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漆器(1956-1990)生產、工藝與銷售考述

2024-01-10 18:12李昌八
上海工藝美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屏風漆器上海

李昌八

Based on specific data and industry reports as important references,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interviews to many retired production personnel of Shanghai Lacquer Factory and has access to detailed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with an aim to expound on this important history fragment of Shanghai lacquerwar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rs.

上海近代的漆器是在20世紀初期由揚州傳來,在新中國成立前最繁榮時期,有15戶約150人左右從事生產工作,產品主要銷售國外,抗日戰爭時期外銷中斷生產停止。新中國成立后,在對外貿易的恢復和發展形勢下,上海的漆器行業有了新生,把分散的個體戶組織起來走上了集體化,開啟了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本文重點研究了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至1990年上海漆器行業發展情況。主要圍繞漆器代表性企業上海漆器雕刻廠的沿革,重點梳理了上海漆器廠的變遷,考述了當時的上海漆器生產技術裝備與工藝標準的文件,羅列了當時的漆器主要工藝品類型,分析了當時的主要市場與銷售情況。本文以具體數據和行業報告作為重要論據,采訪了多位上海漆器廠退休的主要生產人員,獲得較為詳實的資料,希望為后續研究者彌補這一段重要的上海漆器歷史。

一、上海漆器廠的沿革

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以后,上海成為漆器出口的重要基地。清末民初,解錦記漆器作坊有漆工30余人,謝慎昌漆器店有漆工近10人。還有一批前店后工場的小作坊、個體戶,大都分布在南市城隍廟周圍,主要是制作各種招牌、匾額、漆雕屏風及其他漆器雜件。民國十五年至二十五年(1926—1936)是上海漆器雕刻生產興盛時期,當時有從業人員150余人,這些漆器工坊和人員構成了上海近代漆器生產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業、手工業、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下,私營業主生產聯營變為大趨勢,上海漆器小手工作坊開始公私合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4月,上海漆器雕刻行業由8家漆器作坊和14家個體戶合并組成了上海市漆雕屏風生產合作社,時有社員56人,有負責描金的謝大忠師傅及學徒7至8人,負責刻漆的解英伯6至7人,解英杰2至3人,負責鑲嵌的喬松林、高正貴3至4人,刻漆刻灰的王永貴、石漢延等人,主要是刻漆、鑲嵌、描金工藝產品,生產場地分散在南市嘉魚路、平湖路、南翔路和復善堂街光福寺。生產品種有刻漆屏風、玉雕鑲嵌屏風、描金屏風、櫥門套幾(裝飾使用)、坑幾(茶幾)、象牙骨石掛屏和小件套盒等,余全大為合作社主任,張國昌、石漢延被推薦為該社理事會副主任。1957年,上海國畫生產合作社的一批畫師并入雕漆屏風生產合作社,其中有方紹堯,劉仲文等畫家為屏風漆器提供插圖創作,提升了漆器的藝術水平。1958年10月,轉為地方國營上海雕漆屏風廠,登記證為手藝南字第0036號,直接主管單位是上海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上級主管部門為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主營為藝術雕刻(屏風),地址登記在南市區方浜東路108號,負責人余全大,從業人數174人。1959年,該廠擴展生產場地,從業人員增至200多人。這一年為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該廠趕制了一批精品,骨石鑲嵌大型地屏《松鶴圖》、刻漆大地屏《廣寒宮》、骨石鑲嵌象牙浮雕掛屏《八仙過?!泛陀竦耔偳镀溜L《仕女圖》等,其中主要創作者為俞升壽(其父俞慶榮是一位漆器鑲嵌民間藝人),俞升壽制作的高檔鑲嵌大掛屏《壽星》,1958年還被作為獻給世界青年大會的禮物選送到莫斯科。上海漆雕屏風廠鑲嵌漆器大師喬松林(俞升壽的師傅)作為骨石鑲嵌的代表,制作的漆器掛屏《天女散花》,被上海歷史博物館作為珍品收藏。1960年11月,上海剪貼工藝社(加工郵票剪貼畫)并入上海漆雕屏風廠。這時期,上海制作的漆雕屏風注重人物造型,力求形態生動、線條飄逸、主次分明、色彩淡雅柔和,融高雅意境于精心制作之中,形成海派漆器工藝的特色。

1959—1961年全國經濟困難時期,上海工藝美術產品走過一段低谷期,由于指導思想落后,生產質量下降,導致向外銷售困難。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通過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上海漆器生產也貫徹落實圍繞藝術品向日用工業品方向發展的方針,設計出了各種日用美觀的電視機柜,啤酒柜子,電話臺等新式漆器產品,做到了產銷對路,生產又有新的起色,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態。1965年,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通過關于上海第二木雕社與上海漆雕屏風社基本建設擴大初步設計的批復,當年上海雕漆屏風生產合作社共有從業人員208人,其中職工194人,漆器生產的工人有164人,主要工序有木工、漆工,刻工,制工,著色,貼金,開放,鑲嵌,描金等,產品有鑲嵌屏風、雕漆屏風、掛屏、什件等。1966年,上海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批復關于上海新藝木器雕刻廠和上海漆器屏風合作工廠合并的報告,上海漆雕屏風廠與上海新藝木器廠合并管理,改為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簡稱為“二廠”。因為原來兩家工廠內部工資不同、類型不同,后來的管理矛盾較為突出。1966年“文革”后,很多藝人參與繪制毛主席像工作,生產基本中斷。1974年,漆藝師俞升壽調至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主持漆器專業的研究和創作。1976年,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革命委員會通過關于漆器產品停產的請示報告,“二廠”停產漆器產品。1978年,上海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革命委員會請示關于重新建立漆器雕刻廠的報告,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172號批文同意恢復建立上海漆器雕刻廠,1978年11月6日上海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正式下文通知恢復建廠,通知要求1979年1月1日起,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的漆器雕刻車間劃出,在此基礎上建立上海漆器雕刻廠,該廠仍然屬于手工業合作工廠,集體所有制性質,專門生產漆器工藝品。上海漆器雕刻廠恢復漆器生產后,其中章峻是代表人物,作為創作組組長,同年創作的骨石鑲嵌作品《貴妃醉酒》出口國外收藏,當時市長陳丕顯親自題字勉勵。1980年,上海漆器雕刻廠征調土地擴建廠房,新建廠房3800平方米,從業人員增加到400至500人。1980年,因上海漆器雕刻廠的訂單業務較大,上海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批示上海漆器廠與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合作生產,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把原由上海漆器雕刻廠生產的鑲螺鈿磨漆和雕填工藝接手過來生產以提高產值。

1980年代以來,上海漆器雕刻廠獲獎21項次,其中鑲嵌屏風《文君聽琴》在1982年全國漆器產品評比中獲鑲嵌產品第一名;刻灰屏風《跨虎進山》獲1986年全國漆器刻漆屏風產品評比第一名。同年上海鑲嵌、刻漆、彩繪漆器屏風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漆雕掛屏《豫園》于1986年全國漆畫展獲珍品獎;1988年,上海漆器被授予輕工業部優秀出口產品銅質獎。1985年,該廠增建了4000平方米工藝大樓和漆工凈化車間,生產設備進一步更新。1989年因為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出口加稅影響,在全國工藝美術品外銷衰退的大形勢下,1990年底,上海漆器廠倒閉,史建萍(勾刀描金)、曹墨芳(勾刀描金)、石叢蘭(鑲嵌)、項軍(刻漆)等人先后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作為工藝技術傳承保護,繼續從事漆器生產研究工作,也為上海漆器保留了火種。

二、生產設備與工藝標準

鑲嵌、刻漆、勾刀、描金是上海漆器雕刻生產中最具有特色的裝飾工藝,主要原料有兩類,一類是制作漆木坯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木材(板材與膠合板)、漆料(生漆與腰果漆)和漆坯底灰(豬血灰與化學灰);另一類是在漆木坯上進行藝術裝飾所需的原材料,包括石、玉、骨、蚌殼、金粉、顏料、箔等千余種材料,按照傳統技藝,采用涂、繪、勾、刻、填、雕、鏤、磨、鑲、嵌、貼、作、灑等形成各種工藝手法與技藝。早期上海漆器雕刻主要靠手工刻刀、鏟刀、銼刀和鋼絲等工具,另有鐵木車及玉雕磨光車等。1956年合作化后到20世紀70年代,生產漆木坯用的木料有杉木、雜木和紅木等,主要由上海市木材公司供應,鑲嵌使用的蚌殼骨石等年耗量3000公斤。1958年至1980年代,生產設備和技術逐年革新,漆器鑲嵌中的開紋從手工操作改用腳踏傳動車進而發展為機動開紋車、高速開紋機。木坯制作采用了木器行業使用的木工銑床、立式鉆床、榫槽機、圓鋸機、繞鋸機、斷料機、平刨機和壓刨機等木工設備,小型電動工具包括臺式打磨機、小型切割機、小型禮品雕刻機,并增加了915微波干燥機。漆工方面也先后試制成功了磨灰機、調灰機、高速攪拌機和雙頭攪拌機、噴槍設備等。也研發了自轉蔭房設備,確保帶動立體漆器不斷旋轉以保證表面漆流淌的平滑,使用了冰箱來保證漆在沒有開封的儲存情況下降低漆酶活性,延長使用壽命。1986年底,成功地設計安裝了屏風漆工工藝單機流水線,并建成恒溫恒濕的凈化車間,這些設備的革新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與產品質量。

1963年開始,上海雕漆屏風廠制訂了漆器雕刻屏風企業標準,內容有工藝流程、技術要求、操作要求和配方等方面。進入1980年代,設備上添置規劃,也改進了傳統的生產操作工序,漆藝的材料和制作過程具有嚴格的操作規范:空間的容納標準(每人十個平方米的操作面積和排放空間);空間的溫度標準(溫度始終在25攝氏度以上);空間的濕度標準(相對濕度始終在70%以上);這些都提高了漆木工效和產品質量。隨著漆工、木工生產工藝結構的改變,原材料的使用也發生變化,原來屏風用杉木做木坯,后改用夾板冷膠壓制屏風坯身的新工藝和木材微波干燥處理新技術,漆工的豬血灰改用化學灰,1981年自制8109皮革膠水拌滑石粉替代傳統的豬血加老粉的工藝,1986年通過中試鑒定,效果比較理想。1980年制訂上海漆器雕刻產品評分標準,按漆坯、工藝和成品裝配進行評分,要求木坯含水率不超過14%;生漆內漆酚含量不得低于48%,含水量不得高于10%;1981年又制訂上海漆器出廠質量標準和鑲嵌和刻漆產品出廠質量標準,來保證上海漆器產品品質。

三、漆器產品市場與銷售

上海漆器產品包含各種屏風、地屏、櫥柜、桌椅、幾凳、瓶盤、臺屏、茶具、餐具、煙具、文房用品、各類禮品、旅游紀念品、漆藝裝飾壁畫以及成套漆器家具等,產品的造型生動、色彩典雅、雕法利落、線條光潔、實用和裝飾相結合的特點,多式多樣,物美價廉。漆器產品原材料豐富,出口賺取外匯對國家最為有利,當時就遠銷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的歡迎。其中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漆屏風,作為漆掛壁畫的形式在歐洲很受歡迎,歐洲人大多購買后懸掛在墻上作為壁畫來觀賞使用。

20世紀30—40年代,上海漆器主銷渠道是由經營進出口業務的古玩商或洋行收購,銷往香港、南洋等地。1956年合作化后,先由中國土產品進出口公司統購外銷,后改由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專營,通過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拍賣行,另外上海輕工局組織漆器廠參加每年春秋兩次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獲得國際訂單,使得漆器銷往東南亞華僑較集中的地區,以后逐漸發展到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比利時、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坦桑尼亞和也門等國家,訂單不斷,往往參展柜臺樣品也受到了港澳臺等地私人藏家的熱捧。根據上海地方志的《上海二輕工業志》記載,1956年漆器的產值是5.01萬元,剛成立的上海雕漆屏風生產合作社的產品有各類漆器牌匾、鑲嵌屏風和雕漆屏風,掛屏,什件等類。據1965年9月15日上海工藝美術工業公司《關于漆器行業歷史發展變化等情況的調查報告》記錄:1962年,漆器產量是831件,總產值21.20萬,1963年的產量為845件,產值20.71萬元,1964年,產量1043件,產值28.12萬元,1965年上半年產量為625件,產值為18.2萬元,全年漆器產值達到50.8萬元,其中出口金額為38.9萬元,產量逐年增長,同時還為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開始批量生產漆器櫥柜等。1966年,公司要求出口額達80萬元,實際只有40萬元,考慮到旺盛的需求,漆器廠一方面計劃充實30位新生力量,投資了40萬元擴建了3400平方米的新廠房,另一方面計劃物色新的單位參與生產漆器,預計產值達到100萬元,從業人員達到400人。但是,上海漆雕屏風廠與上海新藝木器廠合并改為上海藝術品雕刻二廠后,受到“文革”的影響,1967年產值跌至18.21萬元,直至1971年仍在30萬元左右徘徊。1972年后,生產有所回升,當年產值73.39萬元,1978年達到175.2萬元,1979年恢復建立漆器雕刻廠后的產值是225萬元,1980年,上海漆器雕刻廠產值269.4萬元,實現利潤100萬元。這期間,上海漆器雕刻廠先后開發了雕漆百寶嵌屏風、勾刀紫漆屏風、櫥柜、平磨螺鈿漆桌、椅坑幾和花幾等品種。還利用木屑壓制工藝,生產了一批藝術小漆盤。1989年漆器產值363萬元,1990年,全上海生產漆器工藝品企業有3家,年產值400萬元,上海外貿系統的松江漆器雕刻廠、二輕局系統企業上海漆器雕刻廠和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的漆器車間,職工521人,年產值281.7萬元。1990年后這些傳統的漆器工廠都陸續關閉。

參考文獻:

[1]李洪忠.上海近現代漆藝產業發展考述與探究[J].上海文化,2018(6):73-82.

[2]徐之杰,劉顯波 .海派漆藝源流及其藝術價值考論[J].美術教育研究. 2023(2):53-54.

[3]上海二輕工業志編纂委員會,上海二輕工業志(工藝美術篇)[M].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

猜你喜歡
屏風漆器上海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之巔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固表防感玉屏風 珍貴如玉肺不虛
漆器收藏三問
體虛易感冒喝玉屏風湯
漆器匠人坂本雅彥
如何辨別新老漆器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