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資源特色的安義古村保護策略研究

2024-01-10 09:09張蘊寧張綠水
江西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古村村落特色

張 馨,張蘊寧,劉 昊,張綠水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330045,南昌)

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工作的政策指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陣地,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傳承提供強有力的支撐[1]。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村落特色資源散亂,村落民俗文化流失嚴重,鄉村傳統風貌遭到破壞,因此加強傳統村落特色文化保護刻不容緩。近年來,對傳統村落進行有效保護成為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江西省為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安義千年古村轉型升級的計劃和規劃。本文以安義古村為研究對象,在對安義古村現有特色資源調查與挖掘的基礎上,提出安義古村的保護策略,在滿足游客游賞體驗的同時,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利用。

1 安義古村的基本概況

安義古村是江西省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的榮譽稱號,躋身于江西“十大鄉村美景” “新豫章十景”之列,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國家4A旅游景區”及“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等。

1.1 地理區位

安義古村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梅嶺山腳下,由京臺、羅田、水南三個自然村構成,是典型的平原型村落。安義古村交通十分便利,距南昌市區約60 km,距離安義縣城約14 km,自然村之間相距約1 km,它們相互獨立又形成統一的整體。

1.2 歷史沿革

安義古村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村落群。古村落群中有保留較好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129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3]。安義古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1 400多年的歷史。羅田村原以商貿聞名,由羅田人黃克昌為躲避戰亂而遷徙重建,又因地處交通要道,大量香客停留,商賈云集,逐漸形成了一個興旺發達的小鎮。由于水南村聚居的村民曾是古羅田村黃氏家族分支的后嗣,所以保留了很多傳統的生活習俗。京臺村村民從商的人較多,秉承著濃郁的“厚德實干,義利天下”的贛商文化,呈現出千年商業文化脈絡。古時的安義是贛商文化的發源地,是“江右商幫”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曾躋身中國古代十大商幫之列。安義古村見證了曾經“江右商幫”的輝煌,足跡遍布全國,書寫出曾經的歷史繁華。

2 安義古村的資源特色

2.1 村落布局特色

2.1.1 整體格局特色 安義古村的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明清時期的贛式風格,展現出宏偉壯麗的建筑風貌。古村郭圍寨墻,古時由金魚水、玉帶水及新圳水圍合,構成了早期完整的防御體系,同時村內的古建筑也清晰可見,形成了6個古老的民居聚落群[4]。安義古村在宅旁前后保留并延續古時的地下排水系統。安義古村建筑內部空間包括住宅、天井、庭院以及宗祠四類空間,通常以四合院式建筑為主,形成外廳內堂的空間結構。除此之外,古村傳統民居充分反映了“男左女右,長幼有別”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同時,在建筑內部空間的布局和局部空間的分隔方面都做了精心設計,既體現了封建禮制的功能,又體現了風水趨吉的意象,更加彰顯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5]。

2.1.2 街巷空間特色 古老而素雅的麻石街,四通八達的小巷道,錯落有致的民居房,把三大自然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羅田老街的兩側都是保留較為完整的老店鋪和古民居,包括前街(各類商鋪)、橫街(茶館飯店)和后街(倉庫客棧),穿街串巷構成了安義古村早期的街巷空間。古村小巷迂回曲折,曲徑通幽,一般僅容一人穿過,富有獨特風格。窄巷古道由麻石鋪砌而成,環境幽雅別致;街巷兩邊的建筑錯落有致,由樓房與獨立院落組成,各類建筑相互交錯排列而成的窄巷古道構成了安義古村的二級交通脈絡。村內除三條主路外,更有街弄十多條。此外,結合贛派風水的特點,采用里甲制度的街巷布局,使街巷貫穿全村,和而不同。

2.2 傳統建筑特色

2.2.1 建筑風貌特色 安義古村保留了一百多棟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其中以士大夫第和曦廬為代表的贛派風格最佳。廳堂縱橫,石刻門楣,雕鏤門窗,見證了古村落的歷史變遷[6]。安義古村整體風貌以傳統的贛派建筑為主,以磚墻或土墻作為主要的承重結構,以青磚、灰瓦、馬頭墻、雙坡屋頂為主要元素。古建筑結構主要包含住宅、庭院、宗祠和天井空間。庭院自外向內為二進三格局,一堂一廳,面闊三間結構,左右兩側采取對稱的設計手法。傳統的住宅建筑采用木結構的方式,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弄堂內設有天井,狹小而通風。古居民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融入了儒商文化、風水文化、宗教禮法,并將詩詞、書法、楹聯、戲曲、人物故事、雕刻等藝術門類運用于建筑當中,使人不僅感受到農耕文化還有濃郁的商幫文化??梢哉f贛派建筑是安義古村的文化載體,也是豫章大地上贛派文化的典型代表。

2.2.2 建筑材料特色 安義獨特的山水環境,人文風情孕育出獨特的工匠技藝。傳統建筑所需的石材一般為麻石和紅石,是古村人就地取材的材料。麻石是花崗巖的俗名,其硬度高、耐磨,色澤美觀,具有抗壓性、抗熱性、抗腐蝕性等多種特征,外觀和色澤可保持百年以上;紅石具有耐水性特征,象征著吉祥如意。兩種石材相互融合,不僅顯得古樸自然,還增加了當地建筑的質感和層次,共同構成了古村落特色的建筑群。

2.3 民俗文化特色

2.3.1 傳統文化活動特色 民俗文化是古村落文化的重要集合,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演化的第一手資料。安義古村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傳統贛商文化的核心區,以劉氏和黃氏為首的贛商家族,在這里世代聚居,形成了豐富的宗祠文化、風水文化、書院文化及民俗文化等獨特的鄉土民俗文化[7]。安義作為江西重要的糧食主產地之一,在漫長的農業生產中逐漸形成其獨特的農耕文化。例如,每年的農歷第一個節氣,當地村民會舉行“接春”“打春送春”等農業祭祀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十三,當地人都會舉行盛大的民俗盛宴——古墟盛會,又名“打黃家洲”。古墟盛會最早起源于明代中葉,在那時,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牛販們會聚于此,成為買賣耕牛的“牛圩”。安義民間彩燈種類繁多,有龍燈、馬燈、蚌殼燈等形式;還有家喻戶曉的龍靈調,演繹了嗩吶童謠送帝王的傳奇故事。另外也有多種民間娛樂競技項目,包括舞獅、踩高蹺、耍龍以及農歷五月五的賽龍舟活動。

2.3.2 傳統民間工藝特色 安義古村傍山依水,盛產木材。當地傳統工藝主要有雕刻藝術(木雕、石雕及磚雕)、彩畫墨繪及門窗隔扇等,構件古樸精美,題材內容廣泛,集中體現了民間工藝的地方魅力。木雕被廣泛運用于民居建筑、欄桿、立柱、門窗等傳統裝飾之中,以生活場景、農耕文化或民俗風情等不同方式來表達特定寓意、思想感情以及愿望期許。雕刻技藝中大多采用具象的手法,在造型上大膽夸張,在人物神態上細膩傳神,在構圖上充分再現情節。彩畫墨繪技藝上,主要繪制于建筑軒部,外檐以及民居柱枋間的隔斷上。在梁架裝飾上以木架構為主體,白粉墻、黑青瓦為主材料,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樸素淡雅,不施重彩[8]。在門窗隔扇上,主要雕刻隔扇和檻窗來裝飾,起到透氣、采光、裝飾作用。窗欞是江西天井式民居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四抹頭樣式為主,圖樣豐富、造型纖細唯美[9]??傊?在傳統工藝創作上,處處體現了贛民對“天人合一”的崇尚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安義古村資源特色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安義古村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文化底蘊深厚,積累了大量的特色資源。但同時,在資源特色保護中顯現出諸多問題,包括:保護意識淺薄,保護建設無序、文化失傳且同質化、村落空心且空巢化以及公共治理管理和信息服務不到位[10]等一系列問題。

3.1 保護意識淺薄

古村中的贛派建筑、贛商文化、民風民俗等資源特色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結晶。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當地群眾大多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不足,不少古建筑外墻面貼了宣傳單,更有甚者掛了廣告牌。傳統建筑逐漸被新建筑所包圍,盡管新建筑也做了仿古建筑的改善措施,但大多建筑在體量、色彩、風格等方面仍有差異,從而導致了視覺上的不和諧。另外,還有一些老宅荒廢,墻體“蓬頭垢面”,宅旁雜物堆砌,房屋破損嚴重,屋內構筑物裸露,電線肆意纏繞。對文化的保護也略有不足,安義享有中國最古老的戶籍管理制度——里甲文化,但有些當地人了解不夠深入也并未對其進行有效宣揚傳播,只是對街巷口進行標牌示意,沒有體現出安義宗族血緣治理和里甲管理結構相結合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筆者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中發現,只有大約11%的受訪者表示十分了解,大多人只知道一點,還有少數人完全不了解。由此可知,公眾對傳統村落保護認知意識還是比較淺薄,也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當地文化的保護(表1)。

表1 對傳統古村落保護認知情況調查結果

3.2 保護建設無序

隨著舊村改造,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傳統村落歷史風貌與人居需求矛盾突起。安義古村村落空間比較完整,基本包含了傳統村落的景觀要素,但是空間景點較為零散,沒有整合歷史人文特色,景觀雜亂風格迥異。部分村民在老宅基地上建新房,甚至建起3~4層以上的新民宅。鋼筋混凝土的外墻貼著瓷磚,鋁合金門窗,房屋上聳立著太陽能。老建筑與新建筑相互穿插,風格迥異。整體缺乏規劃,只做到了局部。有些墻體沒有受到良好的保護,古民居沒有修繕,室內陳設簡陋,宣傳牌沒有顯示。另外,3個片區建筑風貌相差不大,沒有彰顯各自的特色,缺少對片區的特色定位,總體建設過于單一。如果不在相同中找出差異,從共性中發現個性,就很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在調查中發現,安義文化資源豐富,包括傳統文化活動、傳統民間工藝等,但這些文化資源之間并沒有相互結合,只是向游客展示出來,顯得枯燥、空洞。另外在當地旅游開發中過多的人為干涉,從道路鋪裝、墻垣屋瓦到園林綠化,以及新仿古的開發,使得每個區域處處雷同,容易引起游客的視覺疲勞(圖1)。

圖1 新舊房屋風格不一,建設無序,舊房屋無修繕

3.3 文化失傳且同質化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當地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深入,對特色資源的宣傳不夠,對產品文化內涵的揭示不足。沿路只有一家工藝坊開放,木刻也沒得到相應的保護,店內裝飾簡陋,大多都是擺放在地上或是掛在墻上,店內也僅有一名匠人在制作,店內生意蕭條。古村內還保留古時村民制米的礱谷碾米房一座,釀酒坊一處,以書面的方式表現了古人古法制米,古法制酒的制作流程,讓人無法真切地感受到當時古人勞作的氛圍感。因此,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也提不起興趣。另外,羅田村原以商業著稱,京臺村原本從政的人較多,水南村原是羅田村劃分出去的,故3個村莊的歷史變遷是不相同的,但由于定位不準,宣傳不到位,3個區域建設千篇一律,當地著名的嗩吶、采茶戲、豫章剪紙、畫臉譜等傳統文化被外來強勢文化所同化,游客也變成了走馬觀花的游覽,失去了古村原有的特色(圖2)。

圖2 古法制米工藝區

3.4 村落空心且空巢化

安義古村素有“小小安義縣,大大羅天黃”的美譽。但經過調研發現,村內人口相對稀疏,少數古民居是空置或閑置狀態,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只留下老年人居住,造成村中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年輕人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大部分已離開了原村落而落戶城鎮,只有極少數人留在當地開設民宿,經營飯店,創辦美學館。由于人口老齡化,缺少了對古民居進行保護和修復的動力,直接造成了古民文化傳統與延續上產生的“斷檔”。如果能在當地有直接的經濟來源,那么古村落才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另外,人才的匱乏也導致產業單一,民居也因為保護力量的缺失而日漸破敗,古村落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4 基于資源特色的安義古村保護策略

4.1 保護傳統風貌格局,保留古村特色

傳統村落是體現鄉村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是農耕生活的直接反映[11]?;謴痛迓滹L貌格局、保留村落街巷空間、修復村落民居宗祠,延續傳統村落的空間肌理和景觀風貌。根據以上調查,古村落的保護應保留村落原真性,激活古村可能性。針對現狀調整村莊格局,劃分建筑實體類型。首先,對風格不協調的建筑進行重新改造,修復破損的街巷路面。其次,保護村落的歷史景觀,對村落的古井、古樹及古建等要素進行系統保護。最后,保留現有的空間格局,明確街巷空間,聘請專業團隊進行規劃設計,依靠專業人士對古村落的旅游線路進行規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落風貌格局。采取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建筑景觀、旅游路線綜合整治更新策略,延續安義古村空間肌理,優化村落風貌格局,保留古村特色。

4.2 傳承傳統建筑特色,提升古村環境

傳統建筑是傳統社會文化的表現,是村民運用傳統與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體現。而古村的雕梁畫棟、古磚舊瓦、柱石壁花是村莊的建筑符號。根據以上調查,未來在發展中,需加強政策的監管力度,建立層級保護體系,制定建筑色彩管控措施[12],提升村落色彩的融合程度。在建筑保護方面,首先對建筑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制定相應的色彩管控方案,以建筑為主色調,輔色調降低黑度和彩度,采取了多種防治措施加以有效維護。其次,對保護良好的古民宅給予掛牌保護,對破損程度較小的老房屋,進行修復后再掛牌保留;對毀壞嚴重、衰敗倒塌的房屋,應將其拆除或外租給其他單位,也可作為公共娛樂場地[13]。最后,通過編制安義古村古建圖冊名錄,并配以圖片進行留案保存。通過采取以上保護措施,傳承安義古村傳統建筑特色,提升古村人居環境。

4.3 活化傳統民俗文化,延續古村文脈

民俗文化是傳統村落的重要資源,在安義古村未來的發展中應注重傳承保護,強化地域文化的辨識度??梢詮陌b的文化內涵,文化工藝品的制作等方面,多渠道宣傳安義古村地域文化價值。另外,安義古村還需依靠互聯網等新媒體,提高知名度,提升辨識度??捎烧隽φ袛垖W徒,建立獎勵補助機制,建立工匠檔案編制錄像,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搭建平臺,售賣工藝產品,為非物質文化傳承注入新血液。此外,可通過以“城”為媒,以“文”會友的形式,推出安義古村文化刊物來記錄古村風貌;舉辦古村攝影作品展,并結合當地特色的蚌殼燈表演、采茶戲表演、劃旱船游街等民俗表演和投壺、踩高蹺、踢毽子等游戲體驗開展文化活動,讓游客們留下印象深刻的互動體驗。通過以上措施,活化安義古村傳統民俗文化,延續古村文脈,重拾公眾對古老村落的美好記憶,使安義古村活起來、響起來。

4.4 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助力古村振興

以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機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安義古村進行科學規劃。就安義古村而言,應加強政府在村落保護中的作用,以核心圈(文化)-過渡圈(農業)-邊緣圈(旅游)模式,形成農-文-旅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式旅游格局,實現古村落的活態發展。在開發中注重和而不同,羅田村原以商業著稱,因此在開發中以商業氛圍為開發內容;京臺村原本從政的人較多,因此應突出其官宦性質;水南村原是羅田村劃分出去的,因此可將家族變遷歷史作為開發重點[14]。通過獨特的主題、不同的內容、可體驗式的文化元素,打造“贛派印象元素”和地域文化IP,讓游客能直觀地了解和體驗安義古村文化。同時,政府應積極開展景區開發策劃活動,針對運營和營銷等方面進行探討與交流。通過鞏固傳統媒介傳播方式、加強與新媒體旅游電商合作,合理利用“鋤頭導游”的方式,調動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15]。充分發揮“以農業為載體,以文化為內核,以旅游為引擎”的產業聯動作用,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展現鄉村振興的安義古村新畫卷。

5 結束語

鄉村文化是鄉土文明的重要主體,耕讀文明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軟實力。在保護傳統村落的資源特色時,首先要保護村落布局,延續空間肌理,優化村落風貌格局。其次,保護傳統建筑,傳承安義古村傳統建筑特色,提升村民人居環境。最后,保護民俗文化,強化地域文化的辨識度,延續古村文脈。此外,要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在開發中要有文化的包容性,通過展現不同文化元素,以產業聯動的方式,助力古村振興。傳統村落的資源特色承載了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其生命力。

猜你喜歡
古村村落特色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古村小巷》
特色種植促增收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中醫的特色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古村——大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