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自信”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邏輯·內容·意義*

2024-01-09 23:15張鮮鮮王想平
實事求是 2023年4期
關鍵詞:四個自信中國式話語

張鮮鮮 王想平

(寧夏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新時代,世界經濟政治秩序重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入關鍵階段,話語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政治資源及國際力量較量的關鍵要素。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意識形態話語權,就擁有了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武器,也意味著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中央。因此,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命題,能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影響力的現代化話語體系,成為衡量現代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離不開中國具體實際,離不開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種中國特色集中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因此,從“四個自信”維度考察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生成邏輯、內容構成和重大意義,對于深刻理解我國現代化的獨特性與超越性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同時,只有闡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學理邏輯,才能更好發揮話語的價值引導和實踐指導功能,更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服務,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服務。

一、“四個自信”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根植于現代化道路探索之中,醞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中,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之中,滋養于中華文化歷史傳統之中,具有深厚的實踐邏輯、理論邏輯、制度邏輯和文化邏輯。

(一)道路自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言之有物的現實基礎

言之有物是話語建構的基本要素和先決條件,沒有真實可靠的言說對象,話語會陷入空洞無物的抽象邏輯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以我國現代化實踐為言說依據,生成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進程中,正是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與成就,為理論層面的話語言說提供了現實素材,奠定了話語建構的實踐基礎。這種實踐基礎集中體現為道路自信,即對不同歷史方位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探索,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客觀規律的把握。

從話語敘事的歷史演變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大致經歷了“工業化”“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過程,這一出場順序與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道路探索進程是一致的。具體而言,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成功開辟“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1](P8)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根本前提條件。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我國提出了“一化三改”社會主義改造方案,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導向,農輕重工業為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基本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而形塑了以“工業化”和“四個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話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開創了一條有別于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現代化路徑,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框架內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促進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種現代化道路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立場,又適當借鑒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有益經驗,實現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機統一。正是基于這樣的道路選擇,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由此成功推動“四個現代化”話語向“中國式的現代化”話語轉換。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老路的成功突圍。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踐抓手,倡導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平崛起之路。事實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創是成功的,它“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2](P16)為形塑我國現代化話語提供了有力的現實依據。

(二)理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言之有理的理論支撐

言之有理是話語建構的核心要素,即“在話語體系上,要具有一個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或思想體系,這種理論體系或思想體系具有真理性、道義性、人類性,并符合規律性,富有創造性”。[3]只有建構起這種概念體系和理論范式,才能為外在的話語表達提供學理支撐。

伴隨百年大黨從幼年走向成熟,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增強解釋現實、指導實踐、引領未來的理論自信,這種理論自信集中體現為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事實證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正確理論,也是回應人類共同難題的有效理論,更是引領中國走向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科學理論。在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中,這種能因時因地進行理論創新的自信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話語底氣。

首先,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創性概念表達擺脫了西方話語依賴,從學理上占據了真理制高點。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能夠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以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對“中國特色”的學理內涵作出明確論斷,為外在話語表達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盵2](P22)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原創性概括,是主動建構中國理論的歷史自覺,也是跳出西方現代化理論束縛的理論自信表征,為我國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參考坐標。其次,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標識性論斷拓展了現代化理論的多樣性,從學理上闡明了其特殊規定性。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世界現代化的一般發展規律,又有基于本國國情的特有屬性;既包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普遍共性,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殊要求;既繼承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現代化重要論述,又實現了時代化的創新發展,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統一,而對這種特殊性的學理探索正是理論自信驅動的必然結果。

(三)制度自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言之有效的政治保證

言之有效是話語建構的終極使命,話語本質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將話語樣態的政治主張和價值理念轉變為制度形態和社會規范,社會化為大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方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話語支配權。要促成這一轉變,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以“中國之制”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筑牢了制度自信。在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發展過程中,這種制度自信為話語軟實力作用發揮提供了穩固的制度保障。

首先,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建構方向的根本保障。正確的意識形態導向是話語言之有效的重要前提,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確保我國現代化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進而為話語建構提供正確的方向引領。其次,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保障。一種話語能否成為主導話語與話語主體的權威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擁有制定話語標準的權力,使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在世界現代化話語體系中取得重要地位。最后,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掌握群眾的可靠保證。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作為主導意識形態話語,在價值層面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種價值性需要通過政治權力的運行,將意識形態及其話語制度化、政策化,轉變為相對穩定的社會規則體系,[4]實現價值性向實踐性轉化,進而完成主導話語的社會化過程。我國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制度體系,彰顯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治理效能,可以有效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貫穿到政策部署、法規制定、社會教育以及學術研究當中,促進話語承載的價值規范向實然事實轉化,達成話語建構的終極目標。

(四)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言之有信的精神滋養

言之有信是講好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精神底氣,它貫穿于話語生成、發展、傳播全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規約著話語建構的信度和傳播的效度。歸根到底,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統一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精神升華和綜合顯現。在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建構中,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鋪墊了鮮明的價值底色、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標注著我國現代化話語建構的中國立場。

首先,中華文化綿延的思想資源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建構提供了思想依托。在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5](P278)是支撐中國從過去走向現在最深厚的文化基底。今天,這種文化自信依然是走向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滋養。諸如,關于以民為本、均貧富的思想構成“全體人民共同富?!爆F代化話語的思想雛形,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話語提供了思想啟迪,關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思想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話語的原初樣態。其次,對中華文化立場的堅守集中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建構的中國價值。中華文化立場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獨有的思維方式、價值標準和精神追求,是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標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意味著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和踐行,是文化自立自信的重要體現。這種文化自立自信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根本價值取向,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的現代化;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根本社會屬性的現代化,而不是物質中心主義的現代化;是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而不是走向霸權主義和強權主義政治的現代化。這樣的話語表達根本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價值追求,生動彰顯了中國價值。再次,對中華文化思想精華的創新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注入了民族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脈,凝結著人們的共同記憶,塑造著人們的認知結構和價值選擇,是現代話語體系建構的文化根基。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價值的內容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當代建構注入巨大傳統力量,在歷史與現實的聯結中獲得話語權威。

二、“四個自信”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內容構成

在內容形態上,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么”的特殊規定性,形成了概念闡釋話語;規范了“建設什么樣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形成了目標導向話語;明確了“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遵循,形成了原則方法話語。

(一)對中國式現代化基本特征的實然闡釋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首先體現為對“中國式”學理內涵的深刻闡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規定性,揭示了中國特色所彰顯的獨特性和民族性,形成了概念闡釋話語,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么”的問題。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話語根本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基本國情和首要特征,一方面意味著十四億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需要面臨更嚴峻的壓力,但也因此更能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另一方面意味著人民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主體力量,巨大的人口紅利、龐大的社會治理主體、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是中國過去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未來取得更大成就的核心力量。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钡默F代化。這一話語闡明了我國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話語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社會全面進步既需要通過發展生產力實現物質富足,也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世界現代化實踐表明,單一物質文明發展會導致物質主義膨脹,帶來信仰缺失、精神迷失、道德墮落等問題,而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全面平衡發展可以有效規避以資本為中心的單一發展弊端。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話語回應了如何處理現代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作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中國必須摒棄高耗能高污染的現代化老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新路,這是克服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必然選擇。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話語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路徑,合作共贏、和平發展是實現現代化的人間正道。中華民族尚和合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和平的歷史傳統,近代以來民族危亡的深重苦難讓我們更加珍視和平,當前,實現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更需要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實現和平環境下的發展,發展基礎上的穩定。

(二)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必然總結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不僅包含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概括,還在未來建構的意義上對“實現什么樣的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本質要求,形成了目標導向話語,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國現代化的最高政治原則,也是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堅強保證,只有堅持這一政治原則,才能發揮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將資源和力量集中到現代化建設這個根本任務上來。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走向,標識著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不同。第三,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只有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拓新發展格局,才能為現代化建設夯實堅實的物質基礎。第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法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保障,健全的民主法治有利于激發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實現最廣泛的社會動員,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第五,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文化滋養、價值引領和精神鼓舞功能,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軟實力要素,只有建設與物質文明相得益彰的精神文明,才能彰顯出相較于資本主義文明的優越性。第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社會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要促進現代化全面協調發展,需保持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同向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需求。第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生態良好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維度,只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制約,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既聚焦破解國內發展難題,同時胸懷天下,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致力于人類共同難題。第九,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文明形態上,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歷史變遷過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凝結,代表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和未來發展方向。

(三)對中國式現代化原則方法的應然明確

原則方法是對目標導向的踐行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則方法是在對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經驗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方式的話語凝練,它圍繞“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命題,在領導主體、道路選擇、依靠力量、動力依托、精神引領等方面對“如何推進現代化事業”作了系統回答。

其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話語規定了我國現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從被動卷入到主動求索,中國共產黨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未來,這種政治優勢仍是我國現代化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也是匯聚發展合力和凝聚思想共識的強大政治動員力量。其二,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要素均通過道路載體得以實現。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從“立國”到“富國”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良好開端。要實現從“富國”到“強國”的躍升,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其三,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國現代化事業既為了人民,也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在戰略布局上,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同時要培育人民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提升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發展活力。其四,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改革是化解我國發展矛盾的根本之策,是推動現代化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具體而言,體制機制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制度保障,理念革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先導。其五,必須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意志合力是社會發展合力的重要來源,斗爭精神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要素。在機遇與挑戰錯綜交織的時代背景中,斗爭精神是克服畏難情緒和懶惰思維的思想武器,也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先手準備。唯有發揚偉大斗爭精神方可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破除一切阻礙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的障礙和阻力。

三、“四個自信”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是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和話語權的重要途徑,發揮著重要價值導向功能、理論闡釋功能、實踐引領功能、文化激活功能。

(一)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

“話語的背后是理論,理論的背后是意識形態?!盵3]政治屬性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首要屬性,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首先是作為政治話語出場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不僅是解釋現代化實踐的客觀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現實需要,承載著重要的價值導向功能。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有助于深化理論認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作了客觀總結和凝練表達,完成了從實踐到認識,從思想理論到話語表達的建構過程。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話語,具有解釋現實的相對獨立性,通過對我國現代化道路探索成就的話語敘事,從學理上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可以解決中國改革發展難題的正確選擇,從而有利于塑造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認知。其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性,有助于增進政治認同。與西方現代化“資本至上”價值指向相區別,人民立場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根本價值導向,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程度是衡量現代化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人民性體現了我國的現代化之路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道路,道路來自人民,道路依靠人民的艱辛探索,探索最終落腳于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維護上。這種價值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進一步證實人民立場不是虛體性的存在,它具有深厚的實踐烙印,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和信念的根本所在。再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性,有助于增進情感認同。改革開放以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完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歷史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走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之路上,向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奮進。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既反映了人民當下最真實的體驗,又高度契合人民群眾真切期盼,既是反映國家發展藍圖的宏大敘事,又與人民具體細微的日常生活關聯,能夠在社會心理層次上引起情感共鳴,激發最廣泛的社會認同。

(二)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直接理論來源。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凝練和外化表達,它的成功建構標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價值性與道義性。諸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等新概念新結論,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理,又區別于傳統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符合中國具體國情和歷史傳統的理論,是解決中國改革發展穩定問題的科學理論,也是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追求的理論,這是理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在中西話語權較量的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建構和傳播意味著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當今西方之所以具有較強的話語權,之所以對我們實行意識形態滲透,之所以對我國學術界及理論界還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具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3]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完成對資本主義現代化話語霸權的突圍,成為言之有理、言之有聲、言之有力的話語體系,背后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壯大,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成功建構與國際傳播,進一步筑牢了中國人民的理論自信,有助于持續激發理論創新的勇氣,從而在不斷發展的現代化實踐中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話語建構的最終目的是引領實踐,促使思想武器真正轉變為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實踐引領功能體現為話語的制度化和社會化。

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工業社會乃至后工業社會,首先要建立起現代社會所需的生產力基礎,而新型生產方式的建立必須打破封建羈絆,建立符合現代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國家上層建筑的創設和國家治理的展開都以意識形態所捍衛的根本價值立場為價值遵循,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政治上層建筑是思想上層建筑的制度化反映。[6]因此,主導話語的價值傾向對建構什么樣的制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治理現代化首先要求治理理念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根本要求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是塑造現代人格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通過教育介體,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可以社會化為大眾的思維方式,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思想先導作用,促進治理理念從單一主體管控向多元主體共治轉變,從以他治為主向他治和自治結合轉變,從以行政命令為主向法治、德治、技術治理協同轉變。此外,在實踐層次上,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內蘊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是不斷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時代要求,對于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法有序參與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具有重要社會動員作用。

(四)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命脈,在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正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才能為現代化事業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在世界舞臺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以“共同富?!薄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概念新表述給傳統文化中的安民富民樂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等思想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作出了符合當代實際和民眾需求的新表達,架起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橋梁,實現了二者的融合與發展,共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此外,中國式現代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為支撐,體現出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敘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也是對外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世界各國人民可以了解到其中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有利于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一道,應對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和世界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

猜你喜歡
四個自信中國式話語
中國式民主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厚植“四個自信” 不斷夯實意識形態陣地
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
中國式失敗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