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慢遞”與“綠色廢土”
——評《我們生活在南京》兼論“中國網絡科幻”

2024-01-09 09:21何霜紫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科幻半夏

何霜紫

在新時代背景下,想象未來的中國網絡科幻從邊緣化、類型化走向熱點話題、破圈。2023年9月,中國作協首次為網絡科幻作品召開專業研討會:“天瑞說符長篇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文學—影視研討會”?!?5后”新銳作家天瑞說符擅長將網絡文學與“硬核科幻”結合,憑借專業科幻設定與嚴謹情節推演成為年輕一代科幻界的一匹黑馬,連連斬獲“中國科幻銀河獎”“華語科幻星云獎”,一度成就網文圈的“天瑞說符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首個獲得雨果獎的硬核劃時代之作《三體》最初發表于傳統紙媒《科幻世界》,中篇科幻小說《北京折疊》最初發表在水木清華論壇,而近幾年天瑞說符的獲獎作品《死在火星上》《泰坦無人聲》《我們生活在南京》最初皆在起點網站連載發表。傳統紙媒科幻經歷了從雜志時代到暢銷書時代,如今走向了網絡與影視產業轉化。數字媒介與生物技術使得人類文明的發展由自然演變走向人為干預,人工智能時代將刺激人類反思當代人文學科新的研究范式。中國網絡科幻文學不僅顛覆了空間敘事傳統,也開始深入走向更復雜精密的后人類困境問題?!段覀兩钤谀暇分v述一場中國式末日拯救,該作品新創了中國本土化的末日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承繼了傳統科幻話語,展開了中西科幻觀念對話,為世界科幻提供了中國特色的“后人類”視角。本文聚焦于科技方法、現實倫理和經驗敘事三個層面,探析該部作品在理清中國邏輯、塑造中國審美與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的價值。

一、“時光慢遞”的科技方法

當今知識大爆炸時代背景下的數學原理、物理力學等科學知識為中國網絡科幻文學的寫作提供了一種理性方法論的指導?!?5后”作家天瑞說符的大學本科是生物學專業,常年科普雜志的訂閱以及自身理科知識體系為其寫作提供了科技視野。李廣益認為,盡管天瑞說符的《死在火星上》與西方科幻作品《火星救援》產生某種互文關系,但作者在硬核技術知識儲備之外更增添了關于宇宙哲學的個人思考,從而填補了某種中國經驗式的科幻空白。①姜振宇、倪湛舸、李瑋、李廣益:《網絡科幻四人談》,《科幻研究通訊》2023年第3期。而《我們生活在南京》中,作者也運用了許多諸如量子科學、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物理科學知識,這些后人類視閾中的核心科技原理也構成了“時光慢遞”的方法論基礎。

區別于傳統網文的“穿越”機制,以短波無線電為媒介的“時光慢遞”搭建了《我們生活在南京》的底層世界觀,也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情節推動力。男高中生白楊通過多次放置時光膠囊的實驗歸納出“時光慢遞三定律”,②“時光慢遞三定律”:雙方至少有一方必須掌握確切信息,信息包括準確的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雙盲原則,運送方不可掌握貨物的所有確切信息;必領想盡一切辦法,削弱目的性,減少攜帶的信息量。參見天瑞說符:《我們生活在南京》(上冊),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275—281頁。該定律作為高潮結局中傳送核彈密鑰的關鍵原則,也是故事設定集的核心世界觀。這個構思十分巧妙,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淘寶等電商的興起,國內已經建構了完備的物流體系,“取快遞”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件。而唯一不同的是,時光膠囊是跨越20年的“慢遞”。白楊想出時光膠囊的初衷不過是為了證偽電臺另一頭的整蠱惡作劇,未料到后來見證末日時刻的地下情報數據基地建設也遵循了這一原理。事物符合“時光慢遞”運送機制方能通過世界過濾器,這部分也涉及到自然科學領域中的信息與熵增的規則。

這場跨越20年的“時光慢遞”是如何破解末日之謎的?這里需要引入一個網絡科幻中的專業術語——“設定集”,它一般包含世界觀、角色和大事件三部分。這個概念由霓虹系作品衍生而來,國內翻譯也稱作“公式書”??苹梦膶W中的設定旨在建構新的世界觀,某種程度而言,這種虛構世界觀定位應是與現實世界相似的“平行世界”。盡管這兩個世界的底層邏輯相似,但“平行世界”中包含某些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要素。菲利普·迪克(Philip Dick)形容設定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這種區別為“觀念上的錯位”,而且“這種錯位中必須貫穿著一個條理清晰、前后連貫的觀念”,認為它正是“科幻的本質”。讀者在作者設定的新奇世界中受到“認知混亂的沖擊”,從而喚醒從未思考過的“可能性”。③菲利普·迪克:《記憶裂痕》,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第2—3頁。如果說劉慈欣的《三體》遵循宇宙黑暗森林法則,郝景芳的《北京折疊》中設定的是“空間翻轉時間”的世界觀,那么《我們生活在南京》這部小說的核心設定邏輯就是“時光慢遞三定律”。趙博士由此出發建模并利用AI進行神經網絡學習與實驗計算,得出“長征六號火箭發射衛星”計劃:20年造訪火星并返回地球大氣層“放流星煙花”。AI建模與“流星”實驗是作者在現實世界邏輯基礎上所做的科學推理,以此證明平行世界“時光慢遞三定律”的合理有效性。如圖1所示,該AI模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參數,橫軸L代表空間距離,縱軸T代表時間距離,與原點的距離代表關聯性。坐標系內畫一條對角線,這條線以下的部分因為與原點的關聯性過強、目的性太強會被過濾器捕捉;再在坐標系上畫另一條與之平行的對角線,高于這條線的部分由于關聯性太弱最終會遺失散落。只有在這兩個閾值之間才有傳送成功的最大概率。

圖1 以“時光慢遞三定律”為原理搭建的AI模型①天瑞說符:《我們生活在南京》(上冊),第446—448頁。

圖2 天瑞說符《我們生活在南京》的設定鏈

科幻作家兼學者劉洋將核心設定比作“紙上滴下一滴墨水”,由此入手推演發展的眾多衍生設定是“滲入紙頁產生的脈絡紋路”,它們共同填充整個世界建構。②劉洋:《科幻創作中的設定與設定網絡》,《科普創作》2020年第3期?!皶r光慢遞”的核心設定向外衍生更多支脈搭建出設定網絡,由此故事邏輯完整鏈條形成。為了完成拯救世界逆轉末日到來的命運,數理科學、航空航天知識成為一種解謎方法推動著精彩情節發展。書中白楊身處的現實世界、半夏身處的未來世界是故事發生的兩個大背景,以趙博士為技術核心的“逆轉未來拯救世界業余無線電超時空通聯指揮部”開展了“東方紅行動”,首要目標是獲取“黑匣子”以解密末日發生原因與具體數據。在此期間,為了消滅人類天敵“刀客”,人類設計遙測衛星監控與發射遠程跨時空核彈“邱小姐”并傳送密鑰等等,這些都是衍生設定?!皷|方紅行動”如何實施以獲得末日數據?第一步主動出擊,在現實世界趙教授利用時光慢遞原理在地鐵隧道外設置AI機器人等系統的“基地”。20年后世界的半夏只需到達基地傳輸數據即可完成任務;第二步,注意防御,會收割“果實”的刀客是作者虛構的能徹底毀滅人類文明的機械,為了給半夏規劃躲避刀客視線的行動路線,人類科學組利用遙測衛星建模地圖繪制未來南京市地圖、觀察預測刀客的行動軌跡。小說高潮是刀客追殺半夏,指揮部開啟第三步核彈打擊計劃——送出“邱小姐”抵達未來世界,然后利用無線電臺作為“時光慢遞”載體傳送密鑰給半夏。

曾軍將《三體》中的黑洞作為一個“singularity”奇異(奇點)事件,他提倡將“科學邊界”作為《三體》的敘事基礎。③曾軍:《〈三體〉的“Singularities”或科幻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邏輯》,《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1期。葉哲泰無法回答“宇宙之外是否存在超意識”這個話題,西方文明認為“科學的邊界”是上帝。那么收割人類智慧“果實”的刀客與母機究竟是什么?小說后記中也承認“黑月和刀客是籠罩在現代物理學頭頂上的兩朵烏云”,這也指向宇宙的終極謎題——時間是這個宇宙的底層代碼。慶幸的是在描繪近未來想象時,作者從假想的科學原理出發推演技術設想,而非網文慣用的“響指”爽感、奇幻小說的超人敘事進行解謎??萍甲鳛橐环N解謎方法,提供了想象中國與思考世界的方式,這也構成新的中國美學因素。

二、面向現實的中國審美

以科學理性邏輯為底層設定造就了硬科幻的堅實敘事,而人文思考的現實面向則體現了形而上審美。宋明煒稱贊劉慈欣《三體》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僅因為黑暗森林世界觀的設定,還因為黑暗森林“詩心”能夠超越無解的現代性命題。①宋明煒:《黑暗森林的詩心(上):歌者到來——劉慈欣小說中的科學與文學,物理與倫理》,《小說評論》2023年第4期。評判網絡科幻作品的文學性也應從現實詩意出發,換一個視角來審視我們當前的生活、未來的生存環境,想象未來的世界也會提供對現實認知進行質詢與批判的空間?!段覀兩钤谀暇坟瀼亓嗣嫦颥F實的中國審美傳統,“綠色廢土”式生機勃勃的未來與西方好萊塢式末日的暗黑大片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作者在中國式積極詼諧的日常倫理中譜寫了末日救亡的新篇章。

何以“面向現實”是中國審美的特征?回溯百年中國科幻歷史,盡管作為一種典型的虛構文學,科幻文學與現實之間具有深刻聯系,并早已作為一種廣泛共識的審美而存在了。清末梁啟超創作《新中國未來記》面向的是古老文明的亡國滅種危機,旨在喚醒民智;魯迅提倡科幻創作應“經以科學,緯以人情”、以“據理以推”的幻想來“默揣世界將來之進步,獨抒奇想”。20世紀30年代,老舍的長篇科幻作品《貓城記》以寓言體形式諷刺黑暗社會現實。中國科幻文學在國人心中的存在價值由魯迅提倡的“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導中國人群以進行”,至抗戰時期“科學救國”,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利用科幻小說普及科學”,“強國醒民”成為科幻理論的重要支撐。1981年科幻作家鄭文光首次提出“科幻現實主義”,②鄭文光:《在文學創作座談會上關于科幻小說的發言》,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編:《科幻小說創作參考資料》1982年第4期。由此基本規定了本土科幻創作以現實為最終指向的文類機制和審美取向。1997年,新生代科幻作家陳楸帆在《科幻世界》發表處女作《誘餌》,作品預言了科技產品使人類陷入消費主義陷阱的狀況。他擅長使用明顯隱喻對現實進行諷刺批判,并提倡科幻“以一種邏輯自洽的詩意來還原這個宇宙”,“把現實經過扭曲加工進行重現”。③陳楸帆:《薄碼》,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2頁。劉慈欣更強調科幻的美學意義,“用現實主義的方法去描寫最瘋狂、離現實最遠的東西”。④劉慈欣、李駿虎:《科幻文學與現實主義密不可分》,《文藝報》2015年10年30日?!度w》就是基于中國近現代歷史思考講述的未來史,在人類艦隊與水滴的交戰中見證文明的破壞與重建。

李廣益也曾提過關注科技發展引領現實變化的“科技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實現高科技的文化賦形。小說中涉及天貓精靈等“AI”監聽與語音識別功能,讓讀者細思極恐。與其說《我們生活在南京》是科幻文學中的“新寫實主義”,不如說是在現實空間中實現了“時間穿梭”的未來對話。雖然小說主體部分設計的是全知上帝視角,但章節排列幾乎是按照白楊和半夏兩位主人公平行敘述展開。通過改變未來的努力來決定歷史的進程,這令筆者聯想至中國早期科幻小說中的“未來主義小說”,它們大多講述的是主人公以夢的形式穿越至未來展開烏托邦想象以及對中國現狀的批判。近代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想象60年后的中國舉辦世博會,兩位留學生游學后展開革命與立憲改良的辯論。二者雖然都是線性時間敘述,但《我們生活在南京》采用的是“一般現在時”,而《新中國未來記》則使用“未來完成式”?!段覀兩钤谀暇吠怀隽酥袊诘匦袁F實性描寫與時空更迭的創意審美。處在不同時空的男女主人公在線性時間軸上同步向前走,通過無線電“超時空通聯”跨越了時空阻隔,為了改變2024年世界末日的歷史,現實世界需要匯集全人類智慧力量消滅刀客,通過“時光慢遞”的基地去搜集末日情報數據并由半夏在20年后傳輸回來。

縱觀中西方科幻史,關于末日主題的未來想象作品不可勝數。在我國最早譯介的一批西方科幻作品中,梁啟超翻譯法國天文學家弗拉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的《世界末日記》,書中描繪了破壞力巨大的彗星砸向地球、天空海洋滿是飛船、屋頂船港一派忙碌、人類文明廢墟的巨型都市景象。究其根源,世界末日是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原型意象,末日論與基督教和《圣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諾亞方舟”和“審判日”便是《圣經》中有關世界末日的經典表述。好萊塢許多科幻電影中都充斥著“世界末日”的描繪:《2012》以“瑪雅預言”超自然力預言世界末日,《后天》以“氣候劇變”導致世界末日,在《星際穿越》中人類穿越蟲洞發現外星文明的新家園。而近年來后人類設定主題的電影《沙丘》則是“廢土”風的代表作,黃沙漫天的未來世界充斥著荒涼、極端和弱肉強食的恐怖氣氛?!皬U土”是末日題材寫作中常出現的意境設定,核戰、外星人入侵、生化災難都可能導致“廢土”,幸存者在這種資源匱乏的險惡環境下掙扎求生。

相比之下,《我們生活在南京》通過生機勃勃的城市廢墟、雜草灌木密布的森林、各種各樣動物生靈等反常識景觀與南京車水馬龍的現實生活進行對照描寫,以增強感官刺激與對比感。在文明的衰敗描述中,關于末日的想象呈現出一種自然主義唯美感:“對于那個輝煌的城市,半夏只有很模糊的回憶,對于人類文明的尸體,她才習以為常,這個六千平方公里大的尸體正安靜地躺在大地上,在漫長歲月中化成蒼白的骸骨?!雹偬烊鹫f符:《我們生活在南京》(上冊),第70頁。而這片“綠色廢土”在荒涼中透露出生機,因為兩人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使得末日“綠色廢土”末日世界敘事變得詼諧輕松。在天瑞說符筆間的末日充斥著某種對中華文明衰敗的哀嘆:南京博物館的老古董被用來充當鍋碗瓢盆,“明代景泰青花仕女踏青圖罐”和“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被用來盛放咸魚熏肉;南京圖書館“這座往日的藏書大殿早已人去樓空,只剩下遍地的垃圾”,“在早年最動蕩的年代里,書籍報紙雜志都是燃料,被人們成捆成捆地運回去燒了,什么都沒剩下”。最震撼的不是自然世界的野蠻無情而是文明傾覆的衰亡尸體,相比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恢弘壯闊,作者以未來世界半夏的視角描繪文明傾覆的語言更令人惋惜。

《我們生活在南京》之所以能進入主流文學界視野得益于它實現了經典科幻概念與傳統文學性敘事的完美融合。借鑒傳統章回體小說的體例結構,該實體書的“楔子”部分已然為整個故事敘寫了背景框架:第一幕以赫茲實驗與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開篇;第二幕Icom725短波電臺首次亮相是在1998年短波世界錦標賽,來自未來的時空錯亂電波帶來了干擾;第三幕以發生在2019年的現在為初始點講述關于無線電與拯救末日世界的故事。其中第二幕“時空錯亂電波”里涵蓋了未來無線電臺傳達的話語信號——流星、刀客、求救、再見,這也為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了前后呼應的伏筆。正如“《流浪地球》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任何構成情節的男主角的個人經歷和追求,而是太陽膨脹成紅巨星之后,小小的、寒冷的地球在浩渺宇宙空間中流浪的意象?!雹訇愰狈骸稛o盡告別》,北京:臺海出版社,2020年,第262頁?!段覀兩钤谀暇妨罟P者最為動容之處,一是“時光慢遞”第一次成功后半夏展開信件看到的“穿越時空的微笑”,二是半夏看到“流星如夏日煙花”,收到來自現實地球跨越時空的衛星時光慢遞,三是“溫柔的核彈邱小姐”引爆前后,白楊的隱隱擔憂與半夏強裝樂觀的笑臉?!熬G色廢土”文明的末日后人類世界設定在敘述中摻雜著荒蕪的美感,科幻與主流文學共享一個真實世界。同理,末日意象里的文學性也彰顯著面向現實的中國審美。

三、集體視野的中國故事

何為“講述中國故事”?筆者認為就是書寫中華大地的人與事,記敘中國人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的故事。當代中國科幻作家不僅要為個體自我而寫作沉思,更應以寬闊的胸懷書寫人類共同體的命運與未來夢想。在新世紀中國主流科幻小說作家中,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迂回關照當下現實,郝景芳和陳楸帆的小說則是更加直接地展現被科技所裹挾的社會和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劉慈欣的《中國太陽》講述了伴隨中國現代化進程,普通人水娃一步步走出鄉村到達城市,最終為中國太陽工程飛出太陽系獻出生命的故事;韓松的“醫院三部曲”則將目光聚焦于中國醫療改革與醫患矛盾這一熱點話題,闡釋了當下許多科技與社會問題;郝景芳的《北京折疊》講述未來的“北京”,人類在城市中被區隔為三個翻轉空間的生存想象;吳巖《中國軌道號》以軍隊大院孩子的視角講述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上天的民族復興故事,“軌道”不僅是物理意義,更是隱喻中國科技創新要“走自己的道路”。

城市元素作為空間載體為科技推理提供地理網路支撐,同時也為集體視野提供了空間支點。城市敘事與科技創新形塑了當代科幻小說的主要闡釋空間,《我們生活在南京》以中國古都“南京”作為地理敘事空間,一方面通過實地考察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讀者閱讀的距離。書中的南京市秦淮區苜蓿園大街66號梅花山莊是白楊和半夏共同生活的小區,也是逆轉未來拯救世界業余無線電超時空通聯指揮部所在地。打開2020年南京市交通旅游圖,明故宮、南京圖書館、博物館、新街口、紫峰大廈、人壽廣場等構成了書中半夏躲避刀客途經的關鍵地標。書中最驚心動魄的兩幕都利用了南京這一共同地理空間:第一幕是20年后未來世界的半夏在去往基地的路上遭遇大眼珠追殺,白楊與連翹在現實中狂奔尋找躲避出路:“白楊低頭不看路,要么盯著地圖,要么抬頭辨認周圍的環境,連翹拉著他從新世紀廣場巨大的藍色廣告牌下飛奔而過,兩人穿過來往的人群,也穿過正在移動的安全區,半夏與他們同步移動,白楊進一步她就進一步,白楊退一步她就退一步?!雹偬烊鹫f符:《我們生活在南京》(下冊),第221、346頁。第二幕是現實世界驅車來到人壽廣場的趙王白三人通過攝像頭與大眼睛對視,將大眼睛吸引到未來世界的人壽廣場陷阱,通過語音識別觸發核彈起爆裝置:“這期間漫長的一分多鐘讓車內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盡管他們身處的是2020年的南京,窗外就是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車輛,而那只可怕的大眼睛實際逡巡在20年后?!雹谔烊鹫f符:《我們生活在南京》(下冊),第221、346頁。由此,也解開了趙博文猜想之刀客的運行機制——“觀察者即被觀察者”。

“如何講述中國故事”這一命題則需要涉及講述人和故事主人公這兩個主體。顯而易見,小說的第一講述人是作者本人,但是作者在故事中如何出場則涉及講述方式(敘述方法)的問題。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家熱奈特提出了有關故事觀察和講述的視角三分法:零(無)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一般而言,在宏大敘事見長的科幻小說中比較常見的是零聚焦,即作者通過上帝般全知全能視角來講述故事。例如,《流浪地球》雖是第一人稱寫作,但全篇并沒有提及主角本人的姓名,因而它只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敘述末日史詩,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零聚焦視角。小說中的“流浪地球”計劃有一個烏托邦式的美好希望——移居比鄰星,在抵達這一模糊目標的過程中,人類個體的主體性被集體意識所取代:給地球裝載發動機推離軌道逃離危機,保住人類共同的家園。而《我們生活在南京》的故事講述方式更為特殊,作者刻意在第2至第5卷每一卷中間插入“采訪實錄節選”,作者天瑞說符以作家身份分別與現實世界的男主人公白楊,“指揮部”重要成員趙博文、白震、王寧見面以及軍方任務組成員通電話進行采訪。盡管在除“采訪實錄”以外的表面整體敘述上還是采用全知全能視角,但是作為“采訪實錄”插敘部分的敘述是外聚焦視角,其特點是敘述者不充當作品中的任何角色,而是置身局外采取客觀態度,從旁觀者的角度敘述。這6段采訪實錄也勾連講述了故事發展的主要線索:時光慢遞三大定律,刀客(大眼珠)與最后人類的抵抗戰,“果實”的實際含義——智慧大腦,超時空戰略核導彈的引爆,刀客運作規律的猜想(趙博文猜想)。這種“外聚焦”的采訪實錄方式作為科幻借助網文平臺傳播的一項新興角度,為讀者提供了解謎(再闡釋)的文外空間。

回到故事主人公的這第二個主體上,作者選取的被訪談者也是末日拯救行動組的重要成員,同時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特征: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末日救援指揮小組成立之前,新時代青年白楊還只是愛好無線電的南大附中普通高中生,男主的父親白震是一名普通出租車司機,指揮核心趙文博只是普通的大學副教授,王寧是南京市無線電委員會的小小主任。正是這些小人物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倫常融入末日拯救這一重大事件中。而女主人公則是末日唯一幸存者,長期獨自生活的她在末日練就了強大的生活自理能力,勇敢智慧且富有犧牲精神。無線電跨時空的浪漫故事承載著拯救末日的重擔:如果預知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想要改變遭遇毀滅的命運,人類能夠做什么?這也將故事成功引向了中國化末日哲學的思考:在高等智慧生物刀客的威脅之下,人類或許能做的只有利用已知的科技手段奮力一搏。在災難末日之前,以技術為矛,聚焦人類存亡、文明延續、人與技術關系。這一場末日拯救為主題的中國故事早已超越了文本敘事,指向更為廣闊的后人類存在困境問題。究竟是現代世界的我們拯救未來的她和世界,還是她一腔孤勇拯救即將走向末日宿命的現實世界?核彈在消滅大眼珠的同時,半夏的安全也受到巨大威脅。如果半夏拯救了世界,那么現實意義上的她可能就不存在了……故事的終幕中核彈起爆導致大批刀客入侵南京,半夏最后選擇在即將傾覆的世界里亡命狂奔,犧牲自己引開敵人去保護第一基地的末日情報數據順利傳輸。半夏最后與白楊道別后看見了深紅色的天光,給小說披上了落幕的圣光。

四、結語

當代網絡科幻小說是在賽博載體之上反映人與科技關系變化的文類,它面向的是未知與未來;另一方面,科幻小說始終是文學的一種,它離不開對審美形式的探索,更離不開對廣大社會與個體生命精神領域的洞察?!段覀兩钤谀暇穼⒕W絡科幻硬核標簽與傳統文學性敘事結合,以“時光慢遞”的核心設定連線20年后未來時空。這不僅是對傳統敘事學的一種突破嘗試,也是對中國新時代文學范式研究的一項有益探索。當代中國科幻創作在借鑒西方的同時,更應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內涵,觸摸廣闊沸騰的中國現實,將歷史精髓與精神文化一同帶入后現代化的未來想象世界。

天瑞說符現象為現當代文學領域的批評與研究提供了新的議題,開拓了面向國際的學術新視野。新時代文學研究亟待重新思考網絡科幻的地位、科幻世界的新型邏輯,以及探討符合時代復雜性的新的倫理關系、標準和價值觀。立足網絡科幻平臺的優勢,鼓勵科幻作家結合日常文學性審美,展露面向現實的人文溫情,講述集體視野的中國故事,續寫中國特色文學經驗。

猜你喜歡
科幻半夏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樣寫科幻故事
不同溫度對半夏倒苗的影響
PL-01:科幻飆車黨
到達科幻里的未來
半夏入藥多炮制
花開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如何挑選100本科幻書
卷卷當道之花開半夏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咳嗽4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