括男生312 人和女生285 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1.86%的學生對自身人際交往認知以及抗挫折能力的了解不足,有27.2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抗挫折調節能力不足,有59.1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總結能力不強。學生抗挫折能力的自我評價情況如圖1所示,其中,有59.46%的學生認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一般,有5.36%的學生認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有1.68%的學生認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

高職院校除了要利用校內資源創造實踐路徑外,還應挖掘校企合作的社會資源,搭建實踐平臺,幫助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在實踐中發展社會關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挫折教育質量。

中國古人有立德、立功與立言的“三不朽”之說。德指道德,是說一個人的修養與人格;功指事功,說的是人要建功立業;言指思想,就是說一個人是靠他的思想或學術而揚名。

以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培養為目標,加強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開拓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與社會生產和服務一線工作,增強紀律性、規范性、技術性和合作性意識,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提高學生挫折感受力,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人際交往。

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活躍,容易在價值選擇和判斷上受到拜金主義、飯圈文化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成才非常重要,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從中央、省委到地方巡視組在巡視反饋意見中不難發現,個別職業院校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思想上不夠重視,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復雜性認知不足,敏銳性不夠,工作責任制落實不到位。有的院校認為意識形態工作比較“虛”,想要抓卻不知從何抓起,想要落在實處又欠缺工作經驗,片面認為宣傳部門牽頭主抓這項工作就可以了,沒有擺到學校全局去謀劃,缺少專題研究和專項工作部署。

組建專業教師團隊,鼓勵教師參加專業的心理咨詢培訓,加強團隊教師人際交往挫折教育理論和實踐知識體系建設,做好學生的領路人。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素養,教師通過參與模擬實踐進行感悟、體驗、總結,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挫折實踐活動中踐行“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幫助學生在人際交往挫折中獲得真正的進步[5]。

2.2 注重家庭教育輔助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為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教育奠定了基礎。對個體而言,家庭教育是介入時間最早、影響最為深遠的教育形式。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會成就什么樣的兒女。要教育好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6]。

2.2.1 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際交往挫折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將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挫折教育相互融合,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正確對待人際交往挫折。加強道德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既要恪守道德又要遵紀守法,最終達到提高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家庭是人的精神成長、價值觀形成及思想成熟的基礎環境。在家庭中,父母應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用欣賞的眼光加以鼓勵、正向引導,幫助他們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學生進入大學校園時已基本成年,對待事物有了自己的獨立判斷,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父母應當用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意見,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促進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2.2.2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我今天請你吃飯,就是覺得那時虧欠你,我們都上了老田的當。你還能想起老田嗎?那個天殺的老田,咱們是讓他給害苦了。

同時,父母應當加強與學校的聯系。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積極合作,挫折教育更是如此。孩子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走進陌生的大學校園,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加強與學校輔導員之間的溝通,及時交換意見,對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的表現進行評估,家校合力,共同進行挫折教育。

2.2.3 倡導民主型教養方式

一般而言,家庭教養方式主要分為權威型、放縱型、溺愛型和民主型,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需求來看,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是較為恰當的方式[8]。

民主型教養方式具有平等交流、倡導鼓勵教育為主、家長管理有度等特點。高職院校學生的獨立個體意識較強,父母應當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真誠、熱情的回應,才能與孩子產生共情,拉近距離,從而培養出獨立、自信、勇敢、樂觀的學生。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成長空間,幫助他們在獨立處理事務的過程中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鍛煉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從而有效提升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

2.3 發揮社會支持作用

社會是學生學習、生活以及就業的宏觀環境,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社會支持與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之間是正相關的,應激事件與學生身心健康之間是負相關的[9]。因此,社會支持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挫折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應當通過規范網絡媒體、完善社會管理等措施,優化社會環境,達到提高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季羨林先生對中國文化曾有名喻:“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敝腥A文化兼收并蓄,以唐、宋文化形態為例:唐代中國文化呈現外展性的一面,充分接納各族、各國文化,“胡姬酒肆”是市井景象,諸如“菩薩蠻”“蘇幕遮”“蘇和香”等教坊詞牌都來自西域;國力已弱的宋代文化則出現內生性特征,轉向社會內部、底部挖掘,出現世俗化趨勢,方言詩詞常見,如“渠”“勃姑”等字。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今天,中華文化有了強大國力的支撐,呈現出更加繁榮的景象,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整體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學生在生活中承受的挫折和失敗較少,問卷調查結果顯示,“00后”高職院校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對接觸的人和事較敏感,遇到挫折時容易采取逃避和封閉思想等消極行為,容易陷入人際交往挫敗情緒中。學校組織的挫折教育缺乏針對性,不能從個體角度出發實現因材施教,無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所以部分高職院校人際交往挫折教育工作效果不明顯,學生整體抗挫折能力較弱。

第5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79億,按照職業劃分,學生群體占比高達32.2%。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容易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和迷戀。雖然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及綜合性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部分網絡媒體及平臺責任意識淡薄,為了吸引流量,宣揚和報道一些失實內容,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

我國相繼出臺了各項法律法規,為網絡安全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增強網絡平臺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利用網絡傳播范圍大、速度快及受眾廣的特點,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現代交往規范、交往禮儀以及交往挫折應對辦法等內容。利用好網絡載體,不斷開拓人際交往挫折教育新模式、新空間。

2.3.2 完善管理優化風氣

2.1.4 組建專業教師團隊

社會環境對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來實現,促進全社會形成精神振奮、樂觀向上的社會風氣。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2.4 激發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職院校加強學生挫折教育的同時還應注意提高學生自身在挫折教育中的主體作用。相較于高職院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更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飲食總公司對于食堂日常食品安全的管理,結合當前食品安全發展的時代潮流,重新界定了服務督查部的工作內容,強化了該部門的食品衛生專項檢查職能,并投入近20萬元新購了相關檢測設備,全面升級了原來食品化驗檢驗室的功能(檢測范圍涵蓋了農藥殘留、鋁含量、大腸桿菌等5大類27項),進而形成從物資采購、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各環節、全覆蓋的檢查能力,從根本上確保了校內食堂的食品衛生安全。

2.4.1 樹立正確挫折認知

人際交往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及藝術性特征的社會實踐活動。艾利斯情緒ABC 理論提到,有時僅通過表面現象會將交往挫折的原因判斷為人際障礙和人際沖突,但實際原因可能是學生個體對于挫折的看法、觀點和態度引起了學生的沖突行為,因此,學生應當樹立對人際交往挫折的正確認知,激發自身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10]。

1)人際交往挫折具有普遍性。我們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天都在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可能會產生摩擦、矛盾或者挫折感等。因此,學生應當將每一次挫折視為對自己人際交往的考驗,將挫折從絆腳石變成幫助其成長和進步的墊腳石。

2)人際交往挫折具有特殊性。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構成了人際交往挫折的特殊性。不同學生的文化背景、成長環境及個性特征不同,挫折的主體、客體和挫折情境也并不完全一樣。因此,學生經受挫折后要學會通過“復盤”等方式,細致分析、全面認識挫折,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不斷汲取經驗,提升自我。

echo “OK Now ready to accept connections. Listening on the socket... ”;

3)正確認識心理咨詢。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學生需要借助心理咨詢才能幫助他們擺脫困擾。因此,學生要糾正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偏差,樹立正確的心理咨詢理念,構建正確、合理的歸因模式及行為模式。

2.4.2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學生要有一定的挫折預見能力,對可能發生的困難或者挫折做好心理準備,這樣既能幫助自己緩解心理壓力,又能給予自己一定的緩沖和思考時間,促進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和發揮。

1)樹立理性思維。挫折是客觀存在的,面對挫折,學生應當發揮主觀能動性,遵循人際交往原則,掌握人際交往技巧,構建理性的思維模式,采取合理的措施,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不斷提升抗挫折能力。

2)正確認知自我。只有正確認知自我,才能看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在人際交往中盡量發揮優點、彌補缺點。學生應當設立合理的個人期望及個體目標,根據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加強自我督促,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3)增強自身韌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將挫折的消極影響轉變為促進自我發展及自我完善的動力,增強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韌性,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4)增強個體自信。首因效應充分證明了個人形象的重要性。學生應當不斷優化自身形象,樹立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信心,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自信和信任體現在人際交往雙方互相感知、互相影響的情感過程中,個體自信會增加對方信任的可能性。

其次,消費社會環境的變化。就像鮑德里亞所指出的那樣:“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盵26]媒介的更替、信息的爆炸,壯拳也由原來實實在在身體技術升騰為文化符號,表現出由“物”至“符號”的抽象而系統化過渡。桂西壯拳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格斗技術與宣泄手段到成為教材上圖片與文字的教育資本的流變與由壯人組成的消費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

3 結語

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有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高職院校的主導、家庭的聯動、社會的支持和學生個人的主體性作用,通過多方合作、共同育人,才能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人際交往抗挫折能力。

猜你喜歡
挫折院校高職
挫折使我更堅強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在挫折與攻關中鑄就優雅
生活需要挫折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