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千佛閣建筑源流與形制考略

2024-01-09 11:16李德華傅丹俠項琳斐
浙江建筑 2023年6期
關鍵詞:佛殿禪院山門

李德華,傅丹俠,項琳斐

1.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 100084

2.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浙江杭州 311231

3.《世界建筑》編輯部,北京 100084

0 引言

通常認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多數佛殿建筑與崇拜對象有關,如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之類,均以佛殿供奉的主尊來命名。史料典籍多有關于古代寺院創建千佛閣、千佛堂、千佛殿、千佛塔等類似記載,其中尤以千佛閣的記載較為普遍。筆者推測,這類建筑可能與唐宋以來盛行的賢劫千佛信仰有關。本文以文獻所載的宋代千佛閣為線索,考察千佛閣這一佛教建筑類型的發展淵源,以及千佛閣對于宋代寺院平面格局的影響,并選取若干實例進行復原研究,以期厘清宋代千佛閣的基本建筑形制。

1 千佛閣的起源與初期發展

千佛閣,顧名思義,是以供奉千佛為主尊的佛教樓閣。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劫的時空觀,即過去世之莊嚴劫、現在世之賢劫與未來世之星宿劫。在這三劫中,均有千佛顯現,稱為三世三千佛,而現在世的千佛即賢劫千佛。賢劫千佛思想主要體現在《大藏經》所收錄的《現在賢劫千佛名經》,該經遍舉賢劫千佛名號,并指出:“此賢劫中,諸佛出世,名號如是。若人聞此千佛名字,不畏謬錯,必得涅槃。諸有智者聞諸佛名字,應當一心,勿懷放逸?!雹侔丛摻浰匈t劫千佛的出世順序,釋迦牟尼佛位列第四,彌勒佛位列第五,與后來的豎三世佛順序頗為吻合。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譯出于南朝蕭梁時,那么,賢劫千佛信仰可以上溯到南朝。南朝慧皎《高僧傳》有記載塑造千佛造像之事:“壹乃抽六物遺于寺,造金牒千像?!保?]由此而知南朝僧人竺道壹曾于建康嘉祥寺造千佛金像,《高僧傳》又載竺道壹后到蘇州虎丘山傳法。那么,南朝時千佛信仰可能傳播于建康與蘇州兩地。

唐代道宣《續高僧傳》有多則關于禮賢劫千佛的記載[2]。太宗時,長安金城坊會昌寺僧釋空藏每日遍禮賢劫千佛。高宗時,益州福勝寺釋道興亦立誓,禮賢劫千佛。據此,唐代千佛信仰已從江南地區傳播至京師長安與巴蜀等地。

唐代詩人白居易撰文《蘇州南禪院千佛堂轉輪經藏石記》,記載了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 年)創建蘇州南禪院千佛堂及轉輪藏之事[3]。由此可知,唐代寺院有“千佛堂”的建筑類型。該文還描述了蘇州南禪院千佛堂的室內陳設:“堂之中,上蓋下藏。蓋之間輪九層,佛千龕,彩繪金碧以為飾,環蓋懸鏡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門,丹漆銅鍇以為固,環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內轉以輪?!睋丝芍?,千佛堂中設置有轉輪藏。轉輪藏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為九層千佛龕,下段為八面轉輪藏。千佛龕設有千佛小龕,龕體有彩繪。這種唐代千佛龕與轉輪藏合設的實例已不可見,但是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轉輪藏,在八面藏體上設置千佛龕(圖1),似乎還保留著唐代轉輪藏的做法。該文還有進一步記載:“師又日與芻眾升堂,焚香合十,指禮千佛,然后啟藏發函,鳴犍椎,唱伽陀,授持讀諷十二部經?!保?]可見,唐代的千佛禮儀與轉輪藏儀式可以結合舉行,而這可能影響了明清時期千佛龕與轉輪藏的合設,以及千佛閣與藏經閣的合設。此外,《寶慶四明志》還記載,唐代郡守殷僧辨創建明州開元寺千佛殿[4]。唐代寺院的千佛信仰在建筑類型上的表現,至少有千佛堂與千佛殿兩種形式。

圖1 北京智化寺藏殿明代轉輪藏

除了千佛堂與千佛殿,隋唐以來的千佛信仰表現與傳播方式還有石窟造像與佛塔兩種形式。石窟造像通常以千佛洞或千佛崖為名,廣泛分布于今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江蘇等地,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敦煌千佛洞(即莫高窟)與西千佛洞、濟南千佛崖、南京棲霞山千佛崖、四川廣元千佛崖等。這些以千佛信仰為主題的石窟大多開鑿于北魏或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甚至到宋元時期仍有陸續開鑿,并留存至今。千佛塔通常是在塔身上遍刻千佛造像,現存較為著名的千佛塔有廣州光孝寺東、西兩鐵塔與梅州千佛鐵塔等。其中,梅州千佛鐵塔鑄于五代南漢之時,全塔以鐵鑄成,四角七層,轉角圓柱呈梭柱形態,頗有隋唐遺風(圖2)。

圖2 廣東梅州南漢千佛鐵塔

然而,直到北宋仁宗時,漳州崇福禪寺創建千佛閣,此為史料所見最早的千佛閣記載。南渡以后,江南寺院創建千佛閣的記載已較為常見。

2 宋代千佛閣的創建與分布

北宋時,千佛閣的創建見于史料者僅兩例。一為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今漳州市南山寺)。該寺是北宋閩南地區的重要禪宗寺院,其千佛閣創建于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二是鹽官縣南寺千佛閣,相關記載見于蘇軾的詩文,其創建年代或略晚于漳州崇福禪院。據嘉興市地圖,現海寧市仍有南寺街,或許是宋代鹽官縣南寺千佛閣的舊址所在。

從佛教發展史來講,五代之時,錢塘錢氏與福州王氏均大力崇佛。北宋初年,杭州與福州兩地均是北宋南方的佛教中心??梢酝茰y,漳州與鹽官的千佛閣創建可能受到福州與杭州的影響,那么北宋福州與杭州兩地也可能建有千佛閣,只是未見史料記載。

南宋時,南方寺院創建千佛閣頗為多見,又以臨安府較為集中。建有千佛閣的臨安寺院有凈慈寺、靈隱寺、菩提寺、壽圣寺、上天竺寺、鹽官慶善寺等。此外,溫州開元寺、無錫崇安寺、池州報恩光孝禪寺、松江府普照寺等亦建有千佛閣。

史料所見的兩宋寺院千佛閣實例見表1。

由表1可知,南宋禪宗五山十剎寺院體系中的臨安凈慈寺、臨安靈隱寺、明州天童寺均建有千佛閣,南宋時的千佛信仰可能與禪宗有較密切聯系。

3 千佛閣在宋代寺院中的格局

從宋代寺院的一般平面格局來看,山門、佛殿與法堂是最重要的殿堂建筑,鐘樓、經藏、僧堂、廚庫(香積廚)也是常見的殿堂建筑,千佛閣的設置并非不可或缺。宋代千佛閣往往在寺院的常見格局基礎上增設,或者對已有殿堂進行改建。因此,宋代千佛閣在寺院中的位置并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分散呈現以下幾種情況:

1)以千佛閣為寺院山門。

典型實例是明州天童寺千佛閣。天童寺是重要的禪宗寺院,南宋禪宗寺院往往以高大的山門閣為風尚。天童寺山門閣始建于高宗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清代《天童寺志》記載:“紹興四年,宏智禪師建僧堂,落成,繼而拓舊維新,巍其門為杰閣,延袤兩廡,范千銅佛列于閣上,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參善知識,前為二大池曰萬工,中立七塔?!雹趽?,宋高宗時,曹洞宗高僧正覺宏智禪師重建天童寺,先建僧堂,后建山門閣與兩廡。因山門閣上供奉千尊銅佛,又稱為千佛閣。從建筑功能來看,天童寺山門閣的底層是寺院的山門,上層是寺院的千佛閣,這是一座功能復合的樓閣。

2)千佛閣位于寺院山門之內,佛殿之前,相當于寺院的中門或第二山門。

此類實例有宋寧宗時創建的溫州開元寺千佛閣。葉適《溫州開元寺千佛閣記》記載:“始,開元寺屋以里數,門閣高百三十尺,旁翼二臺,千佛閣在其后,高又過之。鐘梵隔云雨,欄檻羅網。階陛門戶夸耀甚,不獨為一郡巨麗也?!保?]據引文上下文,溫州開元寺毀于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歷一甲子而重建成,即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 年)。重建后的溫州開元寺山門是一座高130尺(約40 m)的樓閣,即山門閣。其千佛閣位于山門閣之后,高度超過山門閣。由此可見,南宋溫州開元寺形成了山門閣與千佛閣前后并立于大殿之前的平面格局。

3)千佛閣位于寺院的佛殿之后,如臨安靈隱寺千佛閣。

據咸淳《臨安志》:“南天竺北靈隱,有百尺彌勒閣,蓮峰堂、白云庵、千佛殿、巢云亭、延賓水閣、望海閣?!保?]據引文,臨安靈隱寺建有千佛殿。又參考康熙《靈隱寺志》:“至吳越錢忠懿王,國富民殷,命永明延壽禪師重為開拓,殿宇一新,建石幢、二殿,仍覺皇之舊。殿后為千佛閣,最后為法堂。以東空建百尺彌勒閣,宋真宗景德四年,賜稱景德靈隱禪寺?!保?1]那么,靈隱寺千佛殿的別稱可能是千佛閣。參考南宋《五山十剎圖》之“杭州靈隱山圖”,靈隱寺佛殿之北為盧舍那殿,再北為法堂,可以推測,《靈隱寺志》記載的千佛閣即《五山十剎圖》上的盧舍那殿,亦即咸淳《臨安志》記載的千佛殿(圖3、圖4)。那么,靈隱寺千佛閣可能是一座兩層樓閣,其底層供奉盧舍那佛,稱為盧舍那殿;上層供奉千佛塑像,又稱為千佛閣或千佛殿。

圖3 五山十剎圖之靈隱山圖[12]

圖4 靈隱寺現狀(攝影:俞元坤)

南宋婺州蘭溪縣昭化寺千佛閣可能亦屬此類。雍正《浙江通志》記載:“自紹定辛丑至嘉熙之戊戌,千佛閣落成,下辟法堂。旁開丈室,約費錢六千余緡?!保?]據引文,蘭溪昭化寺千佛閣底層為法堂,上層為千佛閣。南宋禪宗興盛,法堂在寺院中的地位很高,往往位于佛殿后方。蘭溪昭化寺千佛閣的底層為法堂,那么可推測位置位于佛殿之后。

4)千佛閣位于佛殿東側或左側。

此類情況是寺院的平面格局已較為完善,中軸線上再無空地可供建設,因此在寺院東路隙地另建千佛閣。如北宋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契嵩《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記》記載其創建選址:“初,其居之東有隙地,微師意其形勝,可置之佛閣,乃引其州人王文渥謀?!保?]據此引文,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建于寺院東側的形勝之地。

南宋無錫崇安寺千佛閣亦位于佛殿以東,《重修毗陵志》記載:“紹定間,創千佛閣于東廡?!保?]據此引文,無錫崇安寺千佛閣位于佛殿的東側。

同屬此類的實例還有臨安凈慈寺千佛閣。臨安凈慈寺重建于高宗時,其千佛閣創建于理宗淳祐十年。盡管文字史料未記載凈慈寺千佛閣的位置,但是從明代《南屏凈慈寺志》中的輿圖可以看到[13],千佛閣基址位于佛殿的左側(圖5)。

圖5 明代南屏凈慈寺[13]

綜合本節分析,可以總結宋代千佛閣在寺院平面格局的設置,或者位于宋代寺院的中軸線,或者設置于佛殿的東側(左側)。前者或者與山門、盧舍那殿、法堂合設,或者單獨設置,起到強化寺院中軸線空間的效果;后者則選址在寺院的形勝之地,與傳統山水形勝理論的“巽位”補強可能有一定關系。

4 北宋千佛閣的建筑形制

如上文所述,北宋寺院的千佛閣實例見于史料者較少,本文以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為例,對其建筑形制作簡要分析,以窺探北宋千佛閣建筑形制之一二。

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創建于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 年),《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記》記載:“巋然九間,陵空跨虛。飛橋危亭,騫涌旁出。其所造之像,繪事既竟,即迎而內之。釋迦、彌勒、藥師則位乎其中,千如來則列于前后左右也。閣之下亦以釋迦、文殊、普賢、眾圣之像而位乎其中,五百應真與十六大聲聞則列其四向?!保?]據引文所記,崇福禪院千佛閣面闊九間,推測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樓閣。千佛閣的兩側分別建有飛橋與高亭(“?!庇懈咛幹猓?,形成豐富的建筑組群。另外,從千佛閣供奉的佛像配置來看,樓閣上層供奉主尊為釋迦佛、彌勒佛與藥師佛,周邊環繞供奉千佛塑像;樓閣下層供奉主尊為釋迦佛、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周邊環繞供奉五百應真羅漢像與十六大聲聞羅漢像。由于崇福禪院千佛閣規模較大,那么其室內空間也應較為寬敞,可以推測,其供奉的千佛造像與五百羅漢造像均為略小于等身的坐像。

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圖對崇福禪院千佛閣進行建筑復原推測。假定其首層平面地盤用副階周匝,那么殿身面闊為七間。又假定其上層殿身七間,采用纏腰做法,并設有周回廊,可繪制其千佛閣的二層平面復原示意圖見圖6。

圖6 北宋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二層復原平面

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的北宋建筑大木構做法可參考同時代的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或慈氏閣[14](圖7)。從梁思成先生測繪的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剖面圖可以看出,轉輪藏閣的底層單檐,上層重檐,二層結構采用了宋代樓閣常見的纏腰做法。

以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為主要參考,可繪制得北宋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的想象性復原剖面與立面圖,見圖8、圖9。

圖8 北宋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復原橫剖面

圖9 北宋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復原正立面

又據《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記》:“勸其閭里之樂善者出財,合刻賢劫千佛與五百應真之像,并彩繪五百應真者?!保?]據引文而知,崇福禪院千佛閣千佛造像的信仰基礎正是南朝以來興盛的賢劫千佛信仰。再看千佛閣上層的主尊配置,以釋迦佛居中,彌勒佛與藥師佛分居兩側,這樣的佛像配置格局與北宋北方寺院常見的“釋迦居中、彌勒與彌陀分居兩側”格局較為相似??赡鼙彼芜€處于豎三世佛(燃燈古佛、釋迦佛與彌勒佛)或橫三世佛(藥師佛、釋迦佛與彌陀佛)配置格局的形成時期,三世佛的佛像配置規制還未成形。此外,千佛閣的下層主尊配置又以釋迦佛居中,而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分居兩側,近似華嚴宗寺院的華嚴三圣配置(所不同的是后者以毗盧遮那佛居中)。環繞供奉五百應真羅漢與十六大聲聞羅漢像,又體現了北宋天臺山地區興起的五百羅漢信仰對江南禪宗寺院的影響[15]。還可發現,崇福禪院千佛閣的上層與下層均以釋迦佛為主尊,體現了釋迦佛在北宋佛教禪宗信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5 南宋千佛閣的建筑形制

南宋千佛閣的數量較北宋有明顯的增加,從史料記載來看,南宋千佛閣的建筑形制相較北宋已有所變化。

南宋僧人釋居簡《北磵文集》收有一篇疏文,題為《白蓮寺建千佛羅漢閣疏》。僅從“千佛羅漢閣”的名稱來看,可以推斷,白蓮寺羅漢閣可能與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類似,同一座樓閣共同供奉了千佛造像與五百羅漢造像。居簡是南宋晚期時人,由此可知,北宋同時容納千佛信仰與五百羅漢信仰的做法至少延續到南宋晚期。

南宋時期也有寺院將千佛信仰與羅漢信仰分開設置的實例,體現在寺院空間格局上就是將千佛閣與羅漢閣單獨設置,如臨安凈慈寺。咸淳《臨安志》載:“淳祐十年,建千佛閣。理宗皇帝御書華嚴法界正遍之閣八大字。景定五年,有旨增賜田。寺有慧日閣,五百羅漢堂?!保?]據引文可知,南宋時凈慈寺同時建有千佛閣與五百羅漢堂??疾槊鞔赌掀羶舸人轮尽份泩D[13],可發現凈慈寺五百羅漢堂與千佛閣均位于佛殿左側,而羅漢堂在千佛閣的側后方(圖5)。

與凈慈寺相鄰的臨安上天竺講寺,曾先后創建有千佛閣與羅漢閣。據明代《杭州上天竺講寺志》:“千佛閣,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二月甲寅,住持妙珪建,提刑趙時逢撰記,今廢?!保?]同書又有載:“應真閣,即羅漢閣,在伽藍殿后。紹興二年(公元1132 年),住持應如建。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九月,孝宗詔臨安府尹曹澄又督建五百羅漢閣。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九月,住持法炤重新之。理宗御書超諸有海四大字以賜為額,今廢?!保?]據上兩段引文,上天竺寺先于高宗紹興二年創建羅漢閣,又于光宗紹熙五年創建千佛閣,前后差距六十余年。據引文,上天竺寺羅漢閣位于伽藍殿后,千佛閣的位置不詳。

白蓮寺千佛羅漢閣的建筑形制仍沿襲了北宋千佛閣與羅漢閣合設的做法,而臨安凈慈寺與上天竺講寺的千佛閣則已將羅漢信仰從千佛閣中獨立出去,使千佛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千佛閣。這就是南宋千佛閣的重要變化,不可不察。

那么,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南宋千佛閣其建筑形制有哪些特點呢?可以考察前文分析的臨安靈隱寺千佛閣,其底層供奉的主尊是盧舍那佛,又稱為盧舍那殿;上層供奉千佛,稱為千佛閣。鑒于臨安靈隱寺是南宋禪宗“五山十剎”寺院中的重要寺院,其千佛閣的這種建筑形制可能對南宋甚至元明的江南寺院產生了重要影響。

前文還有論述,蘭溪縣昭化寺千佛閣底層設置為法堂:“自紹定辛丑,至嘉熙之戊戌,千佛閣落成,下辟法堂。旁開丈室,約費錢六千余緡?!保?]據此,昭化寺千佛閣底層是法堂,其上層是千佛閣。昭化寺千佛閣的法堂平面,可參考東南大學張十慶教授復原的臨安徑山寺法堂,法堂后部正中設置高僧說法的法座,左右設法鼓(圖10)。

圖10 南宋徑山寺法堂復原平面[12]

總結上述兩個實例,可以初步判斷,南宋時期,千佛閣設置于佛殿之后的做法可能趨于定制。此類千佛閣采用兩層樓閣,下層供奉盧舍那佛或設為法堂,上層供奉千佛。這類千佛閣無論是在寺院中的位置,還是建筑形制,都與明清寺院藏經閣相近,很可能是后者的前身。只不過,明清藏經閣下層多為供奉毗盧遮那佛的毗盧殿,上層為貯藏大藏經的藏經樓,如明代創建的平武報恩寺萬佛閣以及北京智化寺萬佛閣,均屬此類(圖11)。

圖11 北京智化寺萬佛閣上層室內空間[16]

南宋的千佛閣還有一種特殊情況:以千佛閣兼作寺院的山門,如前文所述的明州天童寺山門閣。天童寺山門閣首層辟為山門,二層供奉千尊銅佛。寺院的山門采取樓閣形制,在樓閣的上層供奉千佛造像或者五百羅漢像,是北宋以來大型寺院的普遍做法。著名實例是北宋東京汴梁大相國寺山門閣(圖12),其下層辟門,上層供奉五百羅漢像,其建筑復原研究見筆者拙文《北宋東京大相國寺三門閣與資圣閣復原探討》[17]。另外,南宋五山十剎禪寺之余杭徑山寺,其山門形制為“駕五鳳樓九間,奉安五百應真”[5],亦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山門閣,其上層供奉五百應真羅漢。徑山寺山門閣的建筑形制可能與北宋大相國寺山門相似,甚至受到后者的影響。此類實例還有會稽府大中禹跡寺:“寺門為大樓,奉五百阿羅漢,甚壯麗?!保?8]北宋寺院的山門閣為佛教建筑的另一單獨重要類型,本文不再展開敘述。

圖12 北宋東京大相國寺三門閣復原正立面[17]

6 結論

千佛閣作為宋代出現的一種佛教寺院建筑類型,其教義基礎是魏晉南北朝的賢劫千佛信仰,經過唐代發展,至宋代形成較為固定的建筑形制。千佛信仰在宋元之際,與天臺宗的懺法結合,形成了“千佛懺”的凈土修行法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千佛閣這一建筑類型在元明清三代還得以繼續發展,保留至今的著名實例有朔州崇福寺明構千佛閣、武陟明構千佛閣(圖13),以及北京戒臺寺千佛閣(近年重建)。

圖13 河南武陟縣明代千佛閣

如果說北宋至南宋中期的千佛閣多有兼為寺院山門的實例,那么,到了元明清時期,千佛閣則受到南宋末年的影響,往往設置于寺院佛殿之后,與法堂或毗盧殿合設,并逐漸結合了藏經功能,從而演化為藏經閣或藏經樓,最終成為明清寺院必不可少的建筑類型。

從建筑形制的演化還可看出,宋代千佛閣建筑規模龐大,面闊七間與九間者均有之。沿至元明清之時,千佛閣建筑規模呈縮減之勢,面闊以三間與五間居多。這與宋元寺院盛行興建高大樓閣建筑有關,亦與宋元仍處于佛教禪宗發展興盛有關。明清時期,禪宗趨于衰落,寺院規模與建筑體量亦大不如前。千佛閣雖為寺院眾多殿堂建筑類型之一,其發展興衰的歷史卻可一窺宋代以來中國佛教發展之大概。

限于本文篇幅,未能對宋代以后的千佛閣建筑形制演變作進一步詳述。在佛教中國化的社會背景下,佛教建筑研究成為建筑史界學者感興趣的學術新領域。然而佛教建筑研究涵蓋了建筑史、佛教史、藝術史,甚至地理學、方志學等多學科,內容龐雜,對于研究者的學力要求嚴苛。筆者不揣谫陋,本文權為拋磚引玉,期待方家不吝指正。

注釋

①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經集部一.

②釋德介.聞性道.天童寺志.卷二.建置考.

猜你喜歡
佛殿禪院山門
被遺忘的角落:暢春園遺跡恩佑寺、恩慕寺山門考
龍巖市社前村天后宮山門舞樓及舞臺題記考述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社前村天后宮山門舞樓
王冕長明燈下苦讀
明清瓷器上的《西廂記·佛殿奇逢》圖像研究
南寺
遍能法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禪院紀念館雨中揭幕
介休城內五岳廟及山門戲樓考略
中國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轉化原因淺析
完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