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2024-01-11 12:38劉學應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遺產協同人才

李 強, 劉學應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水工程遺產是以水利工程為主體的文化遺存[1],屬于人類文化遺產中特定的一部分,既有鮮明的工程特征,又有豐富的人文屬性。許多水工程遺產作為仍然在使用的工程,其傳承保護和利用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水工程遺產保護專業,水工程遺產保護人才非常缺乏,其中,水工程遺產保護利用創新人才尤為缺乏?,F有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培養出水工程遺產相關人才,相關專業培養的人才又難以解決水工程遺產保護利用中出現的綜合性、復雜性問題。如何培養一批能夠解決水工程遺產保護,引領水工程遺產利用,以及肩負水工程遺產傳承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是當前水利行業和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拔尖創新人才是在某一學科領域有突出的表現,可以綜合使用有創意和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復雜問題的人才[2]。拔尖創新人才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大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主力軍[3]。自2009年教育部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以來,眾多高校和學者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楊德廣[4]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是多元的,包括學科型、應用型和領袖型等;雷金火等[5]提出中國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優化路徑;葉安勝等[6],翟婉明等[7]探索和實踐了應用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韓婷芷[8]提出傳統優勢學科如何賦能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元英等[9]探索了交叉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但是,目前還較少有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文獻。

2011協同創新中心是“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 計劃”)的重要載體[10]。金祝年等[11],王培良等[12]基于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視角探索了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蘇州大學聯合協同單位建成“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師”的全鏈條貫通式納米人才培養體系[13];上海交通大學攜手相關產業界共同探索了面向新工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4]。以上研究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視角。

筆者基于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視角,論證了水工程遺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了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以期為水工程遺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工程遺產保護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提供參考。

1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1 水工程遺產價值挖掘的需要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挖掘遺產的多重價值[15]。水是生命的要素,也是生產和文化的要素,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流淌著的治水史。我國建造了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的偉大水利工程,積累了許多科學的治水思想和寶貴的管水經驗,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水文化,這些工程遺產蘊含著豐厚的文化、歷史、生態、科技價值。因此,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水工程遺產價值挖掘的需要。

1.2 水工程遺產保護的需要

遺產保護是傳承利用的基礎,水工程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是工程安全。各類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自然災害威脅是暴雨、臺風等水文災害。與其他類型遺產相比,水工程遺產的主體構成大部分位于江河行洪通道上,遭受洪水破壞的威脅更為突出。加之近年來極端水文事件發生的概率不斷增加,水工程遺產防洪安全問題就變得愈加突出。作為“在用”的文化遺產類型,水工程遺產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日常維修養護,如何對其進行科學保護與修復,避免保護性破壞、修復性破壞和盲目改建擴建,是當前灌溉工程遺產保護中亟須研究的技術問題。因此,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水工程遺產保護的需要。

1.3 水工程遺產文化傳承的需要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興則國運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如何較好地保護古代水工程遺產,展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弘揚遺產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及中華水工程文化,傳承民族水工匠精神,對指導現代水利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水工程遺產文化傳承的需要。

2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可行性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的實踐說明了水工程遺產保護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可行性。

2.1 學校行業特色優勢明顯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是浙江省水利學科門類最齊全,也是唯一一所以水利水電為特色的本科高校。學校是水利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屬于中國三所水利本科院校之一。學校建有全國首家河(湖)長學院,是服務全國治水工作的重要基地,設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是水利行業定點培訓機構,也是第一批水利部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分別授予學?!叭珖袠I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和“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等稱號,學校被譽為培養浙江水利水電人才的搖籃。

2.2 學校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成果豐碩

近年來,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積極參與水利遺產保護利用研究實踐,形成了一支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有5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浙江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江蘇里運河-高郵灌區”“西藏薩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統” “四川省通濟堰”“浙江麗水松古灌區”)的申報由學校劉學應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學校申遺事跡和成果得到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水利報等權威媒體的廣泛報道。學校團隊目前在水工程遺產保護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3 學校多元協同創新基礎良好

學校已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簽約共建水工程遺產保護協同創新中心[16],并與浙江省水利學會等省內外單位在水工程遺產保護、美麗河湖建設、水文化研究等方面深入開展持續協同創新工作。同時,該中心目前還與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國內19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建立了緊密聯系,組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團隊,在水工程遺產相關研究領域匯聚了一批國內高水平專家,并與國內相關學會或科研機構和國際相關科研組織展開深度合作,搭建了匯聚多元創新要素的科研平臺。學校在水工程遺產保護與傳承領域,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國內重大影響力的學術高地、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17]和行業企業服務基地。

3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3.1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建立明確的目標機制

筆者將拔尖創新人才界定為綜合使用創意和創新的方式來解決水工程遺產價值挖掘、保護和利用等復雜問題的人才,將人才培養類型定位為創新應用復合型人才。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既需要遵循《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也要按照“國家急需,服務工程”的指導思想,主動對接行業重大需求,兼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征,獨辟蹊徑地構建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機制和程序。培養具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專業交叉領域扎實基礎,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具有工程素質、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具有創新素質、創業精神以及具有國際視野,溝通和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3.2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依托協同創新中心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合力。圖1所示的多單位協同、多學科融合、多團隊交叉和多資源匯聚的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科研和學科等方面的優勢,協同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等力量,整合互補性資源,形成創新力和生產力。如考古研究所負責水工程遺產的挖掘,一流大學負責水工程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博物館負責遺產文化的展示傳播,國際交流中心負責水工程遺產的世界宣傳,安全技術公司負責水工程遺產的水下修復和工程安全等,行業學會和協會負責水工程遺產成果的推廣應用,合力賦能支撐和保障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圖1 水工程遺產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構想

要培養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求的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條件建設極其重要,必須有一批一流高端平臺作為支撐。如: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依托水工程遺產挖掘與研究平臺、水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平臺以及水文化傳承傳播平臺與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等平臺的支撐(圖2)。根據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使命和發展目標,圍繞水工程遺產保護與傳承領域的重大問題,明確任務分工,開展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全面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協同創新,發揮協同創新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聚集效應和倍增效應。

圖2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支撐平臺

1) 水工程遺產價值挖掘與研究平臺

水工程遺產價值挖掘與研究平臺的主要作用:調研水工程遺產的種類和分布,挖掘其價值與內涵,梳理遺產的科學內核,建立水工程遺產框架體系,挖掘水工程遺產的時代價值,以及在規劃、建設和保護等方面的科學價值,在水工建筑形式與構件方面的藝術價值等。

2) 水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平臺

水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平臺的作用:研究水工程遺產巧妙的造型、合理的布局、精致的工藝等,探索古代水工程施工的關鍵營造技術及施工工藝;研究水工程遺產的保護修復技術、檢測方法體系,為遭到建設性破壞的水工程遺產提供技術支持;研究水工程遺產的保護政策和相關標準制定,為我國水工程遺產保護、維修和改擴建提供參考。

3) 水文化傳承傳播平臺與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水文化傳承傳播平臺與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研究水工程遺產所蘊含的水文文化、水利規劃設計文化、水利工程建設文化、管理文化和組織文化等,包括治水思路、治水理念、治水方略、制度設計、水神信仰、水文化價值取向等,為弘揚水利精神和傳播水文化提供平臺支撐。

3.3 人才培養需要構建“四鏈”融合協同創新機制

水工程遺產保護涉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用于遺產的勘探、復原,及年代的判定;工程技術科學應用于遺產的發掘、測量和保護等施工;人文社會科學主要用于遺產的闡釋和展示教育。因此,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建立起高效運轉的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和文化鏈“四鏈”協同創新機制體制(圖3),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和文化鏈全鏈條無縫對接、協同發力,打造水工程遺產保護形成高端人才薈萃、遺產保護資源集聚、遺產保護激情涌動、遺產保護成果引領全球的協同創新平臺,圍繞水工程遺產保護強鏈、補鏈、延鏈,實施“鏈長制”,形成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圈,從而實現三大重要轉變:實現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從傳統學科導向為主向需求導向為主轉變;促進協同單位組織管理體系從獨立、封閉、分割方式向流動、開放、協同的方式轉變;促進區域內水工程遺產保護與傳承等資源要素從孤立、分散的狀態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

圖3 “四鏈”協同創新機制體制

3.3.1 產 業 鏈

產業鏈涉及考古、水利、建筑、機械、文化、旅游和傳播等產業。水工程遺產保護首先需要對古代水利工程進行調查發掘和考古??脊磐诰蛐枰诰驒C械和精密的物理化學測量儀器,因此必然推動機械產業的發展。水工程遺產作為“活”的在用的工程,其維修加固必然涉及水利和建筑產業發展。古代水利的價值一旦被挖掘,如被認定為世界遺產,則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勢必帶動當地旅游和傳播產業的發展。因此,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深入發掘水工程遺產的現代經濟價值,借助高新技術創新水工程遺產產品,構建文化產業對水工程遺產的反哺機制,形成高效、完整、閉合的水工程遺產產業鏈。

3.3.2 技 術 鏈

技術鏈涉及考古、探測、生態、修繕、安全、數字和網絡等多種技術。作為“活”的在用的工程遺產,水工程遺產保護技術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的復雜系統。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探地雷達技術、磁力探察技術、地抗力探察技術、磁感應技術、數字圖像技術、遠紅外攝像技術、遙感技術、聲發射技術、航拍技術等被普遍應用于水工程遺產的考古和探測;生物多樣性調控技術、低碳零碳技術等被相繼應用于水工程遺產的水環境生態治理;BIM技術、水下探測技術、自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智能監測技術、安全預警技術、智慧維養技術、互聯網動漫技術等被廣泛應用于工程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播。因此,水工程遺產保護的技術性不斷加強,已催生多種復雜技術高度交叉綜合的集成體,遺產保護不再是某一單項技術,而是一個技術群,是一整套相互關聯的技術形成的技術鏈。

3.3.3 人 才 鏈

人才鏈涉及考古、水利、建筑、機械、文化、旅游和傳播等人才。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將產業、技術、人才和文化結合起來,形成產業集聚人才、人才帶動產業的動力機制。如學??梢耘c河海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安徽建筑大學、浙江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水科院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聯動培養水工程遺產保護本-碩-博專門人才。另外,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的水工程遺產“金課”,促進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申遺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一方面,通過教學模式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實際教學效果,為實施高質量“變軌超車”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先進教學法,提升教師教學素養,使之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水工程遺產保護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文化傳承的標桿與金名片。

3.3.4 文 化 鏈

文化鏈涉及文化的起源、演變、傳承、創意、交流、自信和自覺等。提高水工程遺產傳承發展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然而諸多遺產美景僅停留在印象層面,存在體驗缺憾,需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水工程遺產“活”起來。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打造 “水工程遺產數字文化鏈”,不僅要讓印象成為具象,讓垛田梯田灌區躍然而出,還要讓水工程遺產具有可觸感,真正做到讓文化“活起來”;利用數字技術,將水工程遺產打造成數字藏品,讓水工程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為文化傳播做出積極貢獻;面向用戶提供數字水工程遺產文化商品,利用新技術和全新的商業模式賦能水工程遺產數字經濟,讓優秀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3.4 形成拔尖創新人才“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特別是在目前我國還沒有水工程遺產保護專業的情況下,為了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堅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依托協同創新中心各單位,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探索政府、產業、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組成的聯合培養主體(圖4),攜手共同培養“知水、親水、樂水”的新時代水工程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利用領域急需的創新型人才,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的多渠道來源和輸出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培養機制、學科體系、教師隊伍、創新平臺、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多維度、全方位深度協同,形成完備的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突破行業壁壘,匯聚優勢學科、人才隊伍、中心平臺等創新要素,構建多元、開放、動態的組織運行模式與協同創新機制。二是在以水為媒,以水工程文化為紐帶,以各種類型水工程遺產為載體,在土木水利工程領域內建立水工程遺產保護學科體系。三是通過外部招聘、內部培養以及國內外合作的多種方式打造高水平的水工程遺產研究和教學隊伍。四是通過相關科研項目的運行,在技術創新方面建立學科支撐平臺與傳承創新平臺。五是依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實施特色水情教育,創新教學內容,開展水利科普和水利精神教育,推進多元支持的延伸課程建設,多途徑搭建水工程遺產保護開放式實踐課程體系。六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資源,建立線上線下多維互動的“政、產、學、研、用”有機融合的教學體系。

圖4 水工程遺產保護拔尖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4 結 語

筆者在論證水工程遺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上,提出水工程遺產保護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文化鏈“四鏈”融合協同創新機制,形成“政、產、學、研、用”的五位一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拔幕Wo與傳承”帶來的機遇前所未有,水工程遺產保護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方面的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具備了培養相關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條件,只要抓住機遇,努力培育,就可能在水工程遺產保護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突破,走出一條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之路,實現學校在該領域的彎道超車,在水工程遺產保護領域構建“領跑”全球的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模式。

猜你喜歡
遺產協同人才
人才云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遺產怎么分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千萬遺產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