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全面覺醒”思想的“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美育實施路徑探索

2024-01-11 03:30吳晶晶
關鍵詞:美育人文醫學

吳晶晶

(福建醫科大學 文理藝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美育”為德國美學家席勒在18世紀首次提出,著眼于促進個體的審美(感性)發展,激發生命活力,提升情感境界,培養創造力,最終與其他教育一起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目標[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各學科有機融合,開展綜合化的美育教學,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2]。

在醫學教育領域,美育一方面有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操守;另一方面有助于彌補醫學生欠缺的感性素質(感知、情感和想象等),從而避免其情感平庸、想象力貧乏、感受力弱化,培養其共情能力,進而與患者良性溝通[3]。美育作為“十四五”規劃發展期間醫學院校育人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目前在各個高校主要通過藝術美育的形式進行,如湖南中醫藥大學[4]、福建醫科大學[5]和上海健康醫學院[6]。藝術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手段,但隨著對美育本質以及目標認識的深入,需要拓展原有的課程體系,構建大美育課程體系,充分挖掘各個學科中的審美要素,加強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增強課程的綜合性。目前在醫學院校,部分非藝術類課程已開展了美育實踐,如人體解剖學[3]、體育[7]和思想政治[8]等,但尚未有研究者進行“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的美育實踐研究。目前的“醫學人文英語”課程教學存在美育目標不清晰、學生對課程美育重要性認識不足、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偏少、具備鮮明的跨學科屬性但課時不足等問題,基于此,進行“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美育內涵的挖掘和實施路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美國教育哲學家瑪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以下簡稱“格林”)提出的“全面覺醒”美育思想已啟發許多教育者反思如何通過美育來喚醒學生的意識。國外研究者基于該理論展開了眾多的實踐研究,有學者將其運用到教師教育中[9],也有研究者在小學和中學教育中結合理論開展實踐[10-11]。目前國內學者針對格林的美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如鄭江梅子[12]、劉慧姝[13]和張華軍[14]等。因此筆者擬以格林的“全面覺醒”的美育思想為指導,以福建醫科大學“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為例,探討具體課程中的美育實施路徑,豐富美育實踐。

一、格林基于“全面覺醒”的美育思想

(一)格林美育思想的內涵

格林是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及美育的提倡者,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全面覺醒”(wide-awakeness)是其美育思想的標簽。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將她的兩部重要文集《學習的風景》和《釋放想象:教育、藝術與社會變革》引入國內學界視野。格林認為,“全面覺醒”指的是一種對于生活及生命的“積極而全面的”關注。從本質上而言,“全面覺醒”的審美教育有別于傳統的工具論取向的審美教育,參與者應對世界多樣化的存在保持一種包容和參與的心態,“全面覺醒”的審美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生活的主動探索的精神,從而培育學生的完滿人性[12]。

(二)“全面覺醒”美育的主要途徑

經過文獻梳理,“全面覺醒”的審美教育主要有如下3個方面的實施路徑。

1.通過“特別的注意”突破“習以為?!钡膽B度。格林強調注意力,通過對藝術作品“特別的注意”,進入其展現的另一種現實中,從而使得人們“突破習以為常的態度,看到更多的可能性”[14-15]。這種對現實中其他潛在可能性的探索和發現,格林稱之為人的“全面覺醒”,即意識從“理所當然”地接受“給定”現實的麻木狀態轉變為對生活給予最高程度的專注的狀態,此時意識水平處于一種“主動的注意”的狀態中,人們才有可能超越單維度的觀點、不證自明的事物以及“給定”的觀點[16]。

2.經由藝術體驗激活想象力、感知力和反思力。格林認為,只有培養想象力方可產生讓我們能夠穿透和他者之間距離的移情作用,讓我們學會用別人的眼睛來看,用別人的耳朵來聽?!癳mpathy”(移情)來源于德語“einfühlung”,其本意是指“同情、同感”或“感情(感覺)移入”,后來演變成為一種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立場、感受與情感的能力。想象是我們去除自我中心性的一種新方式,我們通過想象可以打破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禁錮[13]。感知力(awareness)同樣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與藝術的相遇,感知的范圍被擴展,學生能夠拋開各種成見甚至偏見,去擁抱、超越自身之外的經驗與世界,成長為一個積極的建構者。藝術體驗對于培養學生分析、洞察與反思的能力同樣至關重要。真正的藝術不僅僅是美好的、讓人愉悅的形式,它有其更深刻的意義,讓人們突破習以為常的思考,并且創造出新的知識,鼓勵人們參與關于人性的思考中[16]。

3.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實現共同成長。格林指出,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講述他們的故事,激發學生通過想象把他們的故事變成可以讓大家分享的媒介,以自己的小世界為原點進入一個不斷拓展的空間,由此開始一起看世界,一起經歷,共同成長[16]。

二、基于“全面覺醒”美育思想的“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美育路徑

“醫學人文英語”課程是福建醫科大學的一門人文通識類必修課,面向該校二年級醫學專業學生開設,這門課程通過對不同醫學話題,如醫療技術、孤獨癥、代孕等展開道德、倫理和思想性的探討,著力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逐步提高其醫學專業英語能力和學術能力,同時凸顯審美能力和思辨力。

基于“全面覺醒”的美育思想,結合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構建“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美育實施路徑(圖1),從明確課程美育目標入手,以線上線下混合式、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師生共同實踐的方式,通過深度挖掘語言文化(人文)、醫學科學和價值觀相融合的“三位一體”的美育元素,實現“特別的注意”、想象力、感知力以及反思力的突破,形成美育的全過程。

圖1 基于“全面覺醒”理論的“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美育實施路徑

(一)明確課程美育目標

“醫學人文英語”具備鮮明的跨學科屬性,注重語言技能和醫學專業知識的融合,在提高學生醫學英語綜合能力的過程中提升醫學人文素養,實現價值觀的傳遞。課程的美育整體目標是培養富有想象力、同理心和審美素養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具體的美育目標可分為3個部分:語言、情感和思維。語言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語料的深度理解能力,通過挖掘語言中的審美元素,感受和領會語言本體的形式之美,提高對文本的審美能力;情感目標是培養理解、共情和尊重他人等品質;思維目標則著重培養想象力、審美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3個目標互為支撐,構成“三位一體”的體系。

以“孤獨癥”這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美育目標分為3個部分:語言上,通過展現學術英語寫作中常見的“名物化”現象,呈現正式語言的簡潔美;情感上,通過描述孤獨癥癥狀,分析孤獨癥患者家庭的生活狀況,經由討論讓學生了解孤獨癥患者及家庭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對孤獨癥患者這一特殊群體以及他們的家庭的共情力;思維上,通過對“孤獨癥兒童是否應該上正常學?!边@一話題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多元視角和批判性思辨能力。

(二)深入挖掘課程美育元素

1.精選文本,激發想象力和感知力。在藝術作品選擇上,格林認為應選擇能更好地讓教師和學生產生“驚愕”感,隨即能引發人們深思,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去想象另外一種和自身生活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并產生切身的關注(或“特別的注意”)的那些藝術作品[11]。在醫學人文英語教學中,往往涉及各種不同的疾病和各種矛盾或悲劇,如不治之癥、緊張的醫患關系、醫療事故等。這些主題似乎與“美”毫不相干,但“審美教育”不是單純的藝術形式教育,也不是單純的“美”(優美)的教育,而是引導人們從宇宙、自然和現實生活中包括自己生存的逆境和磨難中去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不但引導和啟示學生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艱難險阻,把它當作開豁情懷和錘煉人格的方式,而且這一歷程也是個體心靈的確證和醒悟[17]。

如在“孤獨癥”這一主題單元中,教材中共有4篇文本可應用于課堂教學,教師選擇《莫扎特是孤獨癥嗎?》作為課堂教學篇章而不是其他語料,如孤獨癥患者人物報道或關愛孤獨癥患者的方法等,以莫扎特是否患有孤獨癥這一富有爭議的話題引發學生“特殊的注意”,展開深度思考和討論。再以“白血病”主題單元為例,首先引入一個具有轟動效應的案例:一個美國家庭因放棄對孩子白血病的治療而被醫院起訴。通過這一案例,學生深入了解患者背景和白血病的治療史。教師可引導學生代入當時的醫生和患者的視角,進行角色扮演和換位思考,并展開深度討論,啟發學生思考這個案例涉及的醫學、倫理、法律等方面的復雜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與世界、與他人的聯系。醫學生不能將目光僅僅停留在書本和校園,而要了解人性,了解患者,豐富對生死疾苦的認知,與更多的人類經歷實現共振、共情,從而培養同理心。

2.發掘文本,探究語言形式美。形式審美教育具有形象鮮明的特點,能夠豐富我們的審美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從外在形象上感化感官,進而觸及靈魂。語言學習不是單詞和語法的簡單堆砌,而是要通過學習喚醒語言所承載的情感要素和生活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共情力。語言的美學功能指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取得某種修辭美學效果,即語言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給予讀者或聽者更多美的感受,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力[18]。因而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欣賞美的語言,用語言去表達美。

由于“醫學人文英語”課程授課對象為本科二年級醫學專業學生,大部分已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不應局限在簡單的詞匯和語法教學上,而應從文本的修辭和社會功能入手,對文本展開深入分析,提高學生的文本審美能力。教授學生開展文本細讀,利用框架分析文本,感受結構美,并關注文本的形式(如體裁、可見結構、敘事者、隱喻和選詞等)以及時間、空間對塑造其意義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文本中的關聯性、敘事者及其與人物的關系、不同敘事視角可能會產生的不同意義[19]。

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信息過載對人的認知和情緒都造成巨大的影響,文本細讀是有效解決信息過載的重要手段。通過有意識地選擇實現“特定的注意”,可有效緩解碎片化、快速化的閱讀模式所帶來的生理上的緊張和焦慮以及無聊感。同時,通過文本細讀,引導學生利用框架,如圖爾敏論證模式,來檢驗作者是否實現有效論證,并可借助“思維導圖”形式感受框架帶來的有序美感。還可啟發學生發現文本中的一些學術英語特征,如“名物化”等,通過實例呈現學術英語的部分語言特點,如語序邏輯嚴密、語言簡潔莊重等,幫助學生領略語言形式美。此外,學生在閱讀中培養的關注細節的能力,還能運用在未來的疾病診斷和病人照護當中。

語言溝通技能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行為互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醫務工作者在工作中表達能力不足或醫學人文素養缺乏,導致在醫患溝通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醫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培養應引起高度重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傳授論辯要素和醫患溝通模型的相關知識,可有效地提升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同時,充分發揮語言的美育功能,塑造醫學生的美好心靈,培養他們在情感上理解、尊重和關愛他人的品質。

3.了解醫學史,領會價值觀和科學美。疾病與歷史不可分離。格林認為歷史作品能夠促進人們的全面覺醒,透過歷史性視角和社會與自然科學的視角來看待問題,能激發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發現意義[16]。通過探討歷史上的疾病以及透視醫療社會史,如歷史上著名的“大瘟疫”,我們能感受到歷史上的生命、個體的迷茫和恐懼以及公共衛生系統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因此,在“醫學人文英語”線上課程中簡要介紹醫學史,借助醫學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和眾多的醫學家事跡,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內涵,體會人生的多樣形態,培養正確的生命觀和人道主義精神。同時,學生可感受到醫學進步的科學美。醫學史中呈現的科技進步提高了人類認知自然和自身的能力,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醫學技術的發展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問題,醫學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清醒地意識到醫學領域中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復雜關系。

(三)共同參與課程美育實踐

1.混合式教學實踐增加美育教學空間。單一的傳統授課模式很難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課堂學時有限,學生無法充分地對所有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留給美學探索的空間就更小了。同時,當前課程的主要教學對象出生在數字時代,習慣從網絡上獲得新知,因此構建線上線下多模態的教學平臺、突破原有的教學空間局限,能有效地解決教育在個體和地域發展中的不平衡性。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個性化教育與課程化教育的精準對接。

課程打造了一個線上、線下多平臺協同作用、相互配合的模式。線上教學環節主要通過中國大學慕課平臺、超星學習通以及課程QQ群實現。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自建的“醫學人文英語”課程,平臺自動統計學生的學習時長和測試成績,同時教師也在該平臺上發布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話題,激發學生思考、展開討論,將討論次數計入總分。在話題選擇上,可采用多模態形式,不僅限于文字呈現,也可引用醫學主題的繪畫作品或文學作品等,引導學生就作品中的醫學情景或醫患特征展開討論。在實踐中,學生反饋該類型話題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習醫學專業和英語知識的興趣。同時教師會在超星平臺上發布教學課件、補充視頻和閱讀材料,學生在該平臺上提交閱讀報告。教師利用班級QQ群發布重要課程通知,與學生進行課上課下及時的交流答疑。

線上課程提供相關的醫學人文知識,拓展知識寬度,線上討論區也賦予師生更多的交流空間;線下則可利用分組研究、課堂討論、現場答疑和研究展示等多種教學方式,發揮面對面課堂交流互動的教學功能,建立起線下教學、線上教學和課后實踐三位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也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審美的寶貴時間,達到美育的教學目的。筆者在2018級、2019級和2020級二年級醫學生中開展了連續3年的課程問卷調查,共回收2 016份有效問卷,其中76.4%的學生認為慕課平臺課程能進一步鞏固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在課程滿意度方面,表示“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占82.1%,表示“一般”的學生占16.8%,表示“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生占1.1%。從問卷結果來看,整體而言,學生對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滿意度較高。

線下還通過舉辦醫學人文英語寫作競賽、醫學人文英語話劇表演、醫學美育主題講座、博物館參觀活動和優秀影視作品賞析等,強化實踐教學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審美實踐體驗機會,提升其對美的感知。

2.反思有助于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格林提出,教師不需要把價值觀或信仰強加給學生,而是提出問題,讓他們調查和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閱讀可以釋放想象,當想象得以釋放,源于先前經驗的意義往往會通過想象的大門與當下的經驗發生相互作用,引起對過去和現實的重新審視[16]。反思有助于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以“孤獨癥”單元為例,通過讓學生撰寫一份呼吁社會關注孤獨癥兒童和家庭的倡議書,學生成了自己生活的“觀察者”。有學生在寫作中分享了自己與患有孤獨癥的鄰居男孩交往的故事,從對孤獨癥一無所知到有所觸動,再到付出關懷,并呼吁他人共同參與關心這一特殊群體,學生在反思實踐中培養了共情力。而在“整形手術”主題單元中,教師致力于培養正確的審美觀,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整形手術對塑造人自信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讓他們認識到一味地追求美的形式會給自身帶來嚴重甚至是災難性的后果。反思有助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從關心自身的生存發展到關心他人的生存發展,再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通過廣泛的對話,達成對生命、對人類發展的共識。

三、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美育的舉措

美育有助于拓寬醫學生的視野,健全醫學生人格和提升社會責任感。醫學院校大美育的開展要結合醫學院校自身的特色和醫學生的職業發展路線,持續探索培養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诒狙芯拷Y果,筆者嘗試提出以下3點建議,以促進大美育實踐。

(一)多元呈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審美興趣

目前尚未有適合混合式教學的醫學人文英語教材,建設立體化教材,有助于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以適應“00后”的數字化學習風格。同時,現有的醫學人文英語教材的內容呈現形式較為單一,以文字為主,圖片和音視頻等形式偏少。因此,在教材設計中,可增加醫學繪畫、雕塑和電影素材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當前的數字時代,還可利用最新的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為教材注入活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二)強化中西文化對比,傳承中國精神

目前課程教材內容中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偏少,僅停留在對針灸、中醫藥等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介紹。在課程調查中,有學生在開放式問卷中提到,“老師介紹了文中西方體系的思維,但并沒有從東方體系角度進行分析,希望老師能從本國價值觀體系進行綜合思考,完善拓寬學生的理解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中,可強化中西方文化對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現代的醫學人文內容如當代“紅醫精神”等融入其中,弘揚新時代中國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深化教師跨學科意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醫學人文英語”作為一門跨學科課程,教師也應具備相應的跨學科素養。目前該課程的授課教師學科背景單一,致使其審美意識和能力受限,對美育路徑的認識不清晰,繼而課程美育開展的實效性勢必降低。因此,應加強對任課教師的跨學科培訓,引導其與具有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合作,從不同學科中汲取養分,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應視自身為“道德存在”,努力打破思維定式,發揮想象力,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或其它藝術形式“相遇”,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實現課程美育目標。

猜你喜歡
美育人文醫學
人文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醫學的進步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人文紹興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人文社科
醫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