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新媒體視閾下客家議題在日傳播特征分析
——基于日本Google News的考察

2024-01-09 05:30李曉霞
肇慶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土樓網絡新聞受眾

李曉霞,周 巍

(龍巖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龍巖 364012)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構建起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另一方面,還要求我們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而客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而且客家人被稱為“Global Hakka”[2],遍布全世界,客家文化也隨之傳播到了世界各個角落。但是目前客家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傳承出現了危機[3],出現了文化斷層[4]。對此,有學者指出要搭建一個集展示、交流、宣傳、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網絡平臺,保護與弘揚優秀客家文化[5]。也有學者認為要以傳統媒體傳播為基礎,加大對新媒體的運用[6],突破客家文化的網絡圈層問題[7]。還有的學者關注到了今日頭條中的客家文化網絡新聞的呈現形式與內容問題,指出要在傳播的形式與內容上進行創新[8]。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新媒體的應用在客家文化的傳播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關注客家文化傳播手段與方法上的創新,同時也注重傳播內容方面的創新,但總體上關注的焦點在于客家文化的傳播主體研究,而對于客家文化傳播的海外受眾關注度不高。而“要使中國文化向海外傳播,一定要善于把握住受眾選擇性的脈搏。脈搏把握得準確,才能有利于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中華文化的海外認可”。[9]因此,本文以客家文化在日本的新媒體網絡新聞中的傳播分析為突破口,通過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方式,在文獻計量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利用非結構化文本分析軟件KH Coder3,深入研究日本受眾對客家文化的關注焦點與傳播樣態,利用“他者”視角,為當下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服務,為中國文化之一的客家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交流提供知識性的譜系,為創新客家文化外宣話語體系提供歷史經驗。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語料

據統計,日本搜索引擎排名第一的是Google,占76.39%,第二是雅虎,占16.22%[10]。日本Google 新聞采用的是全自動化搜索引擎制度,僅靠計算機邏輯運算,來連結當天重要網絡新聞報道,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在線新聞源集成[11]”。它可以讓用戶跳過新聞網站或者門戶網站新聞頻道首頁直接進入要訪問的頁面,并且會把最新發表的新聞報道放在首要位置,既快捷、新穎,涵蓋的范圍又更加廣泛,數據更全面。日本Google 新聞上的客家報道,成為日本人了解客家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本研究選取日本Google新聞中的客家相關報道作為語料。采集時間為2021 年7 月1 日-2022 年9 月4 日。因日語的“客家”與中文書寫完全相同,為保證數據相對精確,在日本 Google 主頁(https://www.google.co.jp/),以“客家はっか”為關鍵詞,再選“news”,語言選擇“日本語(日語)”,找到2160 條新聞。去除重復數據及非日文的新聞數據,最終獲得232條數據。

(二)研究方法與目的

首先采用文獻計量方法,統計分析日本Google網絡新聞中客家相關的日文報道的時間分布、報道形式、信息來源,接著借助非結構化文本分析軟件KH Coder3,對報道標題進行高頻詞匯和主題詞共現分析,以期了解日本網絡新聞中有關客家報道的整體特點,再結合報道的具體內容,探尋日本網絡新聞中客家文化的傳播樣態,借“他者之鏡”反觀自我,立足“中國立場”,創新客家文化外宣話語體系。

二、結果與討論

(一)“客家報道”的時間頻次分析

為明確日本Google網絡新聞中有關客家的日文報道的數量,我們對最終所得的232 條數據進行統計。發現最早一篇報道在2001年,主題是介紹臺灣客家擂茶。在2015年之前,報道數量都不多,都在8篇以下,這與日本的網絡新聞還未成為新聞獲取的中心,電視、紙質報紙等傳統媒介仍占主導地位有一定關聯。而2015年開始呈明顯上升趨勢,2018年達到一個峰值。之后雖有所下降,但目前還是呈上升趨勢(見圖1)。這一方面與2015 年后日本的網絡新聞成為繼電視之后的第二個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12],且其發展越來越完善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經濟發展和政策導向有關。但總體而言,客家相關的報道數量還是偏少的,關注度并不高。

圖1 日本Google網絡新聞中客家報道的頻次分布

(二)“客家報道”的形式分析

考察日本google新聞所檢索到有關客家的日文新聞報道形式,大致可以分為純文字、圖片(圖片新聞及配圖新聞)、視頻(視頻新聞及配視頻新聞)等三種形式。其中圖片類型,占了85%,是最主要的報道形式。其次是純文字型,占12%;而視頻類型最少,只占3%。說明在進行客家報道時,圖片新聞及配圖新聞占據主力,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報道比純文字更直觀,更易于讓讀者理解與接受。

(三)“客家報道”的信息源分析

截止2022 年9 月4 日,共有43 家網絡媒體新聞對客家進行了日文相關報道,總報道數為232條,相關報道數量少,且相對分散??疾靾蟮罃蹬旁谇?位的新聞機構發現,雅虎日本新聞網站的報道數最多,有31篇,其中有2篇報道轉載自CNS中新社的文章。第二位的是日本生活信息網All About,其信息均來自其官方網站或互聯網的開放資源,具有時效性,有27 篇與客家相關的報道,占11.64%。位列第三的是Excite 新聞網站,該新聞網站是日本集時事新聞、娛樂、動態、趣事、劇評、專欄、訪談等內容于一體的一站式新聞媒體,有25篇客家相關報道。其中24篇轉載自“フォーカス臺灣”網站,內容多為介紹臺灣地區的客家情況。排在第4位的是人民網的日文版,有16篇客家報道。排在第5位的是朝日新聞、日經新聞、AFPBB,各為14 篇。排在第6 位的是CRI Online Japanese(國際在線日文版)(見表1)。

表1 日本Google網絡新聞中客家報道數排名前六位的新聞機構

在表1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國際化網站對客家文化海外傳播的影響。如位列第三位的Excite新聞網站中的客家報道25 篇中有24 篇都是轉載自臺灣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媒體“フォーカス臺灣”網站。而位列第四的j.people是人民網的日文版,有16篇客家報道。人民網是人民日報社控股的文化傳媒上市公司,除了中文版,還有7個少數民族語言版和12 個外語頻道,目前有日本、美國、英國、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別報道,是境外媒體報道中國的重要新聞源。排名第六的CRI Online Japanese(國際在線日文版),有13 篇與客家相關的報道。國際在線目前通過44個語種以及廣、客、閩、潮4 種方言對全球進行傳播,是中國使用語種最多的國際化新媒體平臺。在向海外傳播客家文化的過程中,這些國際化網站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四)“客家報道”的標題特征分析

首先對232個報道標題進行文本預處理,得到共計3772 個樣本詞語數,不同的詞語類型1310 個。接著通過KH Coder3 進行“共現網絡(co-occurrence network)”分析,考察日本Google 新聞中客家報道的主題與焦點。

1. 高頻詞的特征分析

通過KH Coder 3的詞頻統計,得到日本google新聞客家報道標題中的前28位高頻詞(見表2)。

表2 日本Google新聞客家報道標題中詞頻六次以上的詞語一覽表

對表2的詞語進行劃分,主要有以下4類:(1)地點類:中國臺灣、福建、香港、廣東(広東)、屏東(屏東)、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日本;(2)行為類:觀光(観光)、開展(開催)、統治(統治)、集會(イベント)、交流、出版、振興(振興);(3)事物類:土樓、料理、美食(グルメ)、寫生本(スケッチブック)、建筑(建築)、村;(4)其他類:客家、文化、時代(時代)、世界遺產(世界遺産)、歷史(歴史)等。

由此可見,日本google 新聞中客家報道的主題有以下特征:

(1)報道聚焦的區域為臺灣、福建、香港、廣東等客家地區。特別是“中國臺灣”這一索引詞的出現頻次最高,說明有關臺灣地區的客家報道是最多的。具體而言,有涉及臺灣客家料理、客家旅游以及客家文化交流事項。福建的客家報道主要與客家土樓相關。香港的客家報道則主要介紹香港的客家料理、香港客家村落的“大坑火龍舞”、沙頭角碼頭附近的客家村落美景等。廣東的客家報道則主要介紹廣東的客家料理、廣東的客家建筑及客家人的移民歷史等。

(2)報道聚焦的活動主要在于客家的觀光旅游、產業振興、書籍出版活動等。特別關注了2016年啟動的臺灣客家地區的“客家浪漫大道(客家ロマンチック街道)”鄉村振興計劃。該計劃通過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方式來復興客家文化,受到日本網絡媒體的持續關注,先后有10次進行了相關報道。

(3)報道聚焦的事物主要有客家土樓、客家美食、客家建筑、客家村落等。對于客家土樓,不僅報道了2008 年46 座土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一事件。而且還報道了在福建省永定區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有一座以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為原型建造的建筑以及2019 年12 月12 日在漳州市南靖縣的風景名勝區“土樓”前舉行的健美大賽活動等事項。這是因為在2008 年福建土樓申請世界遺產成功后,打開了世界知名度,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品牌,與土樓相關的事項也就成為了海外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對客家美食的介紹,不僅報道了客家腌制豬肉(咸豬肉)、客家小炒(炒魷魚)、梅菜干扣肉等代表性的客家料理,還介紹了客家料理的重口味、用油多等口味特色,分析了這種特色與客家人的歷史關系。同時還報道了各地舉辦的客家美食活動,如臺灣“屏東粄條文化節”、客家料理競賽等活動。在客家建筑方面,除了關注客家土樓外,還關注江西贛州龍南縣的傳統客家圍屋的數量、規格與風格特色。

2. 主題詞的共現特征

在KH Coder3 的主題詞搭配網絡圖中,以圓和線的形式來表現主題詞的關聯性。圓的面積越大,該主題詞在源文本中出現的頻次就越高,而兩個圓之間的連線越粗,表明這兩個主題詞的關系也就越密切。[13]通過KH Coder3的共現網絡功能(把最低詞頻數值設置為5),可得到如圖2 所示的客家報道主題詞共現網絡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網絡新聞中有關客家的報道共形成7 個子群,其中“客家”與“臺灣”兩個主題詞的圓圈最大,說明這兩個詞的出現頻次最高。且這兩個詞的距離較近,連線較粗,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也即在日本的網絡新聞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臺灣地區的客家文化現象。依據圖中各個子群的主題詞連接的緊密程度,我們把它分為四個主題:客家傳統建筑類主題、臺灣客家文化交流活動主題、客家文學作品推介主題、客家觀光旅游類主題。

圖2 日本google新聞中客家報道標題的主題詞共現網絡圖

第一個主題是由第1 個子群的“傳統(伝統)”-“中國”-“建筑(建築)”-“江西”-“故鄉(里)”-“動畫(動畫)”-“福建”-“土樓”-“世界遺產”等構成的有關客家傳統建筑類主題。報道較多的是作為世界遺產的福建客家土樓,不僅報道其建筑技藝,還報道與土樓相關的事情。比如在土樓舉辦的健美比賽、土樓掛上紅燈籠進行迎接春節的活動等。而客家傳統建筑除了土樓之外,還有一個關注點是圍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了地處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的圍屋,指出該縣分布著的376座各具特色的傳統客家圍屋占贛南客家圍屋的70%以上。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色以及保存之完好均居中國之最,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

第二個主題是由第2 和第3 子群組成的有關臺灣客家文化交流活動主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關注臺灣客家文化旅游開發的相關進展,包括臺灣把在日本殖民期間的一些舊的建筑改造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旅游觀光資源的事件。如將4棟已有82年歷史的日式木造瓦房修復,改造成花蓮市傳承當地客家文化的“好客文化會館”,通過展覽和活動等傳播當地的客家文化,促進產業振興;把具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修繕改造成客家特色餐館等。二是關注客家花布、客家擂茶等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在2017 年3 月14 日報道中指出“客家花布”作為客家代表性布料,其花色圖案極具客家特色,可以與現代的時尚相結合進行一些創意設計,以便更好地傳承。在2021年4月8日的報道中介紹了臺灣客家擂茶的工藝及特色、功效等。在2021 年10 月30日的報道中不僅介紹了臺灣客家料理的特色,還專門報道了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和該市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共同舉辦的客家料理競賽活動,在飲料中大膽加入金桔醬汁、柿子、咸菜等代表客家文化的元素,創造出與以往不同的客家飲料。

第三個主題是由第4、第7子群構成的有關客家文學作品推介的主題。包括日本人描寫的有關客家人生活及客家地區旅行類的作品以及臺灣客家文學的日文譯著等。如有關日本人所寫的客家新書推介的報道,在2022年2月26日報道了日本插畫家所作的《臺灣客家速寫本:與客家人一起生活的旅行》(『臺灣客家(はっか)スケッチブック客家の人と暮らしにふれる旅』)一書,以素描、照片、隨筆的形式介紹臺灣客家人的生活,讓日本人更加直觀地了解客家人村落的浪漫和熱情。而關于譯著的推介,則在2018年11月22日的報道中,介紹了《冬將軍來的夏天》(甘耀明著,白水紀子譯)、《歌德激情之書》(鐘肇政著,永井江理子譯)、《藍彩霞的春天》(李喬著,明田川聰士譯)、《曾貴海詩選》(曾貴海著,橫路啟子譯)、《利玉芳詩選》(利玉芳著,池上貞子譯)等五本代表性客家文學作品的日語譯本,并指出從該年的6月開始在日本的網上書店銷售。

第四個主題是由第5、6兩個子群構成的有關客家觀光旅游類的主題。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客家村落的美景和歷史文化的介紹。如對香港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荔枝窩的美景的詳細報道,對臺灣屏東縣一個因地名難讀而受歡迎的具有客家文化歷史底蘊的街景進行的歷史文化解讀等。二是有關觀光振興類會議的報道。如報道了2017年11月13日至15日在梅州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客家商人會議,有來自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20 個省市的1000 多名客家客商與會探討客家地區的觀光振興及經濟發展等議題。三是具體的觀光振興項目或活動的報道。如香港禁區“沙頭角”首次對外開放以振興旅游的報道、高橋真麻成為臺灣客家文化振興大使的報道、臺灣的“客家浪漫大道”文化振興項目的報道等。

3. 不同時間段高頻詞特征分析

通過KH Coder 3 的“外部變量與標題(Variables & Headings)”設計變量和變量標簽,繪制出從2001 年開始每五年的時間段內的特征高頻詞表(見表3)。

表3 日本Google新聞“客家報道”標題的各時間段特征高頻詞

從表3可以看出,2001-2005年間的報道主要以客家茶及客家料理為主,包括客家擂茶的工藝及特色、客家豬腳、客家火鍋等美食。2006-2010年間主要是客家民宿及客家料理、客家儀式等。這一時期的客家料理除了強調好吃(ウマイ)以外,更強調做菜人的身份及客家料理店的環境。如“臺灣ママの素樸な家庭料理”“臺灣出身のママが作る料理はどれも美味”,特別強調客家老阿姨做的客家料理的純正與美味。以“「汚い食堂ほどウマイ!」はマレーシアでも共通か?”為標題,在詞匯的表達上用“臟(汚い)”與“好吃(ウマイ)”進行強烈對比,吸引讀者的注意,強調客家料理店的環境雖然不高檔,但客家料理本身的味道是非常美味的。在客家儀式方面,主要介紹客家的結婚習俗。特別報道了2010 年9 月10 日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99 對情侶在福建龍巖長汀縣舉行的客家式集體婚禮。2011-2015 年間則關注中國客家地區的稀土產業及臺灣新竹的客家產業等客家經濟方面的內容。報道了客家地區的高性能磁石材料的稀土(レアアース)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問題。而對臺灣新竹的報道,則強調新竹縣作為客家聚集區,在文化上所具有的客家特色,以及在日本以“新竹”命名的客家餐館。2016-2020 年間最關注的是臺灣地區的客家文化產業建設。2016 年,臺灣地區推行“客家浪漫大道”計劃,將臺灣西部南北走向的省道臺3 線改造成浪漫道路,途經16個客家聚居地區,通過生活、文化、生態、產業、旅游等多方面的發展,復興客家文化。報道中不僅體現了這一計劃的具體實施內容,還持續報道了所舉辦的相關活動。如觀光宣傳活動“Meet Colors!臺灣”“浪漫臺三線藝術節”“客家浪漫大道”攝影展、新竹縣的“六張犁藝術聚落”活化計劃等等。2021-2022年間的特征詞有“速寫本(スケッチブック)”“土樓”“香港”等,關注日本知名插畫家小池博征描寫的客家人生活的文學作品、福建土樓作為世界遺產的魅力及當下土樓鄉村振興、香港具有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茘枝窩”及香港首次向公眾開放的“沙頭角”及沙頭角碼頭附近的客家村落所開展的生態旅游等活動。

三、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基于日本Google News 采集的相關客家新聞語料,通過時間分布、報道形式、信息源及具體報道內容的文本數據挖掘分析,發現日本Google 新聞中客家文化的傳播有以下特點:

第一,日本并未形成一個專門的介紹客家文化的新聞平臺,所有新聞都是散見于各個網絡新聞平臺之中,零散性突出。日本對客家文化的零散性報道可能反映了其對客家文化的淺層認知。由于沒有專門的新聞平臺,日本大眾對客家文化的了解可能仍然停留在表面,沒有形成一個持續關注的群體??梢?,在傳播中應重點推進對客家文化深度內容的介紹,促進其在日本的進一步了解和關注。

第二,報道形式以圖片形式為主,以視頻為載體的報道占比小。報道形式的選擇可能與日本受眾的偏好有關:圖片報道更方便瀏覽,而視頻則需要更長的觀看時間。為此,在未來的傳播中,可以通過更多地采用圖文并茂的報道或短視頻形式,以滿足日本受眾的消費習慣。

第三,從高頻詞及共現網絡來看,日本網絡新聞關注的區域主要涉及臺灣、福建、廣東、香港等地,其中,臺灣地區的客家關注度最高,其次是對福建土樓的關注度,聚焦的事件主要有客家的觀光旅游、產業振興、客家書籍出版等,涉及客家的文化傳統習俗、客家美食、客家建筑、客家歷史等方面的內容。日本網絡新聞對客家文化的關注反映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

第四,考察各時間段內新聞報道可以看出,日本網絡新媒體上的客家相關報道的特點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呈階段性特征的。各時間段內新聞報道的特點變化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經濟發展和政策導向有關。如2001-2005年主要報道客家茶和客家料理,這可能與當時的中國飲食文化在國際上的崛起有關,同時,這也是中國開始大力推廣旅游業的時期,其中便包括美食旅游;2006-2010年,客家民宿、客家料理和客家儀式等多見報道,可能由于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打開了知名度,許多國家的受眾對客家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產生興趣,而民宿和傳統儀式成為了外國受眾了解客家歷史和文化的方式;近兩年,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在全球范圍內都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客家土樓和香港的客家村落作為中國的文化遺產,自然成為了受眾的關注焦點。

雖然日本網絡新聞中的信息源有來自人民網、國際在線CRI、新華網和CNS中新社等的報道,但無論是數量還是在報道的力度上都還不夠,其國際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海外客家形象的建構主要還是“他塑”而不是“自塑”[14],我們應充分運用Google News 等網絡新媒體強大的技術功能和傳播優勢加大客家文化的傳播力度。要提高客家文化在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網絡傳播力,不僅要考慮如何傳播,還要深入理解受眾的接受方式和背后的社會文化原因。僅有的報道數據提供了寶貴的線索,但仍需要進行更多的市場調研和受眾研究,以更有針對性地傳播客家文化。

(一)多模態構建國外受眾易于理解與接受的客家話語體系

日本google 網絡新聞中轉載自人民網、國際在線CRI、新華網和CNS 中新社等我國網站的相關報道的共性之處是所選用的素材多為圖文并茂新聞或視頻新聞。因此,我們在建構客家話語體系時應多采用圖片、視頻等多模態的形式來直觀展示客家文化,以減少因語言不通問題而造成的傳播障礙。二是關注海外受眾的關注焦點及時調整傳播內容,構建受眾易于理解與接受的客家話語體系。針對海外受眾比較關注的客家地區的觀光旅游、產業振興等議題,可定期分享客家地區最新的客家資訊,如客家旅游勝地、客家文化活動、客家產業發展等,讓海外受眾能及時了解客家地區的最新資訊。同時加強與客家研究機構合作,在網絡新媒體上發布最新的客家文化研究理論、成果及動態,深挖客家文化內涵,充分利用海外新聞客戶端可以直達海外受眾的優勢,向更多受眾推廣客家文化內涵。

(二)打造客家文化國際傳播的網絡新媒體矩陣

首先,國內媒體要增加多語種的瀏覽平臺,根據不同受眾的語言背景,提供中、英、日等多種語言版本的內容,促進與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交流,實現客家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傳播,使海外受眾能直接通過我們的平臺了解客家文化。其次是與國外主流媒體合作,利用海外社交平臺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開設客家文化專題,系統介紹客家文化知識,并開放網友留言提問互動,與全球網民進行實時互動,實現跨越地域限制的廣泛交流,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從而形成多層次、多形態、立體化的國際傳播媒體集群[15],建立客家文化網絡新媒體矩陣,以拓展客家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總之,運用網絡新媒體在海外發展客家文化,需要采取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方式,不斷豐富網絡內容,拓展全球互動,策劃豐富主題活動,傳播優質影視作品,全面提高客家文化的網絡傳播力和影響力,實現跨越地域與文化差異的廣泛交流,達成客家文化推廣的目的。

猜你喜歡
土樓網絡新聞受眾
網絡新聞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響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土樓夜景
永定客家土樓
走近永定土樓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采寫網絡新聞要成為“多面手”
網絡新聞的交互性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