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行動能力差異的山地城市老舊社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及更新啟示*

2024-01-11 06:56牟燕川郭雨寒MOUYanchuanGUOYuhanHUANGLing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戶外活動老年人特征

牟燕川 郭雨寒 黃 瓴 MOU Yanchuan, GUO Yuhan, HUANG Ling

0 引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占總人口的18.90%。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笆奈逡巹潯笔状螌ⅰ皩嵤┓e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納入國家戰略,健康老齡化是其中的重要舉措。研究表明積極的體力活動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發病率,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1-2]。因此,促進體力活動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減輕國家醫療負擔和節省衛生資源的有效方式。

一般認為,體力活動行為受到個人、社會和環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3]。近年來,環境影響因素成為公共衛生、心理學、人居環境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4-6]。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和認知功能逐漸下降,與社會網絡成員的接觸逐漸減少,這些因素的結合導致老年人出行范圍逐漸縮小且具有規律性,社區公共空間成為老年人主要的戶外體力活動(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以下簡稱戶外活動)場所[2]。一個老年友好的社區公共空間應能補償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帶來的身體及心理變化,適應且滿足老年人當下的戶外活動需求,推動老年人參與更多戶外活動,引導他們健康的生活方式[7-8]。圍繞這一使命,部分學者聚焦 “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老年人出行規律”“老年人出行需求”等話題,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如老年人具有強烈的社交需求[9];老年人在不同圈層內的活動類型及頻率存在差異[10-11];老年人步行行為可分為大范圍滯留、小范圍移動、小范圍滯留、均衡型和大范圍移動5種類型[12];老年人日常出行活動具有高頻次短時耗[13]、 固定性[14]、典型的社群性[15]等特征。

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大幅延長。從60歲步入老年直到生命的終結,這是一個漫長、持續漸進的演變過程。老年人衰老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進而引發聽覺、視覺、靈活性以及記憶力等方面逐漸的退化[16]。不同老年人在社會經濟特征、生理狀況、健康水平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老年群體呈現出差異性和多樣性[10,17-18]。鄭振華等將年齡作為老年人內部分層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個體的戶外活動需求從步行到人際交往轉移[18]。這一結論對社區環境的精細化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根據筆者的持續觀察,除了年齡差異外,老年人的戶外活動也受到行動能力的影響,腿腳靈活的高齡老人可以做到爬坡上坎不費勁,而行動不便利的年輕老人受到環境限制只能在家門口活動,這在階梯縱橫、地形復雜的山地城市尤為明顯。忽略差異的適老化建設帶來供應—需求關系的失衡,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指出,我國老年群體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在此背景下,分析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出行特征,高效利用有限空間資源以滿足不同層次老人的需求,成為推動山地城市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文以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重慶市團結壩社區為例,采用活動日志與行為注記相結合的方法,探索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的特征及與建成環境的適應性關系,最后提出相適應的山地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更新策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動山地城市適老化建設。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區域

團結壩社區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原為重慶特鋼廠家屬區。社區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交通條件良好。本文以位于團結壩社區的3個老舊小區及周邊公共活動空間作為研究區域,理由如下:一、范圍內常住居民1 000余戶,老齡化程度大于40%,為研究開展提供足夠的老年人樣本;二、研究區域內自然地形變化較大,各活動場地之間通過階梯步道相連,最大高差將近30 m,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

1.2 老年人行動能力評估

行動能力主要指老年人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的能力??巳R爾·馬庫斯(Clare Marcus)等將老年人分為行動方便、行動遲緩和行動困難的三類[19]。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參考《老年人能力評估》(MZ/T 039—2013),明確各類老年人的行動能力特征,并以此作為老年人分類依據(圖1)。

圖1 老年人行動能力分類Fig.1 classification of mobility among older individuals

1.3 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包括以下2個:一、山地城市社區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戶外活動特征(頻率、活動類型及范圍)及差別是什么?二、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與社區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1.4 調研方案

正式調研之前,實地走訪團結壩社區,梳理研究范圍內可供老年人戶外活動(有坐凳設施或者散步道)的公共空間,共梳理22處,面積在1 m2~5 000 m2之間。將公共空間分為單元口、小微活動場地及集中型活動場地三類(圖2)。

圖2 研究范圍公共空間分布圖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ublic spaces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通過活動日志收集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數據,用以分析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戶外活動特征及差異?;顒尤罩景ㄊ茉L人(≥60歲)的基本數據(年齡、性別和居住信息)和受訪人在一天中的戶外活動起止時間、活動描述、目的地及交通方式?;顒尤罩菊{查在2021年9月和2023年5月進行(晴,氣溫19~30 ℃,適合戶外活動)。在活動日志調查時,本研究過程以使用者為中心,讓受訪者回顧前一天的戶外活動事項、時間及路線,盡可能還原其生活事件。調研者通過筆記、錄音等方式來進行現場記錄。針對老年人群體隨機發放活動日志119份,其中有效回收119份。在數據收集后,作者根據活動日志內容分析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頻率、類型及范圍等特征。

研究通過行為注記法獲得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數據,用以探索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選擇天氣較好的工作日和周末兩時段分別進行(其中,工作日3天,周末1天),調查時長涵蓋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周期(早上8點~晚上8點),每隔90分鐘連續觀察和拍照收集各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同時記錄老年人人數、行動能力、性別、活動等數據。研究一共記錄老年人活動3 401人次,其中工作日2 431人次,周末970人次。

2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及差異

2.1 老年人人口社會特征

研究一共收集了119位老年人的活動日志,其中行動方便老人84人,行動遲緩老人34人,行動困難老人1人。行動困難老人樣本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故將其排除。本文主要關注行動方便與行動遲緩兩類老人的戶外活動特征及差異。

受訪老年人人口社會數據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行動方便老人在各個年齡層分布較為均衡;行動遲緩老人中年齡最小的為61歲,80歲以上比例達到了85.3%。這表明同一年齡段老年人的行動能力呈現出較大差異,以年齡為依據的分層會掩蓋老年群體內部的行動能力差異。在所有老人中,女性占比均超過一半。在居住信息方面,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在團結壩社區居住超過20年;在居住結構上,行動方便與行動遲緩老人都有著較高的獨居比例。

表1 受訪老年人人口社會特征統計Tab.1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2.2 老年人戶外活動頻率

2.2.1 總體特征

計算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頻率,結果如表2所示。行動遲緩老人的戶外活動頻率為2.0次/每天,略低于行動方便老人。分析各時段戶外活動人均頻次發現,兩類老人的活動高發時間段主要都集中在上午和下午。晚飯后老人的活動頻次明顯降低,尤其是行動遲緩老人。

表2 老年人總體及各時段戶外活動頻率Tab.2 participants’ overall outdoor activity levels and frequency

2.2.2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頻率比較

根據表2可以明顯看出,在晚飯后,行動遲緩老人的出行頻次為0.2次/每人,明顯低于行動方便老人(0.4)。除去晚飯后的活動后,兩類老人的戶外活動頻率非常接近。這個結論具有啟發意義。部分調查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的文獻,因為研究范圍內觀察到的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數量較少,便直接推斷高齡老人的活動意愿逐漸下降。本文基于活動日志的調研發現行動遲緩老人(其85%為高齡老人)有著和行動方便老人接近的戶外活動頻率,這要求行業從業者不應忽略這個群體的戶外活動需求。

2.3 老年人戶外活動類型

2.3.1 總體特征

將老年人戶外活動目的總結為7個類型:散步、閑坐聊天、購物(包括買菜)、打牌下棋、跳廣場舞、外出和其他(如球類運動等)。采用SPSS軟件對老年人的活動類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圖3)。結果顯示,在行動方便老人中,發生頻率最高的是散步活動(39.3%),接下來是閑坐聊天(31.1%)和購物(12.3%)。除此之外,還有外出辦事、打牌下棋、跳廣場舞等活動。行動遲緩老人中,發生頻率最高的是散步和閑坐聊天,占所有活動比例的78.9%??傮w而言,行動方便老人的活動類型更為豐富,不同人群各類活動的發生率在百分比上存在差異。

圖3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類型Fig.3 outdoor activity types for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mobility

2.3.2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類型比較

散步和閑坐聊天均是老人最主要的活動類型。這一點常常在設計中被忽略。適老化更新并不等于養老服務設施的增補,也不應僅僅存在于專項設計中。適老化改造應圍繞老年人的主要活動類型,創造適合散步和閑坐聊天(也包括棋牌活動)的場所。

本文中獨居老人的比例達到23.7%,其中行動遲緩老人的獨居比例為29.4%,顯著高于全國獨居老人的平均占比。獨居的老人除了日常鍛煉、休閑等活動外,還有買菜、買藥、扔垃圾、購買生活用品等基本的生活需求。16.3%的行動遲緩老人反映前一天去過超市或者菜市場。安全、便捷的社區建成環境對保持老年人獨立生活能力大有裨益,尤其對于山地城市社區獨居老人[20]。

2.4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分布

2.4.1 總體特征

老年人活動范圍分為居住小區、社區及城市三個層次[10]?;诶夏耆嘶顒幽康牡匚谋?,分析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活動范圍,結果如表3所示。行動方便老人的活動范圍涵蓋小區、社區及區域三個層次,部分居民表示會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城市的其他地方,出行距離及范圍受地形影響較小。行動遲緩老人的活動目的地文本分析結果顯示,小區內,如家門口、樓下及社區滑梯廣場(#15)被提及的次數最多。

表3 基于活動日志的老年人戶外活動范圍分析Tab.3 analysis of outdoor activity range for older adults based on activity logs

2.4.2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范圍比較

即使行動方便老人的出行不受限制,小區和社區仍然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目的地,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城市的其他地方是低頻行為。除了在小區內部活動,大多行動遲緩老人仍然會前往社區,其中包括強目的性活動,如到社區的小菜店及藥店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也包括閑坐聊天、散步、打牌等弱目的性活動。

3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與建成環境適應性關系

3.1 公共空間使用差異顯著,老年人的選擇具有一致性

研究一共記錄老年人活動3 401人次,其中行動方便老人3 163人次,行動遲緩老人227人次,行動困難老人11人次。行動困難老人樣本量太少,故將其排除。以ArcGIS 軟件為基礎,錄入老年人活動數據并進行核密度分析,形成團結壩社區老年人戶外活動密度分布圖(圖4),由此識別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地及分布模式。從圖4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戶外活動空間選擇具有一致性,在場地15、20、21和22形成了老年人的聚集中心,超過三分之一的公共空間幾乎沒有人使用,整體呈現出極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因此,厘清影響老年人空間使用的因素,著力在具有使用潛力的空間上,可以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

圖4 老年人戶外活動分布圖Fig.4 map of outdoor activity 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adults

3.2 老年人青睞位于主要步行路徑的空間

將老年人戶外活動分布數據與研究范圍步行路徑疊加,發現使用率較高的公共空間大多位于主要步行路徑上,其他遠離主要路徑的公共空間,鮮有老年人會光顧(圖5)。同樣是一張位于單元口、面向步行路徑的長椅,場地6的長椅全天都有老人光顧,而場地8和9的長椅極少有人青睞。同樣地,在研究哥本哈根時,蓋爾發現,作為沿城市主要步行通道長凳上的人數,與這條道路的步行人數有著密切的關系[21]?!白钗说那∏【褪瞧渌娜恕?。與人交談與見面是老年人利用戶外空間最重要的原因[19],位于主要步行路徑的空間為邂逅、寒暄、觀看他人活動提供了機會。

圖5 公共空間活動老年人群密度與步行路徑的關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pedestrian paths and older crowd density in public spaces

3.3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地及分布模式呈現差異

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戶外活動密度如圖6所示。行動方便老人形成了具有絕對數量優勢的聚集中心,呈現典型的單中心分布模式。場地20、21和22成為最受歡迎的場所,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精彩紛呈的老年社會生活在這里持續上演,涵蓋跳廣場舞、打球、散步、閑坐聊天、打牌下棋、等多種活動類型。比較而言,行動遲緩老人則在小區和社區均形成了多個數量均等的聚集中心。老年人的活動日志文本進一步驗證了該結論,行動方便老年人在社區內的活動頻次遠遠高于居住小區,而行動遲緩老人在兩個范圍內的活動頻率較為接近。

圖6 不同行動能力老人戶外活動分布Fig.6 outdoor activity 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mobility

盡管觀察到的行動遲緩老年人總數遠少于行動方便老年人,但在單元口7、12和17的前者的數量接近甚至超過總人數的一半。行動遲緩老人的戶外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動能力的制約。他們通常就近選擇步行相對容易到達的單元口或者廣場進行活動。同時,這些空間大多呈現出面向熱鬧的街道或廣場、有舒適的座椅和可遮陰擋風的小氣候條件等特征(圖7)。最受行動方便老人歡迎的場地22幾乎沒有行動遲緩老人的光顧,因為該場地與路面相比,下沉了6級臺階,且缺少可以讓他們坐下來的設施。他們更享受周邊的坐凳空間(場地21),成為這個廣場最忠誠的觀眾。

圖7 行動遲緩老年人聚集的空間Fig.7 spaces where older adults with slow mobility tend to gather

4 更新啟示

社區作為老年人主要的戶外活動場所,其適老化設計以支持且促進老年人的體力活動,最終提升個體身心健康是人居環境學科領域關注的核心話題之一。從老年人整體特征上看,行動方便與遲緩老年人都有較高的戶外活動頻率,且他們的戶外活動場地選擇具有一致性,更青睞位于主要步行路徑兩側的空間。從活動空間來看,行動遲緩老人在單元口及居住小區內的活動頻次遠遠高于行動方便老人,且傾向于選擇有舒適的座椅和可遮陰擋風的小氣候條件的場地。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戶外活動特征及與環境的關系存在共性及顯著差異,這一結論揭示出環境的適老化設計,除了通用設計外,需要根據不同群體特征提出差異性和針對性的策略。

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內涵與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山地城市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是在有限條件下求解,其目標需要從設施無障礙建設向人—活動—環境的整體性關系適配轉變。精準化設計不僅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且提升改造資金的利用效率,從而使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老年人?;谘芯拷Y論,本文提出山地城市社區適老化更新策略。

4.1 充分利用主要步行路徑兩側空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位于主要步行路徑兩側的公共空間更受老人的歡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地交通空間以線性空間為主,具有顯著的單向流動特征。因此,與平原城市社區居民的分散出行模式不同,山地城市一般會形成清晰、主次關系分明的步行系統等級體系[22]。通常情況下步道標高與單元樓建筑標高具有一定高差,從而在單元樓附近自然形成一些過渡空間[23]。梳理社區步行體系,明確各路徑的人流量及與居民生活的關系,充分利用主要步行路徑兩側的過渡空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4.2 重視近宅空間價值,豐富老人戶外活動選擇

行動遲緩老人的活動范圍受到高差和距離的限制,單元口及宅前空間成為他們主要的活動選擇。已有成果將老年人活動空間劃分為“家—居住小區—社區(街道)—區域”4個層次[10]。本研究認為近宅空間作為社區公共空間一個簡單而有價值的要素,是構成山地城市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形成山地城市老年人活動空間的5個層次(圖8)。山地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應充分利用近宅空間,因地制宜地布置景觀設施,為本單元樓或小區住戶提供更為便捷的交流場所。同時,行動遲緩老人大多同時伴隨著感官的缺陷或者退化,適老化更新應創造使用視覺、觸覺的機會來增強老年人的體驗。

圖8 山地城市老年人活動空間的5個層次Fig.8 the five levels of activity spaces for older adults in mountainous urban areas

4.3 營造適合聊天和散步的場所,小改變撬動大幸福

對于行動方便和遲緩的老人,散步和閑坐聊天均是其最主要的活動類型。在社區適老化設計中,應積極創造適合聊天和散步的場所。研究范圍內公共空間的坐凳多為清水混凝土材質的固定的石桌石凳。石桌石凳看起來很適合交談、棋牌等活動,但石材無法為使用者提供舒適的體驗。而且多數情況下,石凳與石桌的距離不是太近就是太遠,老人們扭曲著身體來使用這些非人性化的設施。這種未經任何舒適化設計的石桌石凳總是他們的末位選擇。筆者在研究范圍內發現大量閑置的石桌石凳,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綜合已有成果[19,24-26],本文總結部分適合老年人聊天空間的特征,為適老化更新設計提供支持(圖9)。適合散步的空間除了盡可能做到路面平整外,考慮將散步道路與超市、菜市場、公園等目的地接駁,使散步活動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4.4 優化家—社區步行路徑,支持獨居老人自主生活

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流動頻繁,家庭結構小型化趨勢愈加明顯,獨居老人群體迅速增加。2022年,我國獨居老人比重達到19.6%,隨著老齡化、少子化時代的到來,這一比例將持續擴大。處于獨居狀態的老人在健康脆弱性方面顯著低于非獨居狀態的老人[27]。研究表明,獨立自主地生活有助于幫助老年人維持生命的尊嚴,環境如何支持老年人的獨居生活是山地城市適老化更新亟需解決的問題。對于地形地勢復雜的山地城市社區,應盡量實現每個社區有一條連接菜市場(小菜店、雜貨店等)的相對平坦、平整的路徑,滿足獨居老人,尤其是行動遲緩獨居老人的獨立生活需求底線。沿途安裝扶手和座椅,提升行走的安全性與舒適性。

5 結語

與平原城市不同的是,山地城市復雜地形強化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的戶外活動差異,從而衍發出不同的活動特征和環境關系,最終影響健康狀況。本文以重慶市團結壩社區為例,探索了山地城市不同行動能力老年人戶外活動特征和環境影響的差別?;谘芯拷Y論,本文認為老年友好環境并不是均質的,應與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差異化適配。山地城市老年友好環境更新需要認識到人—活動—環境的整體性,更新目標應從設施無障礙建設轉變為整體性關系適配,使資源更高效地利用,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老年人。進一步地,本文提出山地城市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策略,以在更大程度上促進老年人的社會交往,支持老年人自主生活。因行動困難老人群體的特殊性,本文尚未收集足夠的調研樣本。通過深度訪談或者個案研究了解該群體的戶外活動需求,并將其整合進山地城市適老化更新框架,是下一階段的研究任務。

致謝:感謝大至設計建筑師張貝蒙、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雪同學對數據收集及圖片繪制提供的幫助。

圖表來源:

圖1、3、5-6、8-9:作者繪制

圖2、4、7:作者拍攝繪制

表1-3:作者繪制

猜你喜歡
戶外活動老年人特征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組織幼兒園情境式戶外活動的探究
戶外活動開始啦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抓住特征巧觀察
淺析戶外活動對廣播的推廣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